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算不算烂尾?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算不算烂尾?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播出到现在,讨论这事的观众可不少。要我说,称它“烂尾”可能有点重,但说它“完美收官”也绝对谈不上。整部剧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开局惊艳,过程跌宕起伏,看得人欲罢不能,但到了最后这几道菜,总觉得差点意思,有点仓促,让人意犹未尽。

先说说为什么大家会有“烂尾”的感受。最直观的,可能就是节奏上的问题。前边三十集,那叫一个紧凑刺激,环环相扣,每一个镜头都在为解救长安争分夺秒。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就像一个陀螺,被各种阴谋算计裹挟着,在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奔波。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也是少年老成,心怀天下,在圣人面前斗智斗勇,看得人心惊肉跳。这种高强度的剧情推进,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让人完全沉浸其中。

但是,到了后半段,尤其是最后几集,感觉就有点不对劲了。一些重要的情节推进得过于飞快,很多本可以深入挖掘的矛盾冲突被一带而过。比如,那个最核心的幕后黑手——曹破延,他的动机和他的终极目标,在前面铺垫得那么神秘,结果最后他被处理的方式,似乎有点“为了反派而反派”的感觉,缺少了一些更深层的逻辑支撑。他背后到底有多大的势力?他对长安的野心究竟是什么?这些在最后似乎都没有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

还有一些人物的结局,也让不少人觉得处理得不够圆满。比如檀棋,这个角色在前面真的让人心疼,她和张小敬之间的感情线虽然不浓烈,但那种生死相依的默契却让人感动。可她最后的处理方式,虽然也算是一种“守护”吧,但总感觉有点草率,而且她的“牺牲”似乎更多是为了推动张小敬的个人成长,而非她自己弧光的完整收尾。还有吉温,他从一个搅屎棍变成一个“忠臣”,这个转变过程也显得有些突兀,虽然也可以理解为人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但前后的行为逻辑对比,总让人觉得有点牵强。

另外,一些支线剧情的收尾也显得有些仓促。比如姚汝能,他身上的很多疑点,包括他对张小敬的态度转变,在最后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他到底是被何种力量所驱使?他与幕后势力之间到底有多深的联系?这些都留下了不少问号。感觉剧组好像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有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结果就导致了一些情节的“注水”和另一些情节的“压缩”。

但是,说它“烂尾”又不太准确,因为毕竟《长安十二时辰》的优点太过于突出,而且它的核心故事线,也就是张小敬和李必如何阻止狼卫屠城的这个主线,还是成功完成了的。长安最终还是得救了,那份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对长安城作为繁华盛世象征的守护,这些主题是贯穿始终的。而且,整个剧组在服化道、场景搭建、美术风格上的极致追求,那种对盛唐气象的还原,真的是国产剧里难得一见的。即使是最后几集,那种氛围感和人物表演的精湛,依然在线。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高开”之后,未能保持住同样的高“走”,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或者仓促收尾的痕迹。它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在最后一道工序上出了点小瑕疵,瑕疵虽然有,但整体的艺术价值依然很高。很多人是带着极高的期望去看的,这种期望值一旦太高,任何一点不完美都会被放大。

总的来说,《长安十二时辰》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它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国产剧的巅峰水平。但要说它做到毫无瑕疵,完美无缺,那确实还差点火候。那些没能得到充分解答的伏笔,那些仓促处理的人物结局,让不少观众觉得意犹未尽,甚至有些失望。所以,它算不算“烂尾”?这取决于你看重的是什么。如果你看重的是一个滴水不漏、每个角色都有完美结局的故事,那它可能让你觉得不够完美。但如果你看重的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一种极致的视觉体验,以及一段扣人心弦的主线故事,那么,它依然是一部值得被反复品味的作品。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有遗憾的精彩”,而不是“彻头彻尾的烂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次这么多赞(/≧▽≦/)

有说好有说不好

难得出来的好看电视剧,我也没太在乎其他的

当然有些朋友说人物逻辑很牵强,这点毫无疑问确实是

但不影响对它的好评

—————————————————分割线

今天中午结局

我看了

引用自己在别处的话题回答

能吏都拜入将相之下,替人筹谋划策,一身才干被人剥削。

心怀天下者劫难后看破朝堂,远奔远走他方。

老臣暮年,无力回天,返乡留诗,魂守故里。

太子看明毫无志气、切用奸佞的老皇帝心灰意冷后继无望,新政夭折。

但投机者还在朝堂等待一夜权倾朝野。

权臣依旧争权不务事实。

百姓还在受苦

边塞的士军还在打仗

这结局真烂,真差!

但这历史就是这样演变

长安十二时它是架空历史,但却实实在在告诉我们历史

老皇帝无心问政,说天下都要靠大臣治理,将天下交给他们自己错了吗?

错了,真的错了,天下的大臣不单只有那一波,还有另一批实干的大臣被淹没,说到底皇帝年老昏庸。

它当然没有给一个好结局,因为这不是爽剧

这很有深意的历史架构局

结局惨淡

但历史更残酷

user avatar

如果这剧最后是“皇帝幡然醒悟,然后好人有好报,奸臣被严惩”。

那它就是真的烂尾了。

幸好,《长安》没有。



看到很多答案都在讨论幕后黑手是谁

幕后最终黑手到底是不是徐宾或是其他人对于《长安十二时辰》而言很重要吗?

其实是谁在实施这样的阴谋不重要

重要的是 为什么这样的阴谋可以被实施?

因为这部戏不仅仅是讲述关乎信仰和现实的悲剧。

它还讲述的是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皆如此。



《长安》讲述的主角,从来就不单单是张小敬,也不是林九郎,徐宾,李必,太子,皇帝。

他的主角,是人心浮动下的大唐阶层百态。

《长安》狠狠的在上面切了一刀,把这个外表光鲜,实际已经开始腐朽的社会体系血淋淋的剖开在你眼前。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这个体系内,当上层已经容不下更多的新鲜血液时,等待它的便只有倒塌一途。毕竟社会总资源,是有限的。

当合法地上升通道被堵死时,剩下的便只有邪门歪道了。

而且这种堵死是全方位的,从能力到出身到运气。


第八团为什么无人肯救援?因为他们的领导盖嘉运知道第八团有信仰,会为了心中的大唐死战不退,所以他可以用炮灰换到更多的“军功”,才能证明他的能力有希望继续升官。


徐宾为什么要设局?其实徐宾是有理想的,他认为大唐应该更好可以更好,不应该是现在这样。所以他挑拨何孚,龙波去杀林九郎,所以他救张小敬去保长安,所以他研发竹纸来提升国力,可是上位者已经"听不见他说话”了,空有才华抱负能力却无处施展,他最后只能用这种邪门歪道的方法来让圣人慧眼识英雄,却没想到被圣人一句“八品小吏”浇灭了所有希望。既然 理想照不进现实,唯有以死明志。

即便是这样,徐宾临死前仍然被姚汝能指骂他无资格说姚崇的“十说”,

因为徐宾终其一生,仍不过八品小吏而已。



而姚汝能出身是贤相世家,虽然他不过是个爱写小说,有点热血,以重振家门为理想的滑头青年。可他凭借出身,便可成为太子东宫卫率,四品官职。可即便如此,重振宰相家门的理想任然无法实现,还是得去替林九郎当棋子。


更不要说李必,这个名门世家之后,出入皆权贵,7岁就可以和皇帝老儿聊天打屁。年纪轻轻便是六品以上,为太子心腹,执掌靖安司。而其实际能力,不过是太子党下一眼高手低者,政场雏儿而已。虽有心怀天下的理想,其实仍敌不过屁股下“太子党羽”的那张椅子。此人有天赋,有运气,有出身,有人脉。但这场风波之后,仍不得不归隐山林。



崔器说他是兵,守长安的兵。穷人出身的雇佣兵,想想他要出生入死多少次,才能攒下贼头八十四颗换来长安旅贲军一职。他总以为实心办事就可以升官,其实不过上层手中一颗棋子。手中职权李必一句话就能调拨给张小敬指挥,自己的兄长死了也就仅仅是死了。不然他为何动了心思想投靠右相一派?还不是看出来待着升迁无望。只不过到了右相那发现连做颗棋子的资格都没有。无路可退,留给他的,只有绝望地以死战换功。

所以他就死了。



皇帝老儿说:他想做大唐的神,做一面不能倒的精神旗帜。

所以他可以不顾性命,也要体现爱民如子。

皇帝老儿还说:他要无功无过,方可成就神格。

所以他要群臣把“江山”的责任抗起来。

可当跟随他40年的大将陈玄礼请赐兵符来调兵护驾时,

皇帝老儿却说:“谁让你站起来的!跪下!


作为大唐最高的权利者,唐玄宗想重塑信仰引领大唐万年兴盛的理想是真的,

可把握权利中心,让群臣相互制约,自己居中平衡的现实更是真的。

所以当现实和理想有冲突的时候,

即便是皇帝也只能让理想跪下。



萧规说:我是旗手,我可以倒,旗不可以倒。他信仰军人的职责,军人的荣誉。可他发现自己在乎的东西根本就不被上位者放在眼里,他已经没有正常的渠道去申诉了,所以他来到长安找圣人,想问问圣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他发现这是连圣人都解决不了问题了时,他只好坚持自己的信仰去死。



长安十二时辰,就这么冷酷无情的告诉你,历史就是这样,现实就是这样。

那些曾经坚持心中认为正确信念的人,如崔器,丁三,萧规,鱼肠,闻无忌,徐宾,祝兹等都死了,如程参,张小敬,李必都走了。。。

活下来的,是墙头草元载,是两面暗桩的姚汝能,是只想陪娘子不想工作的赵参军,是待在家里的盖嘉运,是口蜜腹剑的李林莆。。。

还有更多不知姓名的百姓平民,比如地下城里的病妇,比如季姜,比如影女,比如新乡村民,比如那些大唐盛世之下的那些丁三们,恐怕连看完这部剧的观众都不会关心想起。等待他们的是10年后的血洗长安。

48集,阶层百态的命运归宿已经展现完毕。后面有没有黑手其实不重要了,朝堂争斗还 会如何继续也不重要了,因为大唐由盛转衰的宿命已然展现,那么长安十二时辰的任务也就已然完结。

造成这一切的,并不是哪个人,哪个黑手。

而是持有权利者被异化的人心。

人性使然。

user avatar

【不算烂尾,是没有办法的低调结尾。】

相反,还非常首尾呼应。第一集刚开始街上有个人的灯笼烧着了,那人赶紧给灭了,但灯也没法儿用了。你们再想想全剧剧名的背景,是不是一个灯的背景?从未燃,到燃起,到亮的红彤彤,再到燃灭。

故事想讲什么?怎么理解?

我们把右相李林甫,当和珅去理解就行。

一个王朝的政治应该像身体一样有机体状态的差别,汉唐宋明都是从孱弱中走出来,一开始都休养生息,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安安静静经常让他睡,让他放开来吃奶。到了少年、青年时逐渐花钱提升一下科技,着重照顾一下外交。到壮年时候着鲜艳的衣服,吃肥美的佳肴,甚至开始喝酒。

把一个孱弱的王朝政治引向逐渐壮硕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在尽量不触及各方利益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王朝政治的健康。皇帝对王朝政治的健康评定标准很简单,是不是能动弹?

右相与和珅的拿手本事就是,把王朝政治的主体:官僚和贵族,驯化的该动时动起来,不该动时稳稳当当的跪着。驯化的过程中,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变量都被尽量剔除,阴阳学说让官僚们相信积极变量完全可以在转瞬间变成消极的。这种不稳定,不利于自己的驯化。

驯化完成的时候,就是皇帝非常轻松的时候。活儿由宰相干,乐由自己享。

但问题是,变量这种东西是一种需求,剧中的元载需要、程参需要、崔器需要,就连挺牛逼的徐宾和庞灵也需要。右相与和珅能有压着变量追求稳定的能力,而别的人不一定有。这就会酝酿生态性的大问题。

这就不得不提到大家在谈论《长安十二时辰》时,甚少提到的唐代科举制度。虽然说科举制在隋朝就有了雏形,到初唐开始逐渐正规化,但实际普及仍然没有做到。朝廷连最基本的公务用纸需求都难以满足,更遑论纸张便宜到明清时代那种平常百姓耕读传家的程度。既然科举制没有在唐代形成气候,也就难以在朝中形成寒门背景的官僚集团,也就无从谈起寒门官僚集团自主补充同样出身的新鲜血液。

上升通道的缺失,让军队和文人们都渴求变量。也是因此,我们在剧中看到了大量谄媚和无所不用其极的上升手段。

除了变量缺失造成的政治生态矛盾积压,另一个大问题,就是他们俩可以熟悉的驾驭自己驯化的权贵集团,但是后上台者并不一定能。比如右相李林甫身后是裙带关系上台的杨国忠,杨没有右相那种压服权贵集团的权术和狠劲儿,那问题就会在他手上爆发了。

和珅所处的环境,科举制更加发达,变量提供较为充足,后继者权力交接完美且名正言顺(嘉庆)。只是造成了嘉庆玩儿和珅驯化的权贵集团时力不从心的局面。

那我们说回到烂尾与否。全剧讲的是长安衰败的关键节点,衰败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唐玄宗想省事儿,却放不下权力,占着茅坑不拉屎。转而任用宰相了事,任一派独大的问题越积越大。太子与右相权力斗争最正锋相对的时候,也就是盛唐可以避免问题爆发的最后机会,唐玄宗都没有抓住。完事儿~交代清楚了。

再往下,已经没办法说了。怎么说?

右相没被收拾,善终了?接着杨国忠这蠢货跟安禄山斗?逼反了安禄山?

安禄山是粟特人,出现时你搞成个唐人样子,专业学者骂你没弄好。你弄成个标准的粟特西域风格,呈现他兴兵作乱。—————— 好过审吗?剧中的主体民族色彩已经足够强烈张扬了,再加个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少数民族反派?还是这么大的制作,这么多明星参与其中,搞得这么精良?

本身就不好拿捏。

如果真的那么创作了,或者他们在过年前真的拿出来一个大电影性质的续作,高度精良用心的呈现安史之乱,在创作,在影视史上将是极大的高潮,文艺评论界未来会浓墨重彩的记录。————但是却会被有心人拿去额外解读: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高调抬头。

在追求安稳崛起过程的中国,这种结尾不太容易出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