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说一下这幅画里的两个关键要素。
1,更高的稻谷——水稻株高和产量
2,梯田——复杂地形的农业
一、更高的稻谷——株高
袁老曾经说过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袁老的笑语,其实背后有一定的生物学考量。
植物如何长大?或者,植物吃什么?这是以前知乎的一个问题。
其实,植物的营养主要是:太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为生物能(ATP),最后以有机物的方式固定下来。
这一点相信大家在中学生物都学过。
因此,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意义巨大。但是,很遗憾,光合作用能量是有限的,比如我曾经做过一个视频,就是人能否用光合作用?答案是,没什么卵用。
那么,如何提高光合作用呢?
办法就是,尽可能的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也就是增加表面积,毕竟我们无法改变地球的自转来调整光合作用时间。
如何增加呢?答案就是:增加它的叶子数量和叶面积
而理论上:株高足够高的情况下,叶子也会相应的增加,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光合作用面积,最终光合作用的产物也会相应增加。
在水稻中,株高增加,产量也会增加
像禾本科这种单叶互生,努力的实现更多节和更多的叶,效果会更好。
而禾本科里就有很高的株高植物,比如:玉米
其实,株高不仅可以增加光合作用,还可以增加其他成分吸收,比如对株高的研究发现,株高越高,吸氮量越高。
所以,将来要想实现更高规模的超级稻产品,株高是一个方向。
二、梯田——更多样化种植。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是其实耕地不多,根据统计,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432,960平方公里,仅占全球7%的耕地,却养活了近20%的人口
而我们的邻国印度,虽然总面积小多了,却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耕地面积国家。
所以,我们的农业,真不容易。
很多时候,看到不少地区的介绍,真是不易,比如发达如浙江,也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这背后的辛酸,可能只有当地人能体会。
我的祖国里唱着:风吹稻花香两岸,可以说是水稻种植的普遍印象。
不过,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民族,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改造山河。
包括山地、丘陵这种本来不适合种植的地方,也被层层改造形成了梯田。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可以说,大部分国土都是这种地理特点,因此,如果能够改造更多的地方,让水稻种植在这些地方,可以极大的增加粮食收入。
当然,不只是山地,还有盐碱地,盐碱地是威胁农业的重要因素,光是中国就有15亿亩盐碱地,堪比中国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而开发海水稻,可以极大的改善盐碱地,让盐碱地变废为宝,成为新的粮食产区。袁隆平先生正在努力的推动海水稻,前段时间在新疆种植海水稻还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是利国利民,不亚于杂交稻。
还有哪些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我国不少地区是由于重工业发展导致大量的镉进入了土壤形成了镉污染,而大米这种植物对于镉的吸收也是十分的强大的,因此我国经常报道“毒大米”就是镉大米,如何应对毒大米,袁隆平先生采取基因工程的办法对大米的基因进行处理,最后成功的降低了水稻对镉的吸收,这个成果可以说是造福于健康的,毕竟我国镉污染重灾区也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既可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拯救当地的水稻产业。
民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人民基本生存的需求,袁老为代表的农业领域,为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老走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长存,无数学者、专家依然在为改进我国的农业生产继续努力中。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1]陈琛,王熠,羊彬,朱正康,曹文雅,罗刚,周娟,王祥菊,于小凤,袁秋梅,仲军,姚友礼,黄建晔,王余龙,董桂春.株高对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2):4450-4459.
大地是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她,种子是生命,我们要呵护它,这是一个信念。
这句话,是袁老当年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时常对同学们说起的,他希望同学们把这个当做信念,并且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生根发芽。
91岁的袁老,真的坚持了一生。
这幅画里面年轻的袁老,就是当年那个在安江农校教书的他,就是那个告诉同学们,坚定信念的他,就是那个第一次发现天然杂交稻的他。
91岁的袁老,就在那,慈祥,坚定,没有一丝后悔的看着他,看着他。
关于我对袁老还有什么记忆:
1. 袁老的水稻可以种植在柴达木盆地,青岛的海滩盐碱地,迪拜的沙漠也能大丰收。
2. 袁老小时候是有万婴之母林巧稚接生,不过因为没提前取好名字,出生证明上叫袁小孩。
3. 抗美援朝的时候入选飞行员,但作为国家第一批大学生实在真贵,被退了回来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4. 袁老高中时游泳拿过武汉第一,湖北省第二,曾为了省3分钱的船费,游过嘉陵江。因为吃坏肚子,错失国家游泳队。
5. 袁老和英国女王一样,没有驾照也可以开车上路,但是只能往返于家和试验田之间。
6. 籼稻型杂交稻的成功让袁老获得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于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以上内容参考自抖音博主人类知识采集员,idzhishi001,是一个每天讲解一个知识点,让大家每天多懂一点。)
袁隆平院士为了能让中国人民吃饱饭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袁隆平院士生前曾6次来到阳医生的老家,桂林市灌阳县指导超级稻的种植工作,与灌阳水稻生产结下不解之缘。
偏僻的灌阳,一个农业小县,就是因为袁隆平院士的到来,使灌阳的的水稻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续九年成为“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在灌阳实现了袁院士“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突破1500公斤,灌阳再生稻产量甲全球的目标和梦想。
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灌阳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灌阳人民和桂林人民都要感谢袁老的再造之恩。
看见这幅漫画就想起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用来形容袁隆平院士再贴切也不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袁隆平院士千古!
乌合麒麟这副画用的大透视背影构图,我从画面远景到近景来讲述一下,我来臆测下的作者构思。
这个画面感冲击力非常之大,光影交错中映射着的是8、9点钟晨曦初升的太阳。
在祖国云雾缭绕的山河中,规整田垄之间,由远及近,稻穗逐渐吐穗、开花发黄到成熟。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传承,精神的传承。
也是一个国家的成长,从全无基础的过去,到硕果累累的眼下。
画面近景两边是像高粱一边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那么大,可以给人遮风挡雨乘凉大树般的稻穗。
在画面正中的是两个背影,左边九十岁袁老回看三十多岁拿着稻穗自己,他的心境也是欣慰的吧?
这幅画,也是一次记者采访袁隆平老先生时,他所描述的一个梦:禾下乘凉梦
而在画面外的,因为袁老的这段话,还有一段伟人故事。
1958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新会农民周汉华用水稻与高粱杂交,培育出水稻优良品种的消息。
1958年周总理在新会,周汉华实验田察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补充一点背景故事,评论里有朋友问这两者关系,那我来简单说一下。)
周汉华是我国第一代水稻杂交研究员,因为他有把高粱和水稻杂交育种的思路,周恩来总理前往实地考察,以决定国家层面是否支持这个项目。
在考察后,周恩来总理表示对杂交水稻研究进行推广和支持。这期间就有袁老参与的杂交水稻研究项目得到支持。
后来时任总理秘书的华国锋,在那十年期间,对袁隆平表示了支持与保护。
可以说是周恩来总理确立的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项目。
两位虽然并没有直接见过面,但是在故去后,有了同样的场景。这是一种传承,对精神的传承。
这也是一种传承,精神的传承。我认为乌合麒麟在画面中是在表达这样一种信念:
不要神化任何人,因为袁老从不信神,他说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不要靠人家。
此刻另一位伟人说的话,非常适合乌合麒麟此画: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很简单,很直白的感情,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细节。
共和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