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以及他想要收复东三郡的计划?假如实行的话成功率有多少?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

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是展现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抱负,同时也充满了风险。

对蒋琬的评价:德才兼备的守成之主

评价蒋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诸葛亮进行比较,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截然不同。诸葛亮是在乱世中崛起,需要开创新的局面,并凭借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力挽狂澜。而蒋琬接班时,蜀汉已经经历了多次北伐,国力相对衰弱,更需要一位能够稳定局势、休养生息的领导者。

优点方面,蒋琬展现了诸葛亮所看重的美德和才能:

承继遗志,稳固政权: 诸葛亮临终前向后主刘禅推荐蒋琬,可见对其信任。蒋琬接任丞相后,确实很好地延续了诸葛亮的政策,保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他没有像一些野心勃勃的将领那样在诸葛亮死后试图争夺权力,而是以大局为重,继续为蜀汉效力。
清廉勤政,以身作则: 史书记载蒋琬“事无巨细,唯务清要”,他勤于政务,处理事务井井有条。并且他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以身作则,为官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种廉洁的品德在动荡的时代尤为可贵。
注重民生,休养生息: 在军事上相对保守的同时,蒋琬将重心放在了经济和民生上。他“务于耕种,劝课农桑”,鼓励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这种政策为蜀汉在后续的几次北伐中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也为国力恢复打下了基础。
知人善用,选拔人才: 蒋琬也展现了出色的识人之明。他重用费祎、董允等有才干的官员,共同辅佐刘禅,构成了蜀汉后期的“三巨头”。这种集体领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政治风险,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弊端。
军事才能(相对保守): 虽然蒋琬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如诸葛亮那样令人惊艳,但他并非没有军事才能。他曾经担任尚书令、尚书仆射,负责军政事务。在一些历史记载中,他也曾参与军务的策划和管理。然而,与诸葛亮时期不同的是,他更倾向于稳健的策略,避免冒险性的军事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蜀汉国力的现实考量。

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缺乏诸葛亮的战略远见和魄力: 诚然,蒋琬是优秀的继承者,但他确实没有诸葛亮那种“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的宏大战略眼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魄力。他对蜀汉的未来发展,更多地是采取一种“守成”的态度,而非积极的“开拓”。
面对魏国实力悬殊的局面: 蜀汉在人口、疆域和国力上都远不如曹魏。这种巨大的实力差距,使得任何试图大规模收复失地的计划都充满了巨大的挑战。蒋琬虽然有心,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受到费祎等人的制约: 费祎在蒋琬之后也担任了丞相,并且其执政风格与蒋琬相似,都偏向保守。两人共同的保守策略,虽然保证了蜀汉的稳定,但也可能限制了蜀汉的进一步发展和突破。

总而言之, 蒋琬是一位德才兼备、忠心耿耿的优秀政治家,他成功地接过了诸葛亮的衣钵,稳固了蜀汉政权,并致力于休养生息。他更像是一位精明的管理者和稳健的守成之主,而非一位开疆拓土的军事统帅。

蒋琬收复东三郡的计划:壮志与现实的较量

东三郡,指的是魏国的上庸、房陵、新城。这三个郡在汉末三国时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连接荆州和关中的重要通道。在诸葛亮时期,由于东吴背弃盟约,以及蜀汉自身实力的不足,这三个郡最终被曹魏夺取。

蒋琬想要收复东三郡,无疑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他作为蜀汉丞相的责任感和野心。这个计划的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计划提出的背景和意图:

1. 收复失地,恢复汉室: 这是蜀汉政权始终秉持的核心目标。收复东三郡,不仅能扩大蜀汉的疆域,更能削弱曹魏在荆州地区的势力,为日后进一步北伐奠定基础。
2. 战略意义重大: 东三郡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攻击曹魏关中地区的重要跳板。一旦收复,蜀汉便能从荆州方向对魏国心脏地带发起更直接的威胁,打破曹魏在战略上的优势。
3. 提振蜀汉士气: 连年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蜀汉内部可能会存在一些士气上的低落。一次成功的收复失地的战役,可以极大地提振军民士气,增强对未来抗魏斗争的信心。
4. 回应诸葛亮的遗愿: 诸葛亮在世时,也曾多次出兵争夺过荆州及周边地区,虽然未能成功收复东三郡,但其战略意图是明确的。蒋琬的计划,也可以看作是对诸葛亮战略构想的一种延续。

计划的可行性与挑战:

有利条件:
蜀汉国力有所恢复: 在蒋琬执政期间,蜀汉确实进行了经济建设,国力有所增长,为一次有规模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才储备: 诸葛亮留下了费祎、董允等优秀的文臣武将,姜维也逐渐崭露头角,这为执行军事计划提供了人才保障。
部分地理优势: 蜀汉控制着汉中地区,与东三郡 adjacent,有发动突袭的地理便利。
不利条件与巨大风险:
曹魏的强大实力: 曹魏作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政权,其军事实力和兵力远超蜀汉。一旦蜀汉出兵,曹魏必然会迅速调集重兵进行反击。
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 蜀道艰难,蜀汉的后勤补给本就极其困难。一旦出兵千里,补给线的维持将是巨大的挑战,一旦补给不畅,军队很容易陷入困境。
吴国态度不确定: 当时蜀吴联盟虽然存在,但并不稳固。如果蜀汉在荆州方向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吴国是否会配合,或者是否会趁机攻击蜀汉的荆州地盘,都是未知数。历史上,东吴就曾背弃盟约,攻占了蜀汉的荆州大部。
内部反对和保守派的阻力: 蒋琬的计划并非没有反对声音。费祎等人就倾向于保守,认为蜀汉国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北伐,更倾向于固守待援。蒋琬的计划可能会面临内部的政治阻力。
对姜维的依赖: 姜维是蜀汉后期积极的军事主张者,但其军事才能和策略有时也过于冒险。如果蒋琬将收复东三郡的重任交给姜维,其能否成功并控制风险,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假如实行的话成功率有多少?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精确量化的问题,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受到太多变量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对其成功率进行一个相对理性的推测:

如果严格按照“收复”的标准来衡量(即完全占领并稳定控制),那么成功率我认为是相对较低的,可能在30%40%之间。

原因分析:

1. 攻坚战的困难: 东三郡并非完全没有防御,并且一旦蜀汉进攻,曹魏必然会迅速增援,形成坚固的防线。蜀汉军队需要面对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攻坚战。
2. 魏国反击的力度: 曹魏绝对不会坐视蜀汉占领东三郡。他们会倾尽全力进行反扑,而且其兵力优势会非常明显。蜀汉能否抵挡住魏国的反扑,并守住新占领的领土,是最大的难题。
3. 后勤和兵力消耗: 即使蜀汉初期能够取得一定的战术优势,但长期的军事行动和巨大的兵力消耗,将是对蜀汉国力的严峻考验。一旦战线拉长,后勤就会成为致命的弱点。
4. 吴国的不确定性: 如果吴国不配合,甚至在蜀汉出兵后对其荆州地区发动攻击,那么蜀汉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成功率将急剧下降。
5. 战略目标与现实能力的不匹配: 蒋琬虽然有收复东三郡的战略设想,但蜀汉的整体实力与这个宏大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想要一次性收复并巩固,难度极大。

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取得初步的战术胜利,但无法巩固: 蜀汉军队有可能在姜维等人的带领下,在局部地区取得一些胜利,例如攻占部分外围据点,或者给予魏军一定的打击。
战略僵持,无功而返: 双方在东三郡地区形成拉锯战,蜀汉无法取得决定性突破,最终因后勤不济或魏军援兵到来而被迫撤退。
战略失败,损失惨重: 也有可能因为指挥失误、情报不足或魏军的强大反击,导致蜀汉军队被击溃,造成比诸葛亮后期北伐更严重的损失。

然而,也并非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

时机恰到好处,魏国出现重大内部变故: 例如魏国统治者出现危机,或者边境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叛乱,导致魏国无暇顾及东三郡,蜀汉抓住时机发动闪电战,则成功率会有所提高。
吴国给予了积极而有效的配合: 如果孙权能够再次坚定地与蜀汉结盟,并从荆州方向牵制魏国兵力,则蜀汉的压力会小很多。
战术运用极其出色,能够避免魏国大军集结: 例如姜维善于运用袭扰战术和奇袭,能够在魏国援军到达之前,迅速攻占关键据点并加以巩固,虽然可能性不大,但理论上存在。

总结来说, 蒋琬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是其作为蜀汉丞相的雄心壮志的体现,也是对历史机遇的把握。然而,在当时蜀汉与曹魏悬殊的国力对比下,这个计划的实现难度极高。尽管他拥有优秀的继承者和一定程度的国力恢复,但后勤补给、魏国强大的反击能力以及吴国不稳定的联盟关系,都构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即便实行,其成功率也只能说是偏低。更现实的战略选择,可能是蒋琬所采取的,即稳固内部,休养生息,等待更有利的战机出现,而不是冒然发动一次可能倾覆蜀汉国力的冒险。

蒋琬最终没有完成收复东三郡的壮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审慎地评估了蜀汉的国力和风险,并选择了更为稳健的执政方针。这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也让蜀汉失去了可能的一次重大战略突破机会。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蒋琬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在守成和发展之间,选择了一条更平稳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S:最近实在是找不到问题了,就回答一下自己提的问题吧),以下内容目录如下:第1部分:蒋琬的介绍,第2部分:东征计划,第3部分事情发展的后续 第4部分:他的两个表弟

①蒋琬其人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年少时好学,聪明过人,仪态轩昂,气度不凡。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与表弟刘敏因才学而知名当时。后来,他便跟随了刘备。在刘备平定蜀地后,蒋琬被任命为了广都县县长。

或许是觉得自己被轻视了,蒋琬在工作上的表现不是很积极。在刘备、孔明等人出巡至广都县时,发现蒋琬令政务不理,且沉醉不醒,刘备因此勃然大怒,要将蒋琬加罪处死,但是诸葛亮劝说刘备:“蒋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刘备素来敬重诸葛亮,因此便只将蒋琬免罪,但还是将其罢免了官职。(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为汉中王,便调蒋琬入中央任尚书郎的官职。四年以后,后主刘禅即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以后,便辟蒋琬为东曹掾,又举他为茂才,蒋琬却谦逊不受,一再推荐刘邕、阴化、庞延和廖淳。但是诸葛亮再三勉励,在给他的文告中说:“如果为了避亲故而舍弃了有德之人,就会使百姓遭受苦难,众人既然于心不安,确实又使内外官员不明其中道理,你应当尽力施展才能,以此表明这种选举是公正慎重的。”后升迁他为丞相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转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蒋琬便与长史张裔一起留统丞相府的一切事务。

三年以后,因为张裔去世,蒋琬接替张裔担任丞相长史,加为抚军将军。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常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诸葛亮常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该与我一起复兴汉室。”诸葛亮于是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意外病逝,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为安阳亭侯。而当时诸葛亮刚刚去世,远近之人都感到危惧。蒋琬出类拔萃,位处百官之上,既没有忧伤的表情,又没有欢喜的脸色,言谈举止如同平常一样,于是众望渐服,有些混乱的局面逐渐平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4年以后,刘禅下诏给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阵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蒋琬被允许开府治事,加为大司马。同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的公孙渊,刘禅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东吴夹击魏国。六年之中,蒋琬率军驻扎在汉中,魏军不敢来犯。此期间,蒋琬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不大。

② 东征计划

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刘备统治时期的东三郡),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王夫之关于这个计划,有一个比较长的评价:蒋琬改诸葛之图,欲以舟师乘汉、沔东下,袭魏兴、上庸,愈非策矣。魏兴、上庸,非魏所恃为巖险,而其赘余之地也。纵克之矣,能东下襄、樊北收宛、雒乎?不能也。何也?魏兴、上庸,汉中东迤之余险,士卒所凭以阻突骑之重突,而依险自固,则出险而魂神已惘,固不能逾阃限以与人相搏也。且舟师之顺流而下也,逸矣;无与遏之而戒心弛,一离乎水而衰气不足以生,必败之道也。先主与吴共争于水而且溃,况欲以水为势,而与车骑争于原陆乎?魏且履实地、资宿饱,坐而制之于丹、淯之湄,如蛾赴燄,十扑而九亡矣。故蒋琬死,费祎刺,而蜀汉无人。 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也很认同他的想法,这个东征计划实行起来并不简单,原因如下,首先,刘备曾经发动夷陵之战,顺流而下进攻东吴,虽然进攻顺利,但是在失败之后却无法利用船只撤退,只得从步道而还,因此手下士兵也伤亡大半。虽然刘备走的水路与蒋琬不一样,但是也可以作为借鉴。另外,这三郡的进攻难度也颇大。以东三郡为走廊的荆益边界处遍布群山,险塞四周,诸葛亮曾经称之为“岩阻之地”。因此除了通过水路之外,通过陆路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清人严如燿曾经如此形容蜀地通往三郡的道路的样子,将其描绘为:“山大林深,朽木狼藉,横塞山巅,缘木而过。” 而在一千六百年前,恐怕会更加艰难。孟达曾经人为改造过上庸城:“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但是结果还是被斩杀。而在曹魏重新收复了以后,必定会人为加强防御设施。攻击的难度会更大。水路出兵虽然交通便利,顺流而下可以迅速到达荆州,但是一旦失败,撤退之时,顺流而下变成逆流而上,行军速度大减,一旦被魏军切断上游退路,局势将变得非常危险。因此,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计划。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三郡可以称之为荆益两州的桥头堡,假如没有南郡作为依托,与益州山川相隔的东三郡很难守住。(PS:而旦在没有荆州在手上的的情况下,拿下东三郡的收益其实不大 。)再其次,假如沿着汉水、沔水收复东三郡后,不仅可以威胁襄阳,而且还能威胁江陵一带,东吴与蜀汉的同盟关系其实并不牢固,因此一旦夺取东三郡,势必引起东吴的警惕。实际上,步骘在听闻镇守汉中的蜀汉大司马蒋琬不仅没有趁司马懿南征之际出兵攻魏以支援东吴,反而回到成都附近的涪县(虽然实际上当时蒋琬是因身体问题回涪县休养);又听说此前蜀汉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就认为蜀汉可能会背弃同盟而准备攻打吴国,便与朱然一起上表孙权陈述此事,劝孙权要做好随时应对蜀汉突袭的防备工作。但是孙权认为蜀汉不可能有此意图,认为步骘等人判断失误。虽然其后的发展证明步骘确实是过虑了,但是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个战略的实施可能性是不大的。

③ 事情后续

在这个计划提出以后,朝中官员大多都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在他上书以后,进驻于涪县,病情日益加重。244年,蒋琬因病请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刘禅便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两年以后,蒋琬病逝,获赐谥号为“恭”。他与诸葛亮,费祎,董允一起,被合称为“蜀汉四相“。(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④ 后代及表弟

蒋琬有两个表弟,一个是蜀汉的将领,名叫刘敏,弱冠时便与蒋因才学而知名当时。兴势之战中,时任左护军、扬威将军的刘敏与镇北大将军王平等镇守汉中,在众人的讨论当中,唯有刘敏赞同王平的建议,并且进行了补充。最终,在战斗胜利以后,刘敏以功封云亭侯。另外一个则是东吴的重臣,潘濬,先后跟随过刘表,刘备,孙权,率领五千人斩杀平定了樊胄。孙权称帝后,任命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后迁任为太常。黄龙三年,被授予假节,与吕岱一起率军五万平定五溪××的叛乱,经三年而斩获数万,成功使得一方宁静。除此以外,他有两个儿子,长子蒋斌承袭了他的爵位,官至绥武将军、汉城护军。蜀汉亡后,投降钟会,最终在成都为乱兵所杀。次子蒋显,官至太仆。在蜀汉灭亡时,刘禅命其前往剑阁令姜维投降钟会,最终在成都为乱兵所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