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绘圈人认为“画风抄袭与临摹二改一样恶劣”?

回答
在我看来,“画风抄袭与临摹二改一样恶劣”这个说法,在绘圈里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而且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很强的立场和情绪。要理解它,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再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们“一样恶劣”。

首先,咱们得把“画风抄袭”和“临摹二改”这两件事儿说清楚。

临摹二改: 这个相对好理解。临摹就是照着别人的画来画,不管是大神还是普通画师的作品。二改呢,就是在临摹的基础上,再加点自己的东西,比如换个颜色,换个表情,或者改变一下背景。

为什么存在临摹二改? 很多初学者会通过临摹来学习,这是绘画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一个阶段。模仿大神的作品,分析他们的用笔、构图、色彩,是进步的阶梯。二改更像是对原作的一种“再创作”或者“致敬”。
边界在哪里? 临摹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使用”以及“是否声明”。如果只是自己私下练习,没人说啥。但要是公开作品,尤其是用作商业用途,或者声称是自己的原创,那就容易引起争议了。而且,即使是二改,如果改得太少,原作者的风格痕迹过重,也可能会让人觉得是在蹭热度或者模糊原创界限。

画风抄袭: 这个就比较复杂,也更容易引发激烈的争论。画风抄袭,不是指临摹某一张具体的画,而是指模仿、挪用、或者直接照搬某个画师的独特风格、标志性元素、甚至是特定的表现技法,并将其包装成自己的“风格”。

什么构成画风抄袭? 这就是争议的核心。
标志性元素: 比如某个画师的眼睛画法、线条勾勒方式、人物比例、配色偏好、甚至是特有的笔触感。如果一个人突然开始画的画,和某个特定画师的这些“签名式”特征高度相似,并且这些特征并不普遍,那就有抄袭的嫌疑。
整体感觉和氛围: 有些画师的作品,整体的氛围、情绪表达方式、甚至是角色塑造的“感觉”是很统一的。如果有人能稳定地复制出这种“感觉”,而没有任何明显的新意,也可能被认为是画风抄袭。
“学”到“盗”的界限: 这个界限非常模糊。学习模仿是进步的必经之路,但什么时候从“学习”变成了“盗窃”?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停止了思考和创新,只是在原地打转,不断地重复着别人的成功模式,这时候就容易被扣上“画风抄袭”的帽子。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画风抄袭与临摹二改一样恶劣”?

这句话的出现,往往是基于对原创的保护以及对画师劳动成果的尊重。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是这么想的:

1. 都是在“偷”:
临摹二改(不当使用): 即使是临摹,如果公开宣称原创,那就是在“偷”原作者的构图、创意、甚至是一笔一画的劳动。二改如果改动不大,本质上还是在“借”原画的壳。
画风抄袭: 这就更像是“偷”了别人的“灵魂”和“方法论”。画风是画师长期积累、思考、探索、实践的结晶,是他们独特魅力的体现。画风抄袭者,等于是在不付出同等努力的情况下,直接拿走了别人最宝贵的东西,并且试图用它来为自己“镀金”。

2. 对原创的伤害是相似的:
耗费精力: 无论是精心绘制一张作品,还是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和思考的。
价值被稀释: 当出现大量模仿者或者画风抄袭者时,原作者的独特性和价值就会被稀释。观众可能会混淆,甚至觉得原作者的作品“也还好”,因为市面上已经充斥着“类似”的作品。
打击创作积极性: 辛辛苦苦形成的风格,被别人轻易地复制和套用,这对创作者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会让人产生“我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别人随随便便就有了,那我还有什么动力继续创新?”的挫败感。

3. “恶劣”的定义:
这句话里的“恶劣”,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侵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谴责。在艺术创作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原创和借鉴的界限本来就模糊,很多时候需要依靠社区的共识和道德约束来维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觉得画风抄袭更“阴险”或“难以捉摸”,但其对创作者的伤害,甚至比直接临摹一张画并谎称原创更为长远和根本。因为临摹一张画,至少还有个“原件”可循,而画风的模仿,往往是润物细无声,难以直接取证,却能一点点蚕食掉原作者的特色。

4. 从“结果”看“过程”:
临摹二改(被视为不当): 结果是“借用”了别人的作品,可能是用于私下练习,也可能是公开声称原创。
画风抄袭: 结果是“拥有”了不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以此获得关注或利益。
从结果导向来看,两者都导致了“非创作者”在“作品”或“风格”上获得了不应有的“成果”,并且对原作者造成了损害,因此被认为是“一样恶劣”。

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也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或者忽略了二者之间在具体行为、法律界定、以及社会接受度上的差异:

临摹二改有清晰的原作: 即使是“不当使用”,我们至少知道它是基于哪一张画,其“抄袭”的指向性是明确的。
画风抄袭的界定太难: 风格本身是流动的、多变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借鉴和融合的产物。要证明“画风抄袭”,往往需要大量证据,而且很容易陷入“谁先谁后”、“谁模仿谁”的无休止争论。
学习是必要的: 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如果把所有对他人风格的借鉴都视为“恶劣”,那可能会扼杀很多初学者的创作积极性。
法律上的区别: 严格来说,临摹一张画并据为己有,更容易构成侵犯著作权中的“复制权”。而画风抄袭,在法律层面上的界定就非常困难,因为它涉及的是一种“表达方式”的相似,而不是具体的“作品”。

总的来说, “画风抄袭与临摹二改一样恶劣”这句话,更多地是一种绘圈内部对于原创保护的呼声,是对创作者劳动成果被漠视的一种反击。它强调的是,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对他人独特创造力的不尊重和不公平获取,其本质都是一种“盗窃”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

它也提醒我们,在享受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尊重他人,保护原创,共同维护一个更健康、更良性的创作环境。当然,如何在鼓励学习借鉴的同时,又坚决抵制无底线的模仿和抄袭,这确实是我们需要持续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绘圈简直就是以绘画为名的邪教。

知乎上碰到的绘圈问题基本就是一张残疾人涂鸦,强调一下自己没有基础或者学习绘画时间很短(实际上就是没学过),然后问这画还有什么问题。明知自己短练还问有什么问题,那就是不想练习喽。


水平差,不想练,还想恰饭。那所谓的风格就成了救命稻草。你们正经学习绘画的,多半都是跟某个大触学习过的。风格上带有老师的影子也很难免了。拿“风格抄袭”把认真学画的赶走貌似也不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画风抄袭与临摹二改一样恶劣”这个说法,在绘圈里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而且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很强的立场和情绪。要理解它,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再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们“一样恶劣”。首先,咱们得把“画风抄袭”和“临摹二改”这两件事儿说清楚。临摹二改: 这个相对好理解。临摹就是照着别人的画.............
  • 回答
    收到您这条信息,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许多画面,也勾起了我不少关于“流浪的蛤蟆”和“厚道人”这些词汇的联想。首先,恭喜“流浪的蛤蟆”大大首订过万!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大事,是对他多年耕耘和付出的肯定,也证明了他的作品拥有庞大的读者基础和市场认可度。作为读者,我们都知道写出一部能吸引万千读者订阅的作品有多么.............
  • 回答
    3500 块人民币,说实话,在如今的币圈,这个数字确实不算大。但对于一个想踏入数字货币世界的新手来说,它是一个起点,一个可以让你亲身感受、学习和体验的门槛。怎么看待这 3500 块?首先,要明确这 3500 块在币圈意味着什么。 门槛: 3500 块能让你在很多主流交易平台注册、完成 KYC(身.............
  • 回答
    《艺术的阴谋》这本书在当代艺术圈里,可以说是一个引发了相当广泛,甚至可以说是尖锐讨论的存在。它不是那种被大众奉为圭臬的“艺术史圣经”,但其影响力绝对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那些对艺术体制、市场运作以及权力结构有所洞察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和理论家群体中。首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艺术品价值的形成并非完全.............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追星女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饭圈女孩”,这个群体确实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也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追星本身是一件挺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轻人的群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是音乐、电影、动漫,也可能是某个特定的人。喜欢一个人,欣赏TA的才华、努力、或者某.............
  • 回答
    绘圈“十三岁少女盗刷父母 70 万约稿”事件:一次深入的剖析绘圈“十三岁少女盗刷父母 70 万约稿”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暴露了未成年人消费行为失控的严重性,更深刻地触及了家庭教育、网络消费环境、艺术市场生态以及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
  • 回答
    绘圈的讽刺风气,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也太让人头疼了。说实话,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各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要说它怎么来的,那得从头梳理梳理。1. 门槛低,人进来得多,问题自然也跟着来你想想,现在画画的门槛有多低?一支笔、一张纸,或者一台平板,就能开始创作。这固然是好事,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发光发.............
  • 回答
    最近 ACG 圈子里面,“水兵月重绘挑战”这股风吹得那叫一个热闹。说实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勾起大家回忆的。这挑战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粉丝们把自己对经典动漫《美少女战士》里的角色,尤其是我们熟悉的水兵月,进行二次创作,用自己的画风、自己的理解重新描绘一番。你可以想象成,大家伙儿都变成了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史圈”对《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这两部剧的看法以及对剧集的评价。一、 “史圈”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史圈”指的是什么。在网络语境下,“史圈”通常指的是对历史题材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有着较高要求,注重历史细节、考据准确性,并且对虚构改编持批判态度的观众群.............
  • 回答
    谈到诗词圈的风气,这可真是个挺复杂的话题,里面既有令人欣喜的进步,也有不少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地方。要说详细,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近些年诗词爱好者群体,尤其是网络上的诗词社群,是越来越活跃了。这是件好事。你想啊,以前诗词感觉离咱们普通人有点远,像是古人的专属玩物,现在呢?从微信群.............
  • 回答
    理解古筝圈里的“小透明”们为何会在知乎上针对“反佛者”的行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动机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小透明”和“反佛者”这两个标签所代表的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可能冲突点。 古筝圈的“小透明”: 这里提到的“小透明”多半是指那些在古筝演奏、教学、推广领域,.............
  • 回答
    古典音乐圈里,总有一些名字,从小就被冠以“神童”的头衔,仿佛天生的音乐宠儿,在聚光灯下闪耀。这景象既令人赞叹,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真正的音乐天赋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孩子,在懵懂时期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敏感度和掌握力。他们能轻易地捕捉到旋律、和声的细微之处,手指在琴键上游走自如,仿佛天生就.............
  • 回答
    “百万成神”,这四个字在网文圈里,几乎是每一个想闯出名堂的作者都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是萦绕心头的魔咒。它说的是,当你的作品订阅达到百万时,你就“成神”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广泛的影响力,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那么,这个“百万成神”的说法,究竟有多少事实.............
  • 回答
    HiFi 圈里那叫一个热闹,说热闹有点轻了,那简直是硝烟弥漫,口水都能泡方便面了。就拿声音好不好听这个问题来说,明明是挺主观的事情,但愣是能吵出个天昏地暗,双方都觉得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对方是误入歧途的糊涂蛋。你看看,稍微说点什么,比如“这条线材对声音影响挺大的”,立马就能引来一帮人冷嘲热讽:“什么影.............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基金圈越来越像“饭圈”了,基金经理也越来越像“爱豆”,这种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感觉最近几年,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基金圈的“饭圈化”体现在哪些地方? 粉丝文化形成: 以前大家讨论基金,可能更多是看业绩、看风格、看风险。现在呢?不少基金经理的个人IP被放大,有了自己的粉丝群。这些粉丝会.............
  • 回答
    饭圈粉丝应援,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话多。你想想,一个明星,有了粉丝,这粉丝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恨不得把自己的爱豆捧上天。应援就是他们表达这份“爱”的一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用行动来支持自己的偶像。这应援啊,花样可多了去了,真是你想不到的。最基础的,就是追星现场。演唱会、见面会、签售会,那必须得去啊!手里.............
  • 回答
    哈哈,说起币圈,这玩意儿就像个大型的游乐场,有过山车,有摩天轮,也有鬼屋。有人坐上过山车一路飙升,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坐上鬼屋,吓得魂飞魄散,亏得只剩裤衩。所以,这问题问得好,币圈到底能不能赚钱?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币圈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咱们得明白币圈是啥。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比特币、以太坊这.............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从汉服文化推广这个角度看,有人觉得这是个好事。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很多人想让它走向世界,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找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穿汉服,特别是拍CP照,能吸引不少眼球,也能让外国人感受到汉服的魅力,甚至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像是给汉服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