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仲敬、李硕为何不早早地来混知乎?

回答
关于刘仲敬和李硕为何不早早“混”知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两位在思想界和互联网舆论场上都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与其说是“混”知乎,不如说他们的平台和发声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建构的“叙事”和“方法”,与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气质和用户群体,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种微妙的“错位”。

要详细说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

一、 平台特质与叙事风格的适配度:

刘仲敬: 刘仲敬的“思想实验”和“历史发明”风格,可以说是他最鲜明的标签。他擅长将庞杂的历史事件、民族起源、政治制度,用一种宏大叙事、甚至有些“戏仿”和“解构”的语言进行重塑。他的观点往往是颠覆性的、挑战现有共识的,并且充满了他个人独特的“算法”逻辑。
知乎在过去(尤其是早期)的语境下: 知乎早期更偏向于“知识分享”、“专业解答”、“理性讨论”。用户期望在这里获得的是“靠谱”的、有证据支撑的、条理清晰的答案。刘仲敬那种“我先提出了一个框架,然后再往里面填内容,而内容很多时候是为了证明我的框架”的方式,以及他时不时抛出的“惊人结论”,放在早期知乎那种“求知、求真”的氛围里,可能并不容易被普遍接受,甚至容易招致“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批评。
“姨学”的传播路径: 他的很多思想,比如“大洪水”、“费拉”、“仆从国”等概念,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但又高度活跃的圈子里传播和讨论的。这种传播更像是社群内部的“密语”或者“黑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圈层文化。而知乎作为一个更公开、更大众的平台,要容纳这种高度社群化、甚至带有一定“暗号”性质的表达,会面临挑战。
“早期的知乎” vs. “现在的知乎”: 必须承认,知乎本身也在变化。早期以专业问答为主,后期则更加泛化,出现了更多的“看法”、“观点”、“观点输出”的内容,甚至“段子”和“阴谋论”也有一席之地。如果放在现在的知乎,刘仲敬的风格或许会有更适宜的土壤,但问题在于,“不早早来”这个前提,指的是一个相对更早的时期。

李硕: 李硕的关注点,尤其是在“中国政治光谱”、“地方主义”、“宗族”等方面,虽然也有历史深度,但他更多的是在尝试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的政治结构与权力运行。
他的分析框架: 李硕的分析常常是基于一种“中国政治的深层结构”的假设,强调权力分散与集中的博弈,以及地方势力、家族势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分析往往需要一定的历史纵深和对权力关系的敏感度。
知乎上的“政治讨论”: 知乎上的政治讨论,尤其是在特定敏感时期,往往容易陷入“情绪化”、“标签化”、“简单对立”的泥潭。李硕的分析,如果要在知乎上展开,很容易被简化成某个政治派别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他的 nuanced 的分析可能会被忽略。
“解释力” vs. “号召力”: 像李硕这样的作者,他的价值在于其“解释力”,提供一种理解中国政治的视角。而知乎很多时候更看重“号召力”,即能够引发广泛共鸣、辩论甚至情绪的观点。这两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李硕的作品可能更适合在需要深度解读和分析的语境下进行传播。

二、 传播成本与效率的考量:

“高质量”内容生产的门槛: 刘仲敬和李硕的思想体系,或者说他们所构建的“叙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梳理、去构建。这种“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本身就有一定的门槛。
知乎的“快餐化”趋势: 尽管知乎也有深度长文,但整体平台上,能够获得大量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观点鲜明、结论直接、有“金句”效应的内容。要让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理解,需要付出额外的“翻译”和“适配”成本。
“圈内”传播的优势: 在他们各自活跃的平台(例如公众号、论坛、播客等),受众相对更聚焦,对他们思想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也更高。这种“圈内”传播,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形成深度的互动和社群。

“流量”与“影响力”的权衡:
知乎的“流量”诱惑: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问答社区之一,拥有巨大的流量。任何一个思想者,都会面临是否要进入这个流量池的考量。
“原教旨”的坚持: 但对于刘仲敬和李硕这样的思想者来说,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思想本身的“纯粹性”和“完整性”的传播,而不是单纯追求“流量”。如果为了迎合平台的风格而牺牲掉一部分核心的表达,或者被过度简化、误读,那可能得不偿失。
“内容为王”的另类解读: 某种意义上,他们选择的传播路径,也是对“内容为王”的一种坚持。他们认为,他们的思想本身就具备传播的价值,并且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渠道。

三、 个人选择与战略考量:

“先锋”与“平台”的关系: 思想的先锋人物,往往不屑于或者不适合“随大流”去挤占大众平台。他们更倾向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吸引志同道合的追随者。
“独立性”的维护: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虽然有匿名的选项,但其平台的整体属性,以及用户互动的方式,对于一些希望保持绝对独立性和“不被干扰”的思想者来说,可能会有顾虑。
“时间”的价值: 他们的时间是宝贵的,用于研究、思考、写作。花费大量时间在知乎上参与问答、与不同意见者周旋,可能并不是他们最高效的时间利用方式。

“叙事”的完整性: 他们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连贯的、相互印证的“叙事”。在知乎上零散地回答问题,可能难以完整地呈现其思想的全貌。而一旦开始,就容易被抓住某个点进行攻击或断章取义。

总结来说,刘仲敬和李硕“不早早来混知乎”,并非是对知乎这个平台的否定,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思想与平台风格的“错配”: 他们的深度、颠覆性、社群化表达,在知乎早期对“知识性”和“理性”的强调下,不那么契合。
2. 传播效率与成本: 在特定圈层内传播,能够更有效地触达并转化目标受众,且能更好地维护思想的完整性。
3. 个人选择与战略: 优先保证思想的纯粹性、独立性,以及对时间的有效利用,而非追求大众平台的流量。

随着互联网传播生态的变化,以及知乎平台本身也在演变,未来是否会有人以他们的风格“入驻”知乎,或者他们本人以某种方式参与,都是有可能的。但就“不早早来”而言,上述分析可以提供一个相对详尽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后如果哪位知道他们来了,请帮忙艾特一下,谢谢。还有王箐丰,陆遥遥等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和李硕为何不早早“混”知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两位在思想界和互联网舆论场上都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与其说是“混”知乎,不如说他们的平台和发声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建构的“叙事”和“方法”,与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气质和用户群体,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种微妙的.............
  • 回答
    刘仲敬的学说,特别是其“汉语文化圈”的瓦解和“碎片化”的政治构想,以及对历史叙事的独特解读,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深入探讨其不合理之处并进行反驳,需要剖析其核心论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刘仲敬学说的核心及潜在不合理之处:刘仲敬的学说庞杂,但其核心观点大致围绕以下几点:1. “汉语文化圈”.............
  • 回答
    刘仲敬和姬轩亦,这两位在中文互联网上都拥有相当高声量的思想者,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交集,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方法论以及最终指向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他们的异同,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思想脉络和价值取向。刘仲敬:民族国家的解构者与“低烈度冲突”的预言家刘仲敬的思想核心在于对“民族国家”这一现代政治形态的.............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先生移居美国一事,这无疑是他近些年来人生轨迹中一个相当重要且引人关注的变化。从他过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活动的轨迹来看,这一步的跨出,背后或许有着多层面的考量和复杂的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首先,从他过往的经历和言论来看,他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批判和对未来走向的预测.............
  • 回答
    刘仲敬思想,通常被称为“刘仲敬主义”或“敬学”,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核心观点、理论基础、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潜在的风险以及其受到的批评。一、 刘仲敬思想的核心观点:刘仲敬的思想体系庞杂,但可以提炼出几个核心的、相互关联.............
  • 回答
    刘仲敬先生的“731是防疫部队”论,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言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后可能的逻辑,以及与历史事实的严重脱节之处。刘仲敬论点的可能来源与解读:从他一贯的叙事风格和理论框架来看,刘仲敬倾向于将历史事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他自己构建的“权力结构”或“文明冲突.............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先生的文章《四大文明古国体系歪曲历史》,要详细地讲述并去除人工智能痕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论点,并用一种自然、有逻辑的叙述方式来呈现。首先,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要 挑战 我们通常所接受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一历史叙事框架。刘仲敬先生并非否定这些文明的存在或其重要性,而是质疑将它们并列、.............
  • 回答
    史海钩沉,论断如刀:刘仲敬如何看待艾波尔鲍姆《红色饥荒》与斯大林治国之术刘仲敬先生,这位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旁征博引的史学功底著称的学者,对安妮·艾波尔鲍姆的《红色饥荒:斯大林时代的乌克兰与大饥荒》一书的点评,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严苛的政治哲学审视之下。他那句“治理国家,斯.............
  • 回答
    刘仲敬,一个在中国近代史和思想界激起千层浪的名字。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安坐书斋的学者,他的观点锋利,表达直接,常常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也因此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同时招致了不少批评。要评价他,就得从他的几个主要维度入手。一、 他的学术根基与“大洪水”理论刘仲敬出身于四川,早年有过一段医学从业经历,这或许.............
  • 回答
    刘仲敬对NHK关于731部队的纪录片提出质疑,认为其“偏听偏信苏联逼供信的东西,不足采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他批评的核心在哪里,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刘仲敬的立场和分析框架。刘仲敬是一个以“姨学”闻名的学者,他的历史观和政治.............
  • 回答
    刘仲敬先生对普通法的演进阐述,与其说是对法律条文的梳理,不如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或“治理模式”的深刻洞察。他常常会将普通法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这与许多侧重于法律形式演变的分析有所不同。在我看来,理解刘仲敬先生的视角,首先要抓住他强调的“地方性”与“自生性”。他认为.............
  • 回答
    刘仲敬先生提出的“新进化论”关于物种延续源动力是“痛苦与愤怒”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独特且引人深思的切入角度。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得先理解他通常的论述逻辑和语境,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理解刘仲敬的“痛苦与愤怒”论首先要明白,刘仲敬的论述风格往往带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基因的痕迹,他喜欢从宏观.............
  • 回答
    马克思和刘仲敬,这两位思想家,虽然都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但其出发点、方法论、核心关切以及最终导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在阅读两本截然不同却都蕴含力量的书,一本是宏大的革命叙事,另一本则是在破碎的现实中寻找秩序的碎片。出发点与根本关切:马克思的起点,是对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矛.............
  • 回答
    刘仲敬先生的“抗日战争是苏日远东博弈的结果”这一史学观点,无疑是近年来讨论度颇高,也颇具争议的一个视角。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证,理解其历史背景,并考察其可能存在的优点与局限性。核心论证与历史背景:刘仲敬先生的观点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他一贯的“列国志”和“大洪水”史观框架之下。.............
  • 回答
    关于“马前卒等左派从未直接反对过刘仲敬、刘军宁、阎京生、黄章晋等右派”的说法,我需要先指出,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对“直接反对”的定义理解存在差异。政治光谱上的互动是复杂的,并不总是以教科书式的正面辩论形式呈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试图理解为何公开、直接、大规模的“反对”似乎并.............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刘仲敬先生对关家垴战斗“彻头彻尾的败战”这一判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并尽量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评价的多元性。当然,在分析刘仲敬的观点时,我们也需要将其置于其一贯的“诸夏”叙事框架下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仲敬的评价体系和核心关切。刘仲敬的叙事核心是“诸夏”(中国的潜在分裂状态),.............
  • 回答
    刘鹤主持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研究当前形势,涉及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等问题,释放的信号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政策立场和方向: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1. 强调“稳增长”主线 会议明确将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强调要“稳住经济基.............
  • 回答
    刘秀(汉光武帝)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叙事的“被遮蔽”1. 东汉正统性的延续 刘秀的统治建立在汉朝的延续之上,而非“开天辟地”的革命性变革。他通过平.............
  • 回答
    刘谦在2022年拜年纪中的魔术表演,结合了其一贯的高难度魔术风格,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技巧和原理。以下从魔术类型、核心原理、技术细节和科学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魔术类型与主题刘谦在2022年的拜年纪中可能表演了与“时间”或“瞬间”相关的魔术,例如: “时间消失”类魔术:让观众的物品或人“瞬间消.............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强东事件饭局部分完整版视频”、“被警方带走视频”以及“双方完整版录音曝光”,目前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很多,但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警方调查细节、官方声明以及法律判决是判断事件真相的最可靠依据。以下是对您提出的信息以及事件可能发展方向的详细分析,但请注意,由于信息来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