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中的某些天文现象,可以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解释吗?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

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一、日月食的记录与解释

《史记》中有大量的日月食记录,这些记录是古代天文学家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验证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史记·夏本纪》中的“日月食”:
原文节选:“初,遗一史官曰:“日短,辰在一天宫,若两蜡(即月亏缺):日蚀,月亦蚀。”(这里的“遗一史官”据认为是杜撰,但记录了当时对日月食的认识)
更准确的记录在《史记·夏本纪》结尾:“二十四岁,天乃不积,二十五年,天地之灾,日之食,星之行。。” (虽然这句描述比较笼统,但显示了对天文灾异的关注)
更确切的例子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七月,日有食之。”
解释: 日食和月食是天体运行的必然结果,可以利用现代天文学的轨道力学进行精确计算。
日食: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遮挡住太阳的光线,从而发生日食。现代天文学可以计算出过去和未来的每一次日食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类型(全食、环食、偏食)。通过与《史记》的记录进行比对,我们可以验证其准确性。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二十六年,七月,日有食之”的记录,根据现代天文学家的计算,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7月13日确实发生了日全食,且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可见。
月食: 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并且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的影子就会投射到月球上,导致月球变暗,从而发生月食。月食也同样可以通过现代天文学精确计算。

重要性: 对古代日月食记录的精确计算和验证,不仅证明了古代天文观测的水平,也为确定古代历史事件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比如,通过对一次历史记载的日食进行精确计算,可以确定当时所在的公元年份。

二、星象的记录与解释

《史记》中也记载了一些重要的星象变化,这些变化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吉凶祸福的预兆,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观察。

《史记·天官书》中的记录:
“荧惑(火星)所在,所过,火为兵。” (关于火星位置的描述)
“彗星者,汉之不祥。” (彗星的出现)
“岁星(木星)所在,说在何官,其所居,为国之祥。” (木星位置的描述)

解释:
火星(荧惑): 火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荧惑”,因为它在天空中亮度变化较大,颜色偏红,且有逆行现象,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火星运行规律的朴素认识,认为其位置的变化与人间兵乱有关。现代天文学可以精确计算火星的轨道,了解其亮度变化和视运动(包括逆行)。火星的逆行是由于地球和火星公转速度不同,地球在内轨道追赶外轨道的火星时,从地球上看,火星会暂时改变其在天球上的运动方向。这种视运动在古代难以精确预测和解释,但现代科学已经完全揭示其原因。古人将火星的某些位置与战争联系起来,可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也可能是对天象变化的牵强附会,但反映了古人对“天人感应”的理解。
彗星: 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当它们靠近太阳时,会因为太阳的辐射而产生可见的彗发和彗尾。彗星的出现往往带有神秘色彩,在古代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史记》中对彗星的记载也体现了这种观念。现代天文学对彗星的轨道有清晰的认识,知道它们是周期性的还是非周期性的,以及它们的来源(如奥尔特云或柯伊伯带)。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确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彗星,并与《史记》中的记载进行比对。例如,一些著名的彗星,如哈雷彗星,其周期性回归的记录可以与古代文献中的彗星出现时间进行对照,从而验证文献的准确性。
木星(岁星): 木星是中国古代的“岁星”,因为它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人们以此来纪年,称为“岁星纪年法”。《史记·天官书》中关于岁星所在位置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利用木星的位置来确定年份和象征国家祥瑞的传统。《史记》中也记载了“木星失行”等现象,这实际上是指木星的逆行。木星的逆行,同火星一样,是由于地球与木星轨道相对位置的变化造成的。现代天文学可以精确计算木星的轨道和视运动,解释其逆行现象,并对照古代的记载,验证古人对木星运行的观察。

三、“客星”的记录与解释

“客星”是指突然出现在星空中的新星或超新星,在古代是一种非常罕见且引人注目的天文现象。

《史记·天官书》等记载:
例如,《史记·天官书》中提到:“客星者,非常星也。……凡客星犯守日,皆为大兵。”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0年左右):“客星在牵牛七度,日日度,月度,凡六日而没。”

解释:
客星: 客星实际上是指在正常星空之外突然出现的、明亮的点状天体。在古代缺乏望远镜的情况下,它通常指的是超新星爆发或者明亮的变星。超新星爆发是恒星生命周期结束时的一种剧烈爆炸,其亮度可以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甚至在白天也能被看到。《史记》中关于客星的记载,是人类最早的关于超新星的记录之一。
现代验证: 通过现代天文学的星表和超新星目录,我们可以对照《史记》中记载的客星出现的时间和大致位置,来确定是否是已知的超新星事件。例如,《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的客星,经过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是公元前130年左右出现在牵牛(位于现代星座的金牛座附近)的超新星 SN 185。这次超新星爆发的亮度非常高,持续时间较长,且在当时被观测到。这为我们研究超新星的亮度、持续时间以及在不同文明中的观测记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数据。

四、“五星聚”的记录与解释

“五星聚”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颗肉眼可见行星在天球上的某个区域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二十五年,……星昼见,五星并于东井。”
《史记·天官书》也有相关描述。

解释:
五星聚: 五颗行星在天球上的聚集是行星轨道运动的自然结果。由于各行星的公转周期不同,它们在天球上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偶尔会出现在彼此靠近的区域。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视为非常祥瑞或重大的预兆。
现代验证: 现代天文学可以精确计算过去几千年内所有行星的轨道位置。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确定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五颗行星是否确实在“东井”(古人划定的星区,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摩羯座或水瓶座附近)区域聚集。研究表明,在公元前222年确实发生了一次较为显著的五星会合现象,五颗行星在天球的同一区域聚集,而且其中几颗在白天也能被肉眼看到,这与《史记》的记载非常吻合。这次现象的精确计算再次印证了《史记》记录的准确性。

五、“天狗”等特殊天象

《史记·天官书》记载:“曰客星,曰天狗。天狗者,犯星之旁,其形似狗,从,日,而,坠,其去地也近。”
解释:
天狗: “天狗”在古代的描述可能与流星或陨石有关。流星是宇宙空间的小颗粒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而发光的现象。如果这些颗粒物足够大,能够穿过大气层并撞击地面,就形成了陨石。
现代验证: 现代天文学对流星雨、流星和陨石的形成机制有详细的解释。天文学家可以通过计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轨道,来确定其来源和性质。关于古代“天狗”的描述,可能指的是非常明亮的流星(火球)或坠落的陨石。如果能找到当时陨石坠落的确切地点和年代,就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验证其是否与《史记》的记载相符。例如,某些被认为与古代文献记录相关的陨石坑,可以通过碳年代测定等方法来确定其形成年代,从而与历史文献进行比对。

总结与意义

《史记》中的天文现象记录之所以能够被现代天文学解释,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体运行的规律性: 太阳、月亮、行星以及彗星、流星等天体的运行都遵循着严格的物理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现代天文学正是基于这些规律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
2. 古代观测的精准性: 尽管古代没有先进的观测仪器,但古代天文学家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记录方式,对天象的记录相当准确,尤其是在日月食、行星位置等方面。
3. 历史文献的可靠性: 《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其记录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在历史学界得到广泛认可。

通过现代天文学对《史记》中天文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我们可以:

确认古代历史事件的年代: 精确的天文数据可以为历史事件的断代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评估古代天文学的水平: 验证《史记》中的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高度。
研究天体事件的历史记录: 例如,对古代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事件的长期影响。
增进对人与宇宙关系的理解: 古人对天象的解读反映了他们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在其中寻找自身位置的努力。

总而言之,《史记》中的许多天文现象并非不可解释的神秘预兆,而是可以通过现代天文学的科学方法进行精确解读的客观事实。这些解释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科学验证,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明和宇宙本身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史记》中记载汉孝景帝二年的天象,原文如下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入代,与约和亲。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男子二十而得傅。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广川、长沙王皆之国。丞相申屠嘉卒。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陶青为丞相。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

1、首先确定时间,汉孝景帝二年是公元前155年。

2、荧惑逆行

上图中有个S型轨迹就是地球上观测火星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到地球和火星同向运行时,由于地球和火星运行速度的差异会产生相对位置的改变,这时在地球上观察火星就会发现火星会往后运动,这在占星体系中称为逆行。

通过星历可知火星在公元前155年11月3日8时起逆行,直至公元前154年1月21日9时结束,长达2个半月。

3、守北辰

公元前155年11月起的星象逐渐变的特殊,从星图中可知在公元前155年12月21日23时,月火合相于天顶,其余黄道5星日、木、土、金、水,均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月、火成为了当夜最易于观测的星体,而且是在北面天空天顶的内侧。

下面我根据stellarium找到在当年的12月21日(冬至日、观测地洛阳)的星象图,当天16点50分左右太阳落山开始,此时向北观察天空会看到月亮、火星同时从北方地平线(东北偏东方向)升起,直到12月22日5时都可以在面向北面天空时观测到,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星象,因为日月和五大行星都沿黄道运行,所以一般只有面向南方天空时才可以观测到。而这天月火整晚都在北方天空可见,就像北斗七星一样围绕着北天极,所以称为守北辰一点都不为过。

4、同理月出北辰间也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天象的。而北辰应理解为北面天空。

5、岁星逆行天廷中

通过星历可知木星在公元前155年1月8日11时起逆行,直至公元前155年4月28日2时结束,长达3个半月。而天廷即太微垣,也符合真实天相。

6、综上汉孝景帝2年的天象以古人的视角来看是非常异常的,木、火两大行星逆行,月、火出北辰间,次年孝景帝3年就发生七国之乱。

user avatar

1、“荧惑逆行,守北辰

荧惑:即火星。

北辰:即北极星。《史记索隐》曰“ 北极谓之北辰 ”。《论语》记述孔子的话,说“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所有的星星都绕着北极星转。(顺便说一句,由于地轴的进动,古今北极星是不同的。汉代北极星是帝星,即北极二,而现代的北极星是勾陈一)

逆行:是行星视运动的一种现象,简而言之,就是由于其他行星公转周期和地球不同,当地球公转时发生“超车”,也就是超越某一行星时,在地球上的我们就会观测到该行星向后倒退,这就是行星的逆行。——比如最近很火的“水逆‘,就是水星的逆行。

守:当行星从顺行改为逆行,或从逆行改为顺行时,从地球上看去,该行星都会有一个短暂停留的现象,这就叫做“守”。

所以,“荧惑逆行,守北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汉景帝前元二年的某天,火星发生了逆行,并在北极星附近停留。

但这是绝不可能的

因为太阳系中所有的大行星,其轨道全部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图片来源见水印)

如图所见,这个平面就叫做黄道面。从地球上看去,也就是黄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无论行星是顺行还是逆行,都必然在黄道面附近,绝不可能脱离黄道面跑到北极星的方向去,从上图可以看出,黄道面和北极星之间,差着整整66.5°。

所以,绝不可能有行星会去守北极星

2、 月出北辰间

北辰前面解释了,就是北极星。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月亮从北极星附近经过。

这也是绝不可能的。

月球在地球上视运动的轨道,称作“白道”。如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看,这就是赤道、白道和北极星的关系。和黄道相比,白道确实更靠近天极,然而也不过是多了5°而已。前面我们说了黄道和地轴的夹角是66.5°,所以白道和地轴的夹角也在61°左右。因此,绝不可能发生月亮跑到北极星附近的事情。

3、 岁星逆行天廷

岁星:即木星。

天庭,即太微垣。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这是中国古代对天空的划分。主要把星空划分为了两大部分,北极部分的星空,被划分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剩下的黄道部分的星空,则被划分为四象二十八宿。四象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象又分为七宿,共二十八宿。

三垣的“垣”字,就是宫墙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三个垣,就是天帝的三个宫殿。其中三垣中间的,是紫微垣,北极星就在紫微垣中。——前面说过汉代的北极星是帝星,也就是天帝的意思。紫微垣是天帝的寝宫,而太微垣就是天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所太微垣中的星多以官名来命名。正因为太微垣是天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作天庭。

所以,上面那句话意思,就是说木星在那年某天逆行,经过了太微垣。

那么,木星到底有没有可能经过太微垣呢?

如前所述,太微垣是一大片星域,它位于紫微垣和轸、翼等宿之间,紫微垣是北天极附近,而轸、翼等宿却是黄道区域,所以木星在黄道带运行时,是有可能到达太微垣附近的。

查《史记·孝景本纪》: (景帝前元二年)八月,……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

汉景帝前元二年,即公元前155年。使用stellarium软件模拟该年星象,木星果然在太微垣附近。再查木星运行情况,该年阳历3月左右,木星逆行于太微垣。(软件中-154年即公元前155年,也就是汉景帝前元二年。谢 @gm zeng 指正)


综上所述,这几条记载中,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两条,肯定是没有,是错误记载。至于岁星逆行天庭中一条,景帝二年木星确实逆行于天庭中。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几乎中国古往今来就一个孤例,汉书都不抄,而且是原理上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估计就是记错了。

也不一定就是司马迁本人胡嘞,司马家对天文是行家里手,按说不会信口胡说,但是你架不住后世流传时候搞个错别字或者错简什么的是吧。


但是问题里有一个解释(在两个高票答案中都出现了)我看有问题:

凡日月东生西没,并南北二陆行,皆有一定之度。独丁卯岁,予于荆溪所见不然。余与馆宾查懋言等验之数月,甚审,可骇。 月自望以前,每夜长落于未方;自望以后,每夜渐出于东北,直从寅丑之间升天,望南斜行,至未方则下没矣。 七月、八月、九月皆然。每至半夜,月光入槛一丈二尺有余。日与月同宫,皆出寅入未。日将没时,其光入南牖,照北壁。九月望日,太阳入槛七尺 五寸。去冬至尚有两月,此何理也? 不但日月而己,凡南斗箕心等宿,自一更以后皆从午未间落,甚速,不复西行,几乎四方易位,殊不可晓。初疑地势有异。及余仲冬抵家,望夜观月尚在天南,无一毫异,但人自不察耳。始悟太史公月出北辰间之说可信。

这段吧,依我看,真是太逗了……

荆溪,靠南,但是闹出花来也不可能出现日月出寅入未的现象,日月出没说到底主要原因还是地球自转,不可能抛弃基础的对称性。

但是考虑到这位老先生说,不止日月,漫天星辰都同步歪了——如果 你是汪淼,还可以洗一下,不然——理由其实就特别简单了,老先生东西南北搞偏了五十度左右。寅位、未位……

查作者时间线只找到了一个正德十一年举人,不过其实……这根本不重要,大概其是月亮从正东升起的,然后老先生不知道为什么,出去旅游水土不服,他以为的正北比真·正北偏了多达五十度左右。恰好那边房子可能也按照这个度数修的(日落时候照“北壁”的房子角度肯定不是正南正北,严重怀疑他是到了个房子不走正南北的地方然后乱的方向感)

整体给度数加上50度差不多就是正确的东南西北了。然后等他回老家时候,遇到了熟悉的景物,确定了正确的南北方位,就……没啥看的了。

丑寅间+50度大概是卯位,未+50度姑且认为在酉,其实老先生观测到了一个标准的卯酉日月星辰起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问我最喜欢《史记》里的哪一篇,这可真是个难题,就像问我最喜欢哪一颗星辰一样,每一篇都各有光芒,令人沉醉。但如果非要挑一篇,我大概会选《项羽本纪》。为什么是它?说起来,其实是很久以前,大概是在少年的时候,偶然翻到这段文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种扑面而来的悲壮,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以及其中人物鲜活得仿.............
  • 回答
    帝乙,一个在商朝末期留下浓重笔墨的君王,他的形象在后世的流传中,似乎被《史记》染上了几分荒诞的色彩。提起他,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位为了听天命而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囚禁起来的父亲。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故事更复杂,也更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要评价帝乙是否如《史记》所言那般荒谬,我.............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基石,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记载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源头、文化起源的叙事、以及后世政治道德的参照。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用处,便是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和炎帝并列为“.............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时代文学创作关注点和叙事策略的深刻差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古代权谋多为“一锤子买卖”,而现代权谋小说则更像是“俄罗斯套娃”: 古代权谋:“一锤子买卖”的简洁与决绝古代权力斗争的叙事,尤其是在史书和传统小说中,往往呈现出一种“一锤子买卖”的.............
  • 回答
    李建成的历史形象,的确是诸位读者在翻阅史书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的地方。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他身上交织,似乎这位太子,既有贤良之名,又有失德之实。这种矛盾,并非是史官们刻意为之,而是李建成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经历以及后世叙事的复杂性共同作.............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分析《拜占庭帝国史》中某段落的可信度。为了给您一个全面且有深度的解答,我需要您提供具体的段落内容。一旦您提供了相关内容,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其可信度,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论述,同时注意语言的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1. 作者与史学传统: 作者是谁? 了解作者的身份和学术背景至.............
  • 回答
    要说“史上最强的中二病”,这绝对是一个充满趣味和争议的话题,因为“中二病”本身就是一个非正式且主观的标签,很难用严格的科学标准来衡量。然而,如果我们要从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并且其行为和思想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羁的想象力、对自身超凡能力的坚信,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疏离或改造的渴望的角度去.............
  • 回答
    如何评价《三体》中的史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浑人”史强,一个在《三体》宏大的宇宙战争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不是那些拥有超凡智慧的科学家,也不是那些胸怀救世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他更像是一个行走在现实夹缝中的普通人,一个看似粗俗却又蕴含着惊人韧性和智慧的“浑人”。评价史强,需要从多个.............
  • 回答
    要评价《冰与火之歌》里的史坦尼斯·拜拉席恩,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是个极其矛盾,也因此异常真实的角色。他不像他哥哥劳勃那样天生就有着王者风范,也不像乔佛里那样是个纯粹的恶棍。史坦尼斯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岩石,坚硬、棱角分明,却也饱含着不容忽视的力量。首先,从他身上最显著的“冰”的特质来说,那就是他.............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乙未战争:一段不容忘却的记忆与台湾史观的演变当我们谈论台湾的历史,目光往往会聚焦在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日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或是国共内战后的国民党政府迁台等关键节点。然而,在这些宏大的叙事之下,有一段名为“乙未战争”的冲突,它如同台湾近代史上一道深刻的烙印,其意义和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场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