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有趣的细节?

回答
聊起《长安十二时辰》,那真是一出活色生香的大戏,里面藏着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简直就像是把大唐的坊市生活搬到了眼前。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历史讲座,这部剧的细节有温度,有故事,勾得人直流口水,也让人脑洞大开。

吃的,那是头等大事!

首先,就得说说这剧里的吃。观众们常说这剧“养活”了多少烧烤摊、胡饼铺!确实,光是看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那一口一口吃得香喷喷的样子,就足以让人饥肠辘辘。但细究起来,这些吃的可不是随便摆摆的。

胡饼:张小敬拿来果腹的胡饼,不是咱们现在见到的那种,而是唐朝时期的胡饼。它其实是一种带有芝麻的烤饼,跟今天的馕或者一些西域风格的饼类似。在剧中,张小敬吃胡饼那叫一个豪爽,一口下去,芝麻碎屑都带着风味儿。你看他被追杀得那么狼狈,还能找到机会啃一口饼,这说明胡饼在当时是极其普及的食物,街头巷尾都能买到,而且方便携带,是绝佳的“速食”。
羊肉泡馍:虽然剧中并没有直接点明是“羊肉泡馍”,但那种大块的羊肉、浓郁的汤汁,以及最后张小敬撕饼泡汤的动作,就是标准的“羊肉泡馍”吃法。这道菜的出现,也暗示了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吸纳了大量胡人文化,饮食上也自然融合了西域风味。
各种饮品:不止是吃,喝的也讲究。比如里面出现的各种“酪”,那是古代一种乳制品,类似于酸奶或奶酪。还有那一口一口喝的茶,虽然没有具体说是什么茶,但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爱喝茶。剧中人物喝茶的场景,也增添了生活气息。

再仔细品味一下,剧组对这些食物的还原度简直是“丧心病狂”的。那种粗糙的质感,那种烟火气,不是道具组随便搭一个就能出来的。你能感受到那是真的用心去研究了当时的食谱和烹饪方式的。

衣,各有各的道道儿!

服装也是这部剧的一大看点,而且同样细节满满。

官服的区分:你看不同等级的官员,他们的官服颜色和纹饰都有讲究。比如,高官的官服颜色更深邃、纹饰更复杂,而低级官员则相对简单。就连官帽上的缀饰,也反映了身份的差异。这种细节,不是随便一套袍子就能蒙混过关的。
胡服的流行:长安城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域文化的传入非常广泛。剧中许多人物,特别是来自边疆或者跟边疆有联系的人,都会穿着胡服。比如右骁卫的将士们,他们的服饰就带有明显的胡人风格,这正是当时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体现。而且,你仔细看,那些胡服的剪裁、颜色搭配,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女性的妆容和发饰:剧中女性的妆容和发饰也十分考究。什么“花钿”、“面靥”、“斜红”,这些唐朝流行的妆容,都体现在了女性角色的脸上。还有各种精致的发髻,比如“堕马髻”、“倭堕髻”,都各有风情,而且随着人物的身份和心情也有变化。这比现在很多古装剧里千篇一律的造型要用心多了。

礼仪,才是大唐的腔调!

除了吃穿,唐朝人的礼仪和社交方式也隐藏在这些细节里。

请安与见礼:剧中人物之间见面,都有相应的请安和见礼方式。虽然不像宫廷剧里那样一丝不苟,但那种拱手、抱拳、点头,都透着一股子古人的规矩。比如,张小敬和李必初次见面时的试探,就充满了微妙的礼节。
行走的仪态:仔细观察人物走路的姿态,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文人士大夫走路可能比较斯文,而像张小敬这样身手敏捷的人,走路就带着一种随时戒备的感觉。这种不经意间的流露,是演员功底的体现,也是导演对细节把控的体现。
语言的韵味:虽然是现代语言改编,但剧中很多对话都努力保留了一些古人的说法和表达方式,比如一些语气词、称谓,都让观众能感受到古风。虽然不可能完全复原,但这种努力就非常可贵。

坊市的脉动,才是长安的灵魂!

这部剧最让人叫绝的,还是它对长安城坊市生活的细致描摹。

坊市的布局:长安城是按照严格的里坊制建造的,每个坊都有自己的名称和范围。剧中出现的很多地点,比如西市、东市,以及各种官署和民居,都力求还原当时的布局。你看着张小敬在各个坊市穿梭,虽然不是真的按照地图来,但那种热闹非凡、井然有序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是真的能传达出来。
各种行业的细节:从卖胡饼的摊贩,到赌坊里的骰子,再到驿馆里的文书,甚至马车的样式,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各种行业信息。你看到那些小贩的叫卖声,听到赌徒的吆喝声,都能感受到长安城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的繁华和复杂。
灯火和天气:长安的夜晚也是全剧的另一张脸。当夜幕降临,那些灯笼的光晕在黑暗中摇曳,勾勒出城市的轮廓,瞬间就营造出一种紧张又迷离的氛围。还有雨戏,那种潮湿的泥土气息,仿佛真的能从屏幕里扑面而来。这些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都靠的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张小敬在某个小巷子里躲藏,他看到墙上贴着的一些告示,虽然看不清具体内容,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出来了。还有他身上那件破旧的衣服,上面沾染的泥土和汗渍,都显得格外真实,而不是那种干净得不真实的“电视剧服装”。

可以说,《长安十二时辰》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藏在这些你细细品味才能发现的角落里。它不是靠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夸张的剧情来吸引人,而是用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去打磨每一个细节,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穿越回那个伟大的时代,去感受长安的呼吸和脉搏。每次重看,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这大概就是一部真正的好剧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10

47.大结局。导演,我想告诉你,不迎合观众的愿望并不能代表你就是个有追求的导演,俺就那么肤浅!节帖。

8月9日更新

46.落魄的圣人看着也太眼熟了点,大腿一拍!哎妈这不是《乱》吗,再一想,也对,谁让人家造型指导他爹是个名导演呢。

45.专业人质赵参军,您老这大节下的一天被人劫三回。

44.铁打的岑参流水的狱友,就等圣人来了。

43.何家村遗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剧里的道具没有实特精美呢。干脆优酷搞个有奖观剧得了,发动观众找找剧中有多少道具是这些国宝为原型的。

8.6更新

41.“子卿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老婆子絮絮叨叨的咒语是古代民间的一项民俗活动——迎紫姑。《显异录》:“紫姑,菜阳人,姓何名楣,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

42.第40集,又一件何家村遗宝上线了——鎏金伎乐纹八棱金杯。幸亏有何家村遗宝和法门寺地宫,让我们一睹皇家生活的的尊容。

8.1更新。-----------------------------------------------

39.一个弹指。佛经里的时间概念,《僧祗律》云: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以此类推,一日一夜=30须臾=600罗预=1.2万弹指=24万瞬间=480万刹那/念;

一日一夜为86400秒,

一“须臾”为2880秒,合48分钟,

一“弹指”为7.2秒,

一“眨眼”为0.432秒,

一“瞬间”为0.36秒,

一“念”为0.018秒。

一弹指灭掉一个,不会是说蜡烛吧,应该说是点着的导火线,不然太慢。

40.第八团几个老战友。有部分人姓名历史上确实出现过。

张丰儿和南奴子的名字出现在敦煌文书《唐天宝九载十载兵士衣服支给薄》中

白真陀罗:唐将领.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部将。

陈行范:唐初泷州人(今广东罗定市),"春、泷等州獠首领",是当地僚族酋长。

何游鲁:开元十六年,陈行范、何游鲁、冯璘等聚徒作乱,陷四十余城。陈行范自称帝,何游鲁称定国大将军。


7.30更新---------------------------------

37,兴庆宫广场上的灯迷。就给了一个镜头,看到三个谜面,一个是“此物大而轻,腹内火烧心打一物”,一个是“金木水火 打一字”简直是送分题,答案分别是“灯”和“坎”,巧了,老圣人今天过的这个“坎”还就是跟“灯”有关,对于大唐来说今天的难题是个“送命题”。旁边还有一个谜面,大概写的是“文武合一打一字”,不用猜了吧。

38。兴庆宫的大仙灯,我推测是一个巨大的走马灯,周围的云啊房子啦的道具会转,说不定还有演员上去,仿佛云中仙。所谓”走马灯“一般呈桶形,有内外两层,外层镂空,内层画动物人物风景等,内层中间点蜡烛,火加热空气产生对流,内桶就会不停的转,从外层桶看好像里面的画就在走。小时候正月十五有灯会还能见到,现在可能因为安全原因很多小城市都不搞灯会了,我跟很多90后说“走马灯”他们都不知是啥玩艺,还以为是挂在马上的灯。兴庆宫的灯那么大,想让它转靠蜡烛是不可能的,从剧中看,灯下面有水道,应是水力驱动。

-------------------------------------------------------------

35.注意到一个小物品,古人出门在外突然想写字怎么办,尤其那些爱涂鸦的诗人动不动就在墙上题诗,难道随带着毛笔吗,可毛笔怎么带,墨要现磨吗?不怕,毛笔可以随身带。第一集那个长镜头,我注意到老吏身上有个东西——

其使就是这个玩艺,随身毛笔,墨装在前面那个圆盒子里,笔插在连着的管内。

然后再看崔六郎是用的又是一种便携笔,这个要简陋些,皮制的管子连接一个墨斗,还细心的在旁边放了个盖子。

36.“国民岳父”。玄宗封禅泰山,凡是参加的官员都官升一级,宰相张说的女婿没资格参加,但张说也乘机给他升了一级。玄宗很奇怪问你怎么也升一级,旁人嘲讽的说“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于是人们以后称老丈人为“泰山”,也叫“岳父”。不过历史张说并非是因为提拔女婿被贬。

7.23更新

33.第27集的36:02秒,目前为止李司丞那苦大悉深的脸第一次吝啬的笑了,一闪而过。

34.给阿枝开的方子,《本草经》记载草木灰“去肬息肉,疽蚀,疥瘙。”,加醋貌似对皮肤病没什么特效,《本草拾遗》云"和醋熨心腹冷气痛及血气绞痛,冷即易。"铜盆火盆用来熬药,陶罐为啥一定要江陵府的?有些瞎扯蛋了。看来不能事事都要考据一番,毕竟是都是虚构,这是病得治。

7月18日更新--------------------------------------------------------------

32.第25集。法门寺地宫宝贝出场了——法门寺地宫系列茶具之一:鎏金茶罗,筛茶用的。这东西出现在太子和韩朝宗会面那段,专门有个特点。法门寺地宫的财宝是唐王室供奉给佛主释伽牟尼指骨舍利的。

7月17日更新---------------------------------------------

28.义宁坊跑酷。前面剧情交待过说过义宁离西市近胡商多,房顶追凶这段有很多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剧组简直令人发指。另外,义宁坊历史上确有这座景寺。本桥段又为《刺客信条:长安》添了把柴。是不是你们波斯人都挺擅长爬高上低的,要不再来个《波斯王子:长安》?

29.景寺小哥说他爷是波斯王。波斯王子俾路斯父子因波斯国被阿拉伯所灭逃到大唐求援无果,终其一生再未回到波斯,俾路斯虽然失了国却被被大唐册封为波斯王,其子尼涅师承袭了波斯王的封号,由于早在天宝三载之前尼涅师就去世了,所以里这确定小哥就是泥涅师的儿子俾路斯之孙,之前我说小哥就是泥涅师是不对的(谢下面网友指证),另外当初在长安建景寺就是俾路斯向大唐请求的,所以张小敬老说是”波斯寺“。

30.都知道剧中是真甲,看看这个细节:小崔的甲都被打坏了,头一回见影视剧里有盔甲被打坏的细节,实在是太真实了。

31.崔器的高光时刻。这段悲壮是悲壮,但个人感觉太刻意,尤其和龙波来将何人那段对话,其在是尬,为了突出崔的形象强行加戏,而且龙波还故意说了句“长安没听说过有崔器这号人啊”,太突兀了,简直就是说相声的捧哏。

募兵制和府兵制:募兵是国征召的职业军人,由政出资发给粮饷装备服装,平时常备训练,府兵主由有地农民组成,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政府可以免除军户的徭役,但打仗时自备装备和粮秣,农闲时组织训练。唐玄宗时期大量招收募兵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

-------------------------------------------------------------------------

27.偶然找到了许鹤子就是唐代著名歌星许合子的证据,看来剧中人名都是后期配音时才改的。“吉州永新县许合子”,”襄州襄阳县苏叶熙“,苏叶熙,树叶稀?苏叶熙有原型吗.


----------------------------------------------------------------------------------------------

23.第18集,何家村遗宝之一上线了——舞马衔杯鎏金提梁壶,何家村遗宝里我最喜欢的一件。搞不好就是圣人赐给老何的。

24.第20集提到的“度牒”是官颁发的出家或从事宗教事业的凭证,凭证可以享受免徭役赋税等权益,考虑到出家能享受到以上好处,会有很多人想要出家,长此以往会影响国家税收和劳力,所以政府一定要严加管理,唐肃宗年间规定“凡白衣能诵经五纸者”方可颁发度牒,未经政府认定要私自出家的叫“私度”,私度自然也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了。到唐中晚期花钱都能买度牒了。

没有找到景教或祆教的度牒贴个佛教出家的

”随军参谋邓传嗣女,自意容姿顺丽,窈窕柔仪,思慕空门如蜂念蜜……“,可惜了哇。

25.第20集,景寺那段,我怎么有点想笑呢,对菩萨发愿,菩萨托梦让我来洋庙找洋和尚……,真神虽互无芥蒂,但也太无私了“隔壁那家神比我强,您去他那瞧瞧……”我信个鬼!

外国小哥笑死我了,我大十字教也信消灾解难的那一套,也知道天机不可泄露,啥玩艺到中国都变味啊。

26.崔器第一集开头的长镜头里就出现过,此时他正化妆成一个卖胡饼的,第17集崔器又回忆起了这个情景,他阿兄崔六郎黄海波与他接头从他手里拿了个饼,这是他与阿兄活着时的最后一面,所以第一集崔器在阿兄灵前一直拿着个饼。

27.景寺的这张画内容应该是著名的“犹大之吻”,犹大用亲吻的方式向罗马人暗示谁是耶稣,从而出卖了他。不知有没有出处。

另一幅壁画一开始以为是耶稣和十二门徒,其实是查士丁尼和侍从,是意大利圣维塔莱教堂的马赛克壁画,作于公元547年,早于天宝三载的历史时期,剧组也太用心了。

28.英勇断后姚汝能。

7月5日更新-------------------------------------------------

22.十三集中的"石脂",其实就是石油,唐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写道:”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梦溪笔谈》中也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沈括一千年前就说“此物必大行于世”,我就问你牛逼不牛逼!

高奴县今在延安境内。

此外要实力吹一波TG——抗战时期延安的石油工业。

不但满足自用还能向国统区出口枪油等石化产品。


---------------------------------------------------------------------------------

21,关于望楼信号,我在隔壁贴子了解到剧组真的开发了一套密码系统,信号不是胡打的,真的非常非常用心了。

----------------------------------------------------------------------------

20. 看到12集了,崔器这个角色有些意思,这个倒霉蛋第一集雄纠纠的出场旋即就吃了败仗还失了兄长,龙武军右骁卫来抢班夺权时他屁都没放一个,跟张小敬带狗找线索这段很有点搞笑。

张:有钱吗?

崔:干吗?

张:救长安。

崔:没带那么多!

而随后张与崔的那段对话让这个有勇无谋的倒霉蛋形象马上丰满了起来,这段对白甚至让有些感动:

“大家都尽心做自己的事情”这句话,一定击中了张小敬的心,闻无忌不也说过类似的话吗。

----------------------------------------------------------------------------------

应该说尽可能的高度还原唐朝风貌了,就目前我看到的细节来说说:

1.人人皆行“叉手礼示敬”而不是拱手礼,很惊艳了。我还是第一在影视剧里看到叉手礼,以前只在文献里见过。

2.长安的东西市是主要的商业区,现在说“买东西”大概就是从这开始的

3.“坊”是独立的街区相当于城中城,坊内铺面都是朝坊内开的,现在说街坊就是打这来的。坊有坊墙和坊门,第一集开头是开西市的坊门,而不是城门,剧中这一细节表现很好。早晚听鼓响108声开关坊门,晚上宵禁,要是加班过了时候就回不了家了,街上溜达会被武侯抓住就惨了,哇喔,夜不归宿老婆面前也有借口耶。

4.第一集开头开坊时宣读圣旨(或政府文件)就是唐代的格式,而不是动不动就“奉天承运”

5.西市在长安西边故多胡商,也是本故事的背景。

6.曹破延,“曹”姓是个常见的胡人姓氏,胡人有“昭武九姓”包括:曹、米、何、安、史、石、康等。

7.唐代(明清之前都是)称呼官员皆是姓+官职,永远不会叫人家“张大人”“李大人”,称父母才叫“大人”,所以剧中才会有“何监”、“李司丞”、“张都尉”,如不带官职称“张公”“李公”,自称称“某”

8.怀远坊那帮红衣人大概是拜火教,又叫“祆(xian)教”,也就是明教了(经网友指正此处有误,明教是摩尼教,在祆教基础上发展来的),波斯的国教,我注意到了教长帽子上的标志。

9.怀远坊死了人教长跑到靖安司兴师问罪,并要自行惩处犯人,那有教无法口气像极了现在国内某族某教的做派。我什么也没说你也什么为没看到

10.曹破延被焦遂救起问焦腰上是啥,焦说那是“鱼袋”,鱼袋里装的是鱼符,唐代官员皆有鱼符以备堪验身份,五品是银鱼符,三品是金鱼符,相当于工作证或通行证。

11.唐甲还原度极高,士兵武器用的是唐代“横刀”,而不是很多古装剧中用烂的“剑”

12.“大案牍术”莫非就是现在的“大数据”?徐主事就是最早的程序猿。不过大案牍术应该是虚构的。唐代还没有出现线装书,所以徐主事的“大数剧”都是卷轴和折页形(经折装)的册子。

13.张小敬做过“不良帅”,不良帅是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从第一集的情节中大致推测张小敬先是从军时违抗军令,而后又在长安当了“不良帅”,长安他路子熟而且吃的开,所以街面上不少武侯和暗桩都很给面子,作为死囚又想活命,还有牵挂,不怕他跑了,找他破案确实很合适,大案牍术牛逼。(后面几集剧情,原来是徐有意为之)

14.张小敬说老板私卖地图,老板说他认识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市长)张一听有点犹豫,按道理靖安司类似于国安,是大唐中央直属部门,张小敬根本不用鸟什么京兆尹才对。

15.波斯僧手拿十字架,应该是景教徒,景教,基督教的一支聂斯脱利派,现有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6.第五集姚卫率去怀远坊抓嫌犯,嫌犯屋里贴了张"司命灶君”画像,就灶王爷了,灶王爷崇拜商朝就有了。嫌犯西域人不过汉人的节,所以屋内挂灶王引起姚的怀疑。

17.搜出嫌犯屋中萨珊金币,萨珊金币是波斯萨珊王朝货币,唐代金银还没有进入流通环节(明朝开始白银大量用于流通),故旁边士兵说此货币不能在大唐使用,所以你可以看到张小敬吃水盆羊肉问姚卫率要饭钱,姚丢给他几铜钱。

18,第九集,烽燧堡之战是“旧历二十三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三年,张小敬和闻无忌在烽燧堡城头有架床弩,上面有个牌貌似写的“大唐开元二十二年制”,这个细节好评。另外这个弩貌似是三弓弩,宋代才有的,不知算不算穿越。

19,烽燧堡上的旗子叫“三辰旗”,《左传》记载“三辰旗,昭其明也”,三辰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以来代表华夏文化最尊贵的标志,三辰旗为九旗之一三辰所在皆为唐土。“凡九旗之帛皆用绛”,剧中旗子是黑色的,应该不对吧,倒是张议潮出行图中旗子颜色比较接近。



目前还没看完,边看边写。

user avatar

第四集何监(贺知章)得知被圣人“罢免”失望而去的时候,他的儿子将手中的梨递给那匹老驴咬了一口,咬完后自己咬几口又想要给何老吃,何老摆摆手,落寞的离去。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无比触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即便是三朝重臣,此时也不过如身下的老驴一般,但老驴尚有自己的儿子能与之分食一只梨,我想要替君王,替百姓分忧怎就不得呢,罢了罢了,是时候归家了。

最新的一集才意识到的细节,还记得第2集张小敬吃水盆羊肉时对姚汝能发问“你挺喜欢往后退的吗?那什么时候能不退呢”没想到这句调侃在25集之后有了回应。而此时,暂且撤退的则转换为了张小敬,而姚汝能的不退,也正式开启了其人物弧光,向之后的剧情延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聊起《长安十二时辰》,那真是一出活色生香的大戏,里面藏着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简直就像是把大唐的坊市生活搬到了眼前。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历史讲座,这部剧的细节有温度,有故事,勾得人直流口水,也让人脑洞大开。吃的,那是头等大事!首先,就得说说这剧里的吃。观众们常说这剧“养活”了多少烧烤摊、胡饼铺!确实,.............
  • 回答
    说到《长安十二时辰》,那真是一部把“细节控”的称谓坐得稳稳当当的剧。要说剖析,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咱们就挑几个我印象最深,也最能体现这部剧用心之处的细节和彩蛋来聊聊。一、 触手可及的唐代生活质感:不只是衣服和建筑很多人看《长安十二时辰》,第一反应就是那考究的服化道,从胡商的异域风情到普通百姓的.............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最新播出的30至32集,可以说是将故事的紧张感和人物的复杂性推向了新的高峰,也让不少观众直呼“过瘾”。这几集不仅推进了主线剧情的节奏,更是在细节处理上展现了剧组的用心,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引人入胜。整体评价:这三集是“长安十二时辰”这场危机爆破前的酝酿,也是各方势力最终摊牌前的较量。.............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之所以让人反复回味,除了精良的制作、引人入胜的剧情,更离不开那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金句。这些台词如同寒夜里的灯火,照亮了人物内心的幽暗,也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思维上的启迪。要说剧中最让人醍醐灌顶的金句,我首先想到的是“天上的星辰,地上的长安,都在我心中。” 这句话出自那.............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看得人那是心惊肉跳,全程紧绷。要说最终的boss,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说就是某一个人。明面上的“黑手”:曹破延和狼卫最直观的,当然是那个在暗处搅风搅雨,试图在永昼之夜点燃狼卫放火的幕后黑手——曹破延。这家伙,身份藏得深,手段也够狠,为了完成“圣人”的命令,.............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算不算烂尾?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播出到现在,讨论这事的观众可不少。要我说,称它“烂尾”可能有点重,但说它“完美收官”也绝对谈不上。整部剧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开局惊艳,过程跌宕起伏,看得人欲罢不能,但到了最后这几道菜,总觉得差点意思,有点仓促,让人意犹未尽。先说说为什么大家会有“烂.............
  • 回答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良的制作水准、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要评价这部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剧本与叙事:精巧绝伦的“时限剧”典范 “十二时辰”的时空框架: 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核.............
  • 回答
    周一围饰演的龙波无疑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之一。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也非绝对的正义化身,而是一个复杂、充满矛盾的灵魂,在一次次权谋与生死考验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对龙波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角色背景与动机:被“遗忘”者的复仇与救赎 悲剧性的起源.............
  • 回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的大结局,我其实有点复杂的情绪,既有为故事的落幕而感到怅然,也有对这波澜壮阔的十二时辰最终走向的释然。首先,得说整体上我是挺满意这个结局的,它不像很多剧一样,为了强行留下悬念或者给续集铺路而弄得虎头蛇尾。你看,易烊千玺演的李必,最后真的是卸下了他身上背负的一切重担,从那个被权力漩.............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我最近又翻出来看了一遍。不得不说,马伯庸的原著里,闻染这个角色,确实更像是推动剧情的一个工具人,而鱼肠,更是隐匿在历史尘埃中的一抹幽灵。电视剧在保留其核心设定的基础上,对这两个人物进行了相当详尽和有血有肉的改编,我觉得这绝对是剧集成功的一大笔,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触碰了原著粉.............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电视剧,我得说,着实是让人眼前一亮。马伯庸那本小说我当年也是一口气读完,脑子里勾勒出的长安,繁华又暗流涌动,一直在我心里留着个影子。等到电视剧一出来,真有种“我心里想的那样,它也做到了”的惊喜感。先说最直观的,画面和美术。 这绝对是《长安十二时辰》最牛的地方之一。你想啊,一部剧要把.............
  • 回答
    《长安三怪探》:一出奇诡的探案戏码,几分落寞的市井烟火提起国产探案剧,大多数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白夜追凶》的悬疑烧脑,《长安十二时辰》的宏大叙事,或是《河神》的民国奇谈。而《长安三怪探》这部剧,却像一个游走在喧嚣长安城角落的神秘个体,不那么光鲜亮丽,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味。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一.............
  • 回答
    《长安诺》:权谋、爱情与成长交织的长安浮生绘卷《长安诺》这部剧,初看之下,似乎是古装剧里常见的“虐恋情深”与“权力斗争”的老套路。然而,如果你愿意拨开那些可能略显俗套的表象,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幅勾勒长安时代风云变幻下,一个女性在情仇、家国、宿命间挣扎与成长的生动画卷。权谋算计下的情感.............
  • 回答
    《天下长安》这部剧,说实话,刚播的时候我挺期待的,毕竟是讲隋末唐初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而且还有张涵予、秦俊杰、李雪健这样的实力派坐镇,感觉怎么也不会差。但看完之后,心里倒是五味杂陈,挺复杂的。优点方面,它确实有不少亮眼之处。首先, 卡司阵容是绝对的王炸。 张涵予演的李渊,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老谋深算的劲.............
  • 回答
    《长歌行》的定妆照一出,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与讨论。作为一个追剧爱好者,我必须得好好掰扯掰扯这波造型和选角,毕竟一部剧的灵魂,一半就在这里了。先来说说选角,这是基础,也是最让人关注的。 迪丽热巴饰李长歌: 热巴的颜,我一直觉得是没得说的,异域风情中带着几分英气,这和长歌.............
  • 回答
    .......
  • 回答
    电视剧《长歌行》改编自同名漫画,这部剧在播出后引起了相当大的讨论,关于它是否改编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作为AI,没有主观的“感受”,但我可以基于对剧情、角色、制作等方面的分析,来解读普遍的观众反馈,并尝试详细地阐述为什么会有这些观点。关于《长歌行》改编是否成功,我的分析.............
  • 回答
    《长征》这部电视剧,怎么说呢,它是一部非常“硬核”的红色经典。我当年看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真”。不是说情节有多么离奇或者惊心动魄到不真实,而是那种年代感,那种艰辛,那种人物身上的坚韧,都透着一股子“真”。关于它的“真”劲儿,可以从几个方面说: 时代背景的还原: 咱们得承认,拍这种.............
  • 回答
    《长河东流》(原名《谁主沉浮》),这部剧啊,说实话,当初也是抱着一腔热情去追的。毕竟讲的是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故事内核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不过,看完了之后,心情是有点复杂的,得好好捋一捋。故事格局与历史厚重感:首先得承认,《长河东流》在试图还原那段历史的宏大叙事上,下了不少功夫。它不仅仅是聚焦于几.............
  • 回答
    要评价《长沙保卫战》这部电视剧,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这不是随便哪部剧,它讲的是咱们抗日战争中一段极其惨烈也极其重要的历史。一、 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触感:首先,《长沙保卫战》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仅仅把历史当成一个背景板,而是试图去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温度。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