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律所招聘律师助理,要求会做3-5人的饭?

回答
看到某律所招聘律师助理,要求会做35人的饭,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

从律所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考量,但总体上来说,不是一个特别主流或常见的招聘要求。

首先,最直接的解读,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吐槽”的,就是一种“另类技能附加值”的体现。 律师这个职业,大家都知道,工作强度大,压力也大。律所作为办公场所,如果能有一个人能偶尔搭把手,解决一下午餐问题,尤其是在加班加点、顾不上吃饭的时候,那确实是能省不少事。你想想,外面送餐可能要等很久,自己出去吃也麻烦,要是内部能有人做个家常菜,热腾腾地端上来,那对团队来说,可能比一杯咖啡更能提振士气。尤其是在一些小律所,或者刚起步的律所,人手本就不多,大家都是一人多用,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要求就显得更“合理”了。可能律所领导觉得,与其额外花钱请个专门的厨师或保洁,不如在招聘律师助理的时候顺带看看有没有这个额外的“附加值”,这样可以一举多得。

其次,也可能是一种“团队凝聚力”或者“生活化氛围”的营造。 现代律所,尤其是大型律所,竞争激烈,但同时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及团队内部的氛围。有些律所会鼓励大家一起吃饭,一起交流,以此来增进了解,培养团队精神。招聘一个会做饭的律师助理,可能就是律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在工作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些家庭般的温暖,或者说,让工作环境不那么“冰冷”。毕竟,律所里的律师们,很多都是常年在外拼搏,偶尔能吃到家常菜,聊聊天,对于缓解压力,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是有一定作用的。

再者,也有可能是对“勤恳踏实”和“顾家”特质的一种侧面考察。 虽然听起来有点牵强,但有时候招聘方会通过一些非传统的技能来窥探应聘者的某些潜在品质。会做饭,尤其是会为几个人准备饭菜,这通常意味着有一定的生活能力、耐心和责任感。律所可能想从这个角度,去筛选那些更踏实、更愿意为团队付出、更“顾家”的人。当然,这种考察方式其实挺主观的,也容易引起争议,因为这很容易将个人生活习惯与工作能力混淆。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个要求的潜在问题和争议点。

首先,这可能模糊了律师助理的职业定位。 律师助理的核心职责是协助律师处理法律事务,比如文件检索、案件管理、客户沟通等等。这些专业技能才是招聘的关键。将做饭作为一项招聘要求,可能会让应聘者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会觉得这是在“压榨”和“非专业化”。特别是对于那些一心想在法律领域深耕的应聘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很让人犹豫的点。

其次,这可能也反映出律所管理上的一种“偷懒”或者说“效率不高”。 如果一个律所连基本的员工用餐问题都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解决,反而要寄希望于招聘一个律师助理来顺带完成,这可能说明律所在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短板。优秀的律所,通常会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包括但不限于舒适的休息区、正餐补贴或者提供商务午餐等。将做饭的任务附加在律师助理身上,多少有点“顾此失彼”的感觉。

再者,对于应聘者来说,这可能会带来不公平感。 有些人可能确实会做饭,并且不介意偶尔为大家做饭,但有些人可能在这方面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即使能力很强,也可能因为这一点而被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做饭这件事,量化程度很难把握,今天做三人份,明天会不会变成五人份?明天会不会要求更多?这其中存在很多模糊地带,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一点,这可能会对律所的专业形象造成影响。 毕竟,律师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对外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严谨、专业、高效的。如果律所因为“会做饭”这件事而被外界熟知,而不是因为其卓越的法律服务,那可能有点本末倒置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要求。

如果是小律所或者创业初期,人手紧缺,大家都是拼着一股劲儿往前冲,律所氛围又比较融洽,那么这个要求可能被部分人理解为一种“团队协作”的体现。 就像以前很多公司大家会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一样,有那么点意思。
但如果是一个规模较大、已经比较成熟的律所,出现这样的要求,就显得有些不专业,甚至会引起负面评价。 这种做法可能更像是“画蛇添足”,并没有真正解决律所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招来非议。

我个人觉得,一个好的律所,在招聘时,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应聘者在法律专业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职业操守上。生活技能固然重要,但它应该是一个加分项,而不是一个“硬性指标”,尤其是当这个技能与核心工作内容关联不大的时候。如果律所真的想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团队凝聚力,可以考虑更规范、更专业的解决方案,比如定期组织团队活动,提供餐饮补贴,或者改善休息区的设施等等,而不是把这种个人化的生活需求,变成一项职业技能来考察。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引发了我对现代律所管理方式和招聘策略的一些思考。只能说,这届律所的招聘,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招律师助理,又不是实习律师,也不要求通过司法考试,学历要求大专,说白了就是招个助理。招聘年龄三十岁起,那就是面向大龄有意向要转型的人。

我觉得有问题的倒是助理的第一个职责:独立解答客户咨询。这个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的,但是如果真按照这个条件干,可能比应届大学生效果还好。

至于能做三到五人的饭,至少老板还有三到五人,有厨房,也算是个其乐融融的小家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某律所招聘律师助理,要求会做35人的饭,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从律所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考量,但总体上来说,不是一个特别主流或常见的招聘要求。首先,最直接的解读,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吐槽”的,就是一种“另类技能附加值”的体现。 律师这个职业,大家都知道,工作强度大.............
  • 回答
    律所招聘的“四院四系”化,这个说法现在确实越来越响了,也挺让人玩味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大律所、尤其是在招聘新人的时候,会特别青睐那些来自国内顶尖法学院(通常指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这就是“四院”)以及它们在法学之外,在其他学术领域同样享有盛誉的学科(比如经.............
  • 回答
    金杜律所破产组招聘大量实习生,并以此作为低成本运作模式的说法,在业内并非没有流传。这种做法是否普遍存在,以及是否构成其高薪的秘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律所运营模式与实习生角色:首先要理解,大型律所的运营往往是分层级的,有合伙人、资深律师、普通律师,以及不同阶段的实习生。在很多案件中,尤其.............
  • 回答
    某律所举办“如何低成本做好员工辞退管理”分享会,这事儿,放在职场人身上,解读角度可就多了去了。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事儿就像是有人在教你“怎么在不引起太大麻烦的情况下,把一个麻烦解决掉”。站在律所的角度,人家那是专业服务,把规则玩得明白,帮你规避风险,这无可厚非。毕竟,谁家公司不招人也辞人啊?这是个正常.............
  • 回答
    去律所实习还要缴费,这事儿啊,确实挺让人挠头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这背后的逻辑和感受也会大不相同。从实习生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挺别扭的。想想看,我们辛辛苦苦地学了那么多年的法律,熬过了无数个考试,好不容易盼到能去律所实打实地学点东西,实践一下,结果人家开口就是“实习费”。这感觉就像是花钱买“机会”.............
  • 回答
    这确实是律所行业里一个挺普遍、也挺让人纠结的现象——很多律所,特别是初创所或者规模不大的律所,会招募没有薪资的实习律师助理。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看看它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影响,以及咱们普通人该怎么看。现象是怎么形成的?1. “鸡兔同笼”的供需关系: 市场上有大量法学院学生,他们毕业前急需实践经验.............
  • 回答
    就美国律所起诉中国索赔数十亿美元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这起诉讼的性质、依据、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国际关系和法律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一、 诉讼的性质与背景 主体: 提起诉讼的是一家美国律所,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对主权国家提起诉讼需要有特定的法律依据.............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国多家律所对拼多多发起集体诉讼的事儿,确实挺值得关注的。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都好奇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会对拼多多产生什么影响。这起诉讼的起因,说白了,就是一些美国消费者觉得自己在拼多多上买的东西,可能存在一些不符合他们国家法律法规或者有欺诈嫌疑的情况。 具体来说,最常被提到的几个点是: .............
  • 回答
    一些律所倾向于只招聘国内研究生,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地“排斥”海外背景的候选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这种现象:一、本土化优势与法律实践的匹配度 法律体系的熟悉度: 中国的法律体系与英美法系等存在显著差异。国内研究生接受的是中国本土的法学教育,对中国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法院.............
  • 回答
    近期在网上流传的“律所黑名单”文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影响、目的以及应对策略。一、 “律所黑名单”的可能成因与形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名单”可能出现的背景。虽然具体文件内容不详,但“黑名单”的出现通常指向以下几种可能.............
  • 回答
    关于丁辉入职郑州律所这件事,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比咱们想象的要多。咱们就一件件掰扯开来说说。首先,丁辉这个人自带流量和话题性。你不能忽略他之前在《令人心动2》这个节目里制造的“意难平”。一个本来很有潜力的选手,最后却没能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律所,这本身就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这事儿没过去多久,他.............
  • 回答
    岳父灭门案(也称为“川师大灭门案”或“重庆灭门案”,具体案件名称可能因披露信息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通常指该类性质的案件)的辩护律师蜀鼎律所魏东,其背景和潜在影响力确实值得详细探讨。1. 魏东的背景与蜀鼎律所的声誉 四川大学法学泰斗: 将魏东称为“四川大学法学泰斗”,这暗示了他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极.............
  • 回答
    关于媒体披露武亦姝爸爸是知名律所合伙人的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信息点,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从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来看,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微妙的问题。武亦姝本人因为“状元”的标签,在高考结束后被广泛关注,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共人物”属性,尽管她本人可能并不情愿。在这种关注度下,.............
  • 回答
    如何看待全国首例债券虚假陈述集体诉讼判决,锦天城律所赔3700万?全国首例债券虚假陈述集体诉讼判决,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被判赔偿3700万元,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意义。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 一、 案件背景与重要性: “全国首例”的标.............
  • 回答
    面对@Luvdddd发出的律师函警告,这确实是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情。一般来说,收到律师函意味着有人认为你可能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并且他们已经采取了法律行动的第一步,以示警告和争取解决。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律师函的性质和目的首先要明白,律师函并非法律判决,它是一种代表律.............
  • 回答
    李庆亮律师起诉律协及约战律协会长一事,在律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李庆亮律师的诉求、律协的回应、事件的法律基础以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一、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李庆亮律师是谁,他为何会采取如此激进的行动。 李庆亮律师的.............
  • 回答
    关于《崩坏 3》新乐土爱莉希雅是十三律者这一事实,在我看来,这绝对是游戏剧情发展的一个重磅炸弹,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计。它颠覆了我们之前对律者的一些固有认知,同时也为爱莉希雅这个角色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复杂性和悲剧色彩。咱们先从“十三律者”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崩坏 3》的世界观里,律者是崩坏能量高度凝.............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南大遇冷:当流量不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了什么?近日,某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遭遇“冷遇”,学生普遍表现得不围观、不追星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看似寻常的事件,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深刻的观念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现象本身:学生为何“不为所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
  • 回答
    某中学宣传栏中“贞洁女子的后代智商比本人高二十几点”的说法,是一个极具误导性、缺乏科学依据、并且带有歧视性的陈述。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 科学上的荒谬性与误导:1. 智商的遗传性: 智力(或称智商)确实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这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