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些药店只卖108的维生素C片(保健食品)而声称没有3元的小瓶药品维生素C?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你观察到的这个情况,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问题,咱们一步步来聊聊。

首先,得明白维生素C片的两种身份:药品和保健食品。

药品维生素C: 这种通常是指以药品的形式审批和销售的维生素C,比如医用级的维生素C片、针剂等等。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或预防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或者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药品有严格的监管标准,从生产到销售,都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和规范。你说的3块钱一小瓶的,很可能就是这类产品,它们往往更注重药效、成分的纯度和明确的治疗指标,剂量可能也更精准,更适合作为“药”来使用。

保健食品维生素C: 而108块钱一瓶的,大概率属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在我国实行的是注册备案制,它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生理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虽然它们也含有维生素C,但更多的是作为膳食补充剂,来满足人们日常对维生素C的需求,或者声称有某些“保健功能”,比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你说的这种现象呢?“卖108的保健品,没有3块钱的药品”?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利润空间与经营策略的差异:
药品利润薄,经营成本高: 像你说的3块钱一小瓶的药品维生素C,单品利润可能非常微薄。药店作为商业机构,也需要盈利来维持运营。虽然药品是必需品,但利润率低的产品,在同等陈列空间下,药店可能会更倾向于销售利润率更高的产品。
保健食品利润空间大,附加值高: 而108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保健食品,它的定价往往包含了品牌溢价、营销推广、产品包装设计、以及它所宣称的各种“保健功能”。这些附加值使得它的利润空间远大于单纯作为药品的维生素C。药店销售这些产品,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所以自然会优先推广和摆放在显眼位置。

2. 市场需求与消费者认知引导:
“治病不如防病”的观念深入人心: 很多人买维生素C不是为了治疗确诊的缺乏症,而是出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美白养颜”等日常保健的需求。保健食品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自己塑造成了满足这些需求的“优选”。
对“药品”的固有印象与“保健品”的模糊界定: 有些消费者可能对药品和保健食品的界限不够清晰,或者认为只要是维生素C,效果都差不多。而药店的销售人员可能会根据消费者的提问,引导他们购买利润更高、更适合“保健”概念的产品。
包装和陈列的影响: 价格高的保健品维生素C,往往包装更精美,陈列位置也更显眼。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也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贵的就是好的”,或者“这个肯定比那个便宜的药好”。

3. 法规和政策的考量(虽然不太直接,但可能间接影响):
药品监管严格,流通环节有规范: 药品在销售和储存方面有一些硬性规定,比如需要药师指导、拆零销售限制等。而保健食品相对来说在销售环节的自由度会大一些。
保健品市场的“繁荣”: 近年来,我国对保健品市场的规范力度也在加强,但整体上保健品市场依然相对活跃,各种产品层出不穷。药店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自然也会引进和销售这些相对利润更高的产品。

4. 药店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驱动:
从“卖药”到“卖健康”的转型: 很多药店现在不仅仅是单纯的药品销售点,更希望打造成“健康管理中心”。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健康咨询等等,都是他们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收入来源的方式。因此,大力推广保健食品也是顺应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
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 很多药店的销售人员,其收入可能与销售业绩挂钩,尤其是高利润产品的销售。这会直接驱动他们去主推那些利润空间大的保健品维生素C。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

明确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是要治疗明确的维生素C缺乏症,或者医生建议你补充维生素C来达到某种医疗目的,那么优先选择药用维生素C,也就是你说的3块钱一瓶的药品。它的成分更明确,剂量也更规范。
理性看待保健品: 如果你购买维生素C是为了日常保健、增强免疫力等目的,那么保健品维生素C也是一个选择。但要明白,它的作用是“调节生理功能”,而不是“治疗疾病”。同时,要警惕过度宣传和不实功效。
学会辨别: 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标识。“药品”会有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保健食品”会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蓝帽子标志)。价格、成分含量、生产厂家、有效期等信息也要仔细对比。
咨询专业人士: 如果不确定,可以咨询药店的执业药师,让他们给出专业的建议。虽然他们可能也会向你推荐利润高的产品,但作为专业人士,他们也应该提供基于你健康需求的科学建议。
不要迷信“贵的就是好的”: 价格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效果更好,尤其是对于成分相对简单的维生素C。很多时候,高价格是品牌、包装和营销策略的体现。

总而言之,药店这种现象是一种市场经济下的普遍情况,是利润驱动、消费者需求引导和市场营销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产品的本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不是被表面的宣传和价格所迷惑。如果仅仅是因为方便或者被说服就购买了高价的保健品,而忽略了更经济实惠的药品选项,那确实有点“冤大头”的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医药行业从业超过十年的某人(不是医生),过来说几个事实:

1, 全球超过90%的维生素C原料药由四家中国药厂——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和江山制药生产供应。在此方面,中国具有维生素C绝对的产量权和定价权,这几家药厂的一点风吹草动都牵动全球维C的价格,近年来国内因为环保收紧导致维生素限产、价格上涨,于是全球诸多下游企业一片哀嚎。此四家,业内称vc四大家族。

所以,无论你买的维生素C制剂是国产品牌还是进口产品,极大可能性都是这四家国内企业生产的。

2,维生素的下游是饲料、食品添加剂、药品以及保健品。其实,饲料才是维生素类原料的大客户,其次是食品,药品反而是规模最小的。

当然,维生素C除外,维生素C原料药用料大户是食品。比如,可口可乐、红牛、七喜这些饮料都是vc用料大户,据财报可知,这三家用的维生素C都是石药提供的。

3,觉得3元钱的vc口感不好而又不愿意交198智商税的,其实还有很多中间地带口感好价格适中的。我国至少有上百家企业生产各种剂型的维生素制剂,什么颗粒剂、泡腾片、咀嚼片、分散剂,剂型丰富,口感多样,丰俭由人。

作为一名药店店员,基于他的绩效考核肯定要推荐利润更高的产品,才能拿到更多的提成,然而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啊。什么年代了,阿里药房、壹药网、七乐康、叮当快药、京东大药房,正规网上药店随便选,一线城市当天送到,何必跟线下店员死磕呢。

4,无论你是买的OTC国药准字号的维生素C还是蓝帽子保健食品,都强烈建议一定、千万看一看每片的vc含量。正常人不需要额外过度补充维生素C。一天多次大量服用vc没有额外好处,不要把它当糖果吃。每天超过600毫克就已足以引起成人尿频了,也有研究表明每日超过800毫克长期服用,会引起儿童的生长发育停止。

重要的事情再重复一遍,不要长期大剂量额外服用维生素c,把这个钱用来买蔬菜水果吧。服用其他药品期间,尽量不要与维生素C同服。

5,补充一下,普通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是葡萄糖经过微生物发酵然后再合成结晶提纯而得。至于那些什么号称天然针叶樱桃提取物啊,葡萄籽提取物啊,但凡提取,基本都得用到化学溶剂。基本工艺是提取、浓缩、分离、提纯,每个步骤都少不了各种化学溶剂。同样是百来块钱一公斤的化工产品,然后你说这玩意儿纯天然?!

user avatar

这样的黑店下次不去就好了。

不放心的话, 到医院药房去开就是。

如何看待药店只卖108的维生素C片(保健食品)而声称没有3元的小瓶药品维生素C?

这是一种欺诈行为, 在英语国家有个相对好听的词, 叫 “Misrepresentation”

以上是短回答。

///////////////////////////////////////////////////////////////////////////////////////


维生素C缺乏症:可表现为坏血病。这是少年科学画报和中学的生理卫生课反复强调的内容, 估计大家都知道。

默沙東药厂长期以来免费提供的默克诊疗手册就象上世纪80年代的《赤脚医生手册》一样通俗易懂。


维生素C:

维生素C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每天摄入高达10g的维生素C可能酸化尿液、导致恶心和腹泻,干扰体内抗氧化-强化氧化系统的平衡,并且可能造成地中海贫血患者或血色沉着病患者的体内铁超负荷。维生素C相对比脂溶性的其他维生素安全, 但是长期服用高剂量(每天超过2000毫克),可增加尿液中草酸钙的形成,提高罹患肾结石的机率。


值得注意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维生素缺乏的发生率是不太高的。大家也许应该警惕胡乱给自己加药引起的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缺乏症(Avitaminosis)是由维生素缺乏或者代谢转化缺损所引起的一系列慢性或长期的疾病,这类疾病根据与其有关的维生素的字母进行定名。与此相反的是维生素过多症,这类疾病主要是体内摄入过量脂溶性维生素造成的。


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

尽管很多人不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存在, 但是 WHO 发布过关于维生素的一些指导性的出版物比如在线的。因为中文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所以可能还有中文的:


维生素缺乏症这个话题在默克诊疗手册和生化、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科书上都有的。当然, 营养学的教科书和内科学的教科书上也是有的。同时, 在皮肤病和其他专科的教科书上也有。整个内容可以讲几堂课。



user avatar

说一点和大部分回答不一样的看法。

其实这个很正常,药店不是慈善堂,他们是要盈利的。现在的药店基本上都是私人的,有些做大的连锁药店都上市了,所以对于药店来说,获得更高的收益自然是他们的选择了。



简单的算一下,假定同样一个人需要服用VC,VC的规格都是每片净含量100mg的VC,每瓶100片,然后按照成人一日一片的常规服用办法,那么一个成人一年需要3.65瓶。

那么,3元的VC,一年只需要11元;而108元则需要394.2元。

在没有无限大的市场和无限大的需求情况下,哪怕是同样两种VC都是利润10%的话,3元的VC一年只能赚1元,而108元的VC一年能够赚39元,后者相当于前者利润的39倍左右,作为经销商,毫无疑问是选择后者了。

就像我上面说的,药店不是慈善堂,他们是要盈利的,所以药店肯定更倾向于进货价格更高的天然VC之类的。

对于此,有人说是智商税,我认为这应该是看个人的选择了,药店进货价格更高的天然VC还能销售,自然是有道理,我觉得主要有四方面:

1、药物依从性

依从性(Patient compliance/Treatment compliance)是一个临床上常见的概念,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通俗的说,就是病人愿不愿意遵医嘱服用药物。

影响依从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药物本身的口感,比如治疗中暑有一种大家都熟悉的药物叫藿香正气水,那个味道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十分难喝,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中暑之后,是不愿意服用藿香正气水的,相反会选择一些口感相对好的藿香正气片之类的,至少口感要好多了。

在VC上,同样存在个问题,而且更明显,对于并不是把VC当做药物而是用作保健食品的人来说,口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曾经在校医院开过3元的VC,怎么说呢,有一股明显的苦涩味道,很不好喝。反过来,药店销售的那种VC保健品味道相对较好,我们服用的感受和接受度也更高

所以,从依从性的角度,天然VC毫无疑问比药品VC更好,因此现在很多厂商都在努力的改善VC的味道,不仅有常规的橙子味的,也有从巴西远道而来的的针叶樱桃,已经被全球众多厂家看上,成为提取天然VC的来源,这种天然VC,口味酸酸甜甜的,一股樱桃味,在服用的时候,依从性肯定后者更好。

2、成本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那就是现在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了,以前经常嗤之以鼻的“时间就是金钱”,现在越来越成为很多人的切身感受。对于购买VC,也一样。

比如我要是去开3元的药用VC,需要开车到医院,排队挂号,排队等医生看病,医生开药,然后排队付款,排队取药,基本上,一盒3元的VC,往返油费、医院停车费,排队时间,最终折合下来,几十块钱小半天没了,而且医院还不给多开药用VC,一次只能开一盒。

而到药店呢,楼下就有两家药店,路过进去顺手买了,大概也就是几分钟,而且想买几盒买几盒。

所以,经历过几次买药经历后,现在的我,除非是必须去医院开的处方药,一般情况下,能够在药店解决的,基本都在药店买了。

3、对药物的抗拒性

我认为,这也是很多人,尤其是国人的一个普遍问题。我前几天还和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何国人喜欢中药,可能是传统文化影响,药食同源之类的。

去医院买的VC,一般是OTC的药物,而药店卖的VC一般是保健食品。

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到严重缺乏VC出现坏血病等情况的时候,只是亚健康的状态,那吃点保健品自然是可行的了,而只有生病了才去买药。这种心理也很影响很多人,当然,友们除外。

4、成分问题

作为药品销售的VC,纯度事实上是最高的,因此,对于单纯补充VC的患者来说,其实是最好的。不过很多时候,人们补充VC并不是因为生病,而是作为一种保健品来,这个时候,天然VC的优势就有所体现了。

2块钱的药品VC一般是合成VC。人工合成维生素C只含有单一成分,L-抗坏血酸(维生素C)含量在99%以上,长期服用可能有草酸石结石的风险

天然维生素C产品一般通过物理萃取技术,直接将鲜活植物中的营养成分保留下来,除了含有维生素C之外,还含有合成VC没有的植物营养素,如生物类黄酮、类胡萝卜素、氨基酸、维生素E、钙、磷、铁等矿物元素。

众所周知,维生素C很容易遇到光、热氧化破坏,但天然维生素C中所含有的这些生物类活性物质,不仅自身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能力,还能提升维生素C的生物活性,防止维生素 C被氧化而遭到破坏,使维生素C能够在正常的基础上更好更安全地吸收,进而使维生素C发挥强大的生理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

所以,我认为这四个因素是决定药店销售保健品VC且依然拥有非常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了,到这里,好像显得咱这个科普博主没写科学,所以我就在加上一点,关于VC的问题。

关于VC本身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V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用来减轻人体代谢产生的氧化应激问题。而且有意思的是,VC人体必需的一种维生素,在大部分灵长类上都是不能自身合成的,而自然界中不少生物却可以自身合成VC。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写过个回答来讨论灵长类等为什么丢失了VC的合成能力,


我认为,从进化上,当白垩纪大灭绝发生之后,哺乳类获得了新的生态位,因此它们开始迅速扩张,对于灵长类来说,它们体内同时存在尿酸和VC,二者功能一定程度类似,都可以起到还原作用,既然如此,何必多此一举,最终,VC合成能力失去了。事实上,VC合成能力和丧失分解尿酸能力同时进行[1,2]。当然,作为杂食性的灵长类,还可以通过从水果等中来补充VC,所以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看到有回答给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和药店斗智斗勇,也真的有闲,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非要买便宜的药用合成VC,直接去医院开药就行了,或者网购。至于社区卫生院,不知道你们的情形,反正我是不愿意去看那些人的臭脸。

无关好坏,只是选择。


[1]Johnson R J, Gaucher E A, Sautin Y Y, et al. The planetary biology of ascorbate and uric aci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pidemic of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Medical hypotheses, 2008, 71(1): 22-31.
[2]Wu X W, Lee C C, Muzny D M, et al. Urate oxidase: primary structure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9, 86(23): 9412-9416.

user avatar

不邀请也要来强答一波;

主要是有些人的智商税被收得惨不忍睹,不忍直视……妈蛋的,连便宜的Vc是化学合成的都出来了,这智商居然也能过上好日子。

果然要感谢共产党,老天饿不死瞎眼雀(瞎鸟=瞎J8扯),不过这让那些为真理努力而吃苦受累的人情何以堪。

本人工科狗,药剂专业,理科中的民工。

首先现在的Vc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就跟酿酒酿醋是一回事,只不过把发酵后的汤汤水水经过过滤提纯,最后分离出来我们需要的部分,维生素c。

由于原料是玉米,工艺也不复杂,没有专利费,又是国企,最后还入医保目录。不便宜没天理啊。

老外最赚钱的企业互联网什么的也就股价高,年盈利才几个点,最赚钱的永远是医药企业。其它行业坐火箭都撵不上。因为人穷人富都怕死,越富越怕死。

所有药店销售的药品不论是哪个厂家的,都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典既是行业标准也是生产规范。

任何不入药典、不按规范生产的产品不得以药品销售。

违者是要追刑责的。

所以只要是药店正规合法渠道的药,等剂量下效果都是一样的。

至于有人说服用后感觉效果不同,这里面的因素很多。除了不同个体对同一药品的个体差异外,还有饮食习惯与不同食物成分引起的拮抗作用

另外在心理作用下,安慰剂都能治病(骗人也能治病),不然心理学的那些大忽悠凭什么出医生。

所以108块的Vc与两三块的Vc在药监局实验室的冰冷数据下是不会允许它们有差别的,谁与药典有差别谁就得死。

另外我们没有专利费是因为专利是我们国家国有单位发明的,虽然现在网上各种传的故事不一样。

但我这有个暗黑版是当年老师他们行业内流传的,发明人出了成果要求领导以此评职称,领导以没有学术期刊的论文为由拒绝了(真正的具体原因未知),同时收到消息的国外制药商正在谈技术转让的事情。

没多久发明人的论文上了学术期刊,窗户纸捅破了,人家随便给俩钱买专利,爱要不要大不了打官司呗,相对Vc的保健品市场才几个钱。

发明人如愿以偿评了职称,该领导最后怎样了没说。

user avatar

谢邀,

抛开价格,我们就维生素C本身而言,不同级别、不同商家的产品,单片维生素C含量、纯度等等多个方面都有明显区别,所以问题本身很难回答。但如果把问题拆分成三个层次加以解答,相信大家就会得到答案:

1,维生素C为什么是人体必需营养素?

2,维生素C是否怎么吃都不会伤身体?

3,维生素C对健康有益,那是否吃得多吸收的就多?


先看第一个问题。维生素C为什么是人体必需营养素?

作为一种具有还原性的维生素,维生素C参与到体内的多种生物反应,主要是起到还原作用。例如: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促进神经递质合成,参与固醇类物质羟化,参与有毒物质羟化解毒,促进抗体合成,维持功能性二价铁的稳定性、促进铁的吸收,治疗贫血,促进四氢叶酸形成,维持硫基酶的活性等等。

也正是因为维生素C深度参与到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从膳食中获取足量的维生素C就非常重要。古代中原和蒙古的贸易主要就是中原人用茶叶和食盐交换蒙古的牛羊和皮毛。蒙古人对茶的需求并不同于欧洲贵族那样的奢侈享受,而是生存所需。因为主要以肉制品、奶制品为食的游牧民族需要在秋冬季节通过茶摄取宝贵的维生素C。大航海时代,曾经限制人类远洋航行的一大困扰就是长期无法得到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造成很多水手死于坏血病。因此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

医生的绘图手稿——大航海时代坏血病水手的下肢病变表现

维生素C不仅人体一般情况下需要,在某些特殊时期需要量更大。比如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和妊娠期妇女,体内细胞分裂迅速,DNA的合成需要大量四氢叶酸的参与,而食物中摄取的叶酸需要维生素C才能还原成活性的四氢叶酸。抵抗力较差的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比一般人群需要更多维生素C,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尤其是体液免疫。经常饮酒的人肝脏疲于转化乙醇,局部氧化应激比较严重,需要维生素C帮助修复。另外,体力劳动者、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也更需要维生素C辅助体内各项生物化学反应,将外界不利因素对机体的损伤降低。

所以,保障充足的维生素C摄取早已成为一个营养学的共识。

维生素C将肠道内的铁离子转化为更易吸收的亚铁离子,从而提高铁元素的吸收效率

那么维生素C是否怎么吃都不会伤身体?

维生素C对身体健康有益,药店里的普通维生素C片也非常廉价,所以有些人会把这些标着OTC处方药的维生素C作为日常营养补充剂。而且不少人认为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如果补充过量也会随尿液排出,不会伤害身体。甚至每日口服维生素C达1000mg以上的也大有人在。

事实上,这是对补充维生素C很大的误解。2013年,有发表在《JAMA内科学》杂志上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患病风险[1],2016年[2]、2019年[3],来自不同研究团队的两项前瞻性研究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

其次,口服过量的维生素C会引起血清维生素C浓度的剧烈波动,这会增加肾脏排泄功能的负担。最后,过高浓度的维生素C会影响多种药物的吸收,例如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所以口服过量的维生素C并不科学,有可能损害健康。最好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由国家卫生部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合理摄入足量维生素C:

0岁婴儿宝宝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为40毫克。

半岁婴儿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为50毫克。

1岁儿童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为60毫克

4岁以上儿童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为70毫克。

7岁以上儿童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为80毫克。

11岁以上儿童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为90毫克。

18岁以上成年人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为100毫克。

50岁以上中年人每天维生素c摄入量也为100毫克。

科学补充维生素C应该怎样做?是不是吃得多吸收的就多呢?

既然保障维生素C的足量摄入很有必要,而过量服用(尤其是非处方药维生素C)又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那么怎样补充才最合理呢?

一般而言,只要每日都能吃到足够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这些来自膳食的天然维生素C就足够人体所需了,基本上不需要额外补充。而随着现代物流和保鲜技术的进步,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大家只要对照一下营养膳食金字塔就会发现,当代人的膳食结构中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占比其实很难达标,反而是脂肪、肉、蛋、奶都出现了超标。所以,即使对于挑食的普通人,通过膳食得到额外的天然维生素C是相对不足的。

还有一些对维生素C需求量很大的人群并不适合通过多吃水果获取天然维生素C,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吃了太多水果很有可能引起血糖剧烈波动,妊娠期女性吃水果太多也有可能造成妊娠期糖尿病,或者因为果糖摄入过多造成巨大儿。

然而前面谈到了,盲目过量服用又会危害健康,所以补充维生素C需要科学的指导。

曾经有不少科普自媒体抨击过天然维生素C是一种“智商税”,主要就是针对天然维生素C不如药品级维生素C纯度高,同时认为其价格虚高。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影响天然维生素C的生产和相关研究。其实原因很简单:天然维生素C就是比合成的药物级维生素C更易吸收,而且天然维生素C自带“缓释”功能,可以让体内维生素C浓度保持平稳。

早在1948年,《自然》杂志上刊载的一篇论文就指出黄酮类物质可以影响维生素C的吸收[4]。而1988年有学者观察了分别服用合成维生素C片剂和含有等量维生素C的橙汁后人体内维生素C浓度的变化曲线。这项研究发现橙汁天然维生素C的吸收效率高出合成维生素C35%左右,而且前者引起的浓度曲线更加平缓,没有骤升骤降的情况[5]

综上,对于一般人群而言,保障维生素C摄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合理健康饮食。对于特殊人群则需要营养补充剂。补充维生素C不要盲目求量,也不建议采用药品合成维生素C。

药用的2块钱VC纯度高,属于药品,是用于治疗疾病的,通过规定病情,制定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长期服用有草酸结石的风险。

2块钱的VC之所以便宜,因为他们是合成的VC,合成Vc之所以很便宜,是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合成VC的制造国,合成VC除了可以用来制成药品,还大量作为饲料添加剂。

如果是日常服用,提升免疫力,美白等,建议服用保健品VC,即VC营养补充剂,更推荐天然VC,剂量控制合适,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选择质量靠谱的保健食(蓝帽子)维生素C膳食补充剂,其实是更适合的选择。

参考

  1. ^ 1,Thomas LD, Elinder CG, Tiselius HG, Wolk A, Akesson A. Ascorbic acid supplements and kidney stone incidence among men: a prospective study. JAMA Intern Med. 2013;173(5):386-8.
  2. ^ Ferraro PM, Curhan GC, Gambaro G, Taylor EN. Total, Dietary, and Supplemental Vitamin C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Kidney Stones. Am J Kidney Dis. 2016;67(3):400-7.
  3. ^ 3,Jiang K, Tang K, Liu H, Xu H, Ye Z, Chen Z. Ascorbic Acid Supplements and Kidney Stones Incidence Among Men and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Urol J. 2019;16(2):115-120.
  4. ^ 4,Coterkau H, Gabe M, Gero E, et al. Influence of vitamin P (vitamin C2) upon the amount of ascorbic acid in the organs of the guinea pig.[J]. 1948, 161(4093):557.
  5. ^ Vinson J A , Bose P .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to humans of ascorbic acid alone or in a citrus extract[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88, 48(3):601-604.
user avatar

我:“有没有vc?”

药店员工:“这个xxxvc(摆在展销台上的)很好。”

我:“多少钱?”

员工:“98一瓶”

我:“这么贵?没有那种小瓶的那种吗?”

员工:“什么小瓶,没有吧。这个xxxvc是天然提取的,当然要贵一点。”

我:“算了(呵呵并打算走)。”

员工:“诶,等等(从药架上拿出一个小瓶子)。你说的是这个吧。”

我:“对,多少钱?”

员工:“两块钱一瓶。”

买了两瓶,付账走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你观察到的这个情况,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问题,咱们一步步来聊聊。首先,得明白维生素C片的两种身份:药品和保健食品。 药品维生素C: 这种通常是指以药品的形式审批和销售的维生素C,比如医用级的维生素C片、针剂等等。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或预防维生素C缺乏症.............
  • 回答
    麦肯锡将“增加易成瘾药物销量”作为管理建议提供给某药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件事一旦被曝光,无论其背后具体的操作细节如何,都会立刻点燃公众和监管机构的怒火,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和商业后果。首先,从道德和伦理的维度来看: “生命至上”原则的背离: 医药行业的核.............
  • 回答
    近期,药科大学官方微博评论区出现的“许某某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大家对此事的看法也颇为多元。要详细看待这件事,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许某某事件”大概是怎么回事。据网上流传的信息和媒体的零散报道,事件的矛头似乎指向了学校内部一位名叫“许某某”的教职员工,具体.............
  • 回答
    一些女性羡慕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认为她们可以“被钱砸”、“收彩礼聘礼”、“在家吃喝玩乐”、“不用上班劳累”、“让男人负责养”,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片面化和理想化的认知,忽略了古代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详细地看待这种羡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1. 羡慕的“点”分析: “被钱.............
  • 回答
    “中国拒绝特蕾莎修女”的说法,如果真的存在,并且是基于某些公开报道或广泛传播的观点,那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含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历史上并没有关于中国“正式拒绝”特蕾莎修女访问的官方记录或广泛报道。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其工作遍布全球,她本人也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获得.............
  • 回答
    看待这类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情感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类言论通常源于宗教信仰的坚定,但其表达方式和适用范围却可能引发争议和误解。一、 言论的根源:宗教信仰与末世论首先,理解这类言论的根源至关重要。很多宗教,特别是包含“天堂”和“地狱”概念的宗教,都强调死后的审判.............
  • 回答
    关于粤语是“汉语正统”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语言学、文化认同等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得明白“正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通常,在讨论语言的时候,“正统”可能指代几种意思: 历史上的正统: 就是说,某种方言是汉族语言发展演变中最古老、最纯.............
  • 回答
    关于英国是否应该拆除特拉法加广场上纪念纳尔逊将军的雕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平衡历史评价、公共纪念以及我们对过去不公义的认知。认为纳尔逊将军是蓄奴者的支持者们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奴隶贸易的明确支持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事实。纳尔逊.............
  • 回答
    有些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不惜动用“版权流氓”的伎俩,这可真是一件让人又气又无奈的事情。这种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普遍,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样化。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版权掠夺”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不是那种光明正大的技术创新或者优质服务带来的竞争优势,而是利用了版权法的一些漏洞或者曲解了版权保护的初衷.............
  • 回答
    “饭圈母狗”这个称呼,确实是网络上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有争议的现象。它并不是一个官方的、或者说被广泛接受的词汇,更多的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由一部分人创造出来,用来形容另一部分人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标签。咱们就来拆解一下这个称呼,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词到底是怎.............
  • 回答
    “玩游戏的就比追星的高贵吗?” 这句话一出来,火药味儿十足,像是在宣战,也像是在问一个沉重的问题。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层意思,也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饭圈女孩,在面对外界评价和刻板印象时的一种自我辩护,甚至是一种情绪的反弹。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对立”和.............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对太极王者王占海打橄榄球一事的“装聋作哑”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网络舆论环境、公众人物形象、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来探讨: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核实 王占海的身份:王占海是武汉大学知名校友,曾因“太极王者”称号(与太极文化、武术相关)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他并非传统意义上.............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对于“白人至上”游行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1. 为什么会有华人支持“白人至上”游行?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黄祸论”与历史创伤: 美国华人社群经历了长期的歧视,从19世纪的排华法案到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宣传,华.............
  • 回答
    评价一部电影,尤其是像《战狼2》这样备受瞩目且话题性十足的作品,在豆瓣上出现大量一星评价,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不喜欢”就能概括。从豆瓣用户的评论风格和普遍关注点来看,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战狼2》遭遇一星评价的详细理由:1.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过度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
  • 回答
    网上有些网友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批评声音,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是“错”的,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看法。首先,咱们得明白, 绝大多数福利制度的初衷都是好的 。国家提供福利,本质上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体现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让大家在生病、失业、年老的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儿。每当发生自然灾害,除了直接的救援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通信恢复也是重中之重。在这个时候,华为作为一家通讯巨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有时候反而会被一些声音给忽略,甚至出现误解。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捐款”这回事儿。公众普遍的捐款概念,大多是指直接的资金捐助,比如通过红十字会.............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不透的。夏天天儿热得跟蒸笼似的,学校里硬是不让学生把校服拉链敞开点儿,看着就让人心里憋着一股气。你说,这到底是为了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可能有一些“考虑”。比如,统一着装是为了保持学校的整体形象,显得有纪律,有秩序。他们可能会觉得,一旦拉链敞开了,学生们就跟没穿校服一样,显得散.............
  • 回答
    中学生QQ空间里的攀比和早恋,这事儿啊,说起来,咱们都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真是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别看这小小的一个网络空间,里面折射出来的,可不仅仅是孩子们爱玩手机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成长、家庭、社会,还有那颗颗正在快速变化的心。先说说这“攀比”吧,那真是从进QQ空间的那一刻起,就仿佛上了战场。你想啊.............
  • 回答
    看到豆瓣上 some "六学家" 对 86 版《西游记》刷低分,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 要说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捋一捋。首先,得先搞清楚,这“六学家”是哪路神仙。 简单说,就是那些对《西游记》原著,特别是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孙悟空形象,有着近乎“原教旨主义”般执着的一群人。 他们对.............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开好车就是为了“装逼”,这种看法其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说实话,这心态里掺杂的东西可不少,有虚荣、有攀比,但也偶尔能看到点别的影子。咱们先说说最直接的“装逼”那一面。不得不承认,车子,尤其是那些价格不菲、设计感十足、性能炸裂的豪车,确实自带一种“标签”。一开到路上,很多人的目光会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