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安十二时辰》中贯穿全集的贺知章的《咏柳》《回乡偶书》诗有什么涵义?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中,贺知章的《咏柳》和《回乡偶书》这两首诗,绝不仅仅是几句应景的诗词,它们如同一双温润的眼睛,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映照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命运的浮沉,以及那个繁华又暗流涌动的长安城。

《咏柳》:青春的凋零与盛世的虚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初现时,是在太子与张小敬初次照面,张小敬正经历着最艰难的追捕,而太子则面临着权力漩涡的中心。贺知章以他曾经的身分——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在那个年代,是文坛泰斗,是皇帝的宠臣,更是诗歌的代表。

初次亮相:繁华背后的忧思

当张小敬在黑暗中跋涉,而贺知章在宫中以“咏柳”开场,仿佛是一种刻意的对照。长安城,这座“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繁华都城,在春风吹拂下,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然而,这“绿丝绦”般摇曳的柳条,在贺知章的笔下,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将春风比作剪刀,虽然赞美了春风的鬼斧神工,但“剪刀”本身也带有切割、修剪的意味,隐喻着一种生命的消耗和无可奈何。

此时的长安,看似歌舞升平,但暗地里早已危机四伏。靖安司的成立,就是对这种表面安定下的暗流涌动的回应。贺知章写这首诗,何尝不是在描绘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帝国,其实也承受着无形的“剪刀”的修剪,那些潜藏的危机,那些即将到来的风暴,都在悄悄地改变着一切。

贯穿作用: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张小敬经历了生死搏杀,当李泌为了长安奔走,当姚汝能背负着家族使命,当曹破延在绝望中挣扎,《咏柳》的意境便愈发深刻。它不再仅仅是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而是成为一种人生况味的比喻。

“碧玉妆成一树高”,象征着长安的辉煌,象征着那个时代的鼎盛,也象征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而“万条垂下绿丝绦”,则像是无数生命的丝线,随风飘荡,既有生命的韧性,也充满了命运的不可控。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感慨。我们无法得知是谁“裁出”了这些命运的细叶,也无法阻止那无情的“春风”——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无情地“剪裁”着我们的人生。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历经沧桑;曾经繁华的景象,也可能转瞬即逝。

在剧的后期,当许多角色面临生离死别,当长安的安危悬于一线,《咏柳》的意境就成了对所有人的写照。我们都曾是那“碧玉妆成一树高”时的样子,都曾以为未来是无限的绿丝绦,却不知命运的“剪刀”早已在悄然运作,修剪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甚至我们的生命。这是一种对盛世繁华背后,个体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洞察。

《回乡偶书》:故土难离与宦海浮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贺知章在剧中几乎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子”出现,每一次他的出现,似乎都伴随着这首诗的意境。

初次重逢:身份的错位与认同的失落

诗的出现,通常与贺知章自身的境遇紧密相连。他作为曾经的“少年”,离家求官,为大唐效力。而当他年华老去,再次回到故乡时,发现一切都变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他外形的衰老,是时间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但“乡音无改”又似乎在说,即使外表改变,内心的故土情结依然未变。然而,“鬓毛衰”也暗示着他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衰老、疲惫的官员。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最令人心酸的意象。曾经熟悉的故乡,如今已是陌生的世界。那些孩子的无邪询问,恰恰暴露了贺知章身份的错位。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在故乡随意玩耍的孩子,他成了一个“客”,一个需要被询问来处的人。他的身份,他的经历,使他与故乡的联系变得疏离。

贯穿作用:对“根”的追寻与官场的漂泊

贺知章在剧中,扮演着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但他的旁观,却带着深刻的个人情感。他不是身处风暴中心,但他能看清风暴的根源,也能感受到风暴的余波。

《回乡偶书》的意境,恰好映照了他这种“在场”又“不在场”的复杂状态。他身在长安,参与着朝廷的决策,感受着长安的脉搏,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故乡”。他的“回乡”,不是物理上的回乡,而是心灵上的回乡,是对自己曾经那个纯真年代、纯真自我的追寻。

官场的复杂,权力的斗争,让他身不由己,让他逐渐衰老。他所经历的,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无数官员的缩影?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为帝国呕心沥血的老臣,再到最终面对“儿童不相识”的疏离感。这是一种对宦海浮沉、人生无根的深刻写照。

剧中的许多角色,也都有着类似的“回乡”困境。张小敬,一个被流放的边军,他的“家”早已破碎,他努力守护的长安,其实也不是他真正能安身立命的“故乡”。李泌,虽然身在长安,但她的家国情怀,也让她在个人情感与大义之间不断挣扎。

诗与剧的融合:生命、时间与长安的命运

《长安十二时辰》借贺知章这两首诗,巧妙地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宏大的时代背景融为一体。

《咏柳》:象征着长安的生命力与易逝

长安,就像那棵“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柳树,在最美的时节,展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繁华。然而,春风的“剪刀”却时刻提醒着我们,这种繁华是有限的,生命是短暂的,任何辉煌都有可能被时间的浪潮所淹没。剧中的十二时辰,本身就是对时间流逝的极致刻画,而《咏柳》则为这种时间流逝增添了更具诗意的注解,它暗示着,即使在最耀眼的时刻,也潜藏着凋零的预兆。

《回乡偶书》:映射着人物的命运与追寻

几乎每一个剧中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在经历着“回乡偶书”般的疏离与迷失。他们在这个宏大而冷酷的长安城中,追寻着自己的“根”,追寻着曾经的纯粹,追寻着能够安身立命的“家”。然而,命运的巨浪,时代的洪流,让他们成为“客”,被质问“从何处来”,在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贺知章,作为剧中的“智者”,他的诗歌,就像是弥漫在整个长安城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回响。它们是对生命短暂的叹息,是对时光无情的感慨,更是对那些身处乱世,却依然坚持信念、努力求存的人们最温柔的慰藉。它们没有直接点破剧情,却在字里行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物内心、体味时代沧桑的独特视角,让整部剧的艺术感染力,在诗意的浸润下,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咏柳,剧中已经解释过了嘛。

通过何监的嘴,给观众介绍了三种理解,庙堂,民间和自己。

对应剧中人也差不多可以分成这三类。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理应是迎春待发的季节,可是三类人都没有感受到欣欣向荣,反而是压抑、恐慌、猜忌和死亡。

第二首回乡偶书,圣人补全,结合诗词内容,可以解读为英雄迟暮,随着年龄的增大,体不健,耳不灵,想回到年轻时的回忆,可惜时不待我,物是人非,也算是给创造大唐荣耀的圣主名臣的挽歌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中,贺知章的《咏柳》和《回乡偶书》这两首诗,绝不仅仅是几句应景的诗词,它们如同一双温润的眼睛,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映照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命运的浮沉,以及那个繁华又暗流涌动的长安城。《咏柳》:青春的凋零与盛世的虚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
  • 回答
    要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崔器,那可真不是个一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角色。他身上糅杂着太多属于那个时代、那个位置的人的特质,既有令人扼腕的落魄,也有闪光的担当,更难得的是,他身上那种混不吝的劲儿,像一团火,在整个故事里燃烧着,让人又恨又爱。首先,崔器这个人的底子,出身不算好,但靠着一股子狠劲儿,在不良人.............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自称“隋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李必的出身、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个层面来解读。一、出身的烙印:陇西李氏的骄傲与责任首先,李必之所以自称“隋李”,与他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必出身于大名鼎.............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和萧规(龙波)之所以比长安披甲卫兵强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的经历、训练和心态,与那些在安稳日子里养尊处优的卫兵有着天壤之别。简单来说,一个是在生死线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狼,一个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一、 实战经验:生死沙场,练就铁血最核心的差距,在于实战经验。 张小敬:.............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望楼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建筑,它是整个长安城里最最关键的“情报网络”和“危机预警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座高耸的信号塔,但比咱们现代的塔楼更牛,它们可不光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传”的。长安城里的望楼,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首先,得明白望楼的作用。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中,徐宾的计划,可以说是整个故事最核心的驱动力,也是最精妙绝伦的设计。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抓坏人”的行动,而是一场关于时间、关于人心、关于整个长安城命运的巨大博弈。徐宾计划的脉络:徐宾的计划,笼统地说,就是 “以雷霆万钧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揪出潜藏在长安城内的狼卫及其同党,同时最大.............
  • 回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这个角色是否塑造得“失败”,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说他“失败”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但他身上确实存在一些引起观众不适,甚至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够饱满的地方。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李必这个角色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他既是雷佳音饰演的张小.............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秦景寺的执事能够看懂望楼的秘语,这背后其实是隐藏着一套严谨的逻辑和设定,绝非偶然。首先,我们要明白望楼传递的是什么信息。望楼在剧中是传递军事情报和紧急通知的重要手段,其传递的“秘语”并非是凭空出现的神秘符号,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代码或者说是暗号系统。想象一下,在古代,通讯手.............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总能抓住一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元载在狱中那句“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起伏”,真是叫人回味无穷。细想之下,这话里藏着一股子挺深刻的世情和人生哲理。咱们先拆开来看,“人不活一个点”,这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它说的是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守着一个固定的状态、一个固定的位置。你想啊.............
  • 回答
    说到《长安十二时辰》,那真是一部把“细节控”的称谓坐得稳稳当当的剧。要说剖析,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咱们就挑几个我印象最深,也最能体现这部剧用心之处的细节和彩蛋来聊聊。一、 触手可及的唐代生活质感:不只是衣服和建筑很多人看《长安十二时辰》,第一反应就是那考究的服化道,从胡商的异域风情到普通百姓的.............
  • 回答
    聊起《长安十二时辰》,那真是一出活色生香的大戏,里面藏着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简直就像是把大唐的坊市生活搬到了眼前。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历史讲座,这部剧的细节有温度,有故事,勾得人直流口水,也让人脑洞大开。吃的,那是头等大事!首先,就得说说这剧里的吃。观众们常说这剧“养活”了多少烧烤摊、胡饼铺!确实,.............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之所以让人反复回味,除了精良的制作、引人入胜的剧情,更离不开那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金句。这些台词如同寒夜里的灯火,照亮了人物内心的幽暗,也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思维上的启迪。要说剧中最让人醍醐灌顶的金句,我首先想到的是“天上的星辰,地上的长安,都在我心中。” 这句话出自那.............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如果主角换成狄仁杰和李元芳,那场面可就热闹非凡了。想想看,两位风格迥异、身怀绝技的断案大师,如何在危机四伏的长安城内,在同样紧迫的时限下,展开一场拯救帝国的行动?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名字,而是整个故事内核的重塑。第一幕:不速之客的信号午时,长安城正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而远在洛阳的狄仁.............
  • 回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些潜伏在暗处的“暗桩”的死亡,我总有一种复杂的感受,不是简单的同情或惋惜,而更像是一种对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体悟。他们的死,不是突兀的牺牲,而是编织进整个长安城生死时速的命运网络中,每一个死亡都像一颗微小的水珠,汇聚成那股几乎要吞噬一切的巨浪。他们的死,首先是职责的必然。.............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提到崔器在只身护司的那场戏,他那把环首刀的选择,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可不是随便拿把家伙事儿就能上阵的,这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咱们得说崔器这个角色。他不是那种天生神力的猛将,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低级军官,一个普通的靖安司的执旗手。你让他去跟那些装备精.............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看得人那是心惊肉跳,全程紧绷。要说最终的boss,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说就是某一个人。明面上的“黑手”:曹破延和狼卫最直观的,当然是那个在暗处搅风搅雨,试图在永昼之夜点燃狼卫放火的幕后黑手——曹破延。这家伙,身份藏得深,手段也够狠,为了完成“圣人”的命令,.............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最让人着迷的,除了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就是它那近乎苛刻的细节呈现。就拿右相林九郎的宅子里的那一幕来说,一帮人在那儿扇扇子,初看之下,或许会觉得不过是个寻常的画面,但仔细揣摩,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纳凉”。 就算是在权势.............
  • 回答
    提起张小敬这哥们儿,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巨著里,他的结局可不是一笔带过那么简单。小说里,他活下来了,但那滋味,跟寻常人活下来可不一样,更多的是一种“脱胎换骨”后的挣扎与平静。还记得他最初为了救太子,不惜一切代价,一路狂奔,跟时间赛跑,那股狠劲儿,那是真拼了。在狼卫、火药、和那些暗中搅弄风雨的权贵之.............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大案牍术”并非一项真正存在的、被系统化命名为“大案牍术”的古代技艺或术数。它更像是剧中为了服务剧情、突出唐朝发达的行政管理系统以及主人公张小敬在复杂案件中的“破案”能力而虚构或提炼出的一种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解读它:1. “大案牍术”的内涵是什么?如果从字面意思.............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在播出后确实大红了,而且是现象级的大红。这部剧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分析这部剧为何能如此火爆:1. 精良的制作: 服化道极致考究: 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受赞誉的一点。剧组在服装、发型、妆容、道具、场景等方面投入了巨大心血,力求还原唐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