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基于收视率考虑,根本没几个人记得住平仄,况且写诗本来就是要查韵书和典故集的,观众手头没资料,也就根本没法欣赏大部分诗歌。说来最强大脑也不是比创造力啊,题目记忆力的权重最高,这谈何“最强”。电视节目要考虑普及型,如果最强大脑比创造力,比如选手们推导一篇尚未发表数学大咖的工作论文,结果肯定是观众全部歇菜。电视节目名字就是噱头,也是基于收视率考虑的,中国好声音里的学员真的就是中国唱歌技巧最好的?
唐朝人总结过: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在“少进士”之说流传的年代,选拔进士的方式正是写诗作赋,明经科考生则只需要背诵。即古人发现好诗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很难指望年轻学生写出命题佳作。听说这次诗词大会的炒作点是“才女”,我猜退休年龄的才女不是策划团队的主要目标吧。
恕我直言,以中国如今厚古薄今的风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基本也就是中国最后的诗歌创作时光了。
诗词这种东西,本身属于高度浓缩,可中文语言的发展,却是越来越反浓缩的。
你看越早的古文,表达意思的时候文字就越少。
越是现代文,话越是多。
话说的少,联想的才多,联想的多了,这七荤八素的情绪就被熏陶出来了。
现代人的思维,也许不适合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诗歌创作体系了。
你现在要是告诉谁某某某是个诗人。
脑子里面第一想到的,搞不好是湿人呢。
遗憾啥?好像你以为背诗词很容易似的。
普通话,汉语血统远不到一半,实在无法作格律诗。上面又要强推普通话。要求写格律师,不是抽普通话的耳光么。
古代诗会是作为文人娱乐消遣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单独创作如流觞曲水,但我们记住的也只有王羲之的序言,集体创作称为联句,例如柏梁台诗。当然,也有另一种即兴创作——应制诗,但它们的目的是取悦皇帝而非自我表达。
现代人的古典文化功底不足以支持一场流觞曲水式的诗会。但题主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纯背诵,高考式的诗词大会传播的传统文化事实上是死文化,是不可能和有再创作过程的歌手选秀类节目相竞争的。解决方案:增加朗诵和主题演讲环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