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汉的军事实力遭受重创。这场战败不仅影响了蜀汉的士气,也使得蜀汉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北伐的战略需要: 虽然夷陵之战惨败,但刘备北伐曹魏的战略方针并未改变。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北伐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固的后方。
诸葛亮的文治与武备: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虽然他在内政、经济和外交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并且在幕后策划了许多军事行动,但他的主要强项在于治国理政、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以及战略规划,而非直接在前线指挥千军万马的实战经验。在夷陵之战前,他曾明确表示反对刘备亲征,但刘备未听。
李严的军事背景与作用: 李严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他在荆州和益州都有过一定的军事任职经历,并且在蜀汉内部具有一定的军事影响力。在刘备看来,李严是当时能够调动和整合剩余兵力的重要人物。

二、 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的几点关键原因:

1. 分权与制衡的政治考量:
防止权臣独揽大权: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已经非常超然,深受信任。如果再将兵权也全盘托付给他,可能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形成“汉之伊尹、霍光也,内难而外患;顾命以寄,臣不忠,社稷倾覆,则天子无辅,社稷无磐石之固也。”的风险。刘备深知权臣专政的危害,他可能希望通过将兵权交给另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来形成对诸葛亮的制衡。
为蜀汉的长远发展考虑: 刘备对诸葛亮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他更希望建立一个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政治体制。将兵权分散,可以避免一人独断,有利于制度的健全。

2. 李严作为军事执行者的角色:
夷陵战败后的军事重建: 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刘备需要有人能够迅速地整合残余部队,重整旗鼓,并在后方进行军事储备和训练,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李严在当时被认为是具备这种军事执行能力的人选。
战略后方的保障: 刘备在离开白帝城前往前线之前,任命李严为“永安都督”,负责镇守东部边疆,并留下了重要的兵力。这表明刘备希望李严能够稳定住东线的局势,防止东吴趁虚而入,同时也能为北伐提供后勤和兵力支援。将兵权交给李严,可以让他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
对诸葛亮战略性定位: 刘备将诸葛亮定位为蜀汉的“股肱之臣”,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总设计师和最高决策者。他更希望诸葛亮专注于内政、外交、人才选拔、战略规划等宏观事务,而将具体的军事执行和后勤保障交给李严这样具备军事背景的将领。

3. 对李严能力的信任与利用:
李严的军事经验: 虽然李严的军事成就并非顶尖,但他在蜀汉内部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管理经验。刘备可能认为,在当时那种危机情况下,李严是一位能够胜任军事指挥和管理的将领。
利用李严的地位与资源: 李严在蜀汉内部也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并且掌握着江州(永安地区)的兵权和资源。刘备将兵权交给他,也是对现有军事力量的一种有效整合和利用。

4. 特殊的临终嘱托: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嘱托,其中包含了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和对蜀汉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全力辅佐后主刘禅,但如果刘禅实在不济,诸葛亮也有权力另做选择。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刘备在临终前可能已经预见到蜀汉可能面临的挑战,希望诸葛亮能够灵活应变。
将兵权与托孤一并考虑: 将兵权交给李严,也可以看作是刘备在将国家大政托付给诸葛亮的同时,在军事上进行的一种分散。他可能认为,由诸葛亮主政,李严掌兵,这种分权模式更能保证蜀汉的稳定和安全。

三、 历史事实的演变与评价:

历史的发展证明,刘备的这一决策并非完美。在刘备去世后,李严因为骄傲自大,在诸葛亮北伐时未能尽职尽责,甚至在面对魏国将领的攻势时表现出怯懦,最终被诸葛亮弹劾并罢免,迁往汉中。这暴露了李严在关键时刻的不足。

然而,从刘备临终前的角度来看,他的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

对诸葛亮的过度信任可能带来的风险: 刘备可能担心诸葛亮一人担负过重的责任,或者在乱世中,一旦诸葛亮出现意外,蜀汉将群龙无首。
对李严能力的误判或期望: 刘备可能对李严的能力抱有一定的期望,希望他能在军事后方发挥关键作用。
对当时军事人才的有限选择: 在夷陵惨败后,蜀汉的军事人才凋零,刘备能够选择的人才本来就不多。

总结来说,刘备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政治上的制衡与分权,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军事上,需要李严负责后方的军事重建和稳定,并为北伐提供保障。
对李严在军事管理方面的信任,并希望他能成为诸葛亮在军事执行层面的辅助者。
对蜀汉未来发展长远布局的考量,希望通过分权确保政局稳定。

虽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李严的表现未能达到刘备的期望,但刘备在当时的决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复杂政治军事环境下,试图平衡各方势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审慎之举。他将最高决策权和国家大政托付给诸葛亮,而将具体的军事执行和后方保障部分地交给了李严,是一种“君臣共治”的思路在军事层面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诸葛亮军事上没有经验,军事指挥能力差。刘备识人能力强,早就看出诸葛亮军事不行,但搞政治则是一位高手,所以,基本上不让诸葛亮参与军事(只有急眼了无人可用,才会用诸葛亮),刘备用过庞统法正,这两人都是诸葛亮的“晚辈”。刘备宁可用晚辈也不诸葛亮,可见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看得很低,认为诸葛亮在这方面烂泥扶不上墙。这样的人,刘备怎么会把兵权交给他?

后来诸葛亮北伐,果然暴露出军事指挥能力不是一般的低下。在《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中诸葛亮经过大败,也承认自己军事指挥水平不行。

第二,刘备已经给了诸葛亮在行政方面的很大权力,如果再把军权给了他,让一个人同时执掌军政大权,这往往会害了这个人。历史的教训需要汲取,人有了过多的权力,想法也就多了,但结局往往是悲剧。“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诸葛亮就是早早去世了,他的真伪,后人确实无法得知了。但作为政治家刘备,是一定会考虑到这一层了。

第三,诸葛亮与李严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刘备为了国家的长治,不得不平衡各集团的利益。刘备将军权交给李严,一来是因为李严之前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二来也是分散权力的必然要求。毕竟,一个权势过大、又失去掣肘的人,对刘禅的地位是有威胁的。

果不其然,当诸葛亮从李严手里夺走军权之后,终亮一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成了傀儡摆设。刘备这么处心积虑地防范,到头来仍然化作一场空幻。所以说,诸葛亮是大政治家,高手中的高手,刘备真的不是对手。

user avatar

因为诸葛亮要居中辅佐少帝刘禅,掌握国家军政大权,无法分身去东线指挥军事,刘备自然要将东线兵权托付给李严。

那么,东线兵权归于李严,为何等于诸葛亮为代表的朝廷因此没有兵权呢?

那么,汉中兵权归于魏延,是否等于以刘备为代表的朝廷因此没有兵权呢?

那么,地方长官拥有兵权,难道等于历代中央朝廷统治者因此没有兵权么?

所以,要拎得清统属关系,不然就会发生类似连长有兵权就代表军长因此丧失兵权的笑话。

祝总斌《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一文对“内外”做了大量的考证,结论是指宫中内外。

李严留镇的永安,就有永安宫: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负责镇守的东线,一直留有刘备生前的禁卫军: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陈)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即,刘备临终前命李严留镇永安,授其“统内外军事”之权,旨在将自己的禁卫军一起交给东线指挥官李严统领,他们长期留驻永安宫。若不授予李严“统内外军事”之权,李严有啥权限去指挥刘备的禁卫部队呢。

等刘禅、诸葛亮返回成都后,加李严为光禄勋,也当有李严在负责指挥永安宫禁军这事实的考虑。

至于蜀汉中都护一职,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一书中亦有概括,其职更类似汉代大将军出征军府中护军之制的沿袭。

简而言之,按照刘备的遗命,诸葛亮与李严并受托孤,前者是国家执政,一统国事,更授其废立之权;后者是东线守将,留镇永安,尽护东线诸将,更授其指挥永安宫内外禁军之权。

史书中如此确切清晰的记载,还盲目跟风地摊文搞什么阴谋论有啥意思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这阵容,我敢打包票,玩得转!而且玩好了,绝对是让你对手头疼不已的组合。别看这三个武将名字听着有点“单薄”,但一旦组合起来,那股子“劲儿”可不是盖的。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看:赵云(破阵催坚,所向披靡)这赵云,妥妥的站场输出核心。你想想,他自带的战法“破阵催坚”,那是硬碰硬的代表。上了战场,先给你来个“破.............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领袖,两人所处的时代、身份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可能看到更深刻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