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李自成怎么做,清军都是打算在1644年进关打一仗的,所以李自成如果不能在战场上打赢清军,别的就都免谈了。如果他退回晋陕,清军夺取直鲁,他的处境也不会比历史上更好。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山海关之战同时对付吴三桂和清军的话,怎么也打不赢。
想让吴三桂不叛变,可能性也不高,李自成开出的价码对于吴三桂的吸引力太有限了。在爵位上,李自成答应给吴三桂封侯属于正常操作,刘宗敏也不过就是个侯爵,吴三桂还想咋滴。李自成只封了两个王,一个是张献忠封秦王,一个是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封宋王。按理说,这才是一个王朝封授爵位的正确态度。
但是清朝开发出了一个奇葩办法:先瞎许愿,然后再翻脸不认账。比如说唐通,清朝招揽他的时候本来答应的是定西侯,世袭十四次,可1648年清朝就不认账了,居然改封他当一等子爵,而且传到他曾孙的时候康熙就下令不许袭爵。劝降吴三桂的时候,多尔衮本来答应“封以故土”,结果也是打败了李自成之后就不提这茬了,直到十五年后派他去和李定国决战,才让他分藩开府。其实李自成败了之后,清朝已经有对吴三桂卸磨杀驴的打算了,把他调回了锦州,闲置两年,后来由于西北的反清义军大起,实在镇压不下去了,清朝才又起用了吴三桂。对三顺王也是一开始根本没打算给他们封地,只是由于两广福建的抗清军队和清军死磕到底,清军认识到对付汉人还得靠汉人,这才把三顺王封到了南方。郑芝龙被答应封闽粤总督,结果最终待遇是满门抄斩。他弟弟郑芝豹本来是伯爵,投降之后发配宁古塔。孙可望就更典型了,投降之后被封为义王,然后陪皇上出去打猎的时候被皇上不小心当兔子给打死了。
所以,李自成这种正儿八经明码标价的碰上清朝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根本毫无价格优势啊。
以当时三方的实力对比来看,要吴三桂相信他投降李自成之后能打败清朝,也是很困难的,前面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都覆灭了,吴三桂不太可能对李自成有信心。
所以,李自成的选择恐怕是当时他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了,全力一击,争取在清军到来之前消灭吴三桂。但是由于李自成一直对吴三桂抱有幻想,没想到吴三桂能无耻到既勾引世仇进犯自己的家乡,又不顾自己家人死活的程度,还总想劝降吴三桂,结果一直拖到了四月下旬,遭到了清军和吴三桂的合击。
当时,李自成有两件事不知道。
第一,吴三桂铁了心要叛变,不会归顺了。
第二,清军来得很快,十几天就从沈阳赶到山海关。
如果李自成能提前知道这两件事,我想他的选择应该是不再和吴三桂谈判浪费时间,也不会再派袁宗第、董学礼、郭升、马科等人分兵南下,也不派兵去接收山东,甚至把保定的刘芳亮、张洪,大同的张天琳、姜瓖,太原的陈永福、潞安的刘忠、固关的马重禧、卫辉的刘汝魁等人的兵马都集中过来,直接率领自己在华北地区的全部主力扑向山海关,赶在清军到来之前消灭吴三桂。
如果说有更大范围的预知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在拿下山西之后就提前把陕西老家的大部分兵马都拉来,李自成留了很多人看家,但是结果是蒙古人也没打过来,张献忠也没打过来。东征的时候干脆连田见秀、党守素、辛思忠、王良智、牛成虎、郑嘉栋、左勷、王永强、高友才、郭毓奇、米喇印、丁国栋这些人全都带来。除了湖广地区和左良玉正在打没法分兵之外,把能调的野战军全调来,竭尽全力轰轰烈烈干一仗。
接下来就是各凭本领和清军打一场大决战了。李自成如果能打赢,清朝就灭亡了,如果李自成打输了,那么还是会和原本的历史一样发展。
历史爱好者 开个天眼
1643年西安称王 (不改元) 地盘不变
对内压制刘宗敏 牛金星等不听话势力,重用更加忠诚的李过和李岩等人。
打击地主 均田制不变 团结中下层知识分子
攻克太原 洛阳之后 停止东征 巩固根据地 加固城防,发展生产
精兵简政 以陕西老营为核心建立数万人的精锐野战军,加强铠甲和装备,训练骑兵
与明庭议和 接受招抚,共同剿灭大西,夺取四川,形成北周平天下之势
或与大西结盟,攻击江北诸镇,扩大湖北根据地
几年后年多尔衮破北京,崇祯自杀
坚守太原 开封 襄阳一线 避免第一时间和清军野战
联络南明史可法部 遥尊南明朝廷 暗许吴三桂燕王 辽东之地
传檄天下 满洲达子弑君 闯王奉诏讨建奴
若清攻顺 坚守城池,消耗对手
若清攻击不利,转南向,找机会背刺之。
总结来说就是,巩固根据地,不要打进北京,把弑君的帽子扣给清廷。然后以外大义名分号召天下,内有整训数年的精锐野战军,方可与满清一战。
争取读书人,只搜刮宦官武勋富商,对读书人暂时委以重任。搜刮的钱财收归中央,并找机会严明法令,对不听话的将领进行惩戒,比如刘宗敏这种悍将,我个人觉得该早点杀了。
犒赏全军,论功行赏,分封爵位。整改军队,编制营卫,削弱附属型将领。另外尤其要封赏吴三桂,许以侯爵,赏赐山海关将士军饷,并告知立功上可封王。
非常可惜的是李自成似乎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亲信大将,刘宗敏太过骄横,有能力也不能用。李自成没后代,李过是第一继承人,需要军功服众,可以考虑让李过领兵南征。郑家可以拉拢,同样可以先给侯爵,许诺立功能封王。
但野战打赢后金还是有些难,只凭满人在中原攻城掠地不现实,但组织军队进攻满人打赢也很难。对明朝二十多年的战斗,清军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能征善战,火器犀利。只能统合更多的资源去压死清军,只希望李过有成长为一流统帅的潜力吧。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展开一场决战对清军有生力量造成大量杀伤。
因为甲申年四月那会占据河北已经成了清朝的既定战略,为的是正式参与到争夺天下的行列中,抢出个时间差对农民军形成优势。
不管吴三桂投不投降,清朝都是要进军中原的,首要目的就是抢在农民军之前占据河北,与顺朝形成东西之势以便攻伐。
崇祯十七年四月四日(辛酉),虽然此时还不知道李自成已经占据北京灭亡明朝,但范文程向多尔衮做出的战略报告里,已经明确此次清军要参与到中原逐鹿当中。
根据清朝已知信息,在这份奏疏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则:
1,明朝四面受敌,败亡已定。
根据此时清朝的情报认知,甲申年的明朝西北被顺军占据,西南为西军占据,京畿一带乱兵流民遍布,辽东又有清朝这么个大敌频繁交战,四面受敌之下“其君若臣安能相保耶?”因此明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明朝既然必将灭亡,那么清军的敌人也将转变为其境内新兴的农民军,双方已经形成楚汉之势。
2,农民军已经占据西北,那么清军就要抢先占据河北,双方东西相持以便征战。
鉴于之前十数年间,清军虽然数次入口,己巳之变甚至成功占据遵、永、滦、迁在关内京畿山海之间谋得一块根据地,但在明军反扑之下阿敏弃遵化屠永平惨败而归,四城尽失,后来的几次也是未得寸土仅仅劫掠返回。因此会让天下官民认为清朝不过还是个关外鞑虏之性,胸无大志不值得归附,即便来降也非真心。因此除了军事手段还要注意政治造势,首先发布宣告向内地官民解释为什么清军以前次次北返不守寸地而这次则意在中原准备一统,显示自身决心。然后所占之地官复其职、民复其业,最后把归降的官员将领家眷转移到清军控制区内用以为质,两手一把抓。但对于这次入口清朝也没有十全把握拿下北京,“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那么就先在北京以西山海关以东占据一座大城作为前进基地,保证清军在京畿之地的长久作战“要当于入边之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以为门户,我师往来,斯为甚便。”
而4月8日顺治赐多尔衮大将军印也为这次出征作出“往定中原”的最终宣告,所以4月9日多尔衮率汉军全部满蒙三之二出发,可算是把家底都掏出来了。而4月13日清军得知顺军已经攻占北京后,多尔衮与洪承畴商讨后续事宜临时改变作战部署,那就是奔袭北京与顺军决战,原因是怕去晚了顺军跑路没有战利品可捞…后来吴三桂献山海关反而给多尔衮省了拉锯京畿这一步骤,辽东内地联通,清军可以尽情西进。
综上,这次清军入边战略目标是很明确的,概括三点:1,进击北京、占据河北;2,整编辖内降官军民,裹挟西进。3,与顺军决战。
所以,不要低估甲申年清军入边作战的决心,如果不像历史上一样去打山海关被围殴,那么就要在京畿地区准备一场决战,最次也得打出一个松锦的战果来而北京不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