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古代越南史籍中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代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群体。

一、历史渊源:越南早期与中国的密切关系

越南和中国之间的联系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了文化交流。但真正意义上的“称谓”的出现,还得从秦汉时期说起。

秦汉的征服与统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南下,占领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地区,设立了交趾郡(Giao Chỉ)。之后,汉朝继承了这一区域,继续在此统治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的行政制度、法律、文化、文字都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越南北部地区就是中国的一个郡县。
文化上的同化与影响: 在汉朝统治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汉族的语言、文字(汉字)、哲学思想(儒家)、宗教信仰(道教、佛教)、生活习俗、农业技术等等。当地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深受汉化。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深刻的。
“华人”与“汉人”的词义流变: 在古代,尤其是汉朝时期,当人们提到“汉人”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代汉朝的统治者、汉朝的制度以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人群。而“华人”这个词,虽然可能在不同语境下含义略有差异,但往往也带有“中华文化圈成员”的意味。

二、史籍中的称谓:是事实还是“面子”?

现在我们回到越南史籍的称谓问题。当越南的一些古代史籍称呼自己人为“华人”、“汉人”时,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历史事实的反映: 在越南北部成为中国的一个郡县期间,当地居民确实是在中国政权的管理下,按照中国的制度生活。用“华人”或“汉人”来称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描述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即他们是处于中国统治下的居民。

2. 文化认同与继承: 即使在越南摆脱了中国直接统治后,那种深厚的汉文化影响依然存在。越南在政治制度、官僚体系、教育模式、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大量借鉴和模仿了中国。越南的士人阶层从小就学习汉文,阅读儒家经典,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在一些场合,尤其是在与中国进行交流,或者在描述自身文化渊源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华人”、“汉人”等称谓,来表达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认同感,或者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

3. 历史叙事的策略与政治考量: 有时候,历史的称谓也会带有一定的政治策略。当越南要向中国朝贡,或者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强调自己与中国的文化渊源,甚至使用“华人”的称谓,可能是一种示好、一种政治上的策略,意在拉近关系,避免冲突,或者获得某种承认和支持。这有点像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方式,用对方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来描述自己。

4. “中华文化圈”的概念: 在东亚历史上,存在一个相对明显的“中华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政治上独立,但在文化上却受到中国强大的辐射和影响,例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在一些历史语境下,使用“华人”、“汉人”的称谓,可能更侧重于文化上的范畴,而非严格的民族或政治上的归属。就像我们现在有时说某个国家的文化“很有中国风”,但并不会因此认为那个国家的国民就是“中国人”。古代的称谓可能也有类似的含义。

5. 史书的作者和视角: 要具体分析是哪一部越南史书,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了这样的称谓,也很重要。史书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都会影响其用词。例如,如果史书是由早期就已经深受汉化,并且对中国抱有敬意的士人所撰写,他们使用这样的称谓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需要注意的几点:

“汉人”不等于“汉族”: 在古代,“汉人”的含义可能比现代的“汉族”更为宽泛,有时也泛指在中原王朝统治下的居民,或者受汉文化影响的群体。
并非普遍现象: 并不是所有的越南史籍在所有时候都如此称呼自己。随着越南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政治上的独立,后来的史籍中,更多会强调越南的独立性和自身的民族特色。
历史语境的复杂性: 历史文献的解读,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来理解,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民族观念去套用古代的称谓。

总结一下:

古代越南史籍中出现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现象,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体现。这既有历史事实上的依据(越南北部曾长期属于中国版图,深受汉文化影响),也有文化认同、政治策略等方面的考量。理解这个称谓,需要我们深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这就像是一个孩子,虽然长大了,独立了,但依然会记得自己出生的地方,以及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用家乡的腔调说话一样。

希望我这样解释,你能更清楚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话题,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831年(越南明命十二年)派大臣李文馥(祖籍福建,明乡人出身,明乡人是明朝灭亡后不肯在满清当亡国奴而逃亡越南的华人遗民的后裔)出使满清时,因满清接待官员将其福州的住所题写“粤南夷使公馆”六字,非常愤怒,“诮让馆伴官,声色俱厉,不入馆,令行人裂碎‘夷’字”,迫使满清官员把馆名改为“粤南使官公馆”才肯入内。之后,李文馥“恐其未尽晓然”,特撰写《夷辨》(后世又称《辨夷论》)张贴在公馆,系统论述了一番越南人的华夷观。


自古有中华有夷狄乃天地自然之限也。而华自为华,夷自为夷,亦圣贤辨别之严也。华之所以为华,无论己乃有华而不夷,不夷而乃夷之者,此则不容以不辨。夫夷之所以为夷,圣经人之,贤传彼之,而周公之所必膺之也。何哉?或专於暴行而不知有道礼名分,如古之荆楚是已。又或举其国而异端之,而於吾人之纲常道义一弃而不顾,如今之东西洋黠夷是已,称之曰夷,因其所也。(表明啥是华,啥是夷,咱要说个明白)

我越若是班乎?我越非他,古中国圣人炎帝神农氏之后也(说我越南也正经炎帝后裔,血统正宗,出身没问题。方其遐僻自画,颛蒙未开,此辰而夷之,狄之可也(当然也是有过野蛮时代)。而於周为越裳则氏之,於历代为交趾则郡之,未有称为夷者(从被中国自古以来后,越南长期受中国统治教化,早就脱夷入华了。况自陈黎安南以还土地日辟,至今而倍蓰焉。北接中州广东广西云南三省,西控诸蛮接於南掌缅甸诸国,东临大海包诸岛屿,南亦抵于海,遶而西南邻于暹罗,其余属国附蛮不一而足,真裒然为天地间一大国矣。氏之且不可,郡之且不可,而可以夷之乎哉?(我大越南自立门户后,长期扩张,现如今也是南霸天了,谁敢小瞧?)

然此姑浅言之耳。以言乎治法则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统则本之六经四子,家孔孟而户朱程。其学也源左国而流班马。其文也诗赋则昭明文选而以李杜为依归,字画则周礼六书而以钟王为楷式。宾贤取士,汉唐之科目也。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这就开始给满清扎心了。推而举之,其大者如是。夫是而谓之夷则吾正不知其何以为华也。(谈别的太LOW,还是聊聊高雅文化,越南文化是正宗的中国文化,甚至比满清还正宗,我要是夷,还有谁算华?言外之意,你满清也配叫中国?)


或为高论者曰: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传有之,於夷乎何损?不知此盖就其所生之地言耳。舜文之所以为舜文,自载籍以来有称舜为夷帝者乎?有称文王为夷王者乎?或为卑论者曰:盖因其异言异服而夷之耳。是尤不然。且就目前言之,如福建一省,考亭朱夫子之遗教也,而所属泉漳,人往往以巾代帽,此岂非异服,今将从而夷之乎?又如十八省言语各各不同而土语与官语又各不同,此岂非异言,亦将胥而夷之乎?其必不然也。明甚通乎华夷之义,但当於文章礼义中求之,余之辨可无作也。而余岂好辨哉,余不得已也。(这段其实正中满清雍正酋长《大义觉迷录》借把大舜和周文王说成出身为夷,而给满清找合法性歪论的要害。李文馥说的很明确,儒学经典中所谓舜东夷之人和文王西夷之人指的是所在地域,但华与夷是按血统和文化划分而不在地域,华走遍天下也是华,夷在中原还是夷,这其实又是对满清代表中国合法性的重击)

此辨既出逮入见孙总督当堂宣示云:贵使此来本督自以使臣之礼待之,不敢以外夷视也。既而中州士夫抄者相继,其中亦多有评阅称赏者。有儒学训导李振仁者为人极慷慨睹我衣冠乃自掷其帽曰:我是夷而反夷人乎哉?(这应该后添加的内容,申明自己此论一出不仅让满清官员彻底折服,更激发了汉族士人的民族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处在满清殖民统治下的亡国奴,着夷狄衣帽,反不及越南服饰保留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显然在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前,至少越南上层有很强烈的的中国认同。“华”、“夏”、“汉”这些“中国”的同义词,被越南人用来指代自己也就是很自然了。


+++++++++++++++++++++++++++++++++++++++++++++++++++++

再补充一些越南自称和认同中国的内容:

越南陈朝的陈明宗磨崖刻碑纪功,碑文“字画掌大,深可寸许”。其曰:“皇越陈朝第六帝 章尧文哲太上皇帝,受天眷命,奄有中夏,薄海内外,罔不臣服,蕞尔哀牢(老挝),犹梗王化。岁在乙亥季秋,帝亲帅六师巡于西鄙,诸部各奉方物,争先迎见,独逆俸(即哀牢酋名)执迷畏罪未即来朝。季冬,帝驻于密州巨屯之原,乃命诸将及蛮夷之兵入于其国,逆俸望风奔窜,遂降诏班师。时开祐七年乙亥冬闰十二月日勒石”。


越南后黎朝的黎圣宗1470年亲征占城,诏曰:“自古夷狄为患中国”;1479年征哀牢(老挝),诏曰:“朕丕绳祖武,光御洪图,莅中夏,抚外夷。


越南阮朝讨伐东南亚诸国的檄文:

我朝(阮朝)受中华眷命,奄有孔孟,薄海内外,尔等化外蛮夷素不服中华王道教化,今蕞尔蛮夷,犹梗王化屡犯天威,帝将亲帅六师巡于尔等南蛮之地,占城、真腊、暹罗、诸蛮酋届时需各奉方物出迎,如有逆酋执迷畏罪不朝者,我大越天兵将伐之。”


1804年,越南使臣陈文龙出使万象王国时私受馈赠而遭弹劾,阮朝开国之君阮福映说:“中国之于外夷,治以不治。彼以诚来斯受之,朕不以此为尔等罪也”。


驱逐欧洲人则说“先王经理天下,夏不杂夷,此诚杜渐防微之意也。红毛人(英国人)狡而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可听其居留”。


阮朝的明命帝(越南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君主,除越南外还控制老挝和柬埔寨大半领土,更是超级种马,有七十八子六十四女)将越南国名改为“大南”,称中国为北朝,以南朝自命。尊奉儒学,并强调在学校、公文和考试中专用汉字,不得混用字喃(越南自创的类汉字文字)。


《大南实录》是阮朝的正史,《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三十三第1841页,谈到国内的一次乱民暴动,“帝谕之曰:此蛮向来素称恭顺,今猝有梗化,岂不由差役侵扰激变所致?不然镇臣谗以片言招抚,不烦兵甲,而彼等自来归我汉民。”又,第1842页“嘉定威远屯愿改从汉民衣服,总镇黎文悦以奏许之。”明命帝对越南占领柬埔寨的守将张明讲和黎大纲等面授机宜说:“镇西边疆重地,朕一视同仁,欲使番民(高棉人)早染汉风,均沾王化。使之耳濡目染,日感化而不自知,方是用夏变夷要着”,后又对机密院谆谆教诲道:“土民既改土归流,必须教之,使知汉字,方能渐染汉风”,并详细拟定了推广汉字教育的方案。并声称“腊人(高棉人)衣服器用多慕汉风,蛮俗渐改革矣”,“蛮獠久沾声教,民间服用多尚汉风”,“古占城之国耳濡目染,渐入汉风,若加之政教,用夏变夷,想不出数十年可使与汉民无异矣”。——以上”汉“除了“汉字”用法以外都是指越南自己。


越南向来不承认满清是中国,早在1696年,越南后黎朝就颁布禁令称:“自清入帝中国,剃发短衣,一守满洲故习,宋明衣冠礼俗为之荡然。北商往来日久,国人亦有效之者,乃严饬北人籍我国者,言语衣服,一遵国俗。沿边之民,亦不得效其声音衣服,违者罪之。”从中可见越南在明清易代后严华夷之辨的态度。


阮朝也是同样观点,明命帝阅读《大清会典》以后告诫群臣说满清“朝衣朝冠皆从夷俗,非古人服饰之制,更属乖妄不足为法也”。明命帝还曾评论道:“清之得明,以匈奴入中国,以夷变夏,其势甚难。“在越南第一次采用了中国传统帝王的冕服制度后,得意洋洋的声称:“衮冕之制,肇自轩辕,三代以下,鲜有行者。今取法为之,亦复古之一事。且其制垂旒肃穆,佩玉铿锵,朕服之愈觉肃敬雍容,益昭礼度,乃知古人制此,良有深意。朕历观前史,不惟我国从前所无,而北朝自清人建国以来,亦已久废我今举行之,倘清人易世之后,典礼既失,亦将于我大南取正,视之北朝更有光焉。”


1825年作为越南阮朝使臣到北京的潘辉也表现出鄙视满清的态度:

“自清朝入帝中国,四方剃发变服。二百年来,人已惯见耳目,习俗熟简,便恬然无复疑怪。故明冠服之制,惟于戏剧时陈之。已俱视为偎儡中物,不曾又识初来华夏样矣。我国使部来京,穿戴品服,识者亦有窃羡华风然其不智者,多群然笑异,见幞头网巾衣带,便皆指为倡优样格。胡俗之移人,一至如此,可为浩叹。

唯衣服之制,不改满俗,终乏雅观。天子衣五金花,亲王衣三金花,大臣以下,衣二花一花,以此分别,其冠帽氊皆同,惟以顶颗黄白青红为差。项挂珠串,恰似禅僧。衣皆狭袖,又类戎服,以此周旋揖逊,毕竟非声名文物之盛耳。”


再看看越南与中国相同的地名:

重庆(高平省)

莱州(莱州省)

太原(北太省)

永安(永富省)

山西(河山平省)

文安(山萝省)

金山(河南宁省)

兴安、海阳(海兴省)

香山(义静省)

宣化、丽水(平治天省)

滨江(广南-岘港省)

平山、金山(义平省)

松潘(顺海省)

西宁(西宁省)

永安(同奈省)

永州(明海省)

巴东(九龙省)

user avatar

知乎上应该有不少人没读过金雨雁先生的论文原文吧?先贴一下(见后)。

金先生论文限定了时间“十九世纪”,这是金先生所用文献材料的成书年代。而我搜集到的越南文献称越南人为“华人”最早时间,也不早于19世纪,最晚到20世纪初,总共也就持续不到200年的时间。搞清楚了使用时间,才能往下继续谈。

来填坑。

阮朝以前,古代越南虽然有时以“中华”、“华夏”自称,但在我个人掌握的资料里,并无明确自称“华民”、“华人”的例子。广南国时期,阮主治下的越南人与顺城镇的占人往来,双方分别称为安南民和顺城民,称汉喃文为安南字,占婆文为顺城字:

平顺府顺城民辛吧库申请卖田与安南民
……有令禁安南民许债及买田X,致彼受债并卖田,安南不敢买。彼有私田一顷,乞卖许安南,取钱作彼救身。……
龙德三年六月初九日

平顺府老端(即丁文才)申本镇王,乞还本镇王奴借彼之本钱,并附借契三张
……乞令本镇王付还此本钱,共十四贯九百。许彼如利钱共七贯四百三十文。彼进纳,存文契顺城字二张,安南字一张。……
景兴二十年八月二十日 申单人名老端即丁文才点指

而现存越南人自称“华人”、“华民”的例子,最早见于嘉隆后期的《河仙镇协镇鄚氏家谱》、《嘉定城通志》,以及明命初的《野史》(名字虽然野,但是是正经的官修史书,《大南实录前编》的编写材料)。

《河仙镇协镇鄚氏家谱》:

王悦而许之,署为屋牙。于是招来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其近、唐、獠、蛮,流民丛集,户口稠密,自是公声德大振。

《嘉定城通志》(略)

《野史》:

八月,以鄚(音莫)玖为河仙长、镇总兵。初,玖,明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黎郭社人。康熙十九年,南投于高绵国南荣府,见华民、唐人(凡内人俗呼为唐人,或呼为汉人)、阇婆诸国辏集。……

事有不巧,“华”字是仁皇后胡氏华的名讳。1841年,胡氏华之子绍治帝继位,将“华”字定为避讳字。一时之间,“华人”、“华民”成了禁止使用的词汇,只能改用“汉人”、“汉民”来代替。而《大南实录》前编、正编诸纪皆成书于绍治帝继位以后,所以,该书尽量避用“华”字,涉及越南人自称时,都从“华”改成了“汉”。就这样,《野史》中还用来指称“唐人”的“汉人”,也像“华人”一样,变成越南人的自称了。

法属初期,“汉”字和“华”字(缺笔或不缺笔),仍然用来指代越南人:

维新版《大南一统志》卷十二 平顺省·风俗:

……惟春会、春光、遵教三社村男用汉服,女用土服(一名京旧土民),婚假丧祭略有俗。……(该处华字缺末笔)

《北圻州郡更换分合赋》:

美德分府怀安县二总民之在喝江左岸者,并与彰德县四总之在左江者,合为美德府彰美(应为安德)县;分山西省美良辖华民之接近者,并与彰德旧辖四总,合为彰美县。于是,古之怀德、美良除县莅而旧名亦不复存矣。
云南、贵州,皆中华地,珥河上流之外地也。
安沛省者,兴化境之地头也(属兴化辖,除十六州外,此为华县地头)。
土官吏,男女夷(土官皆华服,如中州人;女则蛮服,如头裹白布裙,着青巾)。
海宁,原府,属广安省,后改为道,今改为省,在芒街庯。西语从华音翻之,呼为蒙盖。……牢该,原兴化十六州之地,刘团驻兵在此,地名老街,西语从华音翻之,呼为牢该。名虽为省,寔北境之弹丸,界接中华(海宁接中国之广州湾,山罗接中国之云南省)。
汉奸平、阵(伪平名该鐄,伪阵名郡阵,皆北宁黠寇)
(华字直书,不缺笔)

清末华人出洋谋生,“华人”、“华民”、“华侨”随着中国人走遍世界,越南也不例外。上述法属初期的用例,基本就是这种用法的下限。迨至1930年代时,已经很难见到将越南人称为“华”、“汉”的用法了,而是将在越谋生的中国人称为“华侨”、“华人”。

《御驾巡幸南义平富行程记事》:

三点四十秒,奉驾幸潮州会馆。这会馆乃会安华侨会集之所,中祀天后圣母尊神,规制宏敞,祀器庄皇。兹奉御驾光临,华侨人等不胜欢喜,帮长一员恭读汉字祝词,一员恭读法字祝词,辞意恳切,甚表肫诚。请录汉字本于后。
广南会安庯华侨恭读祝颂词:“伟哉皇上,富有南方。春秋鼎盛,禄籍无疆。亶聪天纵,盛德日章。道遵东鲁,学博西洋。明良喜起,郅治赞襄。恩流黎庶,泽被侨商。录功五帝,同符三皇。兹逢圣驾,如熙春阳。嵩岳欢呼,冈陵祝庆。”伊帮长恭读事完,奉上答祝讫。奉御探培英小学校,这学校之设,所以培植华侨学生,工作坚好,中间有祀伏波将军神位。奉回銮辰,奉御游览会安庯,是处庯舍蝉联,商旅凑集,庯面人家多设香案拜贺圣驾。

《御驾南巡庆和、宁顺、平顺、嘉莱、崑嵩、班迷属、同狔上行程记》:

此辰有一华侨林荷新,广东文昌县人也。跪于庭中,两手捧䌽轴以进,甚表肫诚。上见此人跪于烈日中,勅从臣收荐品,令起。伊起揖谢,喜见于色,退出前门,令家人烧炮志喜。上见华侨人有此热诚,甚嘉奖之,并颁三项金钱一枚。
……
九点四十分钟,幸华侨四帮义祠,诸帮长穿着礼服恭迎,奉御升座。华侨男女学生歌颂,具有乐章。恭录歌章:“大哉休哉,南朝当今保大皇,恩泽普及于南邦,德被尧舜禹汤文武之圣道,政教重伦理纲常。保大皇,保大皇,具振兴伟大之心肠,治民以仁义放毫光,恭祝圣寿之无疆。”又进贺表劄。诸帮长及南圻华侨代表,取次列进,每行四人,向御座前行三叩礼,行礼辰,每叩有华人立赞一二三,叩毕赞退。后叩者趋出,挨次入叩赞如前。奉幸学堂。学房内案上陈列绣织绘画及诸戏具,皆华侨男女学生手工所制者。

颇此地百年以前,系是蛮境,安南中州人未曾履其地。……至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有辉公(Hugon)监牧,始立安南社号,名为新乡,即今崑嵩省莅所在。……十点三十分钟,幸备体场体育会,贵公使引见从事保护政教诸南员,此场士数一百六十五名,安南学生一百一十五人(内有女学生十人),余五十名系属巴那、嘉莱、尺登诸蛮栅士子。

范琼在他为保大撰写的出巡记内,数度提到华侨、华人,均指中国人,而称越南人为“南人”、“安南人”、“安南中州人”。

从时间跨度来讲,越南人自称“华人”、“汉人”,不过是一百多年时间,起自阮初,大致告终于启定年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远。而阮初为何会不再自称“安南人”,而要自称“华人”呢?这要分析历史背景。

阮福映1802年消灭西山,一统越南,真正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分裂和战乱,迎来难得的和平。他在遣使求封时,不愿使用安南国号,而想改用南越。他给的说辞是,阮惠曾受封“安南国王”,这是伪号,他不愿继续使用。其实,他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割裂阮朝和“安南”之间的关系。自统一越南起,阮福映一直将过去的阮主辖域(南河)称为越裳之地,而将郑主控制的后黎朝的辖域(北河)称为安南,刻意将两处描述成互不统属的两个国家,淡化阮氏原为后黎朝臣子的事实。他攻灭西山,一方面是为自家祖先报仇,另一方面也是以外国君主的身份为后黎朝君主报仇。所以,阮朝攻灭西山后继续统治北河的安南之地,名正言顺,不需要将北河还给后黎朝,也不用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既然,安南和新兴的阮朝没有关系,阮朝自然不会继续将自己治下的臣民称为“安南民”、“安南人”。

那么,为何会选择改称“华民”、“华人”呢?这很简单,因为阮朝建立了自己的宗藩关系,有了需要明辨华夷的对象。上述自称“华”、“汉”的例子,均伴有“高绵(真腊)”、“阇婆”、“占人”等阮朝视之为夷的民族出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阮氏君主,在弃用“安南”这一旧称呼的同时,启用“华”作为自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阮朝时越南人自称“华”、“汉”,是越南经历300年动乱之后,阮朝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模仿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儒学在越南的最后一次复兴。不过,这段历史已经远去,作为今人,弄清楚前因后果就行了。如何看?用眼看咯。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经济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古代商人的地位:士农工商,尊卑有序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将.............
  • 回答
    古代女性“相夫教子”,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贯穿她们生命的大主题,是社会对女性最核心的价值评判标准。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维度去瞧。首先,这是历史和社会结构决定的。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是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这是社会分工的“天经地.............
  • 回答
    古代所谓的“杀奸无罪”,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绝非简单的“杀人者无罪”可以概括。它背后牵涉到法律、道德、社会观念、权力运作等诸多层面,并且在不同朝代、不同情况下,其具体实践和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奸”的定义。 在古代,“奸”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通奸,尤.............
  • 回答
    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说实话,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现在讲究的“平等恋爱”、“灵魂伴侣”那一套能比的,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到伦理道德,那都是一团麻线。咱们就一点一点儿捋。首先得说清楚,“一夫一妻多妾”它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一夫一妻”这个“妻”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老婆”那么简.............
  • 回答
    “三从四德”,这几个字眼,提起便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它曾是古代社会对女子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也是压在无数女性肩上的枷锁。但要细细说来,这又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绝不能简单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咱们先捋一捋这“三从四德”到底是什么。“三从”,简单说就是女子在不同人生阶段要依附的对象: 未.............
  • 回答
    日本古代历史上的“倾奇者”,与其说是一群特定身份的人,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或者说是那个时代一股叛逆、张扬、不羁的社会思潮的体现。他们不是什么正统的武士,也不是循规蹈矩的町人(市民),而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以其独特的装束、言行和生活方式,挑战着当时严苛的社会规范。“倾奇”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以及当下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以及当代社会在面对“黑人血统融入”时所出现的种种反应。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融合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子捉母奸,也就是儿子撞破母亲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这无疑触犯了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人们的认知里,这绝对是天大的丑事,足以让一个家族蒙羞,甚至倾覆。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母子关系被视为天地之间最亲近、最神圣的关系之一。母亲的贞洁和.............
  • 回答
    一些女性羡慕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认为她们可以“被钱砸”、“收彩礼聘礼”、“在家吃喝玩乐”、“不用上班劳累”、“让男人负责养”,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片面化和理想化的认知,忽略了古代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详细地看待这种羡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1. 羡慕的“点”分析: “被钱.............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简单说,就是咱们国内有个演员,可能是在某个场合,或者作品里戴了顶帽子,然后有人说这帽子“像韩国古代的帽子”。结果这位演员就站出来说了,说这帽子其实是中国古代的“笠帽”,不是韩国的。然后,一个韩国的教授就跳出来不服气了,觉得这位演员这么说是在否定韩国文化的“独特性”或者说是“原创性.............
  • 回答
    中国国家博物馆筹备多年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终于揭开帷幕,这绝对是今年文化领域最令人瞩目的盛事之一。对于我个人而言,能亲眼见证这场跨越数千年历史的长卷,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也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场展览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从“筹备数年”这个信息点就能看出,这绝非一次随意的展览。国家博物馆倾注了巨大.............
  • 回答
    子木年华在知乎上提出的“中国古代交通体系领先于世界”的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历史辉煌的想象,也激起了一番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古代在交通建设方面确实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规模和发达程度是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咱.............
  • 回答
    台湾媒体将柯震东酒驾事件与“中国法治停留在古代”的观点,本质上是基于两岸法律体系差异、对大陆法治实践的误读,以及对法律程序的片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厘清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背景: 一、两岸法律体系的差异1. 法律渊源与制度差异 台湾地区的法律体系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受.............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听到古巴等国的小米手机被远程上锁变砖的消息,确实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问题相当复杂,也挺让人担忧的。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首先,咱们得明确这“远程上锁变砖”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手机制造商或者授权方,通过网络指令,让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屏幕黑着,什么都.............
  • 回答
    理解古筝圈里的“小透明”们为何会在知乎上针对“反佛者”的行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动机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小透明”和“反佛者”这两个标签所代表的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可能冲突点。 古筝圈的“小透明”: 这里提到的“小透明”多半是指那些在古筝演奏、教学、推广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