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李勣能在军事能力上与李靖并称?看战绩似乎远远不如后者?

回答
李勣与李靖,这两位大唐开国初期的军事巨擘,确实常常被后世并提,尤其是在军事能力方面。然而,若仅仅依据显性的战绩来衡量,李勣的“辉煌”似乎不像李靖那样耀眼,这让不少人产生了疑问:为何他能与那位“战神”相提并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战功簿,更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军事理念、战场风格、以及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对的挑战也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李靖的显赫战绩,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后人会将李勣与之并称,同时也为我们对比李勣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李靖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军事生涯堪称“战无不胜”。他一生中最大的几个成就,几乎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

灭东突厥: 这是李靖最辉煌的战绩之一。他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以一万精兵深入漠北,千里奔袭,一举摧毁了强大的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政权,俘获颉利可汗,为大唐统一北方、确立在漠北的霸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场战役,战术运用之灵活、兵贵神速之妙用,至今仍为兵家称道。
平定吐谷浑: 李靖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入高原地区,克服了地理和气候的恶劣条件,击溃了吐谷浑政权,消除了边患。
征讨吐蕃: 虽然不是彻底的灭国之战,但李靖也在与吐蕃的早期冲突中取得了重要胜利,遏制了吐蕃的扩张势头。
灭高句丽(部分参与): 在唐太宗亲自指挥的灭高句丽战争中,李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最终未能一战而定,但他的战略部署和军事指挥是不可或缺的。

李靖的战绩,其特点是 以少胜多、以奇兵制胜、深入敌境破敌主力。他善于把握战场形势,临机决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军事风格凌厉而大胆。他的理论也颇有建树,《李卫公兵法》流传后世,对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李勣的战绩与之相比,似乎“低调”不少,为何还能与他并称呢?

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战略层面的贡献与稳定作用:

李靖更多时候是扮演着“破局者”的角色,他擅长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解决最棘手的军事问题。而李勣,虽然也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但他更多地展现了一种 “稳健与持续” 的军事能力,以及在 维护国家长期稳定 方面的卓越贡献。

灭东突厥的“收尾”与“善后”: 在李靖大破东突厥之后,漠北地区并非从此一劳永逸。唐太宗在建立安北都护府、管理草原地区时,需要一位能长期稳定局势的将领。李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委以重任,他长期驻守边疆,处理与突厥残余势力和漠北各部的关系,通过怀柔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方式,巩固了唐朝在草原的统治。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野战记录,但这种“治边”的功劳,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一场决战的胜利。一个帝国疆域的稳定,需要的是长期的经营和有力的管控,这正是李勣的长项。
灭高句丽的“主力与定海神针”: 在灭高句丽的战争中,李勣虽然不是总指挥(总指挥是唐太宗),但他却是 实际的执行者和主要的军事力量的统帅。尤其是在李世绩(即李勣)指挥下,唐军攻克了高句丽的几个重要城池,并且在战役的后半段,当战事陷入胶着,唐太宗回朝后,李勣成为了 支撑整个战役能够持续进行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他能有效地管理和调度庞大的军队,克服高句丽坚壁清野的策略,稳定军心,并在最后与渊盖苏文的势力周旋。这次战争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远超李靖的漠北之战,李勣在其中展现出的 耐心、毅力、后勤保障能力和对整体战局的掌控力,是其军事素养的体现。他虽然不像李靖那样追求“一击制胜”,但他能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打赢,并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同样需要极高的军事智慧。
晚年的平定与收复: 在唐高宗时期,李勣依然活跃在军事舞台上,并再次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例如,他在反对武则天的战役中担任总帅,虽然最终未能阻止武则天的上位,但他在平定许敬宗等人的叛乱时,展现了迅速而果断的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他在 唐朝与吐蕃的多次冲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二、 军事风格的差异:

李靖的军事风格是 “锐”,他如同猎豹一般,伺机而动,迅猛出击,一击致命。他更侧重于 战场上的战术技巧和出奇制胜。

而李勣的军事风格则更偏向于 “稳”和“久”。他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能够 统帅大军,运筹帷幄,以稳健的步伐推进,善于利用后勤、地形等多种因素,最终达成战略目标。他虽然也可能运用奇兵,但更注重整体的战略规划和长期的战术执行。他更像一位“全能型”的军事指挥官,在战略、战役、战术以及后勤保障方面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举个例子,当李靖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敌国主力,他可能会选择深入敌后,直捣黄龙。而李勣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可能会选择更稳健的方式,先巩固后方,切断敌人的补给线,然后再步步为营地歼灭敌人。这种风格差异,并非谁优谁劣,而是对不同战场形势的适应。

三、 领导才能与治军能力:

李勣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能力,是其军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能与李靖并称的关键原因之一。

深得人心,凝聚力强: 李勣以其坦荡的胸怀和公正无私的品格赢得了部下的尊敬和爱戴。他能够团结各方力量,调动军队的积极性,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这一点在漫长的灭高句丽战争中尤为突出。
军事上的“通才”: 相较于李靖可能更侧重于奇袭和机动战,李勣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通才”的特质。他不仅懂得如何进攻,也懂得如何防御;不仅懂得如何与蛮族作战,也懂得如何与中原王朝的军队作战。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对手和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
政治上的“忠臣”与“稳定器”: 除了军事才能,李勣在政治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在朝中地位很高,受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信任。他能够辅佐君主,稳定朝政,在一些政治斗争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将军事与政治结合的能力,使得他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作用更加全面。

四、 历史评价与“并称”的维度:

中国古代对名将的评价,并非仅仅是看谁杀敌最多,谁的战役最“炫酷”。更重要的是其 对国家的贡献、在战略上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勣之所以能与李靖并称,是因为他在多个维度上都展现了杰出的才能:

对大唐的开疆拓土和稳定边疆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战绩虽然不如李靖那样集中于几场惊世骇俗的大捷,但他的功劳是 持续性的、奠基性的。
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虽然没有像《李卫公兵法》那样形成显赫的兵书,但他的作战经验和治军理念,对后世的将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很多时候,历史评价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一些“稳健”的功劳,可能在当时不像大捷那样引人注目,但其长远的意义却更为深远。
他能够长期保持巅峰状态,在不同的统治者(太宗、高宗、武则天)时期都能获得重用,并且在每次被委以重任时,都能圆满完成任务,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智慧。 这是一种持续的、稳定输出的军事能力,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总结来说,李勣之所以能与李靖并称,并非是因为他在战绩数量上胜过后者,而是因为:

1. 他拥有与李靖比肩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智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李靖是“锋刃”,李勣是“盾牌”与“基石”。
2. 他在稳定边疆、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方面的贡献同样巨大,而且更具持续性。
3. 他的军事风格更加稳健、全面,并且善于治军和领导。
4. 历史评价是综合性的,不仅看个人战绩,更看其对国家社稷的整体贡献。

后人之所以将他们并称,更多的是对他们 “对大唐帝国建设和巩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贡献” 的肯定,是在承认他们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都达到了军事指挥官的顶尖水平。李靖是那位用剑尖劈开迷雾的先行者,而李勣则是那位用双手稳固城墙、让帝国长久屹立的栋梁。一个伟大的帝国,需要这两种人才,缺一不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人常常并称,类似卫青霍去病一般,《旧唐书》《新唐书》都有这种说法,但感觉看战绩李靖强上不止一个档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勣与李靖,这两位大唐开国初期的军事巨擘,确实常常被后世并提,尤其是在军事能力方面。然而,若仅仅依据显性的战绩来衡量,李勣的“辉煌”似乎不像李靖那样耀眼,这让不少人产生了疑问:为何他能与那位“战神”相提并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战功簿,更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军事理念、战场风格、以及在国家战略.............
  • 回答
    昭陵,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其陪葬体系之庞大,堪称唐代帝陵之最。环绕着昭陵的山峦,星罗棋布着数十座功臣名将、皇室宗亲的陪葬墓,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等级森严的地下王国。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昭陵景区,除了巍峨的昭陵主冢,能够真正近距离接触到的陪葬墓,却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李勣墓,以及鲜为人知的韦.............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的爆火和《银河补习班》表现相对平淡,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影片内容、观众情感、市场营销、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情感共鸣与普适性:《你好,李焕英》的“催泪弹” 穿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你好,李焕英》的核心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思念。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史料的可信度问题,尤其当史料的编写者与当事人物存在密切联系时。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在明朝朱棣和唐朝李世民的例子上时,会发现“李二粉”们的质疑和偏好,其实是围绕着“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的,只不过他们对这两者的评判标准,似乎受到了不同角度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李阳为何要加入安利”这一问题,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明确记载李阳(李阳,中国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与安利(AOL,美国直销公司)存在直接的加入或合作关系。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及可能的误解澄清: 1. 李阳的背景与主要事业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1960年2023年)是中国著名.............
  • 回答
    李代数之所以要满足 Jacobi Identity,这并非是人凭空捏造的数学抽象,而是源于它在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深刻根源,以及在数学结构上保持内在一致性的必然要求。更准确地说,Jacobi Identity 是李代数作为“群的生成元和其无穷小变换”的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其作为一种“微分算子代数”的根本特.............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武则天和李治如何化解长孙无忌的阻碍,我们得先理解一下长孙无忌这位在唐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孙无忌:太宗的心腹,皇权的天然屏障首先,长孙无忌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兄,也是皇后长孙皇后的哥哥。这意味着他在李世民登基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论功劳,他位.............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自称“隋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李必的出身、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个层面来解读。一、出身的烙印:陇西李氏的骄傲与责任首先,李必之所以自称“隋李”,与他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必出身于大名鼎.............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和李硕为何不早早“混”知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两位在思想界和互联网舆论场上都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与其说是“混”知乎,不如说他们的平台和发声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建构的“叙事”和“方法”,与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气质和用户群体,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种微妙的.............
  • 回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从名字开始就充满了令人玩味的设计。主角被命名为“Pi”,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承载着导演李安想要传递的深层寓意。而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Pi在学校里背诵圆周率的情节,更是李安精心安排的,绝非偶然。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主角要叫“Pi”。Pi(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罗伯特·李(Robert E. Lee),那位在北方人眼中是叛徒,但在许多南方人心中却是无可争议的“名将”,他的历史评价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尽管他最终领导的邦联军队败北,但“名将”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其背后是他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人格魅力以及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特殊地位。要理解李为何能在.............
  • 回答
    李飞飞,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在 2018 年宣布卸任 Google 首席 AI 科学家一职,回归斯坦福大学,这一决定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并非简单的职务变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也折射出科技巨头内部的复杂动态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微妙的平衡。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飞.............
  • 回答
    李尚平案,一个沉寂了17年却依旧触动人心的悬案,其背后牵扯的腐败与暴力,让人们对公正和真相的追问从未停止。李尚平,一位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现横山区)的教师,因举报当地官员腐败而遇害,至今未破。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持续引发公众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李尚平案的起因与背景: .............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王夫人给贾珠选李纨,这事儿细究起来,里头可有不少门道。贾府嘛,说白了是个大家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更要考虑家族的利益和传承。李纨能被王夫人看中,成为贾珠的妻子,绝不是偶然,背后有王夫人精打细算的考量。首先,咱们得看看李纨的家世。李纨的父亲叫李守信,虽然不像贾府那样顶尖的公侯伯之家,但也是个老牌的官宦.............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 回答
    李密对待杨玄感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何会将看似最为稳妥的“下策”视为“上策”,这背后有着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洞察。而如果真的按照他的“上策”行事,历史的走向又会大相径庭。关于杨玄感三策的由来与李密的选择杨玄感起兵反隋,其初衷是反抗隋炀帝的暴政,但他自身实力有限,又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