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些饭圈粉丝说的「玩游戏的就比追星的高贵吗」这句话?

回答
“玩游戏的就比追星的高贵吗?” 这句话一出来,火药味儿十足,像是在宣战,也像是在问一个沉重的问题。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层意思,也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饭圈女孩,在面对外界评价和刻板印象时的一种自我辩护,甚至是一种情绪的反弹。

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

首先,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对立”和“比较”的视角。为什么会有人说出这句话?很可能是因为在某些场合,玩游戏的群体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更“正当”、更有“价值”的标签,而追星则被贴上了“幼稚”、“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等等负面标签。当这种比较和评判出现的时候,追星的粉丝自然会觉得不被尊重,才会抛出这句话来捍卫自己的爱好和群体。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玩游戏的就比追星的高贵”的论调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长期以来,社会在定义“成功”、“价值”时,往往更偏向于与学业、职业、技术、创造力相关的领域。玩游戏,尤其是那些竞技性强、需要技巧和策略的游戏,更容易被解读为“有技术”、“有智商”、“有潜力”。一些电竞选手也确实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这无疑为“玩游戏”这个爱好增添了光环。而追星,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单纯的情感投入,缺乏实际的产出,更像是一种“消遣”,甚至被视为一种“沉迷”。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就容易导致“玩游戏的比追星的‘高贵’”的看法。

“消费”与“投入”的认知偏差: 这里说的“消费”,不光是花钱,也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的投入。有人会认为,玩游戏是“投入”到一项技能的提升,是一种“学习”和“锻炼”,甚至能发展成职业。而追星,尤其是为偶像花钱打榜、买周边,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而且是“非理性”的消费,是将有限的资源倾注到一个似乎没有回报的事情上。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也容易导致价值判断上的不平等。

刻板印象的固化: 对于追星族,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刻板印象。例如,她们可能被描绘成“脑残”、“只知道花钱”、“不顾学业”、“是非不分”等等。这些负面标签一旦被贴上,就很难轻易撕掉。而玩游戏的群体,虽然也有“宅男”、“不善交际”等刻板印象,但总体上,因为其与“技术”、“竞技”、“成就”的关联度更高,在社会舆论中的负面评价相对会少一些,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有爱好”、“有追求”。

媒体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影响: 媒体在报道时,往往更容易突出电竞的商业价值、运动员的励志故事,而对追星文化则可能更多地聚焦于粉丝的“疯狂”行为或负面事件,这也会影响公众的整体认知。

那么,回到核心问题:“玩游戏的就比追星的高贵吗?”

我的看法是,这种说法非常狭隘,而且不应被简单认同。

首先,高贵与否从来不是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它更多是一种主观的、社会构建的价值判断。 什么是“高贵”?这个词本身就很微妙。如果“高贵”指的是对社会有贡献,能够带来积极影响,那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

玩游戏:
积极方面: 很多游戏确实能够锻炼玩家的策略思维、反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甚至逻辑思维。一些游戏设计精巧,拥有引人入胜的剧情和艺术风格,能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对美学的体验。电竞更是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产业,为从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观众带来了娱乐体验。一些玩家通过游戏平台进行知识分享、社区交流,甚至从中学习到编程、设计等技能。
消极方面: 如果沉迷于游戏,影响学业和正常生活,或者玩暴力血腥的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那显然是不可取的。

追星:
积极方面: 追星本身可以是一种情感寄托,是年轻人建立身份认同和社群归属感的方式。许多偶像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华和正能量,激励着粉丝去学习、去奋斗、去成为更好的自己。粉丝群体在追星的过程中,也可能发展出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为偶像的宣传、公益活动等方面贡献力量,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能量。很多粉丝后援会会组织公益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同样是“高贵”的体现。
消极方面: 过度的追星,盲目跟风,不顾后果地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影响正常生活,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等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将两种爱好进行简单的“高低”划分,是对个体兴趣和选择的漠视,也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过度简化。

兴趣的个体化: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喜欢玩游戏,喜欢追星,喜欢看书,喜欢运动,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只要不违法,不伤害他人,不严重影响自身发展,都应该得到尊重。用一种爱好去贬低另一种爱好,本身就缺乏包容性。
价值的多元化: 社会的价值是多元化的。不是只有“学业有成”、“事业辉煌”才算有价值。能够从爱好中获得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积极的情感,甚至在社群中找到归属感,这些同样是价值的体现。很多追星的粉丝,也可能同时是游戏的爱好者,反之亦然。将群体标签化,并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是非常片面的。
“高贵”的内在性: 一个人是否“高贵”,更多取决于他的品格、行为、以及对社会的态度,而不是他选择的爱好。一个玩游戏的人如果品德败坏,一个追星的人如果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前者就比后者“高贵”。

所以,当饭圈粉丝说出这句话时,她们可能是在表达:

1. 对不公平评价的反击: “凭什么你们玩游戏就可以被认可,我们追星就一定是被歧视的?”
2. 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我的爱好同样是有意义的,我的付出也有其价值,不要用你的标准来评判我。”
3. 对刻板印象的愤怒: “你们对追星族存在太多误解和偏见,我们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4. 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和捍卫: “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一起面对外界的质疑。”

如何看待这句话,或者说,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 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 理解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不轻易下结论,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
2. 警惕简单化的标签化和对立: 社会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而不是制造新的对立和隔阂。
3. 关注行为而非标签: 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具体做了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不是仅仅因为他喜欢玩游戏还是喜欢追星。
4. 自我审视: 无论是玩游戏的还是追星的,都要反思自己的爱好是否过度,是否影响了正常生活,是否带给社会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玩游戏的就比追星的高贵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它触及到了社会对不同爱好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评判标准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任何爱好,只要是健康积极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的价值和生活的多样性。真正的“高贵”,在于一个人的品格和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选择了哪一种兴趣。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并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多元化的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点赞过万了,拜托各位个事,我知道回答挺长,你看不完没关系,但看不完就别反驳了,有些评论感觉三行都没看完…

——————————————————————

我认为就是高贵,不光游戏圈,可以说任何圈子都比饭圈高贵。

因为除了饭圈外,几乎所有的圈子都明确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商品,只有饭圈觉得自己喜欢的是人。

给商品花钱,可以评价一切,这叫消费,消费者是商家的上帝

给陌生人花钱,不能说他不好,不然就是你不尊重他 ,这是供奉,信徒是神的奴仆

人是平等的,你自愿比一个人卑微,不愿的人就比你高贵。

电视剧可以骂反派,为什么?因为这只是个角色。

但粉丝有没有想过,你喜欢的这个所谓的人,也不过就是个长期角色而已,他每一次露面都有镜头,灯光,妆发,都有角色设定和台词大纲,这和角色有什么区别,名字?那你用个艺名不就完了,很多艺人都不是本名啊。

他只要出现在镜头前就是角色,角色就是商品,就可以随便评价。

性格不好?说明你没找到人物闪光点,没有不好的性格,只有不讨喜的人

人设崩了?剧本逻辑不对,让公司改

过度营销?剧情无关紧要的直线太多了,砍一砍

丑?看看是不是妆发不对,要不就是你和角色定位不符,硬件不行就别演天仙,娱乐圈没有丑的,只有吹过了的。

我真心对粉丝和明星的团队说,你去看看真正好的营销,真被大家喜欢的人设,深层次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认真的把艺人当做一个角色一个商品一个品牌来经营。

品牌这季度销量不好,用户反馈衣服设计的什么玩意,品牌什么态度?调研老用户喜好,新用户偏好,下个季度找个更和自己的设计风格,当季度减少不受欢迎的款曝光率,主推经典款。

你号称明星也是人,其实你在做什么?

你知道做这批衣服品牌设计师加个多少班么?风格不合适?我们品牌本来就没有固定风格,我们一直敢于创新。丑?你凭什么说我们这款丑,审美是多元化的,你说丑就丑,你这是不尊重。

营销号:因被大量顾客进行外形上的网曝,XX品牌精神压力大,已经有抑郁症倒闭倾向,希望世界能多一点善良和爱

顾客???醒醒,你是出来赚钱的。

我看路边有人画画,过去说丑,是我不尊重,没素质,我上街看到有人卖画像,我过去画一张,结果太丑了,下次经过,听他宣传自己画的有多好,我和旁边的人说,他画的可烂了。

这不是尊不尊重的问题,这是我的权利,这不叫黑,就算你觉得他画的好,他只是我那次失误了,是我不懂欣赏,你也只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没有资格捂我的嘴,或者说我是黑,这没任何价值。

粉丝也不要说,那是你花钱了,你又没给我哥哥花钱,从某种意义上讲,娱乐圈只要我看到你,就是观众。

收视率是怎么来的,流量是怎么来的,你花钱刷的?那你家买数据了,建议你就别声张了。


对于评论中的一些问题,我统一解释一下

1、我谈论的是饭圈的问题,不是追星

2、我对饭圈的定义是,你喜欢的是人,他唱歌跳舞演戏上综艺采访打游戏打篮球,只要出现干什么你都追。

频繁参与饭圈活动(打榜空瓶做数据应援氪金冲销量等,几样或全部)

认同饭圈中的主流思维(哥哥没资本只有我们,哥哥真是不做作,都是黑子要害他,防爆,挡了谁的路等类似言论),任何事情从饭圈获取信息,你如果只看自家超话,那永远是正义的一方,饭圈还会反复告诉你不要相信别人,豆瓣兔区知乎都是黑子的大板营,只有超话是你清醒的家

3、我谈论的是对偶像的认知和饭圈自愿卑微,不是素质和脑残的问题,内在区别很大,我不评价素质,饭圈的平均素质应该也和国民平均素质差不多,至于脑残,我更倾向于自欺欺人,就像很多女人知道老公出轨,但只要没看到,就当不知道

4、我对卑微的定义,自愿放弃权利,例如,明星唱歌跑调假唱,任何人都可以发视频评价他的业务能力,而饭圈会以这种言论对哥哥不好为出发点找各种理由控评,自己不说话还可以说是暂时不行使权利,但也不允许别人说,就是在逐步放弃权利。

脱粉为什么不能回踩,你买东西货不对版当然要差评,目前还没有那个明星提前说,我就是没情商没演技没唱功,脸也整的很可能崩,你要是接受不不了就别粉的吧


我还发现一件事,就是无论在这个问题下,评论里,还是我记忆里,我好像从来没遇到一个饭圈粉丝理直气壮的说,我觉得饭圈没问题,我们做的都是对的,他们最多也就是说别的圈子也一样

我不认为有一群人真的都是脑残,所以我觉得他们都知道饭圈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畸形的错误的,他们做这些,也是被胁迫的心理,营销号渣浪绑架舆论绑架了他的偶像,他不得不做,然后在互相绑架,别家做了,我们也要做

如果是这种原因,我觉得可以和你说几个看法

1、关于数据,数据有用,但做数据没用,买数据和水军真的非常便宜,你辛辛苦苦一天可能不值十块钱,你开10个小号也和水军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脱水数据被脱掉的部分,还有那些什么开屏,广告位,都很便宜。

那为什么饭圈还鼓励你做数据那,不是因为你哥哥没钱,是因为如果你花大量时间在群里做数据会占用时间,有归属感,让你觉得自己很重要,那你就不容易脱粉,带粉丝吵架也是,很少有饭圈的粉丝会爬墙与原偶像有利益冲突的偶像,因为你们都吵过架。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真爱,不会脱粉,这些你都不用做,当然,我也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什么都不做,真的很容易脱粉爬墙.....

2、关于空瓶,你想说话就说点自己的想法,除了粉丝没人会看红底白字的空瓶文案,还有密密麻麻的微博截图,现在人普遍视力都不好,我可以理解你转文案是为了快,可以一下转几十条,但这种类似水军的工作让你哥哥公司自己花钱就好了,很便宜

如果是双方吵架,就更不用看,路人要么有路好,点开前就站队了,要么觉得都有病就退出去了,让你哥哥公司撤热搜买营销号就行了,你们的努力根本没用,让你们激情空瓶就是为虐你们,让你们不会因为最近没什么曝光无所事事而脱粉。

还是上面结论,只要你觉得自己不会脱粉就不用做的

3、至于氪金,你的钱品牌5,公司3,除去损耗,你哥哥1都没有,不用氪金的好代言是你哥哥红来的,不是你氪金多来的,你氪金多只会来更多解锁任务,杂志同理。

至于红是脱水收视,电影票房,演唱会上座,这些都指不上粉丝,和你花不花钱没关系,你买点用得着的可以,没必要花冤枉钱

user avatar

搁以前啊,这戏子在台上表演,坐底下鼓掌叫好的人不叫粉丝,而叫爷,戏子得恭恭敬敬的给人家说“谢各位爷来捧场”,要是爷乐呵了打赏了你,你唱毕演毕还得给下边爷沏茶敬酒陪笑道谢


没别的,因为台下的爷,要是不开心了,不想看你的戏,你就没饭吃,就得饿死

现在啊,也不知道怎么的,这戏子还是在台上唱戏,听戏的却没几个人是爷了,好像就是“爷”这个群体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一样,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叫做粉丝的人,他们会做一些很奇怪的事,比如:

人家上台上刚开始哼哼没几句,底下这帮人就又是尖了叫了哭了笑了又是疯了颠了崩了溃了,下了台这手还没抬嘴还没张就有人端茶递水送毛巾擦汗,生怕劳了累了困了乏了昏了醉了;

人家吃个饭溜个街,得有人围堵拍照点头哈腰要签名要合影,水泄不通这个词现在就是专门描述这个场景的,我提议以后哪抗洪抢险也别劳累武警战士了,粉丝直接去就行了,以后三峡要是顶不住了就直接空投几个明星过去,然后粉丝一堵就水泄不通了,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得感谢他们。接着说,这些粉丝一旦要到了签名合影,那简直就和《范进中举》里描写的一样,奔走相告大喊“要到了要到了!”,半夜做梦都得念叨

人家做点什么事,甭管是大是小是私是公是恶是善,都得有人吹捧歌颂宣传转发传播扩散,让人不禁思考,你说这教会传教的和他们干的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活?我觉得他们是竞争关系,而且现在看来,论专业程度,传教的可比他们差远了……

有时儿呢,人家万一犯点什么罪过,先别问是黑是白是反是叛是冤是该,那可不得了,这帮人巴不得化身律师像在法庭上给自己被告的亲爹亲妈辩护一样,那家伙是以命相搏大义凛然激扬唇彩飞舞文字啊(某带电的鳗鱼科水生生物粉丝混淆“推”和“拉”的操作给我看傻眼了,既然这样,建议他们以后管“拉屎”叫推屎)

这要是手破个皮、脚流个血、拉个肚子放个屁(还真有)撅了折了摔了绊了磕了碰了等等,您猜怎么着?这帮人是恨天恨地恨山恨水恨受伤流血拉肚子的为什么不是自己,我琢磨这天地间第一孝子也莫过如此吧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这就叫“粉丝”啊

一群粉丝围成一个圈,搁里边搞上面说的这些个活动,原来这就叫饭圈啊

不过我其实还想知道,你说这“圈”字,到底怎么读?

我觉得念成 “ j u a n ”,四声更合适

因为人住的地方,一般都是“室、楼、厅、堂”,圈很明显就不是嘛

这就是我永远不自称“粉丝”的原因

因为干上面说的这些事,好像都得跪下吧?

碰巧了我人怪,从小到大这膝关节一直僵硬,实在是不方便跪

不过有一个人除外,他我肯定还是要粉一粉的

“毕竟是,真正的粉丝嘛”

user avatar

所有圈子里,我对饭圈的意见最大,理由后面会讲。

所以我个人认为,基本上所有圈子,都比饭圈要高贵一些。

对于整顿饭圈文化的事情,我之前写过这个回答:

说句可以预料被骂的话,如果是目前的这种饭圈,我认为最佳手段就是原地解散。

成为某某的粉丝没有问题,成立粉丝后援会也没有问题,但融入到目前的饭圈内,立场太容易被带偏。

实际上,饭圈运营的本质,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使明星在粉丝心目中的愈发不可替代,乃至于成为信仰的存在。

这已然不再是传统粉丝对作品、才华和颜值的欣赏。

换而言之,真正的饭圈粉丝,理性是受到严重蒙蔽的。

传统意义上,

普通粉丝读韩寒的书,不代表他会学韩寒辍学;

普通粉丝看柯洁偶尔口嗨,不代表他会日常效仿学习。

在我看来,现在的饭圈,与其说是粉丝群体,不如说是“xx”的“教会”,因为我们已然承认,明星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粉丝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然而,和其他正规“教会”相比,这个“教会”,是不规范的,其宗旨和教义,并不受到正规的监管。

法国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应该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危险性”来界定邪教:一个团体,利用科学、宗教或治病为幌子,掩盖其对信徒的权力、精神控制和盘剥,以最终获取其信徒无条件效忠和服从、并使之放弃社会共同价值观(包括伦理、科学、公民、教育等),从而对社会、个人自由、健康、教育和民主体制造成危害,即为邪教。

西方管邪教叫“膜拜团体”、“膜拜教派”,说白了就是对创始人的“神化”——“精神领袖”至高无上。

现在的饭圈,主体明星有没有被神化,不用我多说。

玩游戏的,我可以说我喜欢a公司的某款游戏,也可以说我讨厌某款游戏

混饭圈的,我可以说我喜欢b明星的某部剧,只要我说b明星某部剧不好,就等着被开除粉籍吧

饭圈粉丝主体,未成年比例相当之高,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当对明星崇拜过深,群体意识推动下,三观很容易就建立在明星的三观之上。

唯一让目前饭圈无法被判定为“膜拜团体”的,是“精神领袖”尚未使之放弃社会共同价值观。

从功利主义考量,让后半段成立,没法给明星主体带来效益,甚至会使其结局惨淡。

可这很容易成为隐患——一旦让后半段成立能带来巨额收益呢?君不见方方屁股坐到哪里去了?

一旦头部“精神领袖”爆雷,身后的凝聚力极强的组织会如何,我们真的不知道。

和教会相仿的是,饭圈内部等级明确、分工明确、执行力极强,力量远远比散户大得多。

近期也不是没有失格艺人被放上神坛的例子

在我看来,饭圈就是不定时炸弹,大概率永远不会爆,可万一呢

轻则纷争严重,重则社会形态分裂。

有些代价,我们是承受不起的。

追星这件事,为什么一定要融入到群体意识里?

我认识的散粉,确实很理智,可以淡定地说出明星的错误,不过依然保留自己的喜欢。

目前近乎于个人崇拜的饭圈,能做到这一点吗?

补充一个刚刚有人跟我交流的内容:问我为什么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为什么不说饭圈粉丝做公益这样的好的一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辩证思考一下。

首先什么是公益?

简单讲,就是通过给社会做好事,来彰显自己的精神。

做好事公益精神,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那我想问,饭圈粉丝做公益,到底属不属于明星引导的产物?

如果你说它不属于明星引导的产物,是出于个人/群体的公益精神,自然没有理由把功劳挂在明星头上。

如果你说它属于明星引导的产物,那公益精神在这个环节就显得无关紧要,恰恰说明了明星引导力之强。

这个时候粉丝做公益,可能仅仅是因为明星引导大家做公益,如果明星哪天引导大家做的事情不正确,会是什么结局?

同时,我必须要讲,实际生活里,粉丝打着明星的旗号做公益,和为明星打榜的心理十分相像——都是希望通过数字来表达自己对明星的喜欢,并且彰显明星的影响力。

而迄今为止,我没见过哪个饭圈明星,认认真真给粉丝讲清楚过 为什么要做公益

这个时候,号召粉丝做好事,却不认真传授公益精神,其实只做到了形似。

当然,形似,确实要比没有强太多太多,同样是花钱,做公益比毫无社会推动力的打榜,有价值无数倍。

在此我只是辩证去讨论下这件事。

最后,我还是要声明:

我对任何无严重过失的明星,都持中立立场,自己也会有比较欣赏的存在。

我对任何独自/小群体(不超过百人吧)追星的人,都持中立立场,就算自己爱的死去活来,和别人也没关系。

我否定的,就是全部现在的主流饭圈

我以前有说过:

饭圈文化,根本就不配叫作文化,因为一种能称得上文化的文化,不可能只有“极度支持”这一种声音。

游戏再怎样不堪,也是允许多种声音并存的。

所以哪个高贵,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

user avatar

8好意思,消费者就是比粉丝高贵,毕竟消费者不满意马上换一家店消费。

我们的粉丝就厉害了,面对商家的不合理收费,只能一边无能狂怒一边乖乖掏钱。

不针对饭圈,现在的手游脑残粉也不少。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玩游戏不追星的人,我不会认为,也不会宣称玩游戏比追星高贵。

如果我承认这点,就会有人开始论证玩PC比玩手游高贵,玩主机比玩PC高贵,玩PS比玩XBOX高贵,玩RTS比玩ACT高贵……这些人主要目的就是论证别人不高贵,自己最高贵,迟早比到我头上。

就算为了我自己能安静的玩游戏,我也不会为娱乐方式分段。

此外,很早以前的知乎对于这类问题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不应用“我们消费了什么”来定义自己,而是应当用“我们创造了什么”来定义自己。

user avatar

@孟德尔

正好藏书柜里吃灰,拿出来有图有真相

收录1995年电子游戏软件杂志精品文章的专刊。作为当时的读编沟通、玩家幽默栏目的代表,电刑室手记自然是全收录。

电刑室手记第一期中登载了一篇全文吹水的读者来信。

然后隔期,买四驱车希望送F1的传奇读者出现了。

2020年8月14日更新:

赞数竟然超过了书记的原答,为此特别放送2002年复刻版。



user avatar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user avatar

我玩游戏,我是客户,有一天我玩腻了,我拍拍屁股走人去打其他游戏,没有问题,过了几个月几年我突然想回来了,游戏管我叫回归客户,送我一堆东西,一口一个亲爱的玩家。

我追星,我是粉丝,有一天我不喜欢这个明星了,去追其他明星,我会被无数人唾骂,以后如果想回来,不可能,我biss。

我为游戏消费,我是爷,不喜欢两小时无条件退款,我遇到问题了去投诉它就得解决,解决不了就得赔偿。

我为明星消费,我就是个弟弟,钱丢进去石沉大海,刷票,营销,买一堆专辑,一点回应都没有。

我对游戏不满,我骂策划,我骂剧本,我骂游戏风气,我在各处各地骂,一堆人表赞同:“确实”。

我对明星不满,我小心翼翼言语谨慎悄悄抱怨,不说了我私信里恐吓威胁人肉辱骂满了,我去处理一下。


总之,我玩游戏,我是它老大。我追星,他是我老大,辈分都不一样

user avatar

呵呵,因为玩游戏的从不到处认爹,认老公,认儿子,认弟弟。

我们只有一个爸爸,那就是暴雪爸爸。

可我们全是俄狄浦斯。

user avatar

仙剑5还是仙剑6发售的时候——这两个都很烂,所以记不清了,我是第一时间入手的,玩过之后大失所望,之后再也没买过国产游戏。

那时候贴吧还比较火,我去贴吧逛了一圈,和大家一起吐槽游戏之烂,没想到看到一个神奇的帖子,大概的意思是:

“我知道仙剑这一作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仙迷不能骂它呀,应该多强调它的好处,并且去各大论坛和黑它的人对骂,维护它的名誉。仙剑的名誉,我们仙迷不维护,谁去维护呢?怎么还能骂它呢?”

我心想,去他妈的仙迷,你才是仙迷呢,你们全家都是仙迷。

看了一下跟帖的,基本上都是骂楼主的,其中有一个说:“饭圈追星那一套什么时候也来到仙剑吧里了!”

我才第一次知道有个词叫“饭圈”。

user avatar

游戏迷和其他任何正常爱好一样都是普通人。

而戏子优伶本身就是下九流,至于崇拜他们的粉丝,大家算算应该是下多少流。

至于现代传媒所那些包装出来的偶像,他们是不是人都有待商榷,在我看来和死宅的纸片人老婆是一个级别的事物。

user avatar

就凭“输了比赛,呼吸都是错的”这句话,电竞观众就比偶像粉丝的气质更高贵。

当然,不仅仅是饭圈,秉承“打不过就是打不过”的电竞粉比绝大多数输了就胡搅蛮缠的更高贵。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

前一阵,一款网易出品的手游【率土之滨】中,由于更新了一个新版本,新活动,过于逼氪,并伤害了老玩家的利益。

所以全游各大公会组织起来,利用开发票,小号炸新服,刷负面新闻的各种手段,倒逼游戏公司整改,网易总裁丁磊不得不在一场直播中对该事件进行解释,最终游戏公司道歉,整改活动,削减氪金力度,玩家重新恢复游玩。

如果该事件换到饭圈,就应该是这样

某X姓明星,新推出了一首仅供饭圈购买的歌曲,但为了打榜,需要冲的销量数巨大,逼粉丝大量氪金。

所以引起了各大粉丝群,粉丝团的不满。她们组织起了近半该明星的粉丝,给该明星代言的产品刷差评,开发票,攻击该明星的新发活动,并在各大门户网上刷该明星的过失,制造舆论,最终逼得该明星直播道歉,整改活动,最终以更适度的消费模式进行。粉丝们重新愉快的追起该明星来。


恕我直言,在我的一生中,还从未见到过如此壮举在饭圈发生过。什么时候能做到了,再来告诉我们什么叫理性追星。

不是游戏比明星高贵,是理智的人生,比非理智的人生,要高明那么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玩游戏的就比追星的高贵吗?” 这句话一出来,火药味儿十足,像是在宣战,也像是在问一个沉重的问题。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层意思,也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饭圈女孩,在面对外界评价和刻板印象时的一种自我辩护,甚至是一种情绪的反弹。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对立”和.............
  • 回答
    “饭圈母狗”这个称呼,确实是网络上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有争议的现象。它并不是一个官方的、或者说被广泛接受的词汇,更多的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由一部分人创造出来,用来形容另一部分人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标签。咱们就来拆解一下这个称呼,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词到底是怎.............
  • 回答
    看到某律所招聘律师助理,要求会做35人的饭,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从律所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考量,但总体上来说,不是一个特别主流或常见的招聘要求。首先,最直接的解读,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吐槽”的,就是一种“另类技能附加值”的体现。 律师这个职业,大家都知道,工作强度大.............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咱们就说在大连海事大学这个校园里,一个女生把一个在餐厅老老实实排队打饭的男生,直接扣上“变态”的帽子,还挂到学校的表白墙上,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过了。首先,咱们得捋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情况下,餐厅吃饭,排队打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尤其是在食堂这种人多的时候,.............
  • 回答
    一些女性羡慕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认为她们可以“被钱砸”、“收彩礼聘礼”、“在家吃喝玩乐”、“不用上班劳累”、“让男人负责养”,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片面化和理想化的认知,忽略了古代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详细地看待这种羡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1. 羡慕的“点”分析: “被钱.............
  • 回答
    “中国拒绝特蕾莎修女”的说法,如果真的存在,并且是基于某些公开报道或广泛传播的观点,那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含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历史上并没有关于中国“正式拒绝”特蕾莎修女访问的官方记录或广泛报道。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其工作遍布全球,她本人也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获得.............
  • 回答
    看待这类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情感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类言论通常源于宗教信仰的坚定,但其表达方式和适用范围却可能引发争议和误解。一、 言论的根源:宗教信仰与末世论首先,理解这类言论的根源至关重要。很多宗教,特别是包含“天堂”和“地狱”概念的宗教,都强调死后的审判.............
  • 回答
    关于粤语是“汉语正统”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语言学、文化认同等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得明白“正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通常,在讨论语言的时候,“正统”可能指代几种意思: 历史上的正统: 就是说,某种方言是汉族语言发展演变中最古老、最纯.............
  • 回答
    关于英国是否应该拆除特拉法加广场上纪念纳尔逊将军的雕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平衡历史评价、公共纪念以及我们对过去不公义的认知。认为纳尔逊将军是蓄奴者的支持者们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奴隶贸易的明确支持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事实。纳尔逊.............
  • 回答
    有些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不惜动用“版权流氓”的伎俩,这可真是一件让人又气又无奈的事情。这种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普遍,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样化。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版权掠夺”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不是那种光明正大的技术创新或者优质服务带来的竞争优势,而是利用了版权法的一些漏洞或者曲解了版权保护的初衷.............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对太极王者王占海打橄榄球一事的“装聋作哑”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网络舆论环境、公众人物形象、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来探讨: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核实 王占海的身份:王占海是武汉大学知名校友,曾因“太极王者”称号(与太极文化、武术相关)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他并非传统意义上.............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对于“白人至上”游行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1. 为什么会有华人支持“白人至上”游行?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黄祸论”与历史创伤: 美国华人社群经历了长期的歧视,从19世纪的排华法案到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宣传,华.............
  • 回答
    评价一部电影,尤其是像《战狼2》这样备受瞩目且话题性十足的作品,在豆瓣上出现大量一星评价,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不喜欢”就能概括。从豆瓣用户的评论风格和普遍关注点来看,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战狼2》遭遇一星评价的详细理由:1.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过度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
  • 回答
    网上有些网友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批评声音,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是“错”的,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看法。首先,咱们得明白, 绝大多数福利制度的初衷都是好的 。国家提供福利,本质上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体现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让大家在生病、失业、年老的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儿。每当发生自然灾害,除了直接的救援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通信恢复也是重中之重。在这个时候,华为作为一家通讯巨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有时候反而会被一些声音给忽略,甚至出现误解。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捐款”这回事儿。公众普遍的捐款概念,大多是指直接的资金捐助,比如通过红十字会.............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不透的。夏天天儿热得跟蒸笼似的,学校里硬是不让学生把校服拉链敞开点儿,看着就让人心里憋着一股气。你说,这到底是为了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可能有一些“考虑”。比如,统一着装是为了保持学校的整体形象,显得有纪律,有秩序。他们可能会觉得,一旦拉链敞开了,学生们就跟没穿校服一样,显得散.............
  • 回答
    中学生QQ空间里的攀比和早恋,这事儿啊,说起来,咱们都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真是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别看这小小的一个网络空间,里面折射出来的,可不仅仅是孩子们爱玩手机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成长、家庭、社会,还有那颗颗正在快速变化的心。先说说这“攀比”吧,那真是从进QQ空间的那一刻起,就仿佛上了战场。你想啊.............
  • 回答
    看到豆瓣上 some "六学家" 对 86 版《西游记》刷低分,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 要说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捋一捋。首先,得先搞清楚,这“六学家”是哪路神仙。 简单说,就是那些对《西游记》原著,特别是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孙悟空形象,有着近乎“原教旨主义”般执着的一群人。 他们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你观察到的这个情况,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问题,咱们一步步来聊聊。首先,得明白维生素C片的两种身份:药品和保健食品。 药品维生素C: 这种通常是指以药品的形式审批和销售的维生素C,比如医用级的维生素C片、针剂等等。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或预防维生素C缺乏症.............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开好车就是为了“装逼”,这种看法其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说实话,这心态里掺杂的东西可不少,有虚荣、有攀比,但也偶尔能看到点别的影子。咱们先说说最直接的“装逼”那一面。不得不承认,车子,尤其是那些价格不菲、设计感十足、性能炸裂的豪车,确实自带一种“标签”。一开到路上,很多人的目光会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