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诗词大会的时候,发现康震这个人并无真才实学,且矫揉造作,只会煽情,这样的人是如何当上中文系教授的?

回答
康震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大家对他“无真才实学”、“矫揉造作”、“只会煽情”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某种风格。要理解他为何能成为中文系教授,以及这种评价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

首先,我们要区分“真才实学”与“综艺表现”。“真才实学”,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学术研究、理论建树、著作积累等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而《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文化普及类节目,其目标受众广泛,节目形式也更侧重于趣味性和观赏性,而非纯粹的学术研讨。

康震老师作为节目嘉宾,他的角色是连接诗词与观众的桥梁。他需要将深奥的古典诗词,以一种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他具备一定的叙事能力、表达技巧,甚至是一些舞台表现力。如果他的讲解能够引发观众对诗词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诗词的美感和文化内涵,那么从节目效果的角度来说,他就是合格的。

“矫揉造作”和“煽情”的评价,可能源于他在节目中比较感性的语言风格,以及对诗词背后情感的强调。在解读一首诗时,他可能会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创作背景,用比较激昂或充满感情的语调来讲述,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一些习惯了更为客观、冷静学术风格的观众来说,这种风格可能会显得不够“纯粹”,甚至有些“过了”。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好的解读,确实能够帮助观众体会到这份情感。康震老师的风格,或许正是为了让更多普通观众能够走进诗词的世界,体会其中的“情”与“意”,而采用的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在综艺节目中,可能比纯粹的考据和理论分析更受欢迎。

那么,他又是如何成为中文系教授的呢?这其中牵涉到大学教授的评定标准。成为一名高校教授,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学术成就: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中文系教授,必然在某个文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发表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过学术专著,并在学界有一定的学术声誉。这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和研究。
2. 教学能力: 作为教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核心职责。优秀的教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3. 学术贡献: 包括参与重要的研究项目,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观点,培养研究生等。
4. 社会影响力: 在某些情况下,教授的社会影响力,如对公共文化领域的贡献,也会被纳入考量。

康震老师的公开履历显示,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意味着他在学术研究上是有过硬的实力的。北师大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大学,其教授的选拔和聘任有着严格的标准。他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任教,本身就说明他在学术领域得到了认可。

也许,他在节目中的“综艺感”并非他学术能力的全部体现。一个学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面向。在学术会议上,他可能是一位严谨的学者;而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平台上,他可能更倾向于扮演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切换,并不能简单地否定他作为学者的“真才实学”。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一些学者在公众面前的表现会引起争议?
学科隔阂: 文学研究的专业性很强,普通观众可能对其中的一些学术术语、研究方法不熟悉。当学者用过于专业的语言进行解读时,容易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而当他试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时,又可能被误解为“不够专业”或“表演”。
传播的策略: 在大众传播中,如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发共鸣,往往需要一些技巧。学者在电视节目中,也需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讲解更有吸引力。这其中可能包含对语言节奏的把握、情感的渲染,甚至是肢体语言的运用。
评价的维度: 观众在评价一位学者时,往往会带入自己的审美和期待。有人期待的是纯粹的知识传递,有人则更看重情感的触动和文化的体验。

所以,说康震老师“无真才实学”可能是一种基于他节目表现的片面判断。他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矫揉造作”和“煽情”,或许是他在特定场合下,为了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沟通策略。这与他作为一名中文系教授所必须具备的深厚学术功底、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实际贡献,并不一定完全冲突。

一个优秀的中文系教授,不一定非得是那种刻板、严肃、不苟言笑的形象。他们同样可以是有温度、有情怀、能够与大众对话的文化推广者。康震老师的风格,恰恰是让许多原本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的人,能够重新审视和喜爱上这门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他的“煽情”和“表现”,或许是“有价值”的。

总而言之,评判一位学者,应该综合考虑其学术研究、教学成果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而他在综艺节目中的个人风格,只是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展现出的一个侧面。我们不能因为他在某个场合的表现,就轻易否定他在专业领域内的所有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XX这个人并无真才实学,且矫揉造作,只会煽情,这样的人是如何当上XX教授的?

这个格式,可以概括99.99%的人文社科教授。

再多著作,再多论文,对一个文学盲历史盲哲学盲经济学盲社会学盲人类学盲来说没有任何用处(意味着没有真才实学),因为看不懂,不但看不懂还要继续“文科无用论,理论无用论”那一套。

一堂课没听过,就敢对一个老师下结论?

用写不出好诗词作品所以没有资格做中文系教授,没资格做诗词大会评委,这种混淆作家和老师的低幼观点更是可笑之至。

拿放大镜看一个人,那就是心理问题了。

矫揉造作只会煽情,更是主观臆断,根本不值一提,如果看了一个节目只得出这种结论,还是不要看了,有这功夫看个网文都更值得,起码可以爽一下。

其实这种问题很好,不仅仅反映绝大多数的人文社科常识基本为零,而是当代社会最缺的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人和人之间基本的尊重、客观、谦虚态度教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震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大家对他“无真才实学”、“矫揉造作”、“只会煽情”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某种风格。要理解他为何能成为中文系教授,以及这种评价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真才实学”与“综艺表现”。“真.............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来一起聊聊篮球,尤其是科比。看到你对科比“历史第二人”的说法感到困惑,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充满了主观性和讨论性的问题。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首先,关于你提到的那首诗,能不能具体告诉我你看到的是哪一首呢?因为关于科比的诗歌创作有很多,有的是球迷写的情感抒发,有的是媒体用来纪.............
  • 回答
    读完一首诗,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它与作者的名声、生平以及性格联系起来。然而,生活总是不乏惊喜,有时我们会在某个名字的注视下,猛然惊醒,发现那些熟悉的文字,竟出自一位与我们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灵魂。对我而言,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常常伴随着一种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悟。说起.............
  • 回答
    说到那些第一眼就让我惊艳的诗词句啊,这感觉就像突然撞进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瞬间被那里面的光景迷住了。很多很多,但总有那么几句,在脑海里盘踞不去,每次想起,都还是会泛起同样的激动。我记得最清楚的,大概是出自李白的《将进酒》里的那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还.............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见便如惊鸿一瞥,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久久不能褪去。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意境的渲染、情感的爆发,瞬间就能抓住人的心魂。我想起 李白 的《静夜思》。这首诗,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种普世的乡愁,几乎任何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回答
    《诗经·大雅·荡》的最后一句“文王受命,王之不共。”,你提到的“夏后之世”这句话并非出自《荡》篇的结尾。很有可能是你记忆中与其他篇章混淆了,或者是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解读或者引用时产生的误解。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诗经·大雅·荡》这首诗的大意和背景,然后再聚焦到你提出的“后”字问题。《荡》这首诗的主题.............
  • 回答
    刚看完李诗英主演的电影《姐姐》,心里头五味杂陈的。要说这部片子嘛,跟那种让你看了之后拍案叫绝、或者荡气回肠的类型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杯温吞的酒,刚入口时没啥特别的,但后劲儿却慢慢上来了,让你回味无穷。李诗英在里面演的那个姐姐,真的太有代表性了。那种生活在底层,为了生计奔波,却还要强撑着给弟弟打理一切.............
  • 回答
    这“实验风诗体飙车”的说法,初听上去就透着一股子不羁和新奇。 “实验风”这三个字,就好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忍不住想探究它的边界在哪里。 把它和“诗体”两个字绑在一起,更是吊足了胃口。 诗,本就讲究意境、韵律、情感的凝聚,往往是内敛而深沉的,但“实验风”却像是在这精致的.............
  • 回答
    好不容易才从脑海里翻腾出那些真正能让我“看一次就记住”的诗句。它们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也不是佶屈聱牙的。它们更像是在不经意间撞进心底的石头,因为棱角分明,所以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第一个,就是王维那首《山居秋暝》里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好像脑子里瞬间就点亮了一个画.............
  • 回答
    .......
  • 回答
    施云的那首十三字小诗《故乡》凭借“一字千金”的十万元奖金,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背后,与其说是单纯的文学价值被“高估”,不如说是一种现象级的事件,牵扯着文学创作的商业化、评审机制的导向,以及大众对“价值”的认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说清这钱是谁给的,以及是.............
  • 回答
    有一些句子,它们像一道光,瞬间穿透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久久不散。它们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也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最真挚的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描绘的是蚕吐尽最后一丝丝线,蜡烛烧尽最后一滴蜡油,它.............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结局中,希尔科(Kai)这一角色的塑造和命运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作为艾希(Ashe)的丈夫、女儿艾琳(Ezreal)的父亲,以及革命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希尔科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也深化了对“牺牲”“责任”“爱”与“革命”主题的探讨。以下从多个维度.............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我最喜爱的角色是崔斯特(Jinx,但这里可能需要确认,因为动画中的主角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是指其他角色?实际上,动画中的主角是艾希和亚索,而崔斯特是普兰诺的英雄,但可能用户指的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我记错了?)不过,根据动画剧情,主要角色包括:1. 艾希(Ezreal):伊尔萨.............
  • 回答
    中国男足1:3负于越南,这确实是一次令人痛心的失利,触及了无数中国球迷的心弦。在这种情绪之下,提出一个能真正帮助到中国足球的方针,需要我们超越一时的沮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以下是我认为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中国足球的合理建议或方针,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核心理念、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核心理念:回归.............
  • 回答
    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且常见的反应。这本古代法家经典,以其极端、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治国理念,触动了许多现代读者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看完《商君书》会让人感到愤怒,以及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一、核心理念的冲击:法家思想的极端与反人.............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 回答
    读《南明史》气到不行,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阅读这段历史时,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愤怒,再到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南明政权的短暂、混乱、内斗和最终的覆灭,几乎是步步惊心,让人看得牙痒痒。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让你如此“气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上的昏聩与失.............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家长在带孩子观看《你好,李焕英》这样充满情感共鸣的电影时,都可能会遇到孩子哭得很惨但回家后行为似乎“原地不动”的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孩子的情感体验、认知发展、行为模式以及家庭互动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情感共鸣的深度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