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谡被斩究竟是马谡自己错的错误?还是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告诫?或是诸葛亮转移军事上的失误?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

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

街亭,顾名思义,是连接陇右与关中的要道。刘备当年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君当节制之。”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多年来与马谡相处的观察。马谡此人,确实聪明,口才极佳,对兵法也有涉猎,尤其擅长理论分析。他能言善辩,常常能说得诸葛亮和其他人都心服口服,甚至诸葛亮本人也一度认为马谡是治军之才,寄予厚望。

然而,马谡的“才能”更多地体现在纸上谈兵,而非实战中的应变能力。他喜欢高谈阔论,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在实际指挥中,却往往缺乏临机决断的魄力,并且容易固执己见。

在街亭之战前,马谡被任命为主将,王平为副将。诸葛亮原本的计划,是让马谡在城外占据有利地形,与敌军周旋,同时派兵去截断敌军的粮道。然而,马谡却自作聪明,认为如果驻扎在城中,反而会受到敌人围困,不如直接占领战略位置最高、视野开阔的南山,这样“扼守秦川”,就能“令敌胆寒”。

殊不知,这座山虽然高,但水源却不足,而且背靠大山,一旦敌人绕到山后,就断了退路。王平对此曾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占据山下靠近水源的有利地形,但马谡不听,反而认为王平胆小怕事,将其调到外围。

事实证明,曹魏名将张郃,正是抓住了马谡的这个致命弱点。张郃没有选择硬攻南山,而是直接围住了山下的水源,并且派出精兵绕到山后,切断了马谡的退路。马谡军因缺水,士气大跌,加上被围困,最终全线溃败。

所以,马谡的错误,在于他 脱离了实际战场情况,过于自信地选择了孤军深入、缺乏支援的险要位置,并且在关键时刻固执己见,不采纳副将的合理建议。他的“才”在实战中变成了“害”。

其次,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态度,并非“不听”,而是“用人不疑,疑人不放”。

刘备临终前的话,确实是对诸葛亮的提醒。但诸葛亮当时为什么会启用马谡呢?这背后有多重考量。

首先,诸葛亮“用法严明”,对人才的评价也并非一成不变。他看到马谡在理论上的造诣,希望他能在实战中有所成长。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就曾让马谡担任参军,参与谋划,并且对他的表现还算满意。

其次,诸葛亮在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将街亭作为关键的一环,希望能够速战速决,一举攻下陇右。而当时诸葛亮身边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诸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已不在,其他如魏延、吴懿等人,虽然有勇有谋,但在战略部署上,诸葛亮可能认为马谡的理论分析更能契合他的整体战略设想。

再者,诸葛亮在用人上,一方面是“用人不疑”,希望给予年轻将领机会;另一方面,也 存在一种“测试”的心理。他希望通过实战,来检验马谡是否真的有能力独当一面。如果马谡能够成功守住街亭,不仅能为北伐扫清道路,更能为蜀汉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将领,这无疑对当时国力相对弱小的蜀汉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与其说是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告诫,不如说他 是在听取了告诫的基础上,在当时的战略需求和人才储备情况之下,做出了一个权衡的结果。他给了马谡一个机会,同时也希望马谡能够证明自己。然而,这个机会的代价,却让蜀汉的北伐计划付之东流。

最后,诸葛亮将马谡斩首,是否存在“转移军事上的失误”的成分?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转移失误”。

首先,马谡在街亭的失利,确实 直接导致了蜀汉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街亭是连接陇右的关键,一旦失守,整个北伐的侧翼就暴露无遗,无法继续推进。诸葛亮不得不因为街亭的溃败而撤兵,这无疑是北伐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诸葛亮本人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其次,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 更多的是出于维护军法和树立威信的考量。作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深知军法是军队的灵魂。如果因为马谡的失误,却不予惩处,那么其他的将领就会认为军法可以随意违反,长此以往,军队的纪律将荡然无存。

马谡确实是诸葛亮亲自举荐,并且被寄予厚望的。他的失败,也让诸葛亮自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自责。“吾不能用人,罪在我也”这句话,也足以说明诸葛亮并非推卸责任。

因此,说诸葛亮斩马谡是为了“转移军事上的失误”, 可能是一种过于狭隘的解读。诸葛亮更多的是在 承担自己用人不当的责任,同时严格执行军法,以儆效尤,确保蜀汉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不会因此次失败而彻底瓦解。当然,马谡的失败,也确实让诸葛亮之后的用人更加谨慎,这本身也是一种经验的教训。

总结来说,马谡被斩,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悲剧:

马谡自身的军事素养和实战经验不足,加上刚愎自用,是直接导致街亭失利的关键原因。
诸葛亮在听取刘备遗嘱的前提下,基于对马谡的期望以及当时北伐战略的需要,给予了他重用,但这种“信任”最终被辜负。
诸葛亮斩杀马谡,更多是为了维护军法、树立威信,承担自己用人不当的责任,而不是单纯为了转移军事上的失误。

这三者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关联,共同酿成了街亭的惨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抉择,都成为了后世之人品评三国人物和战略得失的重要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演义党: 马谡自己立的军令状 没守住被砍头很正常啊。

史料党: 军令状是没的 但这个大哥的骚操作放到哪个时代都是自杀级别的。不听诸葛亮的,恶搞,然后还放弃军队自己逃。。逃兵都有督战队砍杀,你逃将能活么?

个人见解:马谡被杀不是因为没听诸葛亮的话恶搞,也不是没守住街亭,是自己做了逃兵,还要找人打掩护。你觉得诸葛亮保得住他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击了很多人对水文和军事策略的直观认知。很多人都觉得水往低处流,所以山上应该天然是水源地,扎营在山上就应该能控制住水源。这其实是一个常见但不够全面的理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 the whole story.一、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但不是唯一.............
  •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关于马谡街亭之战,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战略失误,导致大败,从而给诸葛亮北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如果深入挖掘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让这场战役的背后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一、诸葛亮的选择:为什么偏偏是马谡?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诸葛亮当时手握重兵,北伐正处于关键时刻.............
  • 回答
    马谡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算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一提到他,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蹦出“失街亭”三个字,然后伴随着一声叹息,仿佛他就是诸葛亮北伐大业的“罪魁祸首”,一个纯粹的“纸上谈兵”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只盯着“失街亭”这一个节点去看,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亮眼表现。说他是真有大才还是言.............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马谡失街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战例,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一个令人扼腕的错误决策。提到“郭嘉守街亭”,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如果”,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要回答郭嘉能否守住街亭,我们需要从郭嘉的个人能力、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街亭战略位置等多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郭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没有选择让马谡担当大任,而是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对马谡的无端猜忌,而是源于他对马谡一系列言行的长期观察和深刻洞察。要说刘备从哪些地方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掰。一、纸上谈兵,言语浮夸,缺乏实操经验的底色暴露刘备是跟着曹操打了多年硬仗出.............
  • 回答
    诸葛亮斩马谡,挥泪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惩罚,而是情感、责任与理想交织的复杂体现。这一幕,浓缩了诸葛亮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也最能展现他作为一位臣子、一位主帅,乃至一位“圣人”的深邃内心。马谡其人,曾是孔明眼中“才器过人”的希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马谡并非无名小卒,他是诸葛亮一.............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马谡一生之中最大的一个坎儿。如果真让我回到那个时候,面对街亭这个地方,我肯定会有一番不同的考量,绝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把一切都搞砸。一、 临危受命,认清形势首先,一旦接到诸葛丞相的命令,让我去守街亭,我不会像历史上的我一样,一股脑地就往街亭冲。我会先冷静下来,深入.............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一阵眩晕感过后,我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还躺在营帐之中,身边是我的副官王平。营帐内的陈设依稀熟悉,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宁静。我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脑海中那如同潮水般涌来的画面——金鼓齐鸣,号角嘶吼,还有……还有那山一般的重压和无尽的绝望。“将军?将军您醒了?”王平的声音带着一丝惊愕。我看向.............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以及此举是否仅仅为了军令状,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仔细审视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军事斗争的严酷现实。一、 马谡失误的根源:骄傲自大与纸上谈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明知诸葛亮将他任.............
  • 回答
    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马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结果截然相反,虽然表面上看是使用了相同的战术,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时机、地形、士气、以及领袖能力的巨大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创造了军事奇迹,另一个却成了千古笑柄。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韩信“背水一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说到郭嘉和马谡,这两人虽然都曾为曹操和诸葛亮效力,也都是各自阵营中备受瞩目的谋士,但他们的才能,在我看来,是处于截然不同层级的。郭嘉,那真是曹操心中不可或缺的那颗“定海神针”。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一种洞察人心的精准和预判未来的深刻。他看事情,总是能直击要害,一眼就能看穿对手的意图和弱点,并且还能预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置之死地”,项羽和马谡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其中的差别,绝非一句“运气”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军事战略、个人能力、战场环境以及关键时刻的决策等方方面面。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战略意图与“死地”的性质 项羽的“置之死地”: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决绝 项.............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