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史学名家刘仲敬犀利点评安妮•艾波尔鲍姆《红色饥荒》一书:治理国家,斯大林连墨索里尼都不如?

回答
史海钩沉,论断如刀:刘仲敬如何看待艾波尔鲍姆《红色饥荒》与斯大林治国之术

刘仲敬先生,这位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旁征博引的史学功底著称的学者,对安妮·艾波尔鲍姆的《红色饥荒:斯大林时代的乌克兰与大饥荒》一书的点评,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严苛的政治哲学审视之下。他那句“治理国家,斯大林连墨索里尼都不如?”的论断,更是犹如一把手术刀,直指斯大林政权的内在逻辑和实际效能,挑战了许多人对斯大林作为“强人”的刻板印象。

要理解刘仲敬的观点,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他一贯的史学框架和评价标准。刘仲敬倾向于从“国家构建”和“秩序瓦解”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他认为真正的国家建设需要依靠有效的制度设计、对社会力量的整合以及对合法性的维护。而他批判的焦点往往集中在那些以抽象意识形态为指导,过度依赖强制力量,最终导致社会秩序崩溃、人民福祉受损的政权。

在《红色饥荒》这本书中,艾波尔鲍姆详细描绘了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的惨状,将其定性为一场由斯大林政权蓄意制造的、旨在消灭乌克兰民族主义意识的政治灾难。刘仲敬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极其犀利”,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他并不只是简单地为斯大林的行为贴上“反人类”的标签,而是深入分析了斯大林采取极端政策的动因,以及这些政策在国家治理层面的“非理性”和“反生产性”。

“治理国家,斯大林连墨索里尼都不如?”——这句论断的关键点在于“治理”二字。

刘仲敬之所以会如此评价,原因在于他认为斯大林政权的运作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超载的、无法维持的革命性政权”。他会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他的分析:

1. 意识形态的非理性与实际治理的脱节:
斯大林式的共产主义,尤其是在强行推进农业集体化和镇压潜在反抗时,是一种高度理想化且脱离现实的意识形态。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阶级敌人”的抽象目标,不惜牺牲国家最基本的生存要素——粮食和人口。
刘仲敬会强调,斯大林政权对乌克兰的政策,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压迫,而是一种“以消灭一个群体为目的的社会工程”。他会把这种行为与“治国理政”区分开来,认为这是一种“制造废墟的工程”,而非“建设国家的工程”。
相比之下,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虽然同样是极权主义,但其“治理”的目标更多是围绕着国家民族主义、威权主义和国家机器的强大。尽管其手段残酷,并且最终也走向了灾难,但在一些基础的社会运作和国家机器的维护上,可能并未像斯大林那样,因为意识形态的狂热而主动制造大规模的自我损耗。

2. 对国家根基的破坏:
刘仲敬会认为,斯大林通过集体化和镇压,实际上是在摧毁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早期在农业、社会组织和知识分子方面积累的“秩序资本”。尤其是对乌克兰农民的剥夺和饥饿,是对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命脉——农业——的毁灭性打击。
他会强调,一个“能治理”的国家,至少要能维持其基本运行,保障其人民的基本生存。斯大林通过制造饥荒,恰恰暴露了其政权在“保障人民生存”这个最基本的治理职能上的彻底失败,甚至可以说是主动的放弃。
在这种语境下,刘仲敬可能会对比墨索里尼时期对意大利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干预,虽然同样是威权主义,但其目标更多是在国家强力的引导下实现某种程度的“效率”或“秩序”,而非斯大林那种通过“破坏”来达成意识形态目标。

3. 斯大林政权的“病态”和“自我瓦解倾向”:
刘仲敬会认为,斯大林式的治理,本质上是一种“虚肿的、病态的国家机器”。它虽然强大,但这种强大是以牺牲内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代价的。内部的清洗、恐惧和猜忌,使得这个政权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我调节机制。
他可能会用“癌变”来形容斯大林主义对国家肌体的侵蚀。癌细胞的扩张是以消耗整个有机体的生命力为代价的,最终会导致整个有机体的死亡。斯大林政权对乌克兰的政策,就是这种“癌变”逻辑在政治层面的体现,它在攫取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苏联自身的长远发展潜力。
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虽然也是极端主义,但在某些方面,其国家构建的逻辑可能更接近于一种“外延式的扩张和民族主义的动员”,其内部的“病灶”或许不像斯大林主义那样具有如此强的自我毁灭性,至少在短期和中期内,能够维持一个“看起来运作”的国家机器。

4. 对“秩序”的理解和破坏:
刘仲敬对“秩序”的看法很独特,他认为真正的秩序是建立在“信任”、“契约”和“地方自治”等基础之上的,是能够逐渐积累和演进的。而斯大林政权所推行的集体化和政治控制,则是对这种有机秩序的粗暴破坏,用僵化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取而代之。
他会认为,斯大林制造饥荒,是将“国家权力从一个维护秩序的工具,变成了一个主动制造混乱和死亡的工具”。这与“治理国家”背道而驰。
相较之下,他可能会认为,即使是墨索里尼,在很多时候还是试图将国家权力转化为一种“组织和动员”的力量,尽管这种组织和动员服务于法西斯的目标,但在某些层面上,仍然保留了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治理”逻辑。斯大林则似乎更加热衷于“摧毁”而非“整合”。

总结刘仲敬的评价,他并不是在为斯大林辩护,更不是在赞美墨索里尼。 相反,他是在用他独特的“国家构建”理论,对斯大林政权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他认为,斯大林政权最大的罪恶,不仅在于其人道的残暴,更在于其对国家本质的根本性摧毁。 它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名,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工程,这场工程的最终结果,是制造了巨大的废墟,而“治理国家”这个最基本的任务,在斯大林手上被彻底地抛弃甚至被颠覆了。

当刘仲敬说斯大林连墨索里尼都不如时,他是在强调:即使是像墨索里尼这样被普遍认为是罪恶的法西斯独裁者,在维持一个国家基本运转的“治理”能力上,可能也比斯大林表现得“不那么灾难”或者说“不那么具有自我毁灭性”。这是一种用极端反讽来凸显斯大林政权在国家治理上的根本性失效,以及其意识形态狂热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他的论断,与其说是在比较两位独裁者的“好坏”,不如说是在揭示斯大林主义政权在国家治理逻辑上的“病态”和“虚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大利谚语:无论你怎么批评墨索里尼也好,至少他能让火车准点。。。。。。

能让意大利火车准点,领袖的才能岂是区区斯大林能比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海钩沉,论断如刀:刘仲敬如何看待艾波尔鲍姆《红色饥荒》与斯大林治国之术刘仲敬先生,这位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旁征博引的史学功底著称的学者,对安妮·艾波尔鲍姆的《红色饥荒:斯大林时代的乌克兰与大饥荒》一书的点评,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严苛的政治哲学审视之下。他那句“治理国家,斯.............
  • 回答
    最近,一支高达 1448 万人民币的天价药物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这个价格,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它只是治疗一种疾病的“一剂药”。这无疑又一次将 SMA 这种罕见病和天价药物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旁观者,面对如此巨额的数字,我们内心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就是震惊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史圈”对《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这两部剧的看法以及对剧集的评价。一、 “史圈”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史圈”指的是什么。在网络语境下,“史圈”通常指的是对历史题材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有着较高要求,注重历史细节、考据准确性,并且对虚构改编持批判态度的观众群.............
  • 回答
    最近一则新闻炸开了锅——“史上最贵粉钻”以1.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这数字听起来就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也随之引发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钻石,尤其是这种天价的彩色钻石,究竟是不是“智商税”?为何它们能卖出如此令人咋舌的天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从“值不值”的直觉判断拉回到现实的供需、稀缺性和价值.............
  • 回答
    伯纳德·麦道夫,那个在华尔街一手遮天,最终却被誉为史上最大庞氏骗局操盘手的名字,终于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曾骗取超过3.7万人高达650亿美元的巨款,被判处150年监禁,而他去世的消息,仿佛为这场长达几十年的金融灾难画上了一个迟来的句号。要理解麦道夫这个案例,我们得先扒一扒他那令人瞠.............
  • 回答
    史图馆发布的《讨回形针檄》,无疑是一篇在互联网中文圈引起了巨大反响的文章。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对某个平台或现象的批判,更像是一个引信,点燃了许多人心中对于知识传播、信息获取、以及创作者权益的集体焦虑和思考。要全面看待这篇檄文,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它。檄文的“檄”之意——一种振聋发聩的.............
  • 回答
    史炎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那些关注国内脱口秀发展的朋友们。他算得上是国内脱口秀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而且因为他长期的幕后工作和参与的节目类型,他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比较多元。要说史炎这个人,不能绕开的是他与“笑果文化”这家公司的渊源。他是笑果文化的核心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可以.............
  • 回答
    黄永年教授关于李世民“改史”的观点,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涉及历史记载的客观性、权力对史书的影响以及史料的解读方法。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存在争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黄永年教授的核心观点黄永年(19172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在唐史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他在《唐史考》《唐.............
  • 回答
    小米史上最大规模的员工激励方案,涉及4931人获得1.749亿股激励,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看待。一、 激励规模的“史上最大”意味着什么? 对员工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 如此大规模的股权激励,直接表明小米管理层对员工价值的高度认可。过去,公司可能更侧重于现金奖励或小范围.............
  • 回答
    “逐梦演艺圈”索赔1元,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文化现象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你得知道《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是何方神圣。它当年一上映,就在豆瓣上创下了惊人的低分——2.0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豆瓣这个以影迷为主阵地的平台,2.0分基本上等于给电影判了“死刑”,意味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鹦鹉史航,这个名字在当下中国文化圈里,可以说是相当响亮,也相当有争议的一个存在。说起他,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他在电视节目上的辩论表现,那种伶牙俐齿、观点鲜明,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风格,给他贴上了“名嘴”、“辩手”的标签。但如果仅仅这么看,那对史航的理解就太片面了。史航,一个在话剧.............
  • 回答
    好的,关于“推测史前美洲狩猎者中女性占比达到三至五成”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探讨,尽量还原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史前社会图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至五成”这个比例并非定论,而是基于考古证据和对人类社会早期模式推测得出的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 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本质是“证据的.............
  • 回答
    关于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与司马迁所著《史记》之间在先秦史记载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两种史料,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但它们成书的时代、作者的立场、以及史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描述先秦历史时,会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简单认识一.............
  • 回答
    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的公开出柜以及随之而来的性骚扰指控,无疑是近年来好莱坞乃至整个社会都备受关注的焦点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名人的个人生活曝光,更触及了权力、性别、信任以及性侵犯指控等一系列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事件的开端与发酵:从出柜到.............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者眼下的盛行,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孤立的观点,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西方伪史论的核心观点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西方伪史论”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质疑和否定西方历史,特别是其传统叙事和.............
  • 回答
    埃隆·马斯克的星舰(Starship)项目,可以说是当下最激动人心、也最有可能将人类推向星辰大海的航天计划了。当他站在发射台上,看着那枚被誉为“史上最强”的巨型火箭冉冉升起时,你很难不被那股劲头所感染,很难不开始畅想:人类的太空旅行,是不是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星舰本身,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在看待《牛津古罗马史》将阿拉伯人的入侵作为古罗马终结的标志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逻辑和侧重点。这并非一个普遍被所有历史学家采纳的单一论断,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有力的视角,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明确一点,《牛津古罗马史》是一部庞大且集合了众多专家研究的学术巨著。它之所以会提出这样.............
  • 回答
    西方史学界看待巴黎公社,那真是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各有千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读也大相径庭。说它是个简单的“革命”或者“起义”,那绝对是太浅薄了。首先,最直接的看法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尝试,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马克思主义视角: 这个视角是最为深刻和有影.............
  • 回答
    日媒用「史上最悪」(史上最坏)来回顾切尔诺贝利事故,这是一种非常直接和强烈的表述方式,准确地反映了这场灾难的深远影响和毁灭性程度。要详细理解日媒为何会如此看待,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灾难的规模和直接后果: 瞬间的毁灭: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爆炸并非小规模事故,而是瞬间释放了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