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戊寅,公元六一八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于南郊,大赦,改元。
六月庚辰,立世子建成为皇太子,赵公世民为秦王。是夜,帝密招裴寂,刘文静,手诏赐秦王自尽。刘文静叩头流血,曰:“秦王无罪,无故诛杀,天下不服。且秦王与陛下至亲父子,骨肉情深,即使有罪,也应以教化为先。妄动重刑,骇人听闻。“裴寂亦曰:“我朝以仁义为根本,秦王有大功而杀之,不义也。不若削之兵权,因善遇之。“
帝曰:“吾乃穿越人士,今日不杀秦王,他日必反。汝等不必多言。“
悲寂叩头曰:“今李密盘踞东都,宇文化及兵至黎阳,薛举围攻高密。而秦王典重兵,如不奉诏,与诸贼连横,恐三辅震动。“
帝曰:“奈何?”
悲寂曰:“不如招入长安。则匹夫可除之。”
帝曰:“善”。于是,帝缀朝称疾,使皇太子侍疾,招诸王回都。悲寂乃夜驰之岐州,私见秦王,具告以事。秦王奉卮酒为寿,称悲寂“相父”。秦王幕僚皆忧惧不知所出。房玄龄曰:“天子宠信奸佞,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大王功盖天地,却遭此陷害,实乃社稷之忧;莫如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际,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于是,秦王尽起大军。割岐州于薛举,连书李密,结为兄弟。遂传檄天下:诛奸佞,清君侧,吊民伐罪。与徐世勣何围长安。自冬至夏,七月有余,长安粮尽,人相食。帝乃遣使告秦王曰:“此皆李建成,刘文静之谋也。吾立汝为太子。然,建成虽有罪,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废建成为庶人,可乎?“
秦王曰:善。
秋,七月。帝斩刘文静。废李建成为庶人。立秦王为太子。丁丑,秦王列兵入长安,于玄武门外,斩建成,元吉。
这就好像之前有人问
“皇帝赐死我,假如我翻墙偷跑了就是不自杀会怎么样?”
“曹操在许昌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发圣旨给刘备孙权赐死他们?”
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是一样的。
这些问题都忽略了关键的一点,赐死是斗争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通常皇帝赐死一个人的时候,可能并不意味着皇帝很敌视这个人就想要他死,但是一定意味着“这个人除了乖乖自杀,剩下的选项都只会更差。”。
也就是说,皇帝在赐死一个人之前,有至少99%的把握这个人会乖乖领死,这样皇帝才会赐死他。哪怕有10%的可能性这个人头铁就是不领死,皇帝也不会下圣旨直接赐死。
皇帝会说你意图谋反,带大军先把你抓起来关进天牢,再赐死。
所以你回头看这些问题的逻辑核心,皇帝真要赐死这些人,这些人会有99%的可能乖乖领死么?
如果不会,皇帝有多傻逼才会去赐死一个明知不会自杀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