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中国现在的技术复刻大和号战列舰会有什么困难吗?

回答
复刻一艘像“大和号”这样级别的战列舰,哪怕是以中国当前最尖端的技术水平,也绝非易事,其中会遇到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和组装,更涉及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许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复刻的绊脚石。

1. 材料供应与制造工艺的巨大挑战

“大和号”的建造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工业能力的极限体现。首先,其舰体结构极其庞大且复杂。船体钢板的尺寸、厚度和强度要求极高。当时的日本为了建造“大和号”,专门开发了超厚的装甲钢板,这需要极其强大的冶炼和轧制能力。

特种钢材的冶炼与生产: 尽管中国在钢铁冶炼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能够生产出各种高性能钢材,但复刻“大和号”所需的特种钢材,特别是舰体结构和主要装甲所使用的钢材,其具体的成分配比、热处理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都需要精确复原。即使是现代的航母建造,其装甲防护也与“大和号”的设计思路有所不同。要百分之百复刻当年的那种特定性能和生产方式,会涉及到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工艺攻关。例如,当时的“维克斯硬化钢”(Vickers Hardened Steel)之类的装甲钢,其制造工艺和性能并非完全公开或易于复制,可能需要从历史资料中反推并进行大量的试验。
大型钢板的加工与焊接: 建造如此巨大的舰体,需要将成千上万块巨型钢板进行精确切割、成型和焊接。数万吨的钢材需要以极高的精度对接在一起,同时保证焊接强度和船体结构的完整性。虽然中国拥有大型造船厂和先进的焊接技术,但对于这种巨型结构,对焊接的精度、速度和质量要求依然是极大的考验。更何况,复刻意味着要尽量遵循当年的建造规范和工艺,这在效率和成本上可能与现代造船方式存在差异。
其他材料的生产: 除了钢材,船上还有大量的其他材料,如耐高温的锅炉管、精密加工的轴系、铜合金等,这些都需要达到特定的标准并进行大规模生产。

2. 动力系统的复现与技术难题

“大和号”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蒸汽轮机系统之一,提供惊人的动力。

锅炉系统的复杂性: “大和号”采用了多达九座重油锅炉,提供高压蒸汽驱动涡轮机。这些锅炉的设计非常精巧,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巨大的能量。复现如此庞大且效率极高的锅炉系统,不仅需要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来制造耐高压、耐高温的锅炉本体和管道,还需要对燃烧控制、热交换效率等进行精密的计算和模拟。过去的锅炉系统设计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经验积累和特定时代的工程哲学,这与现代舰船广泛采用燃气轮机或核动力存在本质区别,复刻意味着要走一条“老路”。
蒸汽轮机的高精度制造: 驱动“大和号”的蒸汽轮机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结晶,包含数万个精密的叶片和复杂的传动系统。制造如此巨大的蒸汽轮机,需要极高的机械加工精度和动平衡技术。现代涡轮机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复刻“大和号”那种特定设计和性能的蒸汽轮机,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每一片涡轮叶片的角度、材质、装配都至关重要。
传动与推进系统: 动力通过巨大的轴系传输到直径庞大的螺旋桨上。这些轴系和螺旋桨的制造也需要极高的精度和材料强度,以承受巨大的扭矩和旋转速度。

3. 火炮系统的精密复制与技术细节

“大和号”最标志性的就是其装备的460毫米主炮,这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

巨炮的制造难度: 460毫米主炮的炮管长度、膛线加工、炮闩结构以及炮塔的整体设计和制造,都是极其复杂的工程。炮管的膛线需要用极高的精度加工,以保证炮弹的稳定性和射程。炮塔的装弹、俯仰、回转机构也需要大量精密部件和强大的液压或电力驱动系统。即使中国目前拥有先进的火炮制造技术,能够生产出大口径舰炮,但要精确复制“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其设计理念、材料选择以及加工工艺都可能与现代火炮存在差异,需要大量的逆向工程和精确测量。
火控系统的复原: 除了主炮,还有大量的副炮、高射炮等装备。更关键的是,这些火炮的射击指挥系统。当时的火控系统是机械与光学计算的结合,通过测距仪、瞄准镜、弹道计算机等设备协同工作,来计算射击诸元。复刻一套完整、可靠且能够达到当年性能的火控系统,需要对当时的电子、光学、机械计算技术有深入的理解,并重新制造或仿制大量精密的光学镜头、机械传动部件和模拟计算设备。现代火控系统早已是数字化的,要复原一套全模拟的火控系统,其技术挑战同样不小。

4. 船体内部的复杂系统与细节

除了上述主要部分,“大和号”庞大的船体内部还布满了无数的管路、电缆、通风系统、生活设施等,这些都需要精确复原。

舰船内部布局与管线系统: 舰船内部空间极其拥挤且结构复杂。数以万计的管路负责输送蒸汽、燃料、润滑油、冷却水等,无数的电缆承载着电力和通信信号。将这些管线和电缆以当年的方式布置在船体内部,需要对原有的设计图纸进行深入研究,并精确施工。现代舰船的管线布置和电缆敷设已经有了很多自动化和标准化的流程,复刻可能需要回归到更传统的手工制作和布局方式。
电子设备与通信系统: 虽然“大和号”的电子设备不如现代舰船先进,但它也装备了雷达、声呐、无线电通信等设备。复刻这些设备需要了解当时的电子管技术、无线电频率调制解调原理等。很多电子元器件在现代已经停产,需要重新制造或寻找替代品,并且要保证其能够协同工作。
装甲与防护的细节: 除了主装甲带和炮塔装甲,船体内部还有大量的装甲隔舱、水密舱壁等。这些都需要精确的尺寸和安装精度,以保证船体的抗沉性和防护能力。

5. 建造的规模与配套设施

建造一艘“大和号”这样的巨舰,需要极其庞大的船厂、干船坞、起重设备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船坞与起重能力: 当年建造“大和号”的吴海军工厂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级别的干船坞和起重设备。即使中国拥有比当年更先进的造船设施,但要复刻“大和号”的建造过程,也需要确保船厂能够容纳如此巨大的船体,并具备足够的起重能力来吊装巨型分段和部件。
配套的工业体系: 战争时期的日本能够高效地将全国的工业资源整合起来,服务于“大和号”的建造。复刻则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完整的工业配套体系,包括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这涉及到大量的跨行业协调和资源调配。
人力资源的投入与培训: 建造“大和号”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大量的熟练工匠和工程师。很多工艺都是通过师徒传承或者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下来的。要在中国现有的人力资源体系中,找到或培养出能够胜任所有这些精密、繁琐工作的技术工人,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6. 技术资料的完整性与解读

尽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大和号”的原始设计图纸、建造手册和技术规范可能并非百分之百完整或公开。很多关键的细节可能依赖于当年的口头传承或经验判断。

技术资料的获取与解读: 要精确复刻,需要对所有现存的资料进行最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可能还需要通过物理考古(例如对残存的部件进行分析)来填补空白。而且,当年的很多技术描述方式和现代工程语言存在差异,对这些资料的理解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总结

总而言之,以中国当前的技术水平,从理论上讲,复刻“大和号”在许多方面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制造出同样大小的船体,生产出性能相似的钢材,制造出类似的巨型火炮和动力系统。然而,“复刻”不仅仅是复制其形体,更包含着复制其背后的技术体系、工艺流程和生产哲学。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材料的精确配比、特定工艺的重现、全套模拟火控系统的构建以及大量精密部件的仿制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和工程挑战。这将会是一项耗费巨大、周期漫长且意义复杂的工程,其难度绝不亚于当年的建造本身,甚至可能因为对“原汁原味”的追求而带来新的技术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困难非常大!

难点在哪里呢?

不是技术,不是钱,不是场地。

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内根本就没有懂得什么叫“装甲防护”如何设计战列舰装甲带的人。。。因为战舰需要装甲防护的时期我国基本没有海军,我国下饺子了,海军早就不需要装甲带了。

这个有多重要呢?苏联造1144的时候,觉得应该有装甲防护,结果发现全国找来找去,懂装甲防护的人要么去世了,要么都老糊涂了,帮不上忙。所以最后不得已只能参照战前23型战列舰的存档设计图纸来进行设计。。。

我也说了,我国那个时候海军基本为0,连这种存档图纸都没有。。。

你说大和的设计图纸?那玩意儿早不知道哪里去了。

你说这是不是挺尴尬的。

user avatar

中船被黑的最惨的一次是复刻一个20世纪的船竟然要举国之力!

举国之力就是想做一个二战时期的战舰玩玩,如果只是玩玩的话不用举国之力,也犯不着举国之力,从技术角度来说没什么问题。

有人说大和号上是铆钉结构,手艺失传了,那我采用更先进的焊接然后模拟铆钉可不可以?也有人说那会中国没有海军,所以现在没人懂这玩意,也没图纸,那我想说你真的是太小看老一辈了,中国当年没有的东西多了,现在有的都是别人好心赠的吗?很少有人知道潘镜芙这个人,他是中国现代驱逐舰之父。中国那个年代处于被封锁期,老人家带领团队接到中国做自己的驱逐舰任务的时候,就是从铁甲舰巡洋舰做了大量的研究,所有人都知道战列舰自二战以来被驱逐舰代替,中国恰好赶在这个时候,所以才跳过战列舰直接上驱逐舰的,但是从研发历程上看,从船体结构到武器系统中国稳扎稳打没跳过任何一个阶段的。如果说中国没人懂铁甲舰,那仿佛在说马伟明院士带领团队研究电磁弹射是因为没人懂蒸汽弹射一样道理,中国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先生负责的核潜艇工程有谁给我们看图纸了嘛?最初就是他儿子的一个潜艇模型确定了潜艇的艇身结构(这里我很激动,没控制好情绪 抱歉!)。至少工艺上21世纪仿制不了20世纪的东西很难说的通。不过假的就是假的,我们能通过高科技复制产品,但从手工角度就难说了,就好比清明上河图和十二生肖兽首已经有很多仿制品,便宜的你可以在超市买到,贵的可以上到艺术馆展示,也能仿制,与真品无异。但是古人用的是古老的手艺跟你用现代工艺复刻相比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感叹紫禁城宫殿才用木楔结构,没采用一颗钢钉并不代表我们现代人不能,而是我们感叹古人在没有现代工艺的年代能用手工做出如此惊人的工程是多么伟大。

所以你这个问题应该改成自己在家复刻一个大和号有多困难,而不是国家还是举国之力。别说中国,就是中东国家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当旅游景点也不是什么难事,无非就花多少钱的事呗。

我所在的城市闲着无聊复刻了一个狮身人面像,相似度95%仅用一个月完工,我看也没啥压力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玩意怎么能跟钢铁洪流比,对,没错,不过我的重点是想说收藏价值大于技术含量嘛。在今天的工业水平,你就是做一个全尺寸飞天航母模型玩玩也没什么困难,反正都是假的

至于大和号,最出名的无非是那全舰装甲能抵御460毫米大炮轰击。什么概念呢,二战时期的460毫米火炮射程40公里,这个区间决定了它的弹丸初速无法做到10马赫,抵御这个速度攻击下的钢材在21世纪很常见了,因此想要复刻大和号用航母专用的450MPa的钢材就可以了。

再说460舰炮,在当时再说这个无疑是全世界口径最大的火炮了,二战时期火炮绝大多数都属于线膛炮,特别是舰炮,炮弹在火炮通过螺旋线膛高速旋转,保证导弹水平直线飞出击毁目标。那个年代技术有限因此多在炮管上下功夫,后来炮管升级到极限了于是现在更多的是在炮弹上下功夫,比如增加红外制导,雷达制导,增加飞翼结构等等。所以说复刻460火炮主要是炮管,炮弹也是普通弹,铸造都没什么困难。

最后是动力,大和用的是12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题主说了,如果复刻有什么提升?那我理解为题主默认可以使用现代工艺,那回答是必然的,大和号保证7200海里16节的速度,最大27节。可以参考辽宁号,4台蒸汽轮机,8台增压锅炉20万马力,32节航速,这还是采用的过时的TB12轮机,不是我国最新研制的燃气轮机

但是做出来了有啥用呢对吧!


有朋友提出“复制”与“复刻”的区别,说实话我确实不知道题主是指复刻还是复制。不过私以为不管复制还是复刻,这对我认为用现代工艺做一遍二战战列舰不是难事的观点不冲突吧。

至于我闲着无聊来回答这个问题这都要从一只蝙蝠说起。。。。。。。

user avatar

其实这真的是一个商机,你管怎么布置装甲怎么焊接怎么开炮干嘛,上层原比例轻型材料用上,只管好看,下层修成豪华邮轮配置,舰桥观光台博物馆。


毕竟大和真正的作用是旅馆,就让她发挥原有职责吧,军迷准备好打钱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