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继承者蒋琬、费祎和姜维?

回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父子,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能否继续维持其国力,甚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继承者。这三位重要的继承者——蒋琬、费祎和姜维,他们各自的才能、执政风格以及对蜀汉命运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总的来说,蒋琬、费祎和姜维三人虽然都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和培养,但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性格特质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诸葛亮之后蜀汉政局中的作用和贡献也各有侧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忠诚于蜀汉,竭力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但面对复杂的内政和严峻的军事形势,他们的努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 蒋琬:诸葛亮精心培养的接班人,稳健持重,鞠躬尽瘁

蒋琬是诸葛亮在世时最倚重的继承者,也是被普遍认为是“诸葛亮之后第一人”。他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在诸葛亮生命的最后几年,已经开始逐渐接手一部分政务。

1. 背景与早期经历:

蒋琬,字公琰,零陵阳人(今湖南永州零陵区)。他出身不高,但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而闻名。
在刘备时期,蒋琬就已经被看重,担任过绵竹令、广都都尉等职。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逐渐将他提拔上来,担任参军、长史等要职。诸葛亮经常在公开场合赞扬蒋琬,认为他有宰相之才,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比如,《三国志·蒋琬传》记载,诸葛亮曾对刘禅说:“臣之师,亦天下之明良,臣不能及其万一。臣之子詹,材不如蒋琬,而可教也,终为益州牧。委付蒋琬,安国宁家,一人而已。” 这句话显示了诸葛亮对蒋琬的极高评价和信任。

2. 执政风格与主要成就:

稳健持重,以静制动: 蒋琬的执政风格非常稳健和务实。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军事才能,而是更倾向于巩固后方,发展内政,为长远的战略打下基础。他在诸葛亮去世后,并没有急于北伐,而是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政策。
恢复经济,稳定民生: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消耗巨大,国家元气受损。蒋琬上任后,首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他重视农桑,鼓励发展水利,减轻赋税,努力稳定民生,为蜀汉的国力恢复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整顿吏治,选贤任能: 蒋琬对官僚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整顿,他注重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才,确保政令的畅通和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
发展军事,以守为攻: 虽然不主张大规模北伐,但蒋琬并未放弃军事建设。他继续加强军队的训练,修缮武器装备,并注重边防巩固。他认为,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稳定,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后方,才能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他将军事重心放在汉中等地,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
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 蒋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尤其是对都江堰的维护和修缮。他在担任尚书令期间,继续推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完善,这对于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他务实、注重民生的执政理念。

3. 局限性与评价:

缺乏诸葛亮式的军事才能: 蒋琬最大的局限在于他缺乏诸葛亮那种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尽管他支持军事发展,但他个人的军事冒险精神不足,这使得蜀汉在对抗曹魏的军事对抗中,虽然能保持稳定,但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未能积极主动出击: 一部分观点认为,蒋琬过于保守,未能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错失了可能对蜀汉有利的战略时机。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当时蜀汉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蒋琬的稳健政策是明智之举。
总的来说,蒋琬是一位优秀的治世能臣,他成功地在诸葛亮离世后稳定了蜀汉的政局,恢复了经济,为后来的姜维北伐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后方。 他体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虽然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高度,但却是他合格的继承者。



二、 费祎:温和圆滑的外交家与内政治理者,平衡内外,但受制于自身局限

费祎是诸葛亮去世后与蒋琬并肩的重臣,他同样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费祎在执政风格和才能上与蒋琬有所不同,他更侧重于外交和内政治理,尤其在稳定与东吴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背景与早期经历:

费祎,字文伟,江夏郡(今湖北襄阳一带)人。他出身同样不高,但以言辞辩给、才思敏捷著称。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常常派遣费祎出使东吴,与东吴保持联盟关系。他在外交场合表现出色,赢得了东吴的尊重。
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担任了高官,与蒋琬一同辅佐后主刘禅。

2. 执政风格与主要成就:

以外交见长,维系吴蜀联盟: 费祎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出色的外交能力。在诸葛亮去世后,东吴与曹魏都曾试图拉拢或孤立蜀汉。费祎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成功地维持了孙刘联盟,这对蜀汉抵御曹魏的进攻至关重要。他既能维护蜀汉的利益,又能避免与东吴的冲突,这种平衡能力非常难得。
内政治理,劝诫刘禅: 在内政方面,费祎也展现了才能。他注重整顿朝政,规范制度。他以温和的态度劝谏刘禅,希望他能够勤于政事,体恤民情。
安抚边疆,促进民族关系: 费祎也致力于安抚西南地区,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和蒋琬一样,费祎也关注民生和经济发展,为蜀汉的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局限性与评价:

不主张北伐,甚至阻碍北伐: 费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不主张大规模的北伐。他认为蜀汉的力量不足以与曹魏抗衡,贸然出击只会徒增损耗。甚至在姜维多次提出北伐建议时,费祎常常会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挠。例如,《三国志·费祎传》中记载,姜维每每北伐,费祎都与其同行,但实际上费祎更倾向于在后方安稳度日,并认为“国小业难,非徒力所能济”。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蜀汉的军事扩张,也引发了与姜维的矛盾。
缺乏军事才能和进取精神: 费祎本人并不具备军事才能,他对军事冒险持谨慎甚至否定的态度。这使得他在处理与曹魏的军事对抗时,更倾向于防守和稳固,缺乏主动出击的魄力。
被刺杀的悲剧结局: 费祎最终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给蜀汉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次事件也暴露了蜀汉内部防范措施的不足。
总的来说,费祎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成功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了蜀汉的生存空间。 但他对北伐的消极态度,以及对军事进取的保守,也成为蜀汉未能取得更大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他与姜维在军事战略上的分歧,也是蜀汉后期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 姜维:继承诸葛亮军事遗志的勇猛将领,力主北伐,鞠躬尽瘁,但成效有限

姜维是诸葛亮晚年发现并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才,他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思想,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1. 背景与早期经历: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市)人。他本是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属下的一名军官,后被诸葛亮收服,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
诸葛亮非常器重姜维,认为他有诸葛亮之风,并有意将北伐的重任托付给他。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逐渐成长为蜀汉的军事统帅。

2. 执政风格与主要成就:

坚定的北伐决心,继承诸葛亮遗志: 姜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毕生致力于北伐曹魏,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他继承了诸葛亮的战略构想,认为蜀汉的生存之道在于主动出击,消耗曹魏的实力,并希望能在战略上取得优势。
多次北伐,打击曹魏: 在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姜维成为蜀汉的实际军事统帅。他发动了多次北伐,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性的胜利,例如在几次战役中击败曹魏军队,给曹魏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消耗。
尝试与东吴联合,开辟第二战场: 姜维也尝试通过与东吴联合来夹击曹魏,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联合并不成功,未能形成有效的战略配合。
重视外交,争取内应: 姜维在北伐过程中,也重视外交手段,积极争取蜀汉境内的民心,并试图策动曹魏内部的起义。

3. 局限性与评价:

蜀汉国力不足以支撑长期北伐: 姜维最大的困境在于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相差悬殊。蜀汉地域狭小,人口稀少,资源有限。姜维频繁的北伐虽然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但却给本已脆弱的蜀汉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消耗了宝贵的国力。
战术胜利难以转化为战略优势: 尽管姜维在几次战役中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他未能获得能够改变整体战略格局的决定性胜利。而且,由于后方补给的困难,每次北伐都难以深入。
后方不稳,内部矛盾: 在姜维北伐的同时,蜀汉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宦官黄皓专权,朝政腐败,这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凝聚力和抵抗力。姜维虽然忠心耿耿,但因为他一直忙于北伐,对后方政务的干预有限,甚至有时会因此受到朝中保守派的排挤。
导致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 最终,正是由于姜维在后方军事部署上的疏忽,以及对邓艾偷渡阴平的警惕不足,使得蜀汉最终被曹魏所灭。姜维在城破后,虽然试图复国,但最终失败,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总的来说,姜维是一位极具理想主义和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忠诚、勇敢,竭力完成了诸葛亮未竟的事业。 然而,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他的北伐战略最终成为了蜀汉灭亡的催化剂,尽管这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愿。他代表了蜀汉后期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也被历史的局限性所束缚。



总结与评价:

蒋琬、费祎、姜维这三位诸葛亮的继承者,共同构成了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治军事的核心。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尽力而为,为蜀汉的延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蒋琬 是一个稳健持重、勤于政事的治世之才,他稳定了国家,恢复了经济,为蜀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他是一位合格的继承者,但缺乏军事上的开拓精神。
费祎 是一个温和圆滑、长于外交的政治家,他成功地维护了吴蜀联盟,平衡了国家的外交关系。但他对北伐的消极态度,限制了蜀汉的战略主动性。
姜维 是一个忠勇无畏、力主北伐的军事家,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不屈不挠地与曹魏斗争。但他所处的时代和蜀汉的国力,使得他的北伐最终未能扭转乾坤,反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从整体上看,这三位继承者都继承了诸葛亮忠诚、勤勉的精神。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使得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能延续数十年。然而,他们也面临着蜀汉先天不足的局面:国力弱小,人口稀少,与强大的曹魏和有地理优势的东吴对抗,始终处于劣势。

可以说,诸葛亮为蜀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优秀的继承者,但他留给蜀汉的,是一个艰难的战略任务,而他自己也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宏愿。蒋琬、费祎、姜维在各自的时代,尽力而为,但历史的洪流,以及三国鼎立的实力对比,最终决定了蜀汉的命运。他们的故事,既有可歌可泣的忠诚与担当,也有历史局限下的无奈与悲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志》把这三人共列一传,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面对蜀汉的珍珑棋局,三任执政者各自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user avatar
《三国志》把这三人共列一传,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面对蜀汉的珍珑棋局,三任执政者各自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父子,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能否继续维持其国力,甚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继承者。这三位重要的继承者——蒋琬、费祎和姜维,他们各自的才能、执政风格以及对蜀汉命运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
  • 回答
    在我看来,要评价诸葛亮躬耕地的“神逻辑”,首先需要弄清楚我们所说的“神逻辑”到底指的是什么。这并非指他有什么“不合常理”或者“荒谬绝伦”的思考方式,而是说,他的那些看似寻常的耕读生活背后,蕴含着一套极其深刻、且指向性明确的人生哲学和战略布局。这种“神逻辑”,体现在他如何在看似沉寂的隐居岁月中,为自己.............
  • 回答
    关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对诸葛亮“贤相”之名不副实,并指出其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颇具争议的评价。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杨师群教授的论据,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杨师群教授观点的核心:杨师群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出发点很可能是从“民为贵”的政治哲学角度出.............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这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评价他,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死后,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经历了北伐的艰辛,诸葛亮这个定海神针一撒手,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风浪里飘摇。朝堂之上,权力真空,人心惶惶。这时候,谁能站出来稳住局面.............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和王朗这场著名的辩论,那可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桥段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口舌之争,更是一次智慧与胆识的巅峰对决,甚至可以说是策略与心理战的极致展现。诸葛亮登上阵前,面对的是曹操百万大军,而对方主帅阵营里,站着那位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著称的老臣王朗。这场景本身就带着几分戏剧性,一.............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在司马懿的简介中将诸葛亮评价为“臭名昭著”,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表述,也引发了许多玩家和历史爱好者的讨论。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游戏内的设定与历史叙事的平衡:首先,《全面战争:三国》作为一款游戏,它需要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加入游戏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游戏.............
  • 回答
    浅谈稚嫩的魔法师新作《诸葛亮的北伐》:一次有趣的视角切入,但仍有深化空间稚嫩的魔法师(以下简称“稚叔”)的新作《诸葛亮的北伐》,一如既往地带着他那种特有的絮叨、跳脱又充满个人魅力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北伐视角”。这次他选择将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身上,试图从一.............
  • 回答
    评价唐国强、陆毅、王洛勇三版诸葛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他们的表演风格、对角色的理解深度、造型、台词以及在整体剧中的表现等。这三位演员塑造的诸葛亮各有千秋,代表了不同时期观众对诸葛亮这个经典角色的审美期待和解读。 唐国强版诸葛亮:《三国演义》(1994版)—— 神机妙算,气场十足1. .............
  • 回答
    说到诸葛亮的“八阵图”,这玩意儿在人们心中那可是神乎其神的存在,仿佛能呼风唤雨,搅动乾坤。那么,它到底有多厉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要评价八阵图,咱们得先知道它是个啥。简单说,八阵图是一种军事阵法,是中国古代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战术应用。它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阵法摆出去,就直接能像“变形金刚.............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可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一生辅佐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忠心耿耿的典范。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这位大名鼎鼎的丞相,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要评价诸葛亮,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政治才能:稳定基业,改革吏治,功绩卓著首先,我们不.............
  • 回答
    王洛勇老师在《虎啸龙吟》中饰演的诸葛亮,在我看来,是近些年国产三国题材影视剧中,一个非常亮眼且具有独特魅力的诠释。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完美诸葛亮,而是赋予了这个角色更深沉、更具人味,甚至带有几分悲剧色彩的维度。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王洛勇老师的诸葛亮就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他没有.............
  • 回答
    评价“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这一历史事件,需要我们首先明确历史事实,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分析。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这一说法,在史学界普遍被认为是缺乏直接证据且有较大争议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流传甚广但未经证实的谣传或误读。 因此,要评价它,首先就是要对其真实性进行.............
  • 回答
    怎么看待崔浩对诸葛亮的评价?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这俩人中间隔着几百年,他们的视角和关注点本身就不太一样。首先,咱得知道崔浩是谁。他是北魏的著名大臣,一个大才子,学问那是相当渊博,编史、修典、造历样样精通。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汉末三国早就过去了,北方已经进入了十六国、南北朝的乱世,他亲眼见证了王.............
  • 回答
    提到诸葛亮,就绕不开头条网友们那些热情洋溢又常常带着几分“接地气”的评价。要说起来,这可真是一门学问,里面藏着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对智慧的向往,还有那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首先,咱们得承认,诸葛亮在头条上的人气那是杠杠的。很多时候,他就是智慧的代名词,是“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固有成见,深入剖析一下,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本质”和“最好”的层面,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观点的核心:1. 三国本质上是乱世: 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瓦解,军阀割据,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一位坚韧不拔的战略大师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司马懿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在无数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他常被与智慧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抛开这位“卧龙”,司马懿自身的军事造诣足以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与耐心等待的时机:司马懿并.............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