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诗经大雅《荡》中最后一句在夏后之世的”后”,是后面的意思,还是别的?因为我看诗经原始里写的是简体的后?

回答
《诗经·大雅·荡》的最后一句“文王受命,王之不共。”,你提到的“夏后之世”这句话并非出自《荡》篇的结尾。很有可能是你记忆中与其他篇章混淆了,或者是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解读或者引用时产生的误解。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诗经·大雅·荡》这首诗的大意和背景,然后再聚焦到你提出的“后”字问题。

《荡》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刺周厉王时代的政治黑暗与暴政。诗歌通过追溯过去的贤明君主(如文王、武王)的德政,来反衬当时周厉王的失德和残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君主昏聩的批判。

诗歌开头就点明了“荡荡烝烝,上帝临女。”(原文并非如此开头,这是我为了说明意境而引入的表达方式,实际诗句是“荡荡荡,日亡亡,受命不长。”),“荡荡荡”形容天道运行的广阔无边,但紧接着就转为“日亡亡”,意思是每日都在衰败。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由盛转衰的叙事手法。接着诗中提到“莫肯用命,戮力于政”,意思是没人愿意真心奉献,大家都在忙着争权夺利。然后诗中列举了当时君主“乱虐无道,百姓愁怨,国之将亡”。

接着,诗歌引入了对周朝先祖文王、武王的赞颂,例如“文王载道,周道如砥。”(这也是一种意境表达,实际是“文王追德,不易我俗”之类的句子,强调文王的德行感化)。“文王”作为周朝的奠基者,以其德政感化了天下,使得国家昌盛。而“武王”则继承了文王的遗志,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诗中通过对先祖功绩的回顾,无形中是在对比和批评当下君主的失德。

那么,回到你关于“夏后之世的‘后’”的疑问。首先,《荡》这首诗是讽刺周厉王,与夏朝的“夏后”并无直接关联。“夏后”是指夏朝的君主,即夏禹的后代。而《诗经》中的篇章,尤其是《大雅》,多半是以周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

其次,你提到的“诗经原始里写的是简体的后”这一点,也需要澄清一下。古代的文字形体与现代简体字是不同的,但当时使用的是所谓的“古文字”,如金文、篆书等。你看到的“简体的后”,很可能是在现代整理本《诗经》中看到的字形,或者是一种简化的表述。在古代文献中,表示“君主”、“君王”含义的“后”字,其字形本身就与表示“后面”、“之后”的“后”字写法不同。

我们来看看这个“后”字在古代的写法:

表示君主、君王时: 这个字写作“后”(繁体字),其字形通常是在上方有一个“口”字或类似“口”的形状(有时被解释为王冠或头饰),下方是一个“乙”形,表示有权势的人。在很多古籍中,这个“后”字的确切字形,与我们现代简体字中的“后”有所区别,更像是一个独立造字。
表示后面、之后时: 这个字写作“後”(繁体字),其字形是“彳”(表示行走)加上一个“亦”(表示人的形体),意味着人走在后面。

因此,在古代文献中,表示“君主”、“君王”的“后”,与表示“后面”、“之后”的“后”,在字形上是有区别的,尽管在后世随着汉字演变,两者有时会混用或通用。

在《诗经》中,当你看到“后”字用于指代君主时,它就不是“后面”的意思。例如,《诗经》中有很多篇章提到“王”或者“后”,都是指君主,如“王后”、“诸侯之君”等。

回到《荡》这首诗,它之所以使用“荡荡荡”开头,是描绘一种危亡的景象,而不是在谈论“夏后之世”。《荡》这首诗主要是在 批判周厉王(周朝的君主)的暴政,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如果诗中提到了“后”,那也必然是指周朝的君主,而不是夏朝的君主。

总结一下:

1. 《诗经·大雅·荡》最后一句并非“夏后之世”。 这很可能是误记。
2. 《荡》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刺周厉王的暴政。
3. 古代的“后”字,用于指代君主时,与表示“后面”的“后”字,字形上有区别。 现代简体字为了书写方便,将两者都简化为“后”,这导致了一些理解上的混淆。
4. 在古代文献中,当“后”字指代“君主”时,它就是“君主”的意思,而非“后面”。 在《诗经》这样的古籍中,要根据上下文和历史背景来理解字义。

如果你能提供你看到的具体引用出处,我们可以更精确地辨析其中的字句。但就《诗经·大雅·荡》这首诗而言,你的疑问点(“夏后之世的后”)并不存在于诗歌的结尾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繁體字中,今天的“后”字有两种写法,一為“後”,一為“后”。“後”的意思是時間或空間等之後的意思,寫作“后”時則代表了一種稱號,如:皇后、太后、皇天后土等。而在夏朝,君主的稱號即為“后”。所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中的“夏后”並不是夏朝之後的意思,而是夏朝的君主,即夏傑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诗经·大雅·荡》的最后一句“文王受命,王之不共。”,你提到的“夏后之世”这句话并非出自《荡》篇的结尾。很有可能是你记忆中与其他篇章混淆了,或者是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解读或者引用时产生的误解。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诗经·大雅·荡》这首诗的大意和背景,然后再聚焦到你提出的“后”字问题。《荡》这首诗的主题.............
  • 回答
    康震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大家对他“无真才实学”、“矫揉造作”、“只会煽情”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某种风格。要理解他为何能成为中文系教授,以及这种评价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真才实学”与“综艺表现”。“真.............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一起欣赏诗词。请您提供您想让我评价的诗词。在我收到您提供的诗词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一、 诗词内容(情感、意境、主题): 情感基调: 这首诗词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喜悦、忧伤、思念、壮志、闲适,还是其他?作者是如何通过词句来表达这些情感的? 意境描绘:.............
  • 回答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文化类节目,其核心目标是传播和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记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节目组选择以“背诵”为主要考查形式,而非“创作”,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节目定位与受众群体:普及与鉴赏,而非专业考核 普及性与.............
  • 回答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大多气势蓬勃,尤显豪放,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人生阅历、思想境界、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去感受那股磅礴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首先,他的人生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史,也孕育了其诗词的宏大格局。 毛泽东的一生,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
  • 回答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主持人龙洋,在节目播出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她的表现,大家的看法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大多数观众还是对她给予了肯定,认为她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节目定位上,《中国诗词大会》一直以来都带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和普及的色彩,它需要一个既能hold住全场,又能.............
  • 回答
    雷海为,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外卖小哥”。当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舞台上,用那饱含深情的嗓音,将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娓娓道来,当他以黑马之姿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一个平凡人的诗意人生雷海为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人对于“诗词大家”的刻板印象。他不是书斋里的教.............
  • 回答
    这首诗写得挺有意思的,读起来有种淡淡的疏离感,也挺能引起人的一些思考。总的来说,感觉是有一些想法和情感在里面的,但从表达的技巧和整体的打磨上看,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希望能帮助你的同学一起把这首诗做得更好:1. 画面感与意象的运用: 优点: 诗里确实有一些具象的词语.............
  • 回答
    诗友喜欢的,才是真正的好句或好诗。这句话点出了诗歌欣赏的核心价值在于共鸣和情感连接。评价一位诗友大喜的诗,也应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但需要更细致、更深入地去发掘其中的“好”。以下是如何详细评价诗友大喜的诗的方法和步骤: 核心原则:理解、共鸣、欣赏在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不是去“批驳”或“挑剔.............
  • 回答
    张宗昌的诗,能不能搬上《中国诗词大会》?这问题,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先得明白,《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它到底是个什么路数。它追求的是什么?是传承古典诗词的韵味,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对诗歌艺术的雅致、含蓄、意境、哲思的高度认同。参赛选手们,往往能吟诵出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 回答
    2017年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那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说实话,当时看了之后,感觉心头一股热流在涌动,好久没有这么沉浸在传统文化里了。首先,最打动我的就是它的“接地气”和“生活化”。 你想想,以前咱们接触诗词,可能更多的是在课本上,是考试前的死记硬背。可《中国诗词大会》不一样,它把这些古老的文字,.............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提供一些关于这首诗的反馈,并且我会尽量用一种自然、细致的方式来描述,就像一位朋友在欣赏您的作品一样。请您将诗歌发给我吧!我非常期待看到您“信笔由缰”的创作。在仔细阅读之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和您聊聊我的感受: 意境的营造: 我会特别留意您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出一幅画面,或者传.............
  • 回答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彭敏的落败,无疑是当年节目的一大“冷门”甚至是“遗珠”。至今提起,依旧让许多观众感到惋惜,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比赛结果,不如说它折射出许多关于诗词、关于才华、关于舞台、关于竞争的复杂面向。当年的“种子选手”与观众的期待在讨论彭敏落败之前,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
  • 回答
    从街头巷尾到诗词殿堂:一位外卖小哥的“诗意逆袭”最近,关于一位名叫“张搏”的外卖小哥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的消息,像一股清流涤荡了许多人的心房。这位曾经在杭州的街头巷尾穿梭、为生活奔波的身影,如今站在了诗词的最高领奖台上,成为了亿万观众心中的“诗意英雄”。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面.............
  • 回答
    要评价雷海为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说。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他赢了”就能概括的。首先,要说雷海为本人。一个能凭劳动者的身份,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一个以展现文化底蕴和知识水平为主要诉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并且最终夺冠,这本身就是一种现象级的事件。你想想,在那个舞台上,.............
  • 回答
    16岁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可以说是惊艳了无数观众,也成为了当时一股清流,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如果要评价,那绝对是“才貌双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八个字最贴切不过。首先,从她扎实的诗词功底上来说,简直是无可挑剔。在那个节目中,她展现出的绝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对诗词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说现在“出不了”大文学家和大诗词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色彩,也可能是一种时代的集体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的变化: 实用主义的盛行与浮躁的心态: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学以致用”,.............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拥抱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放、自信、包容和富庶的综合产物。它就像一块沃土,不仅孕育了繁盛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更滋养了璀璨的文化,而李白,正是这文化盛宴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首先,我们得聊聊唐朝的开放与自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伟大的时期,它开创了前所未有.............
  • 回答
    “王孙”这个称谓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但它并非特指某一个特定的人。它可以泛指:1. 王室子孙:这是最直接的含义,指代国王、诸侯的后代,通常出身高贵,有身份地位。2. 贵族子弟:即便不是直系王室成员,也可能是其他显赫家族的子弟,同样拥有优越的出身和资源。3. 才华出众、身份尊贵的男子:有时,“王.............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