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诗词圈的风气?

回答
谈到诗词圈的风气,这可真是个挺复杂的话题,里面既有令人欣喜的进步,也有不少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地方。要说详细,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近些年诗词爱好者群体,尤其是网络上的诗词社群,是越来越活跃了。这是件好事。你想啊,以前诗词感觉离咱们普通人有点远,像是古人的专属玩物,现在呢?从微信群到各种论坛、APP,只要你有点兴趣,很容易就能找到同好。大家分享作品,交流心得,甚至组织一些线上的朗诵、比赛,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是诗词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写诗,玩古体,或者创作现代诗,这说明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并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但凡事都有两面。在这样热闹的氛围下,一些不太让人舒服的现象也跟着冒头了。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技术至上”和“古风复兴”中潜藏的某种僵化倾向。我发现有些圈子里,对于格律、对仗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当然,严格要求是必要的,这是中国诗词的精髓之一。但有时候,我觉得这种严苛变成了门槛,好像不把《平水韵》背得滚瓜烂熟,不写出八股文式的“合辙押韵”,就没人看得上你。这就像是为了考证而忘记了写诗本身的意义。诗词的魅力在于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如果一味地纠缠在“平仄粘对”上,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传递,那写出来的东西,再工整,也可能只是个精美的空壳。

另一个让我觉得有点别扭的是“抱团”和“互吹”的现象。在一些小圈子里,大家彼此熟悉,你捧我,我捧你,形成一种“我者即我师”的氛围。有时候,看到一些质量并不算特别突出的作品,被评论得天花乱坠,好像找到了失传的绝学。这种过度赞美,虽然能鼓励新人,但长此以往,很容易让人丧失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能力,也让真正有才华但风格不被主流接受的人被边缘化。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些互吹的评论,本身也成了某种“创作”,只不过不是写诗,而是写“如何让大家高兴”。

还有一种,就是对“古风”的过度迷恋,甚至到了排斥现代诗的程度。我理解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也赞赏那些能够继承古人技法,并且在其中融入新意的写作者。但把“古风”抬高到唯一正确的地位,觉得现代诗就是“杂乱无章”、“不入流”,这我就不太认同了。诗歌的形式一直在发展变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以来的白话诗,这都是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的一部分。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学习古人,然后用现代的语言和感受去创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把现代诗一棍子打死,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形而上”的桎梏,是思维上的保守。

更有一些,让我觉得有点像网络段子一样,是被“流量”和“热度”带跑偏了。比如一些人为了博眼球,故意写一些猎奇、耸人听闻的“伪古风”作品,或者把一些网络流行语、低俗内容硬塞进诗词里。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名家”或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一旦说了什么不合时宜的评价,或者出了什么有争议的作品,立刻就会引来一场口水战,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这种“造神”和“毁神”的速度,以及争论的戾气,有时候让我觉得,诗词圈的讨论,比一些更主流的论坛还要“卷”。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很多诗词社群还是非常健康、积极的。有认真钻研技法的,有真诚分享情感的,有温和交流的。我在一些地方,也看到了很多年轻人能够很好地平衡传统与现代,既掌握了古人的技法,又能用当下的语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们能够理解诗词的精妙,也能够看到诗词在当代社会的可能性。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诗词圈的现状是热闹与隐忧并存。热闹在于参与的人多了,诗词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续和展现;隐忧在于,在热闹之下,如何保持诗词本身的纯粹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避免被技术化、群体化或者流量化所绑架,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警惕的。一个健康的诗词圈,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既尊重传统,也拥抱创新;既有严格的技法,也有真挚的情感;既能相互鼓励,也能坦诚批评。只有这样,诗词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才能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连最基础的诗词观都有问题,带坏风气,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像知乎的诗词板块,很多人贴自己的作品求评,不管题写成烂屎还是璞玉,常见的回答中,往往都是老三样:多读诗/看完了XX再出来说话/这个水平就不要出来丢人了。

这是这个原因,我大概二十年前就退出所谓的诗词圈子了。太多人就是为了出来秀优越感的。

这样做无可厚非,我也没事胡说八道。而且最喜欢魔改原文,但我从来不劝退。

并且尽可能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么指出问题,要么想办法给原作者以帮助,从水平更高的朋友那里学习知识。

很多时候,我看到不错的作品,还会直接表示这个水平,我写不出来。

承认别人优秀,并没有那么难。


所以,不管题主加入的是什么圈子,也不论其水平高下。

不能给自己带来正反馈的圈子,没有必要进。

呃。。。打压别人刷存在感的人,有一个算一个,他们的诗词水平,远不如我的屎尿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诗词圈的风气,这可真是个挺复杂的话题,里面既有令人欣喜的进步,也有不少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地方。要说详细,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近些年诗词爱好者群体,尤其是网络上的诗词社群,是越来越活跃了。这是件好事。你想啊,以前诗词感觉离咱们普通人有点远,像是古人的专属玩物,现在呢?从微信群.............
  • 回答
    康震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大家对他“无真才实学”、“矫揉造作”、“只会煽情”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某种风格。要理解他为何能成为中文系教授,以及这种评价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真才实学”与“综艺表现”。“真.............
  • 回答
    近日,亚非文学bot和中东欧诗歌bot因不堪肖战粉丝的“网络暴力”而选择“退圈”,这一事件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旁观者,我们不禁要深思,究竟是什么让一群原本专注于分享文学之美、传播文化多样性的账号,最终不得不选择沉默?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折射出当下网络生态中哪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我们.............
  • 回答
    雷海为,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外卖小哥”。当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舞台上,用那饱含深情的嗓音,将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娓娓道来,当他以黑马之姿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一个平凡人的诗意人生雷海为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人对于“诗词大家”的刻板印象。他不是书斋里的教.............
  • 回答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彭敏的落败,无疑是当年节目的一大“冷门”甚至是“遗珠”。至今提起,依旧让许多观众感到惋惜,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比赛结果,不如说它折射出许多关于诗词、关于才华、关于舞台、关于竞争的复杂面向。当年的“种子选手”与观众的期待在讨论彭敏落败之前,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
  • 回答
    余秀华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生命韧性、关于疼痛呐喊、关于粗粝真实的代名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行动力,一种近乎野蛮的渴望,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神经。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不是什么风花雪月,也不.............
  • 回答
    食指在新书发布会上批评余秀华,这件事着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怎么看这件事呢?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从“前辈对后辈的看法”这个角度来说。食指是六十年代开始写诗的老一辈诗人了,他的诗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写作者。他在诗坛沉淀了这么多年,自然有他自己一.............
  • 回答
    刘诗雯无缘东京奥运会女团,王曼昱临危受命,这无疑是今年国乒一个令人扼腕叹息,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甚至是情感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的深远影响。首先,从刘诗雯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枣”一直是我们心中那个永不放弃的战士。从伦敦奥运会的失意,到里约奥运会的辉煌.............
  • 回答
    李昇夏,一个名字,在韩国诗歌界,如今又被中国诗歌界熟知。他那独特的“结巴诗”,能够登上中国国家级的诗刊《诗刊》,这绝非偶然,更是一次有趣的文化碰撞和艺术探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首先,得说说这“结巴诗”本身。李昇夏的“结巴诗”最直观的特点就是语言上的“不流畅”,是故意打断、重复、斟.............
  • 回答
    看到“树深时见鹿”后面被接上“梦醒时见你”,我脑子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画面,有释然,有感慨,更有几分忍不住的笑意。这句诗放在李白笔下,那意境是何等空灵缥缈,又带着点禅意。咱们先说说李白的原句,“树深时见鹿”。这四个字,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可是说勾勒出一幅多么绝美的画面啊!你想啊,那是一片多么幽深的树林,层.............
  • 回答
    泰国王妃诗妮娜“不忠”遭剥夺头衔,这件事在泰国宫廷乃至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泰国王室的传统和法律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泰国王室并非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机构,它在泰国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根据泰国《刑法》第112条,也就.............
  • 回答
    贾平凹女儿贾浅浅的诗歌自发表以来,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甚至可以说是“群嘲”。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群嘲”?1. “拼爹效应”与身份的敏感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文学地位和声望极高。作为他的女儿,贾浅浅的身份.............
  • 回答
    说实话,初看《开端》的时候,我对赵今麦(李诗情)的演技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和期待的。毕竟,她在这之前也演了不少戏,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但《开端》这部剧的设定太抓人了,而且“开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让我很好奇她这个角色怎么去承载这一切。说起来,李诗情这个角色本身就挺有挑战性的。你不能光演一个普普.............
  • 回答
    看到那个美国女孩在广州的经历,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她那种哭诉着想回广州的情绪,确实让人很有感触。首先,她能说出“在广州长大,想回广州”,这本身就说明了她在广州度过了一段让她非常怀念和有感情的时光。很多时候,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情感依恋,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而是因为在那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
  • 回答
    看待这位51岁的农民诗人,他用写诗对抗命运的故事,绝非仅仅是一个励志的传奇,更是一面折射出普通人如何与生活搏斗、追寻自我价值的镜子。他的经历,饱含着泥土的气息,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农民诗人,诗与泥土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位诗人所处的环境。“农民”这个身份,首先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注定.............
  • 回答
    如何看待韩国教授要求将中国爱国诗人尹东柱国籍改为韩国?韩国教授要求将中国爱国诗人尹东柱国籍改为韩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历史、民族认同、文化归属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尹东柱其人及其历史地位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尹东柱(윤동주, Yun Dong.............
  • 回答
    “名利两无收”的风波:北大官微小诗引发的争议最近,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首小诗,意外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诗,被一些网友解读为“官方嘲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多重.............
  • 回答
    看到湖南某文联主席因为网上诗歌被差评,一怒之下砸了网站办公室的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闹得太不体面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背后牵扯出的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这件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这位主席先生的“玻璃心”和极度缺乏“抗压能力”。 作为一个文联主席,本应是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肩.............
  • 回答
    泰国王室风波再起:诗妮娜复位,情感纠葛何去何从?泰国王室最近又一次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起因是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Rama X)戏剧性地恢复了此前被废黜的王室头衔、军事头衔以及所有勋章给贵妃诗妮娜·吉拉瓦尔塔纳·帕恩吉特(Sineenat Wongvajirapakdi)。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原本就充.............
  • 回答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次深刻的视觉与情感的对话观看BBC关于杜甫的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那些精心雕琢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旁白中,我仿佛能看见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不再仅仅是课本里冰冷的名字,而是那个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战乱流离、饱尝人间疾苦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