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马谡听了王平的建议,而且也守住了街亭,北伐会成功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国力相对不济,但诸葛亮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士气正旺。而曹魏,虽然国力强大,但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雍凉地区,镇守的是曹叡倚重的将领,但也有一些地方势力并不完全忠诚于曹魏中央。

然后,咱们再看看街亭的重要性。街亭,在当时那可不是一个小村子,它连接着长安与陇右,是陇右地区进出关中的重要战略要地。谁控制了街亭,谁就能在陇右战役中占据主动。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本来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像当年关羽镇守荆州一样,成为一个坚固的屏障。

现在,假设一下那个“如果”:马谡听了王平的建议,把部队驻扎在山下靠近水源的地方,而不是上了街亭山。

如果马谡听了王平的建议,会发生什么?

1. 坚守住了街亭:
扎根就稳了: 街亭山固然有制高点,但缺乏水源,一旦被围,军队就是活靶子。王平提醒的平地据水而守,才是正理。水是军队的命脉,有了充足的水源,军队就能持久作战,也能有效补充消耗。即使张郃来攻,只要蜀军不缺水,就能据守不退,消耗魏军。
粮草供应有保障: 靠近水源的地方,通常也有便利的交通,能确保后方粮草的及时供给。这对于一场拉锯战至关重要。
阵型更加灵活: 在平地作战,蜀军能够更好地展开兵力,进行正面防御,甚至有机会进行一些侧翼机动。马谡虽然爱夸夸其谈,但毕竟是诸葛亮亲授的兵法,真把他置于一个有利的地理位置,他的指挥才能也可能被激发出来。

2. 张郃的应对:
张郃是魏国名将,用兵沉稳老辣。如果蜀军在街亭稳扎稳打,张郃恐怕不会轻易取胜。他可能会采取围困战术,切断蜀军的粮道。但如果蜀军有水,围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张郃也可能会尝试强攻,但这在有准备的防御阵地面前,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蜀军有王平这样的稳重派在,也会提醒马谡注意魏军可能的战术。

如果蜀军守住了街亭,北伐是否就成功了?

这就比较复杂了,成功与否取决于多个层面的因素,不是简单地守住一个据点就能保证的。

有利因素:

巩固了陇右: 街亭的得失,直接关系到陇右几个郡县的归属。如果蜀军守住街亭,就能安心经营陇右,将当地的民心和资源收归己用。
打乱了魏国部署: 蜀军能够控制街亭,就意味着张郃无法顺利从陇右撤退或增援其他战线。这会对整个西北战局产生连锁反应。
蜀军士气大振: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就带着收复汉室失地的理想,如果能取得街亭这样的战略要地,对蜀汉军民的士气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诸葛亮的战略可能得以继续: 如果街亭稳固,诸葛亮下一步可能就能派兵向关中腹地进发,与魏延等部会师,甚至有机会围攻长安。

不利因素和潜在挑战:

魏国反应迅速: 曹魏国力雄厚,即便一个地区失利,也能迅速调集援兵。曹叡如果看到陇右失守,一定会全力反扑。届时,蜀军将面临魏国主力部队的强大压力。
粮草问题依然严峻: 蜀汉地小人少,每次北伐都面临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即使守住了街亭,长期与魏国周旋,粮草问题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诸葛亮本身也深知这一点,他北伐的策略也是速战速决。
其他战线的配合: 诸葛亮北伐并非孤军深入,他还需要配合其他方向的行动。比如,当时镇守雍州的魏将郝昭,就以坚守闻名,诸葛亮围攻陈仓(郝昭镇守)的战事并不顺利。如果其他战线未能取得关键进展,仅凭一个街亭的胜利,也难以撼动整个北方的格局。
马谡的指挥能力: 即使听了王平的建议,占据了有利地形,但马谡在实际指挥中是否会再次犯错,也未可知。战争是复杂的,需要临机应变,而马谡的性格和经验在这方面相对欠缺。
诸葛亮自身的问题: 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但也并非神仙。在第一次北伐中,他将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交给了一个 untested 的将领,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街亭守住了,后续的战略决策是否也能万无一失,也存在疑问。

总结一下:

如果马谡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成功守住了街亭,那无疑会极大地增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是扭转了战局的走向。 蜀军将能巩固在陇右的阵地,为后续进攻关中奠定基础,打乱魏国的防御体系,并极大地提升蜀汉的士气。

但是,说“北伐就一定会成功”,这个结论就下得有些绝对了。原因在于,即使街亭得守,蜀军依然要面对魏国强大的整体实力、严峻的后勤补给以及其他战线的配合问题。成功从来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是一系列复杂条件汇聚的结果。

可以说,马谡守住街亭,会为诸葛亮北伐成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开端和重要的战略支点,但要最终实现统一北方的目标,还需要诸葛亮在后续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上都做到尽善尽美,并且能够有效应对魏国的反扑和内部的挑战。

所以,与其说“会成功”,不如说“成功率会大幅提高”,并且有机会将第一次北伐的成果进一步扩大,为蜀汉争取到更有利的战略态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可惜”的如果,因为马谡的一念之差,葬送了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北伐大业,也让蜀汉错失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次北伐失败了还可以后面几次,成功了呢?我估摸着反而没有那么多次了——第一次北伐成功远远的不能算得上动摇三国局面,但是对曹魏造成的政治打击堪称重创。

我预计不论后面怎么发展,第三或者第四次北伐时必将迎来蜀魏决战——赢了就是汉魏决战。

而与此同时,北方战事的变故,反而会促进孙大帝向北施压。如果蜀汉一直胜利,最终的对决反而会是汉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如果MSL在欧洲引发了一场灾难,那么欧洲各国采取武力驱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其具体过程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MSL”在这里可能指代的是什么。如果MSL是指代一个特定的民族、宗教群体或者意识形态的集合体,那么“灾难”的性质将直接决定欧洲.............
  • 回答
    让我想象一下,如果历史上的那些耀眼星辰,那些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都会在三十岁那年,经历一场无可挽回的大败,他们的人生轨迹又会发生怎样的波澜?这可不是简单的失利,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足以改写命运的惨败。一、 英雄的落幕与转型的阵痛我们先从几位耳熟能详的名将身上来推演。项羽: 伟大的悲剧英雄,力拔山.............
  • 回答
    要对伊斯兰帝国的地方管理水平进行排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管理水平”本身就有很多维度,而且不同帝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和比较。 在讨论之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排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史料和解读可能会改变.............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解。如果诸葛亮真的成功地帮助刘禅统一了天下,那么刘禅被视为“明君”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会比他历史上实际的评价要高很多,但要说绝对的“明君”,也并非板上钉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明君”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
  • 回答
    当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将我们熟悉的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的严谨性,来一场纯粹的“假如”,看看这个“不死机枪”的诸葛亮,能否扭转北伐的乾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台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现代机枪,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选择题!就像在自家花园里挑三朵最美的花,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不过,既然要说得详细些,我就不按部就班地摆出优缺点了,而是从我心底最看重的几个方面来想想,这三位才子若是成了我的女婿,会是什么样的光景。首先,我想我最看重的,还是他们这个人本身的品格和担当。毕竟,女婿不仅仅是女儿的.............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如果刘备身边能有两个诸葛亮,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咱们得想想,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他不仅仅是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治国理政的大才。他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要是刘备有两个诸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把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放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情境中。如果孙权真的能做到“贤亮”和“尽亮”,诸葛亮会不会考虑“跳槽”?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贤亮”和“尽亮”这两个词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对诸葛亮来说意味着什么。“贤亮”,在我看来,不仅仅.............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故事开始)我叫诸葛瞻,字思远。如果说我这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大抵是因为那句“儿之才,不如父之德”,以及随之而来的——蜀汉的覆灭。现在,我脑海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悸动,一种穿越时空的荒谬感,伴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责任感。我,诸葛瞻,似乎真的成了诸葛瞻。而时间,却是那风雨飘摇、风烛残年、即将熄灭的蜀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