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建成在史料中的形象为何如此矛盾?

回答
李建成的历史形象,的确是诸位读者在翻阅史书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的地方。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他身上交织,似乎这位太子,既有贤良之名,又有失德之实。这种矛盾,并非是史官们刻意为之,而是李建成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经历以及后世叙事的复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赞扬他的史料,尤其是早期的一些记载。《旧唐书》在评价李建成时,用了不少褒义的词汇,比如“有雅望”、“容仪岐嶷”,甚至说他“居东宫,恭谨慎行,未尝有过”。这似乎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皇太子形象:文采斐然,举止得体,对长辈孝顺,对臣民仁慈。他能够抚养兄弟,善待亲信,并且在某些场合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比如在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李建成在京城稳定了局势,处理了许多政务。一些史书甚至提到,在他主持朝政期间,能够做到“号令明肃”,显示出一定的管理能力。

然而,话锋一转,我们又会在这些史书中读到关于他“猜忌”、“党附”、“奢靡”等负面评价。特别是到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方的史官为了论证自己夺权的合法性,以及为李渊父子晚年的失序寻找原因,对李建成的描绘便充满了批判色彩。他被塑造成一个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嫉妒贤能的昏庸太子。例如,提到他“专任梁国公愔,与秦王争衡”,以及“心不能容秦王”。甚至有记载说他与东宫属官一起饮酒作乐,不务正业,以此来衬托李世民的英武和勤政。

那么,这种矛盾的根源何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一、 史书的立场与目的差异:

这一点是最为关键的。唐朝建立初期,李渊的权力并非稳固,关陇集团、山东士族等都在观望。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更多是出于宗法制的考虑,以及长幼有序的原则。但李渊本人更看重实际的军事功勋和政治能力,而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展现出的才能,使得他在民间和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也让李渊对他多有倚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逼迫李渊退位。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解释自己“弑兄篡位”的行为,李世民及其支持者有强烈的动机去贬低李建成。史官们在编纂史书时,自然会受到这种政治氛围的影响。他们需要为李世民的行为提供合法的解释,所以将李建成描绘成一个不称职的储君,一个“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威胁。这种叙事,就是在为“天命所归”于李世民制造历史依据。

而那些早期赞扬李建成的记载,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他被立为太子之初,或者是在他死后,一些未被清算或抱有同情心的人所留下的零星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胜者的叙事逐渐占据了主流。

二、 李建成的政治策略与能力:

不能完全否定李建成在政治上的努力。作为太子,他确实有责任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与一些朝臣结盟,拉拢支持者,这在权力斗争中是常见的手段。但如果这些行为被解读为“党同伐异”或“排挤兄弟”,就很容易招致负面评价。

关于他的“昏庸”和“不理朝政”,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选择性的放大。在与李世民的竞争中,李建成毕竟是在朝堂上公开运作,而李世民则更多地依靠其军事力量和个人魅力。李建成可能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疏忽,或者在某些决策上显得不够果断,这给了反对者攻击的口实。例如,他与李元吉联合对抗李世民,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可以理解,但却被描述为“构怨于秦王”,是对李世民的恶意攻击。

再者,李建成本人是否真的如后世所描绘的那般不堪?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他在某些时刻表现出的确有过失,比如被动接受了李元吉的提议,或者在处理某些政务时显得犹豫不决。但将这些零散的缺点放大到“昏君”的程度,很可能是一种政治宣传的痕迹。

三、 兄弟之间的权力较量:

唐朝初年,皇位的继承问题始终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李渊的几个儿子都颇有才能,尤其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而李建成作为太子,其地位更是无可撼动。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使得兄弟之间的竞争从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

李建成作为太子,承担着维系太子之位的责任,而李世民则有其自身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两人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关乎唐朝政治走向的关键。史书往往会聚焦于双方的冲突点,而忽略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四、 历史的“赢家”叙事:

最终,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李世民最终成为了“千古一帝”,他的功绩被广泛传颂。为了确立他开明君主的形象,也为了掩盖其夺位手段的残酷性,将李建成描绘得不堪,成为一个“合乎情理”的被取代者,是其政治宣传的必然结果。

李建成的形象之所以矛盾,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并非一个完整的人,而是经过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反复打磨和塑造的“历史符号”。早期可能有人出于同情或客观描述,留下了一些正面的痕迹;但随着李世民统治的确立和巩固,对李建成的负面评价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史料,往往是经过层层过滤和选择的结果,很难还原出一个真实、立体的李建成。

因此,当我们读到关于李建成的史料时,不妨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赞美与贬低,可能都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李建成,也许就隐藏在这些矛盾的叙述之间,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和辨析。他的人生,与其说是一段独立的传奇,不如说是唐朝初年那场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中,一个重要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世民在知乎可真是太难了。

一会和秦皇,汉武,明祖比历史地位

一会和韩信,曹操,武侯比军事能力

一会还得四处穿越救火

最惨的是,时不时还得被杨广、李建成这样的货色碰瓷


补充两句

李大粉真是和常公公粉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尤其擅长在地沟油里使劲扒出两根烂白菜梆子,然后供着这两根白菜梆子满世界宣扬:

“满汉全席哪能比得了这一碗尊贵的地沟油?都是满汉全席改了历史,地沟油才是人间美味!”

user avatar

泻武大郎药。

第一个问题,唐军军制的缔造者。

唐军军制的雏形,是府兵制。

追根述源,这个真不是李建成的功劳,而是宇文泰的功劳。

同时,要明白一个问题,任何好的军事制度,必须要满足一点,赏罚公平。

所以商鞅在变法强国之前,移木立信,就是为了告诉秦兵,只要斩杀敌人,那么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封赏。

这便是奖励耕战的简介版。

而在这点上,太宗皇帝有很多事迹。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高宗时期,留守高句丽后方的刘仁轨给高宗上书,其中一条就提到这个问题。

说太宗时期,赏罚分明,所以士卒乐战。到了高宗时期,赏罚略不明,士卒微有说辞。

刘仁轨上书的时候,太宗皇帝已经驾崩,由高宗李治接班。

这个时候,实在没有改史的必要(当然,太宗皇帝也没改过史书。)

第二个问题:

接待突厥使者吃喝玩乐,却又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计划。

李建成做为唐太子,接待远方来使,并招待吃喝,这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毕竟礼仪之国,不能怠慢蛮夷慕华之人。

不是吹牛逼,就这件事而言,本答主穿越过去,照样能行。

对突厥施行远交近攻的战略计划?

这是个什么战略计划!!!

远交近攻这个计策,是秦国根据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

因为六国或纵或横,对秦国而言,面对的情况很复杂,要么自己搞连横,制约他国。

要么眼看他国搞合纵,受制于人。

于是开始以合纵为诱饵的远交近攻。

突厥在大唐北部,你跟谁远交近攻?

要么突厥有实力,灭了大唐,要么大唐有实力,灭了突厥。

要么实力相当,平安相处。

怎么远交近攻?

太宗皇帝灭突厥的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联合周边小国,告诉他们突厥的罪行,师出有名。

第二,挑选名将,趁着突厥疲惫,一击必杀。

第三,十分其三。

为了安抚周边小国,俘获的突厥物资,分给他们三分。

好比有十万头牛羊,自己留七万,其余的三万大家分了吧。

你好我好大家好,消除大唐威胁论。

这跟远交近攻不沾边。

第三,平定李轨。

这个就更扯了。

李轨不是李建成平定的,而是被凉州的世家大族安氏兄弟干死的。

这个有很明确的记载

既不是李建成的功劳,也不是太宗皇帝的功劳,而是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的功劳。

俩兄弟劝不动李轨归顺大唐,直接反了。

李建成派兵接应,都亡一半士卒,可见拉胯度。

第四个问题:

对突厥割地,却把突厥防御在边境北部。李建成死后,突厥才打到渭水。

这都什么逻辑!

割地还能割出成就感!

刘武周差点打进长安,要不是太宗皇帝力挽狂澜,李建成连当太子的机会都没有。

而刘武周背后最大的金主是突厥。

这尼玛防了个什么御?防了个寂寞吧。

按照这个,北宋给辽国割地输币,成功的把辽军挡在了黄河以北!

北宋皇帝,英明神武。

不管李建成死没死,突厥都会打进来。

因为在于突厥人认为中原疲弊。

从隋炀帝百万大军讨伐高句丽开始,天下大乱。

李密首先帮着杨玄感造反。

接着李密王世充在洛阳附近大战。

宇文化及又和李密大战。

江淮地区,杜伏威等人开始小争霸。

河西地区,薛家父子开始东进。

北方地区,刘武周、梁师都骚扰不断。

南方地区,土匪叛乱,大小百余支,混战不断,最后拥立萧铣为名义皇帝。

河北地区,窦建德开始发力,最后直接称王。

中国经历这些大小军阀势力后,生灵涂炭,中原疲弊。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玉皇大帝登基,突厥也不可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一定会打进来。

但难能可贵的是,太宗皇帝没有迁都,也没有逃避,而是硬刚。

硬是把突厥吓退了(当然,打也是打的过。)

要不然就是翻版的五代十国、胡人乱华的局面。

这就恐怖如斯了!

而这个时候,李建成已经死了。

烂摊子还是需要太宗皇帝来收拾。

第五个疑问:

和父亲妃子私通,却在二十七岁结婚,如此不近女色,怎么会和父亲妃子私通。

这又是什么天才逻辑?

结婚迟和不近女色,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题主知道隋炀帝吗?

在未登基之前,隋炀帝杨广可是一夫一妻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登基之后,就成了种马!

况且,李建成和父亲妃子私通,不是什么没逻辑的事。

因为太宗皇帝常年在外面打仗,李建成镇守长安,所以比太宗皇帝更加有机会接触到李渊后宫。

第六个问题:

威望资历不足,却把李世民逼的玄武门之变,不敢硬刚。

这又是什么逻辑鬼才!

玄武门之变还不够刚吗?

领着八百人就敢造反,直接开干,这还不够刚?

玄武门之变,还有个称号,叫喋血玄武门。

至于半路埋伏李建成,这个是政治斗争不可避免的谋略。

总不能告诉李建成,大哥,咱俩单挑,谁赢了谁做皇帝。

这不现实。

真正的老硬币是怎么样的?

还是以隋炀帝为例子。

隋炀帝先是巴结生母,动辄哭泣,克制自己欲望,随后联合杨素等朝中大臣,一步步将杨勇废掉,逼疯。

这才是不敢正面刚的老硬币。

还有个杰出代表,叫王莽。

况且,李建成有对太宗皇帝下毒的记录,只是没毒死。

李靖和李世绩两大军区司令,在太宗皇帝造反的时候,本着是李家自己事务的态度,充耳不闻。

高士廉带着囚徒大摇大摆的走过长安闹事,五人问津,也没有官员阻止。

还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李渊还活着,李渊的旧人斐寂等人还在。

如果李渊驾崩,李建成单挑太宗,正面硬刚,真刚不过。

第七个问题:

水平不行,却能聚集一大批有水平的人。

李建成能聚集有水平的人,不是李建成有水平,而是太宗皇帝有水平。

试想一下,魏征、王珪这些都是太子旧人,太宗皇帝但凡小心眼,把太子旧人都杀了。

那么,魏征等人,根本没有施展抱负的空间,还怎么出名?别人怎么知道他们有水平?

既然这些人有水平,李建成私通李渊妃子的时候,怎么不劝阻?

要知道私通妃子,这可是乱伦。

如果魏征他们进谏了,李建成不听,那么到底是谁没水平?

在退一步说,有长是因为有短,太子手下的人有水平,秦王手下的就没水平吗?

举个例子,弘文馆学士。

千万不要觉得这些都是文质彬彬的读书人。

一个赛一个的狠。

就拿房玄龄来说,他和他父亲,不是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

房玄龄父子在隋炀帝时期,就开始谋划造反。

他父亲横死之后,房玄龄投靠到秦王手下,还在谋划造反。

直到太宗皇帝手下,才安稳的度过一生。

到了他驸马儿子的身上,又他妈牵扯到造反案件中。

这个基因简直有毒。

也就太宗皇帝能压制。

而房玄龄只是十八学士中的一员而已。

李建成在这方面,完全处于完败的局面,根本不值一论。

user avatar

李建成在史料中的形象不矛盾,你说矛盾是因为你的“史料”都是你的师傅【李建成吧吧主 葵花教主 忠实的毗沙门殿下 your majesty】重新编纂、剪辑、拼接、涂抹、曲解以及无中生有的。

好,让我们来一条一条看

$不懂军务×

李大出身关陇军事贵族世家,作为嫡长子好歹会学习军事,成年后也曾领军作战,哪条史料写他不懂军务?

$唐军军制的缔造者???

军制是指???李建成如何缔造,请把史料拿出来,不要用教主培训班分发的教材,请把网上图书馆的史书原始页面截图发出来,以下涉及到请上史料的要求都是这个标准,不重复了。

$疑似打败薛举???

军事史研究的惊天发明,军事史研究专家都得给您跪了。

$消灭刘黑闼

这个确实有,摘桃太子岂是浪得虚名。然而摘了这个桃子,李大并不能填补其功劳与秦王之间的巨大落差,反而得罪了整个功臣集团,成功地把李家兄弟内部争储位扩大为李大对抗整个功臣集团。此事暴露出李建成目光短浅、行事促狭、欺软怕硬,功臣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前途,只能尽力阻止李建成登基,一心扶保李世民上位。

$接待突厥使者吃喝玩乐✓

作为太子接待外交使节是应尽职责,接待免不了吃喝玩乐。所以这条不找你要史料了。

$策划了对突厥远交近攻的战略计划???

李建成策划了对突厥的战略计划,史料在哪里?

远交近攻,你指的是太子议废丰州,把河套地区割让给突厥,把突厥引到关中附近来,然后唐军可以关门打狗?可以可以,这战略相当靠谱,天策府点了个赞。自从关中北大门洞开,突厥年年入侵,李渊越来越倚重李世民去抵御,虽然唐朝统一战争已经基本结束,李世民这把良弓却雪藏不了,于是秦王府的势力更大了呢。

$士卒逃亡过半✓

$接应李轨旧部×

$顺利平定李轨各部×

接应的对象是平定李轨的安兴贵兄弟

全过程如图

$对突厥割地✓

$把突厥防御在边境附近✓

突厥在哪里,边境就在那里。若没有李世民阻挠,李唐按李建成主张迁都去了襄阳,边境就在湖北了哟。

但是你要说防御,哪年不是秦王李世民抵御突厥主力,太子李建成打几千人的偏师?武德七年突厥改变方向,主力从李建成的传统防区下来,结果李大李二换房,啊不换防了,你说矛盾不矛盾?

$他死后发生渭水之盟✓

承先太子遗泽,突厥得以最后一次入侵中原。随着原依附东宫的带路党如罗艺等人被清理,投降软弱派边将被军功派强硬边将取代,大唐边防稳固,颉利可汗除了练习舞蹈再也做不了什么了。

这我也不懂,经常看我回答的人知道我对后宫女人的鸡毛蒜皮不感兴趣。不过有一点我可以指导你,贵族世家的嫡长子,年近三十不结婚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概念。李渊、窦夫人可能是着急了,所以给老二赶紧办婚礼。

$威望不足✓资历不足×

王珪/魏征:殿下但以年长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

资历,比李世民大10岁,做了9年太子,不能说资历不足。

$把李世民逼得埋伏玄武门×

逼李世民用流血方式解决问题的是李渊,李世民的对手始终是李渊。不逼他太急,或许李建成能留下一命。

$李世民狗急跳墙×

李世民大摇大摆进入玄武门,整个皇宫乃至整个长安城,都静待佳音。

$不敢正面决斗?!!

你要李建成跟一个累计手杀千人的百战将军正面决斗?你带好纸尿裤穿越送过去了吗?

$如果冯立坚持下去×

打人不打脸,你把李建成手下无忠烈之士的底裤翻出来不好吧?

$李世民必然要付出代价✔️

薛举、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都这么说,但是谁也做不到。

$水平不行✓

$聚集一大批有水平的人×

东宫能列举出来的有水平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与天策府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更惨的是他们没有机会发挥才能。李建成也并不珍惜他们,王珪被流放,李建成不闻不问,最后是李世民召回重用的。

$想杀李世民✓

你承认了我就不多举证了。

$屡次放过李世民×

从薛举到刘黑闼都这样啊,想杀李世民却屡次不得手。

李世民放过李建成却是主动的,仁智宫那一夜,李渊把李建成交给李世民看管,自己跑路,李世民要杀掉李建成比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唉,可惜啊,贞观之治本来可以提前两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