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汉的军事实力遭受重创。这场战败不仅影响了蜀汉的士气,也使得蜀汉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北伐的战略需要: 虽然夷陵之战惨败,但刘备北伐曹魏的战略方针并未改变。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北伐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固的后方。
诸葛亮的文治与武备: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虽然他在内政、经济和外交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并且在幕后策划了许多军事行动,但他的主要强项在于治国理政、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以及战略规划,而非直接在前线指挥千军万马的实战经验。在夷陵之战前,他曾明确表示反对刘备亲征,但刘备未听。
李严的军事背景与作用: 李严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他在荆州和益州都有过一定的军事任职经历,并且在蜀汉内部具有一定的军事影响力。在刘备看来,李严是当时能够调动和整合剩余兵力的重要人物。

二、 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的几点关键原因:

1. 分权与制衡的政治考量:
防止权臣独揽大权: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已经非常超然,深受信任。如果再将兵权也全盘托付给他,可能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形成“汉之伊尹、霍光也,内难而外患;顾命以寄,臣不忠,社稷倾覆,则天子无辅,社稷无磐石之固也。”的风险。刘备深知权臣专政的危害,他可能希望通过将兵权交给另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来形成对诸葛亮的制衡。
为蜀汉的长远发展考虑: 刘备对诸葛亮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他更希望建立一个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政治体制。将兵权分散,可以避免一人独断,有利于制度的健全。

2. 李严作为军事执行者的角色:
夷陵战败后的军事重建: 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刘备需要有人能够迅速地整合残余部队,重整旗鼓,并在后方进行军事储备和训练,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李严在当时被认为是具备这种军事执行能力的人选。
战略后方的保障: 刘备在离开白帝城前往前线之前,任命李严为“永安都督”,负责镇守东部边疆,并留下了重要的兵力。这表明刘备希望李严能够稳定住东线的局势,防止东吴趁虚而入,同时也能为北伐提供后勤和兵力支援。将兵权交给李严,可以让他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
对诸葛亮战略性定位: 刘备将诸葛亮定位为蜀汉的“股肱之臣”,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总设计师和最高决策者。他更希望诸葛亮专注于内政、外交、人才选拔、战略规划等宏观事务,而将具体的军事执行和后勤保障交给李严这样具备军事背景的将领。

3. 对李严能力的信任与利用:
李严的军事经验: 虽然李严的军事成就并非顶尖,但他在蜀汉内部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管理经验。刘备可能认为,在当时那种危机情况下,李严是一位能够胜任军事指挥和管理的将领。
利用李严的地位与资源: 李严在蜀汉内部也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并且掌握着江州(永安地区)的兵权和资源。刘备将兵权交给他,也是对现有军事力量的一种有效整合和利用。

4. 特殊的临终嘱托: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嘱托,其中包含了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和对蜀汉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全力辅佐后主刘禅,但如果刘禅实在不济,诸葛亮也有权力另做选择。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刘备在临终前可能已经预见到蜀汉可能面临的挑战,希望诸葛亮能够灵活应变。
将兵权与托孤一并考虑: 将兵权交给李严,也可以看作是刘备在将国家大政托付给诸葛亮的同时,在军事上进行的一种分散。他可能认为,由诸葛亮主政,李严掌兵,这种分权模式更能保证蜀汉的稳定和安全。

三、 历史事实的演变与评价:

历史的发展证明,刘备的这一决策并非完美。在刘备去世后,李严因为骄傲自大,在诸葛亮北伐时未能尽职尽责,甚至在面对魏国将领的攻势时表现出怯懦,最终被诸葛亮弹劾并罢免,迁往汉中。这暴露了李严在关键时刻的不足。

然而,从刘备临终前的角度来看,他的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

对诸葛亮的过度信任可能带来的风险: 刘备可能担心诸葛亮一人担负过重的责任,或者在乱世中,一旦诸葛亮出现意外,蜀汉将群龙无首。
对李严能力的误判或期望: 刘备可能对李严的能力抱有一定的期望,希望他能在军事后方发挥关键作用。
对当时军事人才的有限选择: 在夷陵惨败后,蜀汉的军事人才凋零,刘备能够选择的人才本来就不多。

总结来说,刘备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政治上的制衡与分权,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军事上,需要李严负责后方的军事重建和稳定,并为北伐提供保障。
对李严在军事管理方面的信任,并希望他能成为诸葛亮在军事执行层面的辅助者。
对蜀汉未来发展长远布局的考量,希望通过分权确保政局稳定。

虽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李严的表现未能达到刘备的期望,但刘备在当时的决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复杂政治军事环境下,试图平衡各方势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审慎之举。他将最高决策权和国家大政托付给诸葛亮,而将具体的军事执行和后方保障部分地交给了李严,是一种“君臣共治”的思路在军事层面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诸葛亮军事上没有经验,军事指挥能力差。刘备识人能力强,早就看出诸葛亮军事不行,但搞政治则是一位高手,所以,基本上不让诸葛亮参与军事(只有急眼了无人可用,才会用诸葛亮),刘备用过庞统法正,这两人都是诸葛亮的“晚辈”。刘备宁可用晚辈也不诸葛亮,可见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看得很低,认为诸葛亮在这方面烂泥扶不上墙。这样的人,刘备怎么会把兵权交给他?

后来诸葛亮北伐,果然暴露出军事指挥能力不是一般的低下。在《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中诸葛亮经过大败,也承认自己军事指挥水平不行。

第二,刘备已经给了诸葛亮在行政方面的很大权力,如果再把军权给了他,让一个人同时执掌军政大权,这往往会害了这个人。历史的教训需要汲取,人有了过多的权力,想法也就多了,但结局往往是悲剧。“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诸葛亮就是早早去世了,他的真伪,后人确实无法得知了。但作为政治家刘备,是一定会考虑到这一层了。

第三,诸葛亮与李严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刘备为了国家的长治,不得不平衡各集团的利益。刘备将军权交给李严,一来是因为李严之前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二来也是分散权力的必然要求。毕竟,一个权势过大、又失去掣肘的人,对刘禅的地位是有威胁的。

果不其然,当诸葛亮从李严手里夺走军权之后,终亮一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成了傀儡摆设。刘备这么处心积虑地防范,到头来仍然化作一场空幻。所以说,诸葛亮是大政治家,高手中的高手,刘备真的不是对手。

user avatar

因为诸葛亮要居中辅佐少帝刘禅,掌握国家军政大权,无法分身去东线指挥军事,刘备自然要将东线兵权托付给李严。

那么,东线兵权归于李严,为何等于诸葛亮为代表的朝廷因此没有兵权呢?

那么,汉中兵权归于魏延,是否等于以刘备为代表的朝廷因此没有兵权呢?

那么,地方长官拥有兵权,难道等于历代中央朝廷统治者因此没有兵权么?

所以,要拎得清统属关系,不然就会发生类似连长有兵权就代表军长因此丧失兵权的笑话。

祝总斌《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一文对“内外”做了大量的考证,结论是指宫中内外。

李严留镇的永安,就有永安宫: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负责镇守的东线,一直留有刘备生前的禁卫军: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陈)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即,刘备临终前命李严留镇永安,授其“统内外军事”之权,旨在将自己的禁卫军一起交给东线指挥官李严统领,他们长期留驻永安宫。若不授予李严“统内外军事”之权,李严有啥权限去指挥刘备的禁卫部队呢。

等刘禅、诸葛亮返回成都后,加李严为光禄勋,也当有李严在负责指挥永安宫禁军这事实的考虑。

至于蜀汉中都护一职,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一书中亦有概括,其职更类似汉代大将军出征军府中护军之制的沿袭。

简而言之,按照刘备的遗命,诸葛亮与李严并受托孤,前者是国家执政,一统国事,更授其废立之权;后者是东线守将,留镇永安,尽护东线诸将,更授其指挥永安宫内外禁军之权。

史书中如此确切清晰的记载,还盲目跟风地摊文搞什么阴谋论有啥意思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