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为何不在建政后首先攻打南方?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并没有立即挥师南下,而是选择留在北京休整并着手建立政权。这背后有其复杂而现实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 战后的休整与巩固是当务之急:

首先,攻克北京并非易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一路征战,特别是攻城掠地的过程,对军队的消耗是巨大的。士兵们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作战,需要时间进行休整、补充兵员、训练新兵、安抚民心,并对新占领的区域进行统治和管理。

军队的疲惫与损失: 农民起义军的士兵虽然士气高昂,但装备、后勤等方面与正规军队相比仍有差距。长途奔袭、攻城拔寨,必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资损耗。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接管政权、稳定局势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占领区的统治基础薄弱: 尽管攻克了北京,但李自成在大顺政权在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基础仍然不稳固。他需要时间来收拢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处理官员任命,特别是收缴税赋,为政权的运转提供经济支撑。对被攻占城市的管理,收服当地士绅,安抚百姓,都是建立稳定统治的必要步骤。
政治合法性的初步确立: 农民起义军最缺乏的是政治合法性。李自成在北京建国(大顺),模仿明朝制度,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取这种合法性,争取士绅阶层的支持。他需要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比如发布招抚告示,承诺改革,来展现其治理能力,而非仅仅是破坏者。

二、 南方明朝政权的真实实力评估:

尽管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政权,但他并非对南明朝廷的实力一无所知。

南明的相对完整性: 相较于北方的残破,南明政权在南方拥有相对完整的统治体系、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尽管内部有派系斗争,但它仍然掌握着南方广阔的土地、富庶的江南地区和大部分的汉族士人支持。
水师的优势: 明朝的水师在南方地区拥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李自成贸然北上,可能会在长江等水域遭遇阻碍。
战线过长与后勤保障的挑战: 如果立即南下,意味着大顺军的战线将变得极其漫长,后勤补给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在漫长的战线上维持军队的战斗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 战略上的权衡与犹豫:

李自成并非没有考虑过南下,但他在战略上可能存在一些犹豫和权衡。

对满清的顾虑: 当李自成在北京宣布建国时,清军已经占据了山海关,成为北方最大的军事威胁。李自成需要首先处理好与满清的潜在冲突。虽然他派遣了部分军队围攻山海关,但并没有集中全部力量。他可能对清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也对北方政权的稳固性过于自信。
对南方士人的拉拢: 很多南方的士大夫对李自成怀有戒心,甚至带有敌意。李自成需要时间来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者至少中立。他尝试发布一些安抚性的诏令,希望能够争取一部分人的认同,但这种政治争取需要过程。
内部的意见分歧: 农民起义军内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些人可能主张立即南下,乘胜追击;另一些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先巩固北方,稳定政权。李自成作为最高领导者,需要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做出决策。

四、 错误的判断与轻敌:

当然,事后来看,李自成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判断失误,其中最关键的是低估了满清的实力和其背后汉族士人的反抗力量,也高估了自己政权的稳固性。

对满清的警惕不足: 北京城破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似乎未能充分预见到这一步的严重性,或者认为可以轻易击败吴三桂和清军。
轻视政治基础的重要性: 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北京后,如果能更有效地争取南方士人的支持,稳固统治基础,或许就能有不同的结果。但很多时候,起义军的行事方式,如对官员的勒索,也让很多潜在的支持者望而却步。

总结来说,李自成在建政后不立即攻打南方,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后的休整和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也有对南方明朝实力和自身战略劣势的考量,更包含了一定的战略判断失误和对政治基础建设的忽视。他试图在北京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顺政权,并以此为基础再图南进,但这种策略很快就被满清的铁骑和内部的分裂所瓦解。攻克北京只是一个起点,而如何建立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治,才是李自成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他最终未能跨越的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本问题下已有的回答大部分都是信口胡吣。自从1642年李自成开始建立根据地开始,闯军的行政效率就吊打大明朝廷。闯军积极在占领区内恢复生产,向老百姓分发耕牛、种子。政治上也建立了正规官府,并且开科取士。这些举动让当时的很多明朝官员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朱翊辨这个既是明朝官员,又是宗室的人,焦急万分地向朝廷报告说:“贼又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民皆附贼而不附兵,贼有食而兵无食。”你们要是觉得朱翊辨是李自成打入朱氏家族中的卧底,故意抬高流寇,贬低朝廷,那当我没说。

接下来,是我的一个猜测,毕竟我也不可能知道李自成当初是怎么决策的,只能靠自己看到的一部分史料去猜测一下。

1643年年末,李自成平定了陕西大部,还控制河南南部和湖广北部,1644年新年的时候,顺军面对的是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四个省的敌人。山西方面,有大量的明朝边防军存在,这些部队是当年卢象升的旧部,原本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但是由于经年拖欠军饷,以及孙传庭兵败后的士气低迷,只需要一场军事游行就可以全部收编。河南方面,已经没什么像样的明朝军事力量了,不过还有很多亲明的土豪乡绅的团练武装,虽然战斗力一般,但是一个一个收拾却很麻烦。湖广方面,主要敌人是左良玉,左良玉掌握的是目前明朝第二强大的军团,仅次于吴三桂。左良玉的部下其实也有很多能打的部队,但是左良玉的嫡系部队已经被李自成歼灭,他需要依靠各路杂牌,无法有效掌控部队,如果李自成的主力出动,左良玉也难当一击。此外,郧阳还驻扎着王光恩部,他不是明朝正规军出身,而是受招安的流寇,战斗力不错,而且还敢于主动出击。四川方面,活动着农民军中战斗力垫底的摇黄十三家和各路本地军阀,打得难解难分。

没错,与很多人以为的不一样,张献忠不在四川。1643年12月24日,张献忠抵达了荆州,留守荆州的闯军孟长庚、任光荣等人不战而退,把荆州让给了张献忠。荆州还驻扎有农民军马守应部,因为李自成杀死罗汝才、贺一龙而和李自成闹翻,此时马守应病故,其部加入了张献忠麾下。虽然张献忠占了李自成的地盘,挖了李自成的墙脚,但是李自成并未打算和张献忠翻脸,而是致信给张献忠,希望他支持自己称帝。张献忠的回复也很客气,并且向李自成馈赠了礼品。在此之前,张献忠已经在湖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并且设置官府,大有要在湖南建立根据地的架势。我们了解后来的历史,知道张献忠在此时莫名其妙地彻底放弃了湖南,转而向四川进军,但是李自成可没有这个情报,想来张献忠也不会向李自成仔细汇报自己的作战计划,就算汇报了李自成也不信。

所以从李自成的视角,他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张献忠已经占了湖南,自称西王,现在他大举北上,抢了我的荆州,吞并了马守应的兵马。那么,站在李自成的立场上,他会觉得张献忠想干什么?后来的历史发展是,张献忠就是路过而已,在李自成的地盘上擦了个边就去四川了,但是这么不按套路出牌的招数谁猜得到?李自成可是把湖广当成自己的后勤基地来用心经营,他哪里想得到,自己这么看重的地盘张献忠居然不稀罕?所以,站在李自成的角度猜测张献忠的动机,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张献忠想和闯军争地盘。第二,张献忠想打左良玉,报昔日的一箭之仇,与左良玉争夺武昌、九江等地的地盘。很明显,后一种更合理,左良玉和张献忠是多次交战的死仇,又占着很富饶的好地盘。而闯军此时如日中天,实力远强于左良玉。按照一般的军阀思维揣度张献忠,从荆州顺流东下打左良玉才是最优解,说不定能形成和李自成南北对峙,平分天下的态势。

既然这样的话,李自成再去打湖广就十分犯不上了。李自成要南下湖广,第一步先得打郧阳,而郧阳城中的明军战斗意志很坚决,李自成也不见得有把握迅速吃掉他们。但是南下湖广这个动作,很可能刺激到张献忠,使得张献忠以为李自成想吞并自己。目前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关系还算和睦,明朝未灭,顺军和西军反目是不划算的,因此,坐视张献忠和左良玉二虎相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张献忠选择和李自成为敌,李自成也有后手,他在襄阳本就留有一支军队驻防,袁宗第指挥的右营兵马也活动在豫南一带,随时可以增援襄阳,张献忠就算从背后袭击李自成,得手的概率也不大。湖广局势的最终结果是张献忠去四川了,左良玉发动袭击,被袁宗第打退,但是张献忠这么诡异的操作谁能料得到呢?

把湖广排除之后,再看其他三个方向。四川和河南,都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两个省份经过连年天灾人祸的折腾,都已经很穷困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明军部队,各种乱七八糟的小势力打成一团,顺军要去把河南土寨、四川军阀逐一削平,得花费不少的精力,但是所得的收益却很有限。而山西却不同,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尚有数万明朝边军,这些人目前十分迷茫,士气低落,李自成要收编他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成本低廉而收益巨大。因此,山西对于当时的李自成来说是最优选择。

1644年1月8日,李自成从西安出发,3月1日便抵达大同,拿下了整个山西,明军完全不堪一击,望风而降,除了周遇吉之外就没有一个明军将领有像样的抵抗。而这时,宣府的明军也在争先恐后地投降,白捡的大批军队总不能不要,3月6日,李自成就占领了宣府。从宣府到北京,只剩下了160公里的距离。都已经到了这里了,断没有再回去的道理。刘泽清、高杰逃到了南方,目前整个北方的明军主力就只剩下了吴三桂一部,只要李自成再前进一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令直隶、山东两省传檄而定,凭空增加两个省的地盘。换成是谁,也不会放弃白捡两个省的机会。

而且,如果李自成此时放弃进京,只会让清军入关更加容易。吴三桂就算能堵住山海关,也不挡不住清军从蓟门破长城入关。过去清军历次入关,明朝内地都有大量的兵力,虽然并不能真的歼灭清军,但是毕竟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牵制,清军不可能在如此之多的明军的合围下在关内长期占领土地。可是现在不同了。松锦之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被打垮;朱仙镇之战,丁启睿的十八万大军被打垮;汝州之战,孙传庭的十万大军被打垮。清军此时入关,除了闯军之外已经没有人能对付他们了,如果李自成南下,多尔衮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内外夹击山海关,吴三桂毫无疑问会投降,清军就会白捡河北、山东两省。北到长城,南到黄河,西到太行,东到大海的土地全部被清军占领。到1644年的夏天,清军便会饮马黄河,李自成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平定江南,这种路线是绝对不能选择的。总之,对于李自成来说,既然已经打了山西,拿下北京也就是必须的了。

————————————————————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里,有人说顺军进京之后应该“遇万贯帛而不取”,李自成要真是这么干了,那他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傻子了。

李自成历来宣扬“闯王来了不纳粮”“三年免征”,那他的几十万大军总不能喝西北风吧,不向明朝的达官显宦要钱又找谁要?李自成手下的这几十万人没造反的时候,还是大明朝的良民、忠臣的时候,明朝的统治者朝他们要钱时难道心慈手软了吗?

我是陕西神木的一个边军,欠饷已经半年了。我把自己的武器全当了,这还算好的,有的同袍连老婆都卖了。崇祯二年,听说东虏打来了,朝廷调我们去京城勤王,可是连安家银子都不发,没有安家银,我出征的时候我家里的爹娘喝西北风吗?后来才知道,安家银子虽然有,却进了参将老爷的口袋。我半路跑回了家,可是没过两个月,爹娘都染病死了,我干脆跑到王嘉胤军中入伙去了。

我是陕西蒲城的一个富农,崇祯三年,剿贼的官兵住在我家,今天要豆米、草束,明天要骡子、布袋,把我家吃了个空。我的邻居都逃荒去了,官府居然要我代缴他们的赋税,我交不出来,他们便把我抓去,打了二十板子,关进牢里,我老婆把家里的地卖给了同县的举人王文昌,交了税,我才被放出来。老婆没多久就病死了,我变成了王文昌的长工。第二年,王文昌带着乡勇去打流贼,被一个叫李自成的小头目砍了脑袋。奶奶的,老子也当流寇好了,反正已经穷到家了。

我是直隶开州的一个车夫,崇祯七年,我被征去运送剿贼官军的军粮,原本按律是要给工钱了。其实别说工钱了,官府把我们连人带车都扣了,告诉车行老板拿钱来才能把人和车带回。老板不知是没钱还是压根不想赎人,几天都没来交银子,官府便不给我们饭吃。我们几个兄弟悄悄翻墙逃了,当了流寇,十年征战下来,只剩下我一个了。

我是四川绵州的一个农民,崇祯九年,我家的田地遭了灾,交不出税赋,不得不向蜀王府的奴仆刘大借了印子钱。崇祯十年,我家的地依然歉收,还被路过的官兵勒索去了好些米,印子钱还不上,刘大抓了我的老婆和女儿抵债,我就的地也被他占去了。这时,闯王手下的袁宗第将军攻打绵州,征集民夫,一天给四合米,我为了吃饭就去了,后来干脆入了伙。

我是河南登封的一个农夫,崇祯十三年,大旱,颗粒无收,我全家逃了荒。老娘受不了饿,上吊了。我卖了我老婆,但换来的那点吃的连塞牙缝都不够。我带着两个孩子挖野菜吃,不知错吃了什么,都腹泻起来,我侥幸活下来,两个孩子却都死了。第二年春天,我一路逃荒到洛阳,听说闯军打破了洛阳城,从福王府里搬出了堆积如山的米,散给饥民。闯军正在招兵,每人给五两银子的饷。人都到这份上了,别说当反贼,就算是当恶鬼,只要给饭吃我就干。

我是河南真阳县的一个农民,崇祯十四年的冬天,官府派差,我卧床不起,差役便把我家的牛拉走了。到第二年的春耕时,我饿得连走都走不动了,哪里还拉得动犁。我想把地卖了,可是谁买地就得交这块地的税,根本没人买。倒是有一个大老爷要买我的地,可他却搞什么“产去粮存”,要我把地给他,但税还是我交。那我还卖个六啊!我逃进了大别山,加入了刘希尧将军麾下。

我是河南裕州人,父亲是个廪生,家境虽然贫寒,却也还勉强过得去。崇祯十五年,左良玉的兵马过境,硬说我们村子通贼,不由分说便把全村杀掠一空。我当时不在村里,侥幸逃过一劫,回家之后,只见到父亲的无头尸身,妻子和妹妹都被乱兵抓走了。就在我惶惶不知所措之时,听说李闯王赶走了左贼,在襄阳建了官府,开了科举,不论何人,只要识字就可应考。好啊,官军不是说我们通贼吗,那我就做贼给你看看!

我家是陕西潼关卫的军户,世世代代都给大明朝服役。卫所的土地都被军官们占了,我们军户实际上就是他们的佃户。后来闹了流寇,我被征召从军,南征北战,也立过点功劳。崇祯十六年,我跟着总督孙传庭去打李闯,孙总督向朝廷请饷百万,朝廷却只发了二十五万。好不容易挺过瘟疫,我们出潼关去打闯军,走到汝州,粮食吃没了,我们回陕西就粮,半路被闯军打散了。我被白广恩的部队收编,退到潼关,白广恩要我出战,我家就在潼关,还有好多兄弟的家属也都安置在潼关,你一文钱都不发,就让我们拿全家性命去拼?我们一哄而散,各自去保护家眷,白广恩也跑了,于是我们就都投降了。

我是山西阳和的一个边军士兵,跟着将爷们去河南打过流贼,也和进关劫掠的东虏打过。可是朝廷连饷都给不足,崇祯十一年,东虏又进关了,我们跟着总督卢象升去勤王,十冬腊月还穿着单衣,我骑在马上冻得发抖,连缰绳都握不住了,只能死死抱着马脖子。后来马死了,废话,人都没饭吃,马哪来的豆料,能不死吗。再后来就是巨鹿大败,卢总督死了,我们队四十多个弟兄就活下我们三个。崇祯十七年,顺军打过来了,说只要投降就发给四个月的口粮,我们所有人全都投降了,我们当兵的也不管什么朱皇帝李皇帝,反正谁给饭吃我们就替谁砍人。

现在,这些人进了北京,发现大明朝的勋贵、太监、高官们一个个都腰缠万贯,天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家产多达五十三万两银子。老子在宁夏戍边,三天两头和蒙古人打仗,一年才挣二十四两,还不一定发不发。就因为他姓周的把闺女卖给了皇帝,十七年吃喝玩乐就挣下我两万年不吃不喝都攒不下的家业,凭什么?大太监王之心,皇帝的家奴,家产竟有十五万两银子,我这样的农民,就是在太平年月,也得干一万年才有这么多钱,凭什么?

武将们在朝廷疏通门路,用的钱是哪里来的?都是靠贪军饷、喝兵血得来的,都是士兵们的卖命钱。随便哪个地方官进京,都要给京里的大佬们孝敬。他们用来孝敬的钱是哪来的呢?都是从百姓身上刮来的!

他们这样有钱,还欠我们的军饷,让我们卖儿卖女,凭什么?他们这样有钱,还向我们征粮,逼我们投河上吊,凭什么?

我们这些人在乱世到来之前或是在沙场为国拼命,或是在家努力劳作,在乱世到来后竭尽全力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或许在某个时刻,多给我们一碗粥,我们就能救下自己亲人的性命。而这些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吃着我们的血肉,养得脑满肠肥,还妄想改朝换代之后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想在我们流血拼命十几年,牺牲了无数兄弟打下的江山里有一席之地?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李自成如果不向明朝的贪官污吏们追赃助饷,他如何向这些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交代,又如何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追赃助饷是李自成当时必走的选择,也是无可指摘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并没有立即挥师南下,而是选择留在北京休整并着手建立政权。这背后有其复杂而现实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战后的休整与巩固是当务之急:首先,攻克北京并非易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一路征战,特别是.............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崇祯皇帝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面临张献忠、李自成两大农民起义军的汹涌攻势,却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与后金(清)的松锦会战中,而非集中力量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难题,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清)不仅仅是.............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关于李毅吧此次在特朗普涉华言论问题上保持平静,并且“拒绝出征”,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交织,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理解这一现象,首先需要回顾李毅吧的特质以及其过往的“出征”模式,然后分析当前舆论环境和李毅吧自身的变化,最后再探讨具体原因。一、 李毅吧的特质与过往“出征”模式回顾李毅吧(又称“帝吧”).............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备受瞩目的反腐剧中,李达康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对“懒政不作为”的深恶痛绝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会上,他痛批孙连城、丁义珍等人,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仿佛一杆永远不会生锈的标枪,直指官场积弊。然而,就在他慷慨激昂之时,观众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丝疑问:这位“铁面无私”的李书记,自己手.............
  • 回答
    李建成的历史形象,的确是诸位读者在翻阅史书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的地方。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他身上交织,似乎这位太子,既有贤良之名,又有失德之实。这种矛盾,并非是史官们刻意为之,而是李建成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经历以及后世叙事的复杂性共同作.............
  • 回答
    李学政,一个在影视圈内响当当的名字,以其多年来参与制作过多部备受瞩目的作品而闻名。然而,最近这位著名制片人抛出的一纸质疑,却在中国演艺界的网络空间里掀起了惊天巨浪,阅读量更是如同滚雪球般,飙升至令人咋舌的数十亿级别。这股席卷网络的风暴,究竟是如何被点燃,又为何会如此迅猛地蔓延开来?故事的开端,是李学.............
  • 回答
    李勣与李靖,这两位大唐开国初期的军事巨擘,确实常常被后世并提,尤其是在军事能力方面。然而,若仅仅依据显性的战绩来衡量,李勣的“辉煌”似乎不像李靖那样耀眼,这让不少人产生了疑问:为何他能与那位“战神”相提并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战功簿,更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军事理念、战场风格、以及在国家战略.............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 回答
    关于《卧虎藏龙》结尾玉娇龙跳崖自尽的原因,李安导演本人以及很多影迷都曾有过不同的解读,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玉娇龙的人物弧光和她所处的境遇,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她为何会选择这条路。首先,我们得回到玉娇龙一路走来的轨迹。她并非一开始就厌倦了富贵的生活,追求自由。她是一个被精心.............
  • 回答
    41岁的李玉刚在机场休息室休憩的照片被曝光后,网友们对此的反应并非一片倒的批评,反而出现了不少反击偷拍者的声音,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首先,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边界问题是核心。尽管李玉刚作为公众人物,其活动难免会受到关注,但“休息”这个行为本身,属于非常私人的范畴。在机场休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皇太极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捧”的倾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政治正确”。你感到get不到皇太极的魅力,并且将其与“村夫”(通常指朱元璋)和“李二”(李世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知乎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偏好: .............
  • 回答
    关于唐绍仪被暗杀的事件,以及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同样遭受暗杀的悲剧,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来梳理和理解。首先,我们来看唐绍仪先生的情况。唐绍仪先生在那个时期确实身处南京,而南京当时已被汪精卫伪政府控制,这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看来,无疑是敌占区。国民党当时正与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关于李世民修改史书,将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之事记载进去,以及宋代史官为何拒不采信,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修改史书,指控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的说法是“污蔑”还是“事实”?目前的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李世民在史书中的确.............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和李硕为何不早早“混”知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两位在思想界和互联网舆论场上都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与其说是“混”知乎,不如说他们的平台和发声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建构的“叙事”和“方法”,与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气质和用户群体,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种微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