问题

如何看待 4 月 30 日媒体在推特发布视频,犀利概括了中美对疫情的态度?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关于4月30日推特发布的,犀利概括中美对疫情态度的视频,我非常有兴趣了解更多细节。不过,由于我无法直接浏览推特上的实时内容,特别是特定日期发布的视频,所以无法直接“观看”并给出我对那个特定视频的看法。

但是,我们可以从普遍存在的媒体叙事和中美两国在疫情初期以及后期的典型态度出发,来推测这个视频可能涉及到的内容,以及我们可以如何看待它。这样的推测性分析,相信会更符合你期望的“详细”和“有见地”。

推测视频可能呈现的关键内容:

如果一个视频能在推特上被评价为“犀利概括了中美对疫情的态度”,它很可能抓住了以下几个核心的对比点:

1.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中国: 视频可能会展示中国在疫情早期相对迅速地采取封锁措施,强调其国家动员能力。但同时,也可能触及外界对早期信息披露不及时、不透明的担忧,例如武汉早期病例数据的争议,或者对吹哨人的处理。可能会有镜头对比中国官方公布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以及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民间观察。
美国: 视频可能会展现美国在初期表现出的相对宽松和开放的态度,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强调。但它也可能尖锐地指出,这种自由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带来的挑战,例如社交距离执行的困难,以及媒体对政府早期反应的质疑和批评。可能会有新闻画面展示美国总统及其政府官员在疫情初期发表的一些被认为轻描淡写的言论。

2. 应对策略与措施:
中国: 视频很可能用画面展示“人民战争”的动员力,例如方舱医院的建设速度,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场景,以及强制性的居家隔离。这部分内容可能带有赞扬中国高效执行力的意味,但也可能夹杂对牺牲个人自由的讨论。
美国: 视频可能会展示各州政府在应对措施上的差异,以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协调问题。可能会有戴口罩的普及度、疫苗接种率等数据的对比,以及关于“群体免疫”和“经济优先”的辩论。也可能包含对美国政治极化如何影响公共卫生应对的描绘。

3. 叙事风格与话语体系:
中国: 视频可能会突出中国官方媒体宣传的“制度优势”、“人民至上”等口号,展示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正面形象。但也可能通过剪辑一些普通民众的经历,来展现疫情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或是一些被压抑的声音。
美国: 视频很可能通过采访美国专家、普通民众的观点,以及不同媒体的评论,来呈现一种多元化但有时混乱的讨论。可能会聚焦于科学界内部的争论,以及政治人物试图影响舆论的策略。

4. 外部责任与归因:
中国: 视频可能会提及中国在早期对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通报的及时性问题,以及“溯源”问题在中国国内的敏感性。
美国: 视频可能会展示美国媒体和政界对中国在疫情爆发初期扮演角色的强烈批评,以及将其政治化,例如“中国病毒”等说法。

如何看待这样的视频?

如果这个视频确实存在且被认为是“犀利”的,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

剪辑和信息选择的立场: 任何概括性的媒体内容,特别是短视频,都必然涉及信息筛选和剪辑。视频的“犀利”很可能来自于它对特定新闻片段、官方发言或民众反应的精准捕捉,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我们需要思考,视频制作者想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这种信息选择是客观呈现,还是带有某种预设的立场?是想突出中国的效率,还是美国对自由的捍卫?或者两者都想批判?
“犀利”背后的深度: “犀利”可能意味着视频触及了问题的痛点,但它是否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对比,还是深入挖掘了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以及政治考量在疫情应对中的作用?例如,仅仅对比封锁措施是表面的,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契约和公民权利的考量,才是更有深度的。
受众的心理预期: 推特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交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一个“犀利”的视频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可能迎合了不同受众对于中美两国在疫情表现的某种刻板印象或期待。一些人可能倾向于看到中国的强大组织力,另一些人则更关注美国的透明和开放。
超越二元对立的视角: 疫情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危机,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应对者。中美两国在疫情中的表现,各有优劣,也各自付出了代价。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分析,不应仅仅停留在“谁更差”或“谁更好”的简单判断,而应更关注两国应对模式的深层逻辑,以及这些模式如何相互影响,又为未来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哪些教训。 视频的“犀利”能否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站队,这一点很重要。
信息的碎片化与真实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短视频,很容易将复杂的议题碎片化。我们需要警惕那些通过断章取义、过度简化来制造“犀利感”的内容。如果视频中的画面和言论是真实的,但其上下文被忽略,那么其“犀利”可能就变成了误导。

总而言之, 如果你看到的这个视频确实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对比了中美在疫情上的态度,那么它很可能是通过精心挑选的画面和言论,来放大两国在信息披露、应对策略和叙事方式上的差异。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它,我们需要问自己:

这个视频的信息来源可靠吗?
它呈现的是事实,还是观点?
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背景信息来帮助理解这些事实和观点?
它是否鼓励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反应?

这类视频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犀利”,而在于它能否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疫情背后两国不同的逻辑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世界产生的实际影响。 它们可以作为引子,激发我们去查找更全面、更深入的信息,而不是作为最终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视频也许看上去很简单,但不简单之处就在于:

有多少人能同时站在左边立场上并且真正看懂右边的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事实上,站在左边立场的大多数人不怎么上外网,因此并不懂右边为什么这样说,而真正懂右边每一句话的人一定是经常上外网的人,他们大多数都已经站在右边立场。

不管这个视频有多少人支持又有多少人反对,这个视频的作者一定是我们中国人的希望。

我喜欢这样的视频,因为我对它真的有共鸣。如果没有人亲口跟你说过“方舱医院就是集中营”“中国已经死了几百万人只不过瞒报”“WHO谭德赛为中国说话要被罢免了”这种性质的言论,你对这样的视频就会缺少共鸣。

user avatar

肯定换人了。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都不是请客吃饭




然而中国人最喜欢用请客吃饭来解决问题:两边厢都打起来了,你一拳我一腿的招呼,这边一个白鹤亮翅那边一个黑虎掏心,不留神门牙都打飞了几个,最终还是得坐下来“吃讲茶”。


你别说,在中国你就得吃这一套,很多时候强权、暴力、法律乃至于道理本身,都不如吃讲茶好使。请客吃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所谓稀泥一和、和气生财。


然而这可不是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出了门是行不通的。


别人不会跟你吃讲茶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是请客吃饭,多半也是一场暴烈的行动。


前几天,一家“孔子学院”关门大吉,我觉得就是好事情,这种请客吃饭式的文化输出,不搞也罢。中国人相信“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人家可不跟你来这一套的,人家没有餐桌文化,人家不吃讲茶。你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去开一家“吃讲茶”的地方,人家还以为你这里是免费饭馆呢。


文化上的隔阂,你不承认是没用的,你想改变也是没用的。


终于看到我们国家在反击外国污蔑方面,不“吃讲茶”了。


我始终认为,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靠京剧杂耍是没用的,靠吃讲茶更是南辕北辙,你只能靠“我比你强”。我男的比你帅比你壮操起步枪就能打烂你的脑袋,我女的漂亮有气质有品位光鲜亮丽,我房子比你高、枪炮比你先进、路比你宽、航母怼到你岸边跟你谈和平,你自然会跑来跟我学京剧。


我一个大耳刮子扇过来:就你也配学京剧?


他还不是一样巴巴的贴过来,就学一个嘛好不好么么哒!


在这之前,你还是得按照人家的规矩来。




所以我们还得老老实实修房子修路,造枪炮造航母,人均水平不达标之前不要去跟人吃讲茶唱京剧。


在此之前,鬼畜才是第一宣传力。

user avatar

这才是外宣应该有的气度嘛

不要讲道理,而是要造势

这个视频的名字叫做【Once Upon a Virus】,用的就是典型的英文故事的开头,类似于咱们讲故事用的「很有很久以前」,这一看就是真的站在老美人民的角度叙事了

既视感就像一个外国的官媒,开口就是「老铁,黑人抬棺和坟头蹦迪选一个,看得开心三连一波」,那叫一个接地气啊

当然在美国主流媒体的口中,不出意外的变成了propaganda

咱们都知道propaganda最开始是宣传的意思,算个中性词,但是当年欧美用来描述苏联宣发的时候全用的这个词,到现在基本变成了洗脑式政治宣传的代名词

可惜这次,美国老百姓看样子是鳖久了,终于让难得出现的智商占领了高地

比如在ABC news下面的最高赞评论是

Why are you calling that propaganda? Looks like a simple statement of the facts to me.
为什么要叫外宣?在我看来就是罗列事实嘛

所以你看,谁说人民的眼光不是雪亮的,尽管没什么卵用(美帝国主义不是骂几句就会倒的),但是这个小短片真的是中美外交史上跨时代的一笔


其实很多时候啊,外宣就是一个心态问题

这次是赤裸裸的大国气象

我不给你讲道理,我给你开个玩笑,就像很多外国中立媒体用的词是mock,嘲讽

这比咱们以前常用的「抗议」「严正抗议」效果好的多;就连最近咱们外交部常用的「硬怼」,也是咱们国内看着爽了,但是在外国并没有什么好的口碑

你想如果美国国务卿每天抓着我们骂,哪怕骂的是对的,你心里也不爽,人类本能的保护机制嘛

但是一用嘲讽,效果就出来了

我给你玩玩哏,哪怕你是美利坚法外狂徒张三同志,你也不好掀桌子对不对

你看咱们国内互联网互喷潮流进行了那么久了,最近227又有很好的全民练手事件,这牛刀小试,美国政府就招架不住了

别看咱们外交部的小伙伴平时人五人六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流氓和一个诗人,你看央视的主持人去直播间带货那就是直接降维打击,你想想外交部的小伙伴如果去B站做鬼畜视频

只要心态一转变,瞬间可以瞎美利坚人民的眼睛


从艺术上来讲,这个CG做的啊,可以和骗补贴大作《雷锋的故事》有的一拼

但是这种小短片,重意不重形

美利坚给咱们提供了最好的剧本,都不需要艺术加工,就把从1月到4月川建国同志的发言整理一下就行

同时也可以看得出来,影视类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流量明星或者特效技术,而是是编剧,或者说讲故事的能力,说到这里给阅文一个小眼神哦

不需要大制作不需要大宣传,咱们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老美是生活源于艺术牛逼于艺术

以后这样的小短片咱们也可以多搞搞嘛,问问川建国同志的女婿钦定的五家医疗机构来进口物资是什么情,回顾一下美国去年流感时候的政策是什么情况

心要狠一点,再做个小动画看看疫情期间特朗普家族资产走势,分析一波特朗普指定的补贴政策与家族生意的重合度,再联系上特朗普强行要求美国重开经济和特朗普家族集团每天损失100万美元

杀人诛心一波

user avatar

干得漂亮!

这才是外宣应该有的样子,不要总是用做题家的思维想着把对方辩倒了就赢得舆论了,你乌拉拉写一大片什么美国十问远不如这样一个短平快的视频有力,因为前者根本没人有兴趣看,我都看不下去。

用这种短小精悍的方式先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至于详细的长篇大论的数据和考证,让有心的人再去了解吧,外宣重心不应该放在这上面。

当然也不要指望这一下子就能把舆论反转过来,西方媒体太熟悉这一套了,我们只能算是刚入了门,但至少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头,能看到一些希望了。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我看到的版本,比萨斜塔是朝兵马俑歪的?

敢情吐槽还有俩版本?

之前有点小瞧宣传统战工作了。

user avatar

看到有很多人觉得这个视频受到的大多是负面评价。

我认为,对我们来说,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李德胜

编辑:

  1. 有些同志问李德胜是谁,请出门左拐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2. 还有些善于自省的朋友总觉得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哪里惹到美国了,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是中国发动贸易战的?是中国要制造业回流的?是中国制裁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是中国在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派航母和驱逐舰去洛杉矶的?是中国挑唆了加州独立运动还是德州独立运动?是中国国安部监听全世界领导人的?中国哪里做错了?

好,咱们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面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不能对不起对方,请诸位善于自省的朋友举出一个中国对不起别人的例子,就一个。

3. 有人真的纳闷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针对我们,咱们怎么不被人针对?

很简单。放弃中国制造2025;放弃一带一路、亚投行、中日韩自贸区等战略;放弃5G、可控核聚变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拆掉辽宁舰、山东舰、055、075和歼20;废弃所有核武器;完全开放让资本自由流动;放弃对钓鱼岛、南海诸岛的主权声索;同意疆、藏、港、澳、台独立。

做到以上的事情,美国绝对不会针对中国。但你想让中国变成这样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