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史圈目前对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讽刺,以及如何评价这两部剧?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史圈”对《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这两部剧的看法以及对剧集的评价。

一、 “史圈”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史圈”指的是什么。在网络语境下,“史圈”通常指的是对历史题材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有着较高要求,注重历史细节、考据准确性,并且对虚构改编持批判态度的观众群体。 他们可能是历史爱好者、专业的历史学者、历史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对历史剧有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观众。

“史圈”的特点在于:

对史实的敏感性: 他们会仔细比对剧中的情节、人物关系、服饰、礼仪、器物、政治制度等是否符合历史记载。
对改编的评判: 他们能够区分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加工和虚构。对于虚构部分,他们会根据其是否合理、是否违背基本历史逻辑来评价。
关注人物的还原度: 他们会比较剧中人物的性格、行为是否符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以及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对剧本逻辑和叙事的要求: 除了历史细节,他们也关注剧本的整体逻辑性、人物动机的合理性以及叙事的连贯性。

二、 “史圈”对《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讽刺表现和原因

“史圈”对这两部剧的评价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赞赏也有尖锐的批评,而“讽刺”往往是批评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的讽刺点和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历史细节的疏漏与改编过大:
“尊魏”倾向与人物塑造: 这是最核心的批评点之一。《军师联盟》以司马懿为主角,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忍辱负重、胸怀大志、最终实现统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史圈”认为,将司马懿塑造得如此正面和“洗白”,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例如,权谋之士、屠城等)存在较大出入,存在过度“尊魏”和“司马家族洗白”的嫌疑。尤其是《虎啸龙吟》中,对司马懿的某些行为进行了合理化解释,甚至将其塑造成了在乱世中“不得不为”的角色,这与一些历史观形成冲突。
人物关系的虚构与魔改: 例如,剧中的曹操、曹丕、曹植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司马懿的态度,很多都经过了艺术加工,甚至是为了推动剧情而进行的虚构。例如,曹操对司马懿的器重,以及曹丕对司马懿的猜忌和拉拢,都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设计,但历史上的具体细节和动机可能并非如此。
服饰、礼仪、制度的“现代感”: 虽然剧组在服化道方面下了功夫,但与严谨的历史考据相比,仍有一些不符之处。例如,某些官职的设置、朝堂的礼仪、官员的服饰等,可能存在一些穿越感或为了美观而牺牲历史准确性的情况。
重大历史事件的改编: 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历史事件在剧中被描绘得带有强烈的戏剧化色彩,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也可能与史实有出入。

2. 过度戏剧化与“权谋宫斗”的倾向:
将历史剧拍成“权谋宫斗剧”: 尽管三国时期本身就充满了政治斗争,但“史圈”认为这两部剧过分强调了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勾心斗角,将很多本应是政治策略或军事行动的事情,描绘成了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纠葛的“宫斗”戏码。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口味,但在历史深度和政治厚度上有所削弱。
司马懿的“工具人”化: 有些讽刺认为,虽然司马懿是主角,但他的一些行为和决策,似乎更多是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而不是完全基于其历史性格和动机。例如,他的一些忍耐和蛰伏,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大局观”,但这种“大局观”的体现,有时显得过于现代化和抽象。

3. 对原著(小说)的过度忠实或改编的争议:
《军师联盟》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大军师司马懿》。虽然小说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架空和文学创作性质,但部分“史圈”的观众更倾向于对史实的还原。当剧集为了迎合小说粉丝而进行某些改编时,也会受到批评。反之,如果剧集过度偏离了小说的某些精彩之处,也可能引来批评。

4. “流量明星”和“粉丝滤镜”的担忧:
尽管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剧中的其他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有时会被认为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而加入,其演技和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可能不如一些老戏骨。一些“史圈”观众担心,过度关注“流量”和“CP”会影响对历史本身的严肃性。

“史圈”的讽刺方式通常包括:

列举史实与剧集的对比: 通过详细引用史书、文献,指出剧中的不符之处。
尖锐的评论和“梗”的创作: 制作带有讽刺意味的评论文章、表情包、段子等,调侃剧中的“硬伤”。
与其他历史剧进行比较: 对比其他更注重历史考据的剧集,来凸显这两部剧的不足。
对编剧和导演的质疑: 认为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心,为了商业利益而牺牲了历史的严谨性。

三、 如何评价《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这两部剧?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对这两部剧的评价,需要结合其作为“电视剧”的属性,以及其在历史改编方面的得失。

优点:

1. 精良的制作水准:
服化道精美: 剧中的服饰设计、妆容、道具都非常考究,色彩搭配、材质选择都体现了较高的制作水平,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古代氛围。
场景搭建宏伟: 剧中的宫殿、战场、宅邸等场景搭建都十分用心,视觉效果出色。
摄影、剪辑出色: 画面构图、运镜、剪辑节奏都比较流畅,具有电影质感。

2. 演员的出色表演:
司马懿(吴秀波饰): 司马懿的表演是整部剧的核心亮点。吴秀波将司马懿从一个隐忍的谋士到一代权臣的转变,以及他内心的挣扎、智慧和孤独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获得了一致好评。
曹操(于和伟饰): 于和伟的曹操也非常成功,将曹操的多疑、霸气、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温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他配角: 如唐艺昕饰演的郭照、刘涛饰演的张春华、张钧甯饰演的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等,也都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3. 精彩的剧情和人物塑造(从戏剧角度):
司马懿的人物弧光: 剧集成功地展现了司马懿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谋士到辅佐曹魏、最终为子孙开创基业的一代枭雄,其人物成长和心理变化有层次感。
复杂的人物关系: 剧集巧妙地描绘了司马懿与曹氏几代君主、与诸葛亮等人的关系,充满张力和看点。
跌宕起伏的情节: 尽管有历史改编的争议,但剧集在情节设计上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家庭矛盾,都显得引人入胜。

4. 对三国历史的普及和兴趣激发:
对于不了解三国历史的观众来说,这两部剧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国时期政治格局、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窗口。
剧集中的许多台词、情节,引发了观众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讨论和思考,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对历史的兴趣。

缺点与“史圈”批评的对应:

1. 历史考据上的不足: 如前所述,部分细节与史实存在出入,这是“史圈”批评的主要来源。
2. 人物塑造的“洗白”与“脸谱化”: 尤其是司马懿的某些行为动机,以及对一些历史上负面评价的人物进行了过度美化,这与“史圈”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有冲突。
3. 戏剧冲突的过度设计: 为了吸引观众,一些情节被设计得过于戏剧化,削弱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
4. “宫斗”元素的融入: 将本应是严肃的政治博弈,过多地渲染成了个人恩怨和权谋算计,使得历史剧的“史”味不足。

总结:

《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可以被视为一部成功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但如果将其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纪录片”或“完全忠实于史实的作品”,那么它们就显得力不从心,也因此受到了“史圈”的批评和讽刺。

对“史圈”而言: 他们更看重的是对历史本身的尊重和还原,对细节的严谨性要求极高。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剧集在历史准确性上的妥协,是对史实的“魔改”。
对普通观众而言: 他们更关注的是故事的精彩性、人物的魅力、演员的演技以及制作的精良程度。他们可能更愿意接受艺术加工,享受故事带来的视听盛宴。

最终评价:

这两部剧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在尊重历史与满足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它们在制作、表演、叙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值得肯定。但同时,它们也暴露了在历史改编上的争议,提醒我们在观看这类作品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史实与虚构。

“史圈”的讽刺虽然尖锐,但也包含着对历史题材作品的期待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这种声音对于促进历史影视剧创作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促使创作者在未来能够更加审慎地对待历史改编,力求在艺术性和历史性之间达到更好的融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周和张佳玮吹水时聊过这部剧,观点基本一致: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论演员,于和伟版的曹操可谓惊艳,鲍国安之流亚,较之新三国的撒尿曹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以说,刨去主角一家,演技基本都在线,按说众星捧月,赏心悦目,但在司马氏一家的稳定发挥下,末了成了众月捧星,一塌糊涂。

归根结蒂,毛病还是出在剧本。家庭伦理剧喧宾夺主,人物描绘呈现出漫画风格,譬如第二部中的曹叡、刘禅俩皇帝,一个魏国病人,一个幼稚儿童,可谓肤浅之至。以编剧体现出的笔力,搞搞《琅琊榜》之类的架空剧恐怕还可差强人意,要涉足历史剧,委实勉为其难了。

历史剧的难处,在于主要人物的塑造,太实则近腐,太虚又难以服众,且虚构必须基本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这笔账难算得紧。倘若这是部架空剧,就算搞杰克苏,只要观众看得爽就成。然而,司马宣王这位历史人物众所周知,不论如何洗白,末了总归要转折到高平陵,转折到大开杀戒,转折到谋夺曹魏江山上来。这就需要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早早埋下伏笔,给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

很可惜,第一部中的司马宣王完全是朵傲然盛开的白莲花,自身完全缺乏黑化的原动力,于是乎,为了给之后不可避免的历史剧情强行铺垫,不得不上演玛丽苏/杰克苏剧常见的戏码——都是坏人来逼我 ^ ^

在这一大前提下,我们看到了脑残的曹魏宗亲,深井冰晚期患者曹睿,甚至为了给司马氏统一提供合法性,连蜀汉皇帝也没放过,给整成了欢乐的弱智儿童。

最终,在一群坏蛋的逼迫下,傲然绽放的白莲花不得不便秘式得黑化了——这种标准网文式的剧情发展,已经注定了全剧的格局。

还是那句话,如何描写政治猛兽,请参考《走向共和》中的袁大头。如果搞不掂猛兽,那就老老实实去找个生平比较伟光正的人物来写,譬如把诸葛亮、岳鹏举写成杰克苏,估计也没那么多违和感,捎带也犯不着为了黑化而强行抖M。碍于驾驭水平,便将老虎写成了小猫咪,军事政治斗争搞成了茶壶风暴,这真是件煞风景的事儿。

这两部剧的最终定位,恐怕一言以蔽之——爆米花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