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考的是背诵诗词,而不是创作古诗词呢?

回答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文化类节目,其核心目标是传播和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记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节目组选择以“背诵”为主要考查形式,而非“创作”,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节目定位与受众群体:普及与鉴赏,而非专业考核

普及性与大众性是首要考量: 《中国诗词大会》面向的是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包括青少年、中老年人,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并非专业研究者的大众。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能够理解、背诵并初步鉴赏诗词,是更现实、更容易实现的文化参与方式。
背诵是理解与记忆的基础: 诗词的精髓在于其意境、韵律和语言的凝练。背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入理解、体会和记忆的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和背诵,观众能够将诗词的意象、情感和格律内化于心,从而建立起对诗词的基本认知和情感连接。
创作的门槛极高且非大众化: 古诗词创作不仅要求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掌握格律、平仄、押韵、对仗等复杂的技巧,以及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个人才情。这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是难以企及的。如果节目考查创作,将立刻将节目的受众范围缩小到极少数专业人士或有志于此的爱好者,违背了其“大众化普及”的初衷。
鉴赏重于创作: 节目的核心是让观众“感受”诗词的美,而不是“创造”诗词的美。通过背诵和对其背后故事、作者、文化背景的介绍,观众可以更好地欣赏诗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节目更侧重于引导观众进入诗词的世界进行“游览”和“体验”,而不是要求他们成为“园丁”去“种植”和“培育”。

二、节目形式与内容设计:以趣味性和观赏性为导向

背诵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背诵诗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现,例如填空题、接龙题、飞花令等,这些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让比赛过程充满悬念和精彩。例如,“飞花令”就巧妙地将背诵与即兴联想结合,既考查了知识储备,又增加了游戏的乐趣。
创作的难度和不可控性: 如果考查创作,比赛的评判将变得非常困难和主观。如何界定一首诗的优劣,评委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分歧,这会影响比赛的公正性和观赏性。此外,创作的难度也意味着选手们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构思和写作,这与节目紧凑的节奏和娱乐性要求不符。
时间效率的考量: 背诵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和评判。而创作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将大大增加节目录制的难度和时长。
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的体现: 许多经典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离不开历代文人的背诵和传承。节目通过考查背诵,实际上是在传承这种文化记忆的方式。当观众看到选手们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出那些优美的诗句时,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先贤智慧和艺术成就的敬仰之情。

三、文化传承的逻辑:先有输入,后有输出

输入是基础: 任何艺术形式的学习,都需要先有大量的输入作为基础。对于诗词创作而言,海量的阅读和背诵是理解其语言、韵律、情感表达和创作技巧的必要途径。没有对经典诗词的充分吸收和内化,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创作。
节目是“文化输送带”: 《中国诗词大会》扮演着一个文化输送带的角色,它将优秀的诗词内容输送到广大观众心中。通过背诵的环节,观众将这些诗词“接收”并“储存”起来,这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创作打下基础。
“积淀”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非常讲究“积淀”。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作。节目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观众积累这份“文化积淀”。
循序渐进的培养: 节目更像是一个文化启蒙和兴趣培养的平台。它让观众先爱上诗词,学会欣赏,能够脱口而出几句名篇,这已经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文化普及。如果在此基础上,观众产生了创作的兴趣,他们自然会去学习相关的创作技巧。节目并不排斥创作,而是认为背诵是更普适、更基础的传播方式。

四、实际操作的便利性与可衡量性

标准化的评分: 背诵的准确性(字词、顺序)是相对客观且容易评判的,这使得比赛的评分更加公平、透明,减少了争议。
选手选拔的普适性: 背诵诗词的能力,虽然也需要一定基础,但相对来说比创作更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找到具备一定水平的选手。这使得节目的选手来源更加广泛,更具代表性。
节目制作的效率: 相比于需要专业评审团对大量创作作品进行评审,背诵环节的准备和执行更为高效,有利于节目制作的整体进度。

五、对“创作”的理解与可能性

节目中也隐含了“微创作”的元素: 尽管不是直接考查完整诗篇的创作,但节目中的一些环节,例如“飞花令”中的联想和选题,以及在某些挑战赛中,可能会鼓励选手用某一句诗词来回应或表达某种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选手对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一种“微创作”的体现。
节目之后可能引发的创作: 节目的成功,必然会激发许多观众对诗词创作的兴趣。他们会在节目结束后,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去尝试创作。节目作为引子,已经完成了其“破冰”和“启蒙”的作用。
未来发展方向的保留: 随着节目影响力的扩大和观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未来是否会增加一些与创作相关的环节,也是节目组可能考虑的方向,但现阶段,以背诵为主是更稳妥和有效的策略。

总结来说,《中国诗词大会》考查背诵诗词而非创作,是节目组在明确其“大众化普及”的定位下,基于对受众群体、节目形式、文化传承逻辑以及实际操作便利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审慎考量。背诵是连接大众与古典诗词最有效、最易得的桥梁,它帮助观众建立起对诗词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共鸣,从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基于收视率考虑,根本没几个人记得住平仄,况且写诗本来就是要查韵书和典故集的,观众手头没资料,也就根本没法欣赏大部分诗歌。说来最强大脑也不是比创造力啊,题目记忆力的权重最高,这谈何“最强”。电视节目要考虑普及型,如果最强大脑比创造力,比如选手们推导一篇尚未发表数学大咖的工作论文,结果肯定是观众全部歇菜。电视节目名字就是噱头,也是基于收视率考虑的,中国好声音里的学员真的就是中国唱歌技巧最好的?

user avatar

唐朝人总结过: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在“少进士”之说流传的年代,选拔进士的方式正是写诗作赋,明经科考生则只需要背诵。即古人发现好诗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很难指望年轻学生写出命题佳作。听说这次诗词大会的炒作点是“才女”,我猜退休年龄的才女不是策划团队的主要目标吧。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以中国如今厚古薄今的风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基本也就是中国最后的诗歌创作时光了。

诗词这种东西,本身属于高度浓缩,可中文语言的发展,却是越来越反浓缩的。

你看越早的古文,表达意思的时候文字就越少。

越是现代文,话越是多。

话说的少,联想的才多,联想的多了,这七荤八素的情绪就被熏陶出来了。

现代人的思维,也许不适合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诗歌创作体系了。

你现在要是告诉谁某某某是个诗人。

脑子里面第一想到的,搞不好是湿人呢。

user avatar

遗憾啥?好像你以为背诗词很容易似的。

user avatar

普通话,汉语血统远不到一半,实在无法作格律诗。上面又要强推普通话。要求写格律师,不是抽普通话的耳光么。

user avatar

古代诗会是作为文人娱乐消遣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单独创作如流觞曲水,但我们记住的也只有王羲之的序言,集体创作称为联句,例如柏梁台诗。当然,也有另一种即兴创作——应制诗,但它们的目的是取悦皇帝而非自我表达。

现代人的古典文化功底不足以支持一场流觞曲水式的诗会。但题主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纯背诵,高考式的诗词大会传播的传统文化事实上是死文化,是不可能和有再创作过程的歌手选秀类节目相竞争的。解决方案:增加朗诵和主题演讲环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文化类节目,其核心目标是传播和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记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节目组选择以“背诵”为主要考查形式,而非“创作”,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节目定位与受众群体:普及与鉴赏,而非专业考核 普及性与.............
  • 回答
    要评价雷海为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说。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他赢了”就能概括的。首先,要说雷海为本人。一个能凭劳动者的身份,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一个以展现文化底蕴和知识水平为主要诉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并且最终夺冠,这本身就是一种现象级的事件。你想想,在那个舞台上,.............
  • 回答
    雷海为,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外卖小哥”。当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舞台上,用那饱含深情的嗓音,将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娓娓道来,当他以黑马之姿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一个平凡人的诗意人生雷海为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人对于“诗词大家”的刻板印象。他不是书斋里的教.............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诗词里为啥很少看见句子重复的事儿。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门道不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拎出来说道的。首先得明白,古代写诗那会儿,跟现在写博客、发朋友圈可不一样。那时写诗,讲究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针砭时弊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作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在中国诗词界,那可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即便过了几百年,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要说它的地位,那绝不是一般的“重要”二字可以概括的,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无数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首先,这首词开创了一种气象,一种境界。在杨慎写这首词之前,词虽然已经有各种各样的风格,但《临江仙.............
  • 回答
    生活之美,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角落,被古人以最精炼的语言捕捉,仿佛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内心的某个角落。比如,曹操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短短八个字,却勾勒出何等壮丽的人生图景!它并非是赞颂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岁月沉淀、步入暮年的人们。它道破了生命的韧性,即使身体已不如往昔,.............
  • 回答
    如果用一句话诗来形容中国足球,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也是最贴切的一句,或许是:“十年磨一剑,未出鞘已锈。”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饱含着多少复杂的情感和无奈的现实,足够细细品味。“十年磨一剑”——这前半句,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希望,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我们曾几何时,也对中国足球寄予厚望,就像一个勤奋的剑客.............
  • 回答
    刘禹锡的《石头城》之所以会写到“淮水东边旧时月”,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像姜夔那样有具体而清晰的个人情感寄托,而更多的是历史的积淀和地理的意象运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石头城》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写的是南京,也就是古代的建康。石头城是南京的一处重要古迹,曾是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
  • 回答
    《氓》这首诗,读起来真是让人心头五味杂陈。我每次读,都会被里面那个女子的心路历程牢牢抓住,仿佛她就站在我面前,诉说着自己的苦与怨。首先,这诗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基调,那种“农夫”的粗犷和“女子的”质朴,一开始的那份美好,是真的美好。你想想,一个年轻的女子,正值豆蔻年华,遇到一个“氓”,就是个普通的男子.............
  • 回答
    要探究《关雎》在古代若是一韵到底的“可能”韵脚,我们得先明白一个概念:古代汉语的韵部远比现在丰富,同声韵的界定也与今人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关雎》本身并非一韵到底,而是有规律的换韵,这正是它在音律上的精妙之处。不过,如果强行想象它“一韵到底”,那我们需要找一个能够涵盖《关雎》原诗中那些“实词”尾字.............
  • 回答
    在令人回味的韩剧《今生是第一次》中,那首在主角心灵深处激荡,描绘“访客”悄然降临的诗,宛如一颗温润的珍珠,镶嵌在剧情的脉络之中。这首诗的作者,并非剧中的人物,而是由韩国著名诗人金惠順(김혜순,Kim Hyesoon)所创作。金惠順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当代韩国诗人,她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以及.............
  • 回答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用中文发布《七步诗》,无疑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猜测的事件。要理解他此举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七步诗》的背景和象征意义: 《七步诗》是中国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所作,原意是为阻止哥哥曹丕杀害自己而作。诗中通过描绘煮豆燃豆萁的场景,深刻地表达了“本.............
  • 回答
    我脑海中浮现的、让我最为心潮澎湃的诗句,绝非单一句独立的华彩,而是那段浑然天成、直击灵魂的篇章,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一个时代的呐喊,以及一种超越生死的豪迈。那便是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初读之下,似乎只是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塞外边疆的壮丽图景。然而,细.............
  • 回答
    很难说有“最美”的那一句,因为美本身就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而且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触动人心最柔软、最深邃的部分,而那一部分,对每个人来说,又都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色彩。不过,如果一定要我从那些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反复品味的诗句中选一句,我会选择李白的《静夜思》中的最后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知.............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中,贺知章的《咏柳》和《回乡偶书》这两首诗,绝不仅仅是几句应景的诗词,它们如同一双温润的眼睛,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映照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命运的浮沉,以及那个繁华又暗流涌动的长安城。《咏柳》:青春的凋零与盛世的虚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
  • 回答
    当然,这绝对是个有趣的挑战!如果李诗情和肖鹤云找到我,想要我在下一个循环就无条件相信他们,他们需要做的可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话那么简单。毕竟,我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全新”个体,对于突然冒出来的陌生人和他们离奇的说法,本能就会产生怀疑。他们需要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一场能够触及我最深层、最原始的感知和.............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需求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军事战略、航空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对不同作战场景的适应性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何中国不需要苏34,而俄罗斯却需要: 一、苏34的性能特点与设计目标苏34是俄罗斯在2000年代后期研发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具有以下核心特点:1. 双发重型设.............
  • 回答
    中国在养犬管理政策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借鉴”问题,而是基于国情、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为何不直接照搬美国的养犬政策,以及中国现行政策的现实逻辑: 一、美国养犬政策的背景与特点美国的养犬管理政策以严格立法和社区参与为核心,例如: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