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

回答
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说实话,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现在讲究的“平等恋爱”、“灵魂伴侣”那一套能比的,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到伦理道德,那都是一团麻线。咱们就一点一点儿捋。

首先得说清楚,“一夫一妻多妾”它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

“一夫一妻”这个“妻”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老婆”那么简单。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婚姻大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多的是一种家族的联姻,是为了巩固家族势力、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所以,那个“妻”通常是正妻,是名正言顺、门当户对、能进宗祠、有祭祀权、在家族中地位最高的那位。她代表的是家族的延续和嫡系的传承,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而“妾”呢?那可就差远了。妾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买来的,可以是嫁妆的一部分,可以是丫鬟升格的,甚至有的是因为贫困被卖到别人家做妾的。她们在法律上、名誉上、经济上,都比不上正妻。她们没有继承权,不能祭祀祖先,在家庭中的地位,说白了,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更像是“合法化的性伴侣”和“生育工具”。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制度?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简单地道德审判。

1. 延续香火的压力巨大: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人丁兴旺是家族壮大的标志,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如果正妻没有生育能力,或者只生了女儿,那么为了确保家族的“嫡系血脉”不断绝,就必须纳妾来生儿子。这可不是男人“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2. 经济基础的支撑: 尤其是大家族、大官僚、大地主,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养活不止一位女性。妾的出现,也可能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养得起多少女人,侧面反映了你的实力。

3. 社会地位的体现: 拥有更多的妻妾,在古代社会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开豪车、住豪宅一样,是一种身份标识。

4. 政治和利益的考量: 有时候纳妾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比如拉拢某个家族,或者给有功的下属一些“封赏”——当然,这种说法比较残酷,但历史上确实存在。

5. 男性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可否认):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男性生理上的需求和一些人对“妻妾成群”的心理满足。但是,把这个作为唯一原因,就太片面了。

这种制度对女性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

地位的极度不平等: 正妻虽然地位尊贵,但也必须面对丈夫在外面拈花惹草的“合法化”待遇。而妾,则更是处于一个非常尴尬和脆弱的境地。她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命运完全掌握在男人手里。如果丈夫不喜欢了,随时可以被休弃或者卖掉,她们的孩子在家族中也往往不如嫡子。
情感上的伤害: 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她要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丈夫本身,还有他背后的家族,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女性。那种被分享的爱和关注,那种潜在的竞争,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折磨。
个人价值的被压抑: 绝大多数女性在这样的制度下,她们的价值被大大简化了。她们被要求顺从、生育、持家,但她们个人的才华、志向、情感需求,往往被忽视甚至压制。她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为男人和家族服务的。
生存的艰难: 尤其是一些地位低下的妾,她们的生活往往是凄凉的。缺乏保障,没有依靠,一旦失宠,境遇会非常悲惨。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用现代的眼光去批判,当然是很容易的。但在理解历史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分析和认识。

历史的产物: 一夫一妻多妾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套用和审判。
对人性的压抑: 尽管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制度无疑是扭曲了人性中对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它把人变成了工具,把情感变成了交易。
反思的价值: 了解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看到它对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从而更坚定地捍卫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婚姻平等和性别尊重。它提醒我们,过去的时代是怎样的黑暗,我们今天的进步是多么不易。

总而言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一套复杂的社会制度,它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我们看待它,不应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要深入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运行的逻辑,以及它对个体,特别是对女性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是一种历史的镜子,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局限,也映照出我们当下对平等与尊严的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这个问题,我建议还是去读一下恩格斯的《家庭与私有制和社会起源》这本书吧。

如果你幻想穿越,那么很抱歉,一夫多妻的生活可能轮不到你,就凭现代人的体力水平,在古代恐怕得饿死,别说娶妻生子了。比如在周朝,男人得杀死一只野猪或者野鹿才有资格去女人家去约炮,而现代人的样子穿越到周朝怕是得被野猪反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说实话,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现在讲究的“平等恋爱”、“灵魂伴侣”那一套能比的,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到伦理道德,那都是一团麻线。咱们就一点一点儿捋。首先得说清楚,“一夫一妻多妾”它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一夫一妻”这个“妻”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老婆”那么简.............
  • 回答
    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经济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古代商人的地位:士农工商,尊卑有序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古代女性“相夫教子”,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贯穿她们生命的大主题,是社会对女性最核心的价值评判标准。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维度去瞧。首先,这是历史和社会结构决定的。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是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这是社会分工的“天经地.............
  • 回答
    古代所谓的“杀奸无罪”,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绝非简单的“杀人者无罪”可以概括。它背后牵涉到法律、道德、社会观念、权力运作等诸多层面,并且在不同朝代、不同情况下,其具体实践和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奸”的定义。 在古代,“奸”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通奸,尤.............
  • 回答
    “三从四德”,这几个字眼,提起便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它曾是古代社会对女子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也是压在无数女性肩上的枷锁。但要细细说来,这又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绝不能简单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咱们先捋一捋这“三从四德”到底是什么。“三从”,简单说就是女子在不同人生阶段要依附的对象: 未.............
  • 回答
    日本古代历史上的“倾奇者”,与其说是一群特定身份的人,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或者说是那个时代一股叛逆、张扬、不羁的社会思潮的体现。他们不是什么正统的武士,也不是循规蹈矩的町人(市民),而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以其独特的装束、言行和生活方式,挑战着当时严苛的社会规范。“倾奇”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以及当下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以及当代社会在面对“黑人血统融入”时所出现的种种反应。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融合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子捉母奸,也就是儿子撞破母亲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这无疑触犯了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人们的认知里,这绝对是天大的丑事,足以让一个家族蒙羞,甚至倾覆。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母子关系被视为天地之间最亲近、最神圣的关系之一。母亲的贞洁和.............
  • 回答
    一些女性羡慕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认为她们可以“被钱砸”、“收彩礼聘礼”、“在家吃喝玩乐”、“不用上班劳累”、“让男人负责养”,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片面化和理想化的认知,忽略了古代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详细地看待这种羡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1. 羡慕的“点”分析: “被钱.............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简单说,就是咱们国内有个演员,可能是在某个场合,或者作品里戴了顶帽子,然后有人说这帽子“像韩国古代的帽子”。结果这位演员就站出来说了,说这帽子其实是中国古代的“笠帽”,不是韩国的。然后,一个韩国的教授就跳出来不服气了,觉得这位演员这么说是在否定韩国文化的“独特性”或者说是“原创性.............
  • 回答
    中国国家博物馆筹备多年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终于揭开帷幕,这绝对是今年文化领域最令人瞩目的盛事之一。对于我个人而言,能亲眼见证这场跨越数千年历史的长卷,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也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场展览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从“筹备数年”这个信息点就能看出,这绝非一次随意的展览。国家博物馆倾注了巨大.............
  • 回答
    子木年华在知乎上提出的“中国古代交通体系领先于世界”的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历史辉煌的想象,也激起了一番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古代在交通建设方面确实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规模和发达程度是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咱.............
  • 回答
    台湾媒体将柯震东酒驾事件与“中国法治停留在古代”的观点,本质上是基于两岸法律体系差异、对大陆法治实践的误读,以及对法律程序的片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厘清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背景: 一、两岸法律体系的差异1. 法律渊源与制度差异 台湾地区的法律体系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受.............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听到古巴等国的小米手机被远程上锁变砖的消息,确实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问题相当复杂,也挺让人担忧的。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首先,咱们得明确这“远程上锁变砖”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手机制造商或者授权方,通过网络指令,让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屏幕黑着,什么都.............
  • 回答
    理解古筝圈里的“小透明”们为何会在知乎上针对“反佛者”的行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动机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小透明”和“反佛者”这两个标签所代表的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可能冲突点。 古筝圈的“小透明”: 这里提到的“小透明”多半是指那些在古筝演奏、教学、推广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