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医用现代仪器就是披着中医皮的西医,不用就是固步自封?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困境,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这种批评源于中医和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根本差异。

中医的“皮”与“肉”

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医的“皮”指的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中医的理论基石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概念。这些概念并非直接对应于现代生理学和解剖学中的具体器官或物质,而是对人体功能、生理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例如,中医讲的“脾”并非仅仅是西医解剖学上的脾脏,它涵盖了消化、吸收、运输、肌肉和血液生成等一系列生理功能。

中医的诊断方式,如“望闻问切”,同样是其“皮”的体现。望诊看气色、舌苔;闻诊听声音、辨气味;问诊了解症状、病史;切诊摸脉象。这些都是通过医者自身的感官和经验来感知和判断人体的状态。

而现代医学的“肉”,则是建立在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上,以物质基础和可量化指标为依据的诊疗体系。现代仪器,如CT、MRI、血液生化分析、基因检测等,正是现代医学“肉”的核心工具,它们能够提供直观、客观、精确的生理病理数据。

为什么使用现代仪器会被批评为“披着中医皮的西医”?

批评者认为,当中医运用现代仪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其行为模式已经实质上转向了现代医学。

1. 诊断的根本性改变: 传统中医诊断强调整体、功能和变化,是“象”的把握。而现代仪器提供的诊断结果是“数”和“形”。例如,中医诊断“湿热”可能是根据舌苔黄腻、口苦、大便黏滞等综合判断,而现代医学可能会通过尿常规、肝功能、消化道内镜等来发现具体的病理改变。如果一个中医上来就要求患者做CT、验血,并且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来开方,那么他实际上是在用西医的方法在“看病”,只是在描述疾病时沿用了中医的术语。

2. 治疗手段的偏离: 许多时候,现代仪器导出的诊断结果会直接导向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例如抗生素、手术、放化疗等。即使使用中药,如果中药的选用完全是针对仪器检测出的具体指标(如“西医说你CRP高,所以给你开点清热解毒的中药”),那也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中医讲究“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归类和个体化治疗,而不是针对某个单一的西医指标。

3. 理论体系的融合与模糊: 当中医大量引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模式,其原有的理论体系可能会被稀释甚至取代。例如,有些中医会试图将经络解释为神经通路,将气血解释为血液循环,将脏腑功能映射到具体的器官。这种“翻译”式的融合,虽然有助于向现代人解释中医,但同时也可能削弱中医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整体观。当诊断和治疗都以西医的“形”和“数”为主导时,中医的“神”和“用”就显得空洞。

为什么不使用现代仪器又会被批评为“固步自封”?

然而,另一方面的批评则指向了不愿拥抱现代科技的中医。

1. 效率和精确性的不足: 传统中医诊断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这可能导致诊断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足,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或早期病变时。现代仪器能够提供更早、更准确的病灶信息,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定位问题。

2. 未能提升诊断能力: 长期以来,中医在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上存在局限性,无法清晰地识别病灶的形态和变化。如果中医拒绝使用现代仪器,就等于放弃了提升自身诊断能力的途径,使得一些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解决的诊断难题无法攻克。

3. 与社会发展脱节: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科学技术,健康领域也不例外。如果中医拒绝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就可能与社会发展趋势脱节,难以被现代社会广泛接受和信任。人们习惯了用科学证据来衡量事物的价值,如果中医不能提供更多科学化的证据,其影响力必然会受到限制。

4. 人才培养的瓶颈: 如果中医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纯粹的传统模式,新一代中医师可能缺乏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仪器操作能力,难以适应复杂的临床需求,也难以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困境的症结:如何“形神兼备”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而非简单嫁接或取代。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留中医独特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仪器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让仪器成为主导。

辅助诊断: 现代仪器可以为中医提供更客观的病情信息,例如肿瘤的大小、位置、血液的炎症指标、基因突变情况等。中医可以结合这些信息,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更精准地判断病机,选择更合适的中药方剂或治疗手法。例如,通过影像学发现的某个病灶,中医可以结合其特点,判断其属于“瘀血”、“痰凝”还是“湿聚”,从而指导用药。
验证和深化: 现代科技也可以用来研究和验证中医理论,比如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通过生理学研究经络的实质,通过成像技术观察针灸对大脑活动的影响。这些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并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理想的现代中医应该既懂中医的理论精髓,又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工具。教育体系需要改革,培养兼具中西医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

所以,“用现代仪器就是披着中医皮的西医,不用就是固步自封”并非一个绝对的对错判断,而是对当前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种失衡状态的描述。

“披着中医皮的西医” 批评的是那些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仅仅套用中医术语,而实质上是以西医诊断和治疗为核心的做法。
“固步自封” 批评的是那些拒绝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此限制了自身诊断能力和发展空间的做法。

一个健康的中医现代化方向,应该是“中医理论为体,现代科技为用”。是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框架下,有选择、有侧重地运用现代仪器来辅助诊断、深化理解、验证疗效,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如何将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发挥出“1+1>2”的效果,而不是让中医成为一个纯粹的“西医术语应用器”或者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历史文物”。这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平衡的过程,需要智慧和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不管用不用现代仪器,它都不想老老实实研究医学,而只是想继续维持这个骗局而已。

你用西医仪器那么多年没找到经络,那你愿意承认经络并不存在或者只是古人对血管神经和淋巴的错误认识吗?你不愿意,非说这是古人的天顶星科技现代人不懂。现代仪器给出的结果中医根本当他放屁,但中医还偏要用你说怪不怪?

前几年有个物理学老师利用物理学知识徒手劈砖大家应该知道吧。如果有人用这个原理表演劈砖,却宣称这是气功。那说他是个“披着气功大师皮的物理老师”有问题吗?已经给他留足面子了好吗?“江湖骗子”才是对这种人的正确称呼!中医可别给脸不要脸!

user avatar

问出这这种问题的人,还没有经过现代思想的启蒙,这个现象在中医支持者群体中相当有代表性。

什么叫现代思想的启蒙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切在历史上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价值都应该被重新质疑和检验”,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从来如此,便对么?”,再高度概括一点,就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中医支持者们在自己内心建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预设前提:中医必须被保留。在这个预设前提的基础上再去思考中医如何“发展”、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事实上这个预设前提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是需要被质疑和检验的。中医为什么必须被保留呢?

中医的理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它是一种玄学,它没有发展前景,没有现代化的可能性,它无法指导我们人类对未知的客观世界更深入的探索;中医的“效果”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中医的风险性高,而收益没有证据,不符合收益大于风险的基本医学伦理,同时牺牲了患者(优先选择现代医学)的机会成本。

我们“中国人”的身份并不由中医来定义,我们民族的文化属性也并不取决于中医。离开了中医,我们中国人照样是中国人,任何文化都有糟粕,中医就是我们文化中的糟粕。

中医支持者们常常将中医与中国人、中国文化强行捆绑在一起,甚至在情感上将中医拟人化,因此才会觉得中医动辄得咎,被欺负了,受委屈了。事实上,中医如同科学一样,仅仅是附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抽象的资产,它的价值取决于能否满足人的利益,而不是它的存在本身,人才是第一位的。当我们发现中医的存在与我们作为人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它就成了应该被抛弃的负资产。

中医确实动辄得咎。 “中医用现代仪器就是披着中医皮的西医,不用就是固步自封” 这个表述就隐藏了“中医必须保留”的预设前提,英文有个名称叫loaded question。 假如我们抛开这个预设前提再来思考:“固步自封”是不能被接受的,而“使用现代医学的仪器进行诊断、使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思考方式进行治疗”确实就是披着中医皮的西医,既然后者是无可避免的必然需求,那么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很简单:不要再披中医的皮就是了。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要表达一个观点:“废除中医”是一个选项,这个选项不能先入为主地被排除。中医如果继续守旧,就会残害更多人,而中医如果走上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虽然这相当于重新发明一遍轮子),那么它就融入了科学成为科学的一部分,中医就消失了,这里看似出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dilemma,其实是我们坚持“保留中医”而人为制造出来的矛盾,当我们意识到“废除中医”本身就是选项的时候,这个矛盾就顺理成章的消失了。

最后想说一句,中医本身并不是思想上的“毒草”,它只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在思想上进入现代化的一种结果,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症状”;正如同特朗普本身并不是造成美国社会各种乱象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一种结果,一种“症状”。因此我们批判中医,并不仅仅是单纯针对中医,而更是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质疑权威和批判性思考的思想启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困境,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这种批评源于中医和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根本差异。中医的“皮”与“肉”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医的“皮”指的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中医的理论基石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概念。这些.............
  • 回答
    现代诊疗设备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物理学进步的璀璨结晶。从X光机、CT扫描、核磁共振到各种精密的光学显微镜和能量治疗设备,它们无一不深刻体现了物理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揭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捕捉,以及对疾病治疗手段的革新。但如果有人提出“西医可以用中医不能用”的论断,这其中隐藏的误解与偏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领域,也反映了当前医学领域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简单来说,现在大家可能觉得“很少”看到现代医学理论去“解释”中医,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尽量详细地聊聊我自己的看法,不掺杂什么AI的痕迹,就当是大家坐下来,沏壶茶,聊聊天。首先,我们得理解“解释”这个词在.............
  • 回答
    .......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很好地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现代问题”时,为何会转向“古代智慧”的困惑。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说中医药或中国功夫停滞不前,更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失效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都在发展,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者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去审视和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接触到了那么多来自全球的先进科学技术,也享受了各种医疗手段带来的便利,但关于中医的争议,或者说“中医黑”的现象,却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是“顽固”。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用“落后思想”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我们要承认,科学发展是有其自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咱们不妨放下那些刻板的“AI味儿”的腔调,实实在在地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会去思考“为什么非要以现代的科学去解释中医?”这事儿啊,其实挺复杂的,也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是什么?抛开那些听起来玄乎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并非现代中国人“不”想把古代中医进化成现代医学,而是这个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并且,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一条独立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化”这个词来套用.............
  • 回答
    “中医以前是救急救命的速效疗法,现在怎么成了慢郎中了?”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疑惑过。说实话,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牵扯到历史、社会、医疗观念的方方面面。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以前中医是救急救命的速效疗法”? 这话说对了一半,但也有点过分简化了。没错,古代中医在很多紧急情况下,确实能展现出惊.............
  • 回答
    在知乎上,“反对中医”这股声音之所以显得颇具影响力,甚至在一些讨论中被视为“政治正确”,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属性、用户群体特点,以及中医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看看知乎这个地方。知乎起初吸引的是一批高学历、热衷于深度.............
  • 回答
    关于扁鹊拥有“透视眼”的说法,这更像是后世对扁鹊神乎其技的医术的一种文学化、神话化的描述,而非他真的具备超自然的“透视眼”。现代中医之所以“没有”这项能力,是因为我们对人体的理解和诊病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对医学的认知也进入了科学的范畴。让我们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1. 扁鹊神话的由来:为何.............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的。咱们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里讲的“肝”、“心”、“脾”、“肺”、“肾”,听起来跟咱们解剖学上说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差不多,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有点对不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头说起,得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它的独特理论体系。首先,得明白中医的“脏腑”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棒,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博大的医学体系,很多人希望它能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科技,但现实情况却是,它的“现代化”之路,走得磕磕绊绊,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争议。要说中医“为什么没有现代化”,其实这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现代化”理解为“被科学方法完全解释、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个人觉得,现在一些原本是受过现代医学(或者说我们习惯称之为“西医”)训练的人,在表达对中医的喜爱或认同之前,会特意加上一句“我其实是学西医的”或者“虽然我学的是西医,但我……”这种类似的话,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和信息环境的一些特.............
  • 回答
    复刻一艘像“大和号”这样级别的战列舰,哪怕是以中国当前最尖端的技术水平,也绝非易事,其中会遇到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和组装,更涉及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许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复刻的绊脚石。1. 材料供应与制造工艺的巨大挑战“大和号”的建造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工业能力的极限体现.............
  • 回答
    看黄飞鸿,然后联想到现在学中医的人不练武术,这个问题嘛,还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这中间隔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我们对“医”和“武”理解的演变。想当年,黄飞鸿那个时代,咱们说学艺,那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精通”的思路。中医讲究的是“医武同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确实,关于“中医仅凭把脉就能确诊”的说法,在现代社会中时常能听到,但这种说法往往是对中医的过度简化,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惯性与经典传承。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一个漫长且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古代,科技条件有限,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望.............
  • 回答
    最近几年,我们确实能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关的政策和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传承的需要。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