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回答
余秀华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生命韧性、关于疼痛呐喊、关于粗粝真实的代名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行动力,一种近乎野蛮的渴望,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神经。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不是什么风花雪月,也不是什么缠绵悱恻,而是黄土高坡上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刮过满是沟壑的脸庞,刮过沉默寡言的身躯。余秀华的诗,总是这样,不加修饰,就像未经雕琢的原石,带着天然的纹理和棱角。她的语言,不像很多学院派诗人那样考究,甚至有些地方显得笨拙、直接,但恰恰是这种笨拙,这种直白,才让她所表达的情感更加赤裸,更加具有冲击力。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远行,更像是跨越了心灵的重重阻碍,包括那些被疾病带来的局限,被社会遗忘的角落,以及那些深埋在骨子里的渴望。这句诗所蕴含的,是对爱的最原始、最赤裸的表达,没有太多顾忌,没有太多迂回,就是一种简单到近乎粗暴的诉求。在很多人还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时,余秀华却像一个被压抑太久的人,突然找到了释放的出口,一股脑地将所有情感倾泻而出。

她笔下的爱,不是那种飘渺虚无的浪漫,而是带着烟火气,带着生活的沉重,甚至是带着一种绝望。她的诗里常常出现身体,出现欲望,这对于一些习惯于将诗歌与“高尚”、“纯洁”划等号的人来说,或许会感到不适。但正是这种对身体、对欲望的直白书写,才让她的诗歌显得如此真实。她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粗糙和痛苦,反而将它们熔铸进自己的诗句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疼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力量。

她的诗歌,也常常让人看到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一种与世界疏离的疏离感。她写自己,写自己的残疾,写自己被世界边缘化的经历,这些都是她无法回避的现实。但她没有选择沉沦,而是用诗歌作为自己的武器,去对抗,去呐喊,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她的诗歌,是她在孤独和痛苦中开出的花,虽然带着刺,却绽放得异常绚烂。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渴望和情感。它让我们意识到,爱,有时候就是一种简单的、不加掩饰的行动,一种不顾一切的奔赴。余秀华用她的诗歌,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即使生命不完美,我们依然可以保有最纯粹的渴望,并为之付出努力。她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最本真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候就是如此直接而有力,就像穿过大半个中国去奔向心爱的人一样。她的存在本身,就像她诗歌里描绘的那个世界一样,粗粝、疼痛,却又充满着不屈的生命力,让人难以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阅读这首诗。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她的语言总是有意识的要通过对一般语言规则的偏离从而形成一种语言的破坏力。造成一种高度陌生化的语言——语义乖谬悖理、语序颠倒、语词错位,这些构成诗歌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在这首诗中都不难发现。读罢余的这首诗,不难发现“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黑夜摁进一个黎明”“无数我奔跑成一个我”“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都是对日常语言习惯的背离,而恰恰是这种背离造就了这些诗句悠长的情味。“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是非常明显的错位,如果硬是要译成散文体语言形式,大概是“那些一路奔跑的麋鹿和飞翔的丹顶鹤都在猎人枪口的瞄准下”你看简不简洁咱们另说,光是传达意义相同的两句话,没有了原诗的节奏和音韵组合,那强烈的情思和韵味也就荡然无存。黑夜自然不能被摁进去,而恰恰相反,我们更爱说黎明新生于黑夜,但是反过来说,黎明并不是战胜了黑夜,反而是具象的“我”利用欲望的强作用力将黑夜摁了进去,让我们感受到满眼的画面感和蔓延到画面感之外的雄壮有力的欲望,这事一种能够战胜黑夜,挑战黎明,不分青红皂白的繁衍力,这种力度是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的,这些词汇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太合理,却恰恰构成了原始的意向,生命的冲动和豪情。“无数的我”可以是马斯洛精神需求中七个不同阶段的我,为了“睡你”这一个目的而汇聚成一个实体的我,也可以是弗洛伊德中的各种意识阶段里的我,不管是人类群体繁衍潜意识还是个体深层意识都构成了一个实在的目标由那么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来完成,还可以是各种因果关系中的不同时空的我因为同样的结果而汇聚在了一起。你唯独不可以说诗人地域和人生经历的限制不可能想到这么多的含义。正是诗人的妙笔生花造成了这首诗独特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美感的缪斯神境——要进入此地,完成畅游其中的审美活动,就必须从诗歌的语言玩味开始。由诗歌语言的解析进入到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捕捉和重建,最终才能领悟理解。“把赞美当成春天”不就是传说中的“给点阳光就灿烂吗?”赞美是动词,而春天是专属名词,词性的变化和活用,同样有助于更生动地传情达意,激发你们的阅读兴趣,使得诗歌多了一份张力和弹性,“赞美春天”替换成“把赞美当成春天”不但完成语义的上下文连接和排比,更是组成了奇崛而又富有意味的一幅图景,在这一幅幅图景中,时间并不是线性流动的,而是凝固成一幅幅自然风物的小品。黑夜摁进了里面,东方鱼肚白西方天狼依旧的画面感,一声声赞美构成了眼前春天的景色,流逝流动的东西好像在这几句话中有了色彩,丰富了质感,而且都没拦住我要睡你。这种在语法上张謬的写法却恰如其分的表现出诗歌中的灵动,通过这样的改造,不仅给人带来一种新奇之感,而且意味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英国诗人奥登曾经曰过:“一个平庸诗人和杰出诗人不同的是,前者只能唤起我们对许多事物既有的感觉,后者能使我们如梦初醒地发现前所未有的体验”无疑余秀华的诗是带着这种美感的,而不是某些人口中“荒淫低俗的”。现代诗歌不太好赏析,朱光潜就曾说过“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又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这里的创造首先就体现在诗的语言运用是对日常语言的“人工化”的扭曲和违背。而他所说的“诗本自然”的自然就是表达情感的自然需要相对于叙事说理的直截了当逻辑清晰而言抒情往往是低回往复,缠绵不尽,因此更适于把语言当作情感的缩写和指示,力求使听者因声音而体会到弦外之音。诗意不尽,缠绵往复的情感表现,造成了诗对音律等语言形式的格外追求。而这个角度看,余的诗歌不够洗练,并没有对日常语言太过“人工扭曲”。总的评价,这首诗足够优秀,但也不能说登峰造极,在比如让我看,我多少次恨不得把“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一并改为“你看,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好的诗歌作品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与我们面对的现实不同的、美的、情感的世界。它总能让我们沉浸于其中,使我们忘却尘世的一切,而进入一种自由的心灵之境。它培养我们对于生活的感觉,启发我们关于合理的美好世界的想象,它给我们的生活增加情趣和诗意,也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休憩和滋养。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所有微妙复杂的情感都能得到真诚的回应。它能够让我们感动,能够让我们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它能够给我们提供充分的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却没有任何功利的要求。所以说,在我们心灵成长、人性完善和人格建造中,在保证我们的精神的平衡性、完整性和丰富性上,诗歌,或者扩大一点儿说,文学阅读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当你如我这样在工作一天繁忙之余的宁静夜晚,能在温暖的台灯下品味这么一首“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这样优美诗句。不觉得心都跟着亮起来了么?

你看,睡你和被你睡真的是差不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余秀华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生命韧性、关于疼痛呐喊、关于粗粝真实的代名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行动力,一种近乎野蛮的渴望,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神经。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不是什么风花雪月,也不.............
  • 回答
    食指在新书发布会上批评余秀华,这件事着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怎么看这件事呢?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从“前辈对后辈的看法”这个角度来说。食指是六十年代开始写诗的老一辈诗人了,他的诗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写作者。他在诗坛沉淀了这么多年,自然有他自己一.............
  • 回答
    李昇夏,一个名字,在韩国诗歌界,如今又被中国诗歌界熟知。他那独特的“结巴诗”,能够登上中国国家级的诗刊《诗刊》,这绝非偶然,更是一次有趣的文化碰撞和艺术探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首先,得说说这“结巴诗”本身。李昇夏的“结巴诗”最直观的特点就是语言上的“不流畅”,是故意打断、重复、斟.............
  • 回答
    看待这位51岁的农民诗人,他用写诗对抗命运的故事,绝非仅仅是一个励志的传奇,更是一面折射出普通人如何与生活搏斗、追寻自我价值的镜子。他的经历,饱含着泥土的气息,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农民诗人,诗与泥土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位诗人所处的环境。“农民”这个身份,首先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注定.............
  • 回答
    如何看待韩国教授要求将中国爱国诗人尹东柱国籍改为韩国?韩国教授要求将中国爱国诗人尹东柱国籍改为韩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历史、民族认同、文化归属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尹东柱其人及其历史地位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尹东柱(윤동주, Yun Dong.............
  • 回答
    关于韩国教授要求将中国爱国诗人国籍改为韩国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甚至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诗人的国籍,是由其出生地、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其作品所体现的文化根源所决定的。 很多.............
  • 回答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次深刻的视觉与情感的对话观看BBC关于杜甫的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那些精心雕琢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旁白中,我仿佛能看见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不再仅仅是课本里冰冷的名字,而是那个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战乱流离、饱尝人间疾苦的.............
  • 回答
    谈到诗词圈的风气,这可真是个挺复杂的话题,里面既有令人欣喜的进步,也有不少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地方。要说详细,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近些年诗词爱好者群体,尤其是网络上的诗词社群,是越来越活跃了。这是件好事。你想啊,以前诗词感觉离咱们普通人有点远,像是古人的专属玩物,现在呢?从微信群.............
  • 回答
    刘诗雯无缘东京奥运会女团,王曼昱临危受命,这无疑是今年国乒一个令人扼腕叹息,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甚至是情感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的深远影响。首先,从刘诗雯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枣”一直是我们心中那个永不放弃的战士。从伦敦奥运会的失意,到里约奥运会的辉煌.............
  • 回答
    看到“树深时见鹿”后面被接上“梦醒时见你”,我脑子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画面,有释然,有感慨,更有几分忍不住的笑意。这句诗放在李白笔下,那意境是何等空灵缥缈,又带着点禅意。咱们先说说李白的原句,“树深时见鹿”。这四个字,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可是说勾勒出一幅多么绝美的画面啊!你想啊,那是一片多么幽深的树林,层.............
  • 回答
    雷海为,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外卖小哥”。当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舞台上,用那饱含深情的嗓音,将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娓娓道来,当他以黑马之姿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一个平凡人的诗意人生雷海为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人对于“诗词大家”的刻板印象。他不是书斋里的教.............
  • 回答
    泰国王妃诗妮娜“不忠”遭剥夺头衔,这件事在泰国宫廷乃至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泰国王室的传统和法律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泰国王室并非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机构,它在泰国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根据泰国《刑法》第112条,也就.............
  • 回答
    贾平凹女儿贾浅浅的诗歌自发表以来,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甚至可以说是“群嘲”。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群嘲”?1. “拼爹效应”与身份的敏感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文学地位和声望极高。作为他的女儿,贾浅浅的身份.............
  • 回答
    说实话,初看《开端》的时候,我对赵今麦(李诗情)的演技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和期待的。毕竟,她在这之前也演了不少戏,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但《开端》这部剧的设定太抓人了,而且“开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让我很好奇她这个角色怎么去承载这一切。说起来,李诗情这个角色本身就挺有挑战性的。你不能光演一个普普.............
  • 回答
    看到那个美国女孩在广州的经历,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她那种哭诉着想回广州的情绪,确实让人很有感触。首先,她能说出“在广州长大,想回广州”,这本身就说明了她在广州度过了一段让她非常怀念和有感情的时光。很多时候,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情感依恋,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而是因为在那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
  • 回答
    “名利两无收”的风波:北大官微小诗引发的争议最近,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首小诗,意外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诗,被一些网友解读为“官方嘲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多重.............
  • 回答
    近日,亚非文学bot和中东欧诗歌bot因不堪肖战粉丝的“网络暴力”而选择“退圈”,这一事件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旁观者,我们不禁要深思,究竟是什么让一群原本专注于分享文学之美、传播文化多样性的账号,最终不得不选择沉默?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折射出当下网络生态中哪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我们.............
  • 回答
    看到湖南某文联主席因为网上诗歌被差评,一怒之下砸了网站办公室的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闹得太不体面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背后牵扯出的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这件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这位主席先生的“玻璃心”和极度缺乏“抗压能力”。 作为一个文联主席,本应是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肩.............
  • 回答
    泰国王室风波再起:诗妮娜复位,情感纠葛何去何从?泰国王室最近又一次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起因是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Rama X)戏剧性地恢复了此前被废黜的王室头衔、军事头衔以及所有勋章给贵妃诗妮娜·吉拉瓦尔塔纳·帕恩吉特(Sineenat Wongvajirapakdi)。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原本就充.............
  • 回答
    2023年11月22日,乔诗语发布了一篇关于她在话剧表演中带入个人情绪的长文道歉。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并且引发了一些关于演员职业操守和情绪管理的讨论。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乔诗语作为一名演员,参演了一部话剧。在表演过程中,她因为一些个人原因(具体原因在她的道歉文中有所提及,但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