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蜀汉百姓来说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真的开心吗?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诸葛亮的治下,对于蜀汉百姓来说,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体验。开心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百姓的身份、所处的时期、个人期望以及评价的标准。

积极方面:诸葛亮如何努力让百姓“开心”(或者说过上好日子)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施政的核心目标是复兴汉室、统一天下,而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离不开国家稳定和民生发展。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

发展农业,保障民食:
农桑为重: 诸葛亮深知民以食为天,他极力推广农业生产,鼓励百姓耕种,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的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粮仓充实,为北伐提供了物质基础。
开垦新田: 针对蜀地土地限制,诸葛亮积极组织开垦荒地,扩大耕作面积。
减轻赋税: 虽然北伐需要大量的军费,但诸葛亮在赋税方面相对谨慎,并没有对百姓进行过度的剥削。他更注重的是公平和有序,而非竭泽而渔。史书中有记载,他曾对一些地方官吏的过重税收进行过制止。

严明法度,稳定社会秩序:
依法治国: 诸葛亮提倡“法治”,强调法律的公平性和普遍适用性,即使是对亲近的人也毫不姑息。这使得社会秩序井然,百姓生活更有保障,减少了许多欺压和不公。
赏罚分明: 他赏罚分明,对于有功者予以嘉奖,对于犯罪者严惩不贷,营造了一种公正的社会氛围。
官吏廉洁: 诸葛亮对官吏的要求非常严格,鼓励他们清廉奉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官吏对百姓的侵扰。

提倡节俭,厉行朴素:
以身作则: 诸葛亮生活非常简朴,不追求奢华。他要求官员和百姓都应该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种风气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限制奢侈: 他会限制一些不必要的奢侈消费,将资源集中用于国家发展和战争。

关怀民情,体恤民情(有限度):
了解民生: 诸葛亮在处理政务时,也会关注百姓的疾苦,例如他在《出师表》中提到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
调整政策: 在某些情况下,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以适应民情。

消极方面:百姓可能感到“不开心”的方面

尽管诸葛亮做了很多努力,但蜀汉百姓的生活也面临着挑战,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开心”程度:

持续的北伐战争:
征兵征粮: 诸葛亮一生都在致力于北伐,这必然意味着大量的壮丁被征召入伍,许多家庭因此承受了丧失劳动力的痛苦。同时,北伐也需要巨额的军费和粮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从百姓那里征集,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劳役繁重: 战争期间,百姓需要承担更多的修路、运粮等劳役,这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战争的忧虑: 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百姓会担心战争的胜负、战乱对家园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带来忧虑。

蜀汉国力相对弱小:
地缘限制: 蜀汉以益州为根据地,地势险峻,但面积相对较小,人口也不如曹魏。这意味着蜀汉在资源和人力上都处于劣势。
难以实现统一: 尽管诸葛亮雄才大略,但由于国力限制,北伐的成功率不高,这使得百姓对“光复汉室”的愿景可能也伴随着遥遥无期的感受。

诸葛亮的“严苛”:
严厉执法: 虽然法治是好事,但诸葛亮的执法非常严格,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例如,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进行过严格的管教,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但这种严厉也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压力。
事必躬亲: 诸葛亮事必躬亲,虽然体现了他的责任感,但也意味着他可能会对各级官员和百姓的要求都非常高,不容许丝毫的懈怠。

信息不对称和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史书的倾向性: 我们了解的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史书塑造的形象。史书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褒扬和美化。而普通百姓的真实感受很难被详尽记录下来。
“开心”的主观性: 什么是“开心”?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可能是风调雨顺、粮食充足;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可能是贸易繁荣;对于一个士人来说,可能是能够施展抱负。不同身份的人,对“开心”的定义不同。

结论:

综合来看,生活在诸葛亮治下的蜀汉百姓,并不能简单地说就一定是“开心”的。

他们无疑享受了相对稳定有序、法度严明、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生活水平可能比三国时期其他一些战乱地区要好。
然而,持续的战争也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忧虑,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为战争付出劳动力和资源的家庭。
诸葛亮的高标准严要求,虽然是为了国家强大,但可能也会让一些人感到压力。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诸葛亮力求为蜀汉百姓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序的生存环境,并努力发展经济,但战争的现实也使得百姓的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可能更多是一种“生存有保障”但“难以大富大贵”或“对未来有期待但现实有压力”的状态。

二、 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

答案是:影响巨大,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仅仅取决于他的智谋、功绩,或者他所处的历史舞台。他对待百姓的态度和施政是否能够惠及民生,是衡量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维度。

具体来说,对待百姓的优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对历史人物评价产生深远影响:

1. 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固性: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任何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都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一个能够关心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维护社会公平的统治者,更容易获得民心,从而巩固政权。反之,如果统治者苛政猛于虎,鱼肉百姓,则民心离散,政权自然难以长久。
直接影响统治合法性: 公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其统治的合法性。一个将百姓视为“草芥”的统治者,即使有再大的武功,其历史评价也难以得到普遍认可。
事例: 汉高祖刘邦能够建立汉朝,除了自身的能力,也因为他吸取了秦朝苛政的教训,相对轻徭薄赋,赢得了民心。而秦朝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严酷的统治激起了民怨。

2.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传播:
“以人为本”的叙事: 历史叙事往往会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一个能够改善百姓生活、减轻其痛苦的领导者,更容易在历史叙事中被描绘成仁德之君,得到后世的赞扬。
“民怨沸腾”的负面记录: 相反,那些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统治者,则会被历史记录为暴君或昏君。
史书作者的立场: 史书的作者往往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民生”的关注程度,也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因此对能够体现“仁政”的君主评价会更高。

3. 政绩的实际效果与历史功过:
“功”与“过”的衡量: 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最终要看其施政是否真正惠及了社会。如果一个统治者只追求个人权力和扩张,而忽略了百姓的福祉,那么他的“功”可能也会被“过”所抵消。
可持续发展: 能够让百姓过上相对安稳日子的统治者,其政绩更具可持续性,对历史的正面贡献也更大。
事例: 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贞观之治”,除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民生,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使得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裕。

4. 文化和道德的传承与评价:
道德楷模的树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统治者的评价往往带有道德色彩。“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也会被用来衡量统治者。一个能够体现“仁政”的统治者,更容易被视为道德楷模,其评价也会更高。
价值观的影响: 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塑造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一个时代更看重“民本”思想,那么对那些忽视民生的统治者的评价自然会低。

诸葛亮与百姓的关系如何影响其评价?

诸葛亮对百姓的态度,以及他治理下的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直接影响了他历史评价的方方面面:

肯定: 他的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蜀汉百姓的生活条件,保障了社会秩序。这使得他在史书中被描绘成一位勤勉、负责任、有“仁德”之心的丞相,是后世臣子的楷模。
质疑或批评: 另一方面,持续的北伐对蜀汉百姓造成的负担,也使得一些后人对他的战略和对百姓的牺牲程度提出质疑。例如,有人认为他不应该过于好大喜功,而应该更注重休养生息,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民生建设中。

总结来说:

对待百姓如何,是衡量一个历史人物是否真正“伟大”的重要标尺。一个只追求个人荣耀或军事胜利,而牺牲百姓利益的统治者,即使一时取得成就,也很难在历史长河中获得持久的赞誉。相反,那些真正将百姓的福祉放在心上,并为此付出努力的领导者,才能赢得民心,并在历史的评价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诸葛亮之所以备受尊崇,固然有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他对百姓的责任感和一定程度上的惠政,也是其赢得后世广泛赞誉的重要原因。当然,对他治下百姓的真实感受,以及他政策对百姓的长期影响,也仍然是历史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看一下《蜀书·诸葛亮传》里是怎么描述的: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为防止有人不了解里面的典故,我简单解释一下。这里有两个典故,一是“甘棠之咏召公”,二是“郑人之歌子产”。“甘棠之咏召公”出自《诗经》,说的是后人对召公十分敬重,乃至于连他休息和停留的甘棠树都要认真养护。“郑人之歌子产”是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子产因为勤政爱民,经常被老百姓所称赞。

而与这两个人相比,当时“梁、益之民”——也就是陕西、四川的人民,对其的歌颂与那两位古人也相差无几了。

要是蜀地真的人民甚苦,为什么这么称赞诸葛亮?

而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才能排序是民事>治军>带兵作战。在民事上备受称赞的诸葛亮,如果真的是搞得民不聊生,又何来这个评价?

而这里面提到的“民有菜色”的时间,已经是诸葛亮病逝20多年以后,蜀国的政治格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蜀国也再也没有像诸葛亮一样出色的政治家。

易中天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偏偏拿诸葛亮死后20多年时蜀国人的生活,与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相比,还说老百姓不关心诸葛亮几菜一汤,只关心自己几菜一汤——这摆明了就是瞎扯嘛。诸葛亮人家清廉,也能治国,后面朝政混乱、民生凋敝,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不能因为诸葛亮当过季汉丞相,就是死了,这锅也得让人家背吧?

另外,这里说这段话的来源是《三国志·薛琮传》,然而《三国志》里并没有薛琮传,只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并且,这里面的“薛”真正的名字是“薛综”而不是“薛琮”。说“入其朝”这段话的人,也不是薛综,而是薛综的儿子薛珝:

子珝,宫至威南将军,征交阯还,道病死。汉晋春秋曰: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而如果拿季汉兵民比过高来说事,那就有意思了。后来吴国被灭的时候,吴国也献上了自己的图籍:

壬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吴国人口230多万,有兵23万。的确,比季汉的9.2好看一点点,但这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另外,三国时魏国的人口在100万户、440万人上下,兵力约为60万左右。魏国反而是三国里兵民比最高的。

所以,易中天拿季汉兵民比过高来说事,完全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表现。假设一对夫妻生育有三儿三女,那么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惯常做法,这三个儿子中就得有1个人去当兵,也就是这家总人口中要有1/8要去当兵。假如说这家人特别能生,生了五儿五女,那就得有两个人去当兵,这样当兵的人就变成了这家总人口的1/6。再考虑到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和小孩子没办法去当兵,在战时状态下,1:10左右的兵民比其实并不能算太高。而三国时期各国的兵民比都在8~10之间。

实际上,在真正极端的状态下,一个王朝征兵的能力要比这高得多。比如说著名的《石壕吏》中说: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也就是说,这个人家里所有的男丁都已经被征发到了邺城。而石壕村的小吏,甚至连家里最后一个男人——也就是“老翁”都要拉到前线去。如果我们也假设这对夫妻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那么算上在前线的三个孩子和即将被拉到前线去的老翁,这家的人已经有一半都去军队了。

而在这个状态下,家园也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总的来说,对比当时三国的状态来看,各国百姓所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季汉的失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国力太弱,如之前所说,季汉有人口90多万、兵10万,吴国有人口230多万,兵23万,魏国有人口440多万,兵60万——魏国单单士兵的数量就已经快赶上季汉国内的人口数量,在魏国不犯什么大错误、国内不出现大的动乱的情况下,季汉想要北伐成功,概率并不高。而这也是诸葛亮的命运悲剧之处。

user avatar

百姓:教授您好,我想移民吴国。

教授:不瞒你说,我的家乡就在吴国占领区,听那里的人们说,吴国的徭役赋税还是可以的。虽然名目繁多,刑罚泛滥,也好处多多。

百姓:都有什么好处,您快说说。

教授:有钱可以贿赂官吏,免除徭役,你说好不好?

百姓:那没钱呢?

教授:没钱可以啸聚山林,落草为寇,做个绿林好汉。

百姓:那怎么行,以后孩子没前途。

教授:不用担心,吴国百姓和屯田兵们生下的孩子都抛弃不养,没有孩子便不用担心孩子的前途。

百姓:……教授,您看移民魏国怎么样?

教授:有眼光,魏国虽然没啥历史,但地广人稀,去了正可以大展拳脚。

百姓:我只有把子力气,能行么?

教授:别的不多说,参军送媳妇。

百姓:这福利真好,可我成家了,能送个妾室么?

教授:别带你媳妇移民,不然她会分配给其它魏国士兵们。

百姓:我也参军啊,就不用分配那么麻烦,原配正好。

教授:也行,等你死了再分配。

百姓:算了,我也不参军了,我们就偷偷过去混日子总行吧。

教授:那得换套衣不遮体的行头。

百姓:我懂,这叫掩人耳目。

教授:不然看你衣服没破洞就知道是外国来的。

百姓:那我怎办,您都说了,将来咱们都会面有菜色啊。

教授:祈祷丞相长命百岁吧。

百姓:……

教授:走过路过别错过,鄙人新作《诸葛氏的残暴统治》,就剩三本了,欲购从速!

user avatar

题主所引用的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事实和逻辑都有问题。


先说事实。易教授所说的“薛珝出使蜀国看到老百姓面黄肌瘦”,发生在孙休时期:


汉晋春秋曰: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孙休在位是258年到264年,但是诸葛亮早在234年就已经去世了,中间整整隔了二三十年。


而当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国是怎么样的呢?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死后,蜀国百姓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所以薛珝所看到的蜀国,和二三十年前诸葛亮治下的蜀国,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假装看不见年代差距和前后文,用二十多年后刘禅治理下的国家去评价诸葛亮,说好听点是刻舟求剑,说难听点就有些剪辑史料、哗众取宠的嫌疑了。


再谈逻辑问题。


不只是易教授,很多人都搞不清结论和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鸡汤文:


小王有一个亿,小张只有一百万,所以先得出结论“小王比小张成功”。然后继续从结论倒推找原因,试图分析小王为什么成功、小张为什么失败,比如当年小王曾经扶老奶奶过马路、小张上课经常迟到等等。最后进一步升华:我们要多扶老奶奶过马路、上课不能迟到,才能成为像小王这样成功的人。


但是这整个过程是漏洞百出的。


第一,小王并不一定比小张成功,小王有一个亿可能只是因为老王给了他五个亿。


第二,即使小王很成功,也不一定是因为扶老奶奶过马路,小张失败也未必是因为上课迟到。


第三,即使小王很成功是因为扶老奶奶过马路,也不代表其他人扶老奶奶过马路也能走向成功。


搞清了这些逻辑问题,再来看易教授的分析就一目了然。


易教授说蜀汉灭亡有四个原因:


1、分利不均

2、治蜀过严

3、战事太多

4、人民甚苦


但是蜀汉灭亡只是因为这四个原因吗?


历朝历代的很多国家,也有分利不均、治理过严、战事太多、人民甚苦等等问题,但是为什么有些国家亡了,有些国家却并没有亡?


比如汉武帝时期分利也不均、治理也很严、战事也很多、百姓也很苦,为什么不但没有亡,反而强盛一时?


蜀汉灭亡除了这四个原因之外,没有其他原因了吗?天时、地利、人才、国土、兵力、资源,这些难道都不成为原因?这些也全都是诸葛亮的锅吗?


再进一步说,即使蜀汉是因为这四个原因灭亡,能不能得出诸葛亮水平不行的结论?


同时代的魏国、吴国,也都存在类似问题,史料中都能找出一大堆治理太严、战事太多的记载,那是不是说明曹操、孙权他们水平也不行呢?


先预设某某人水平不行的结论,再找材料来凑论据,是一件非常简单粗暴的事情。都是封建历史人物,谁还没有几个污点?


就好像一个人做错了几道题,考了80分,不能说明他成绩一定差,关键是其他人考多少分。如果其他人都考90多分,那80分是不怎么样,但如果其他人都只有50多、60多,那80分就是第一名。


易教授说的话里面,有一句话是对的:老百姓不关心你是几菜几汤。


但是老百姓不关心你是几菜几汤,不能推导出老百姓都吃不起菜喝不起汤。

user avatar

文科老师的逻辑往往是师娘教的。

因为:老百姓关心的不是诸葛亮四菜一汤还是八菜一汤,他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四菜一汤,如果你让他们吃不饱肚子,哪怕你自己艰苦朴素,他也还是会有意见的。

又因为:蜀汉老百姓对于诸葛亮时代无比怀念,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所以,结论不是明摆着么?

user avatar

从蜀汉建立到蜀汉灭亡,蜀国人口是从90万增长到94万,看着不多,但是隔壁的孙吴是从240万“增长”到230万,所以至少生活在蜀国比生活在吴国稍微幸福那么一点。

至于曹魏/司马魏,他们直到灭蜀之后才统计了一遍除吴国外的全国人口,然后减掉旧蜀国的94万,得出魏国故地443万人口的数据,这之前你是找不到曹魏对其统治区的人口统计的,所以曹魏统治下北方人口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那都是一本糊涂账。不过魏国占据北方九州,还是两汉时代发展程度较高的黄河流域,人口才蜀国四倍多,那也挺恐怖的。东汉时期人口前三的郡国汝南、南阳、陈国就有约609万人,而蜀汉故地(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牂牁、越巂、益州、永昌、广汉属国、蜀郡属国和犍为属国)在东汉时期全部加一起才724万人。北方地区对南方的人口优势在曹魏时期反而是在缩小的。

对了,还有个有趣的,蜀国灭亡时国库存粮40万斛,吴国灭亡是国库存粮280万斛,已知吴国灭亡时人口约为蜀国2.4倍,那么能以2.4倍的人口压榨出7倍的存粮,可想而知吴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当然吴粉非要说这是孙权时代留下的存粮那当我没说。


附录:三国人口数据

魏:景元四(263)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后汉书郡国一》引《帝王世记》

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文献通考卷十》

蜀:刘备章武元(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晋书地理上》

禅又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受节度,遣太仆蒋显有命敕姜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三国志后主传》引《蜀记》

汉昭烈章武元(221)年,有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蜀亡(263)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文献通考卷十》

吴:孙权赤乌五(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晋书地理上》

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三国志三嗣主传》引《晋阳秋》

吴赤乌五(242)年,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吴亡(280)时,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後宫五千馀人。 ——《文献通考卷十》

user avatar

我认真审题了,给题主回答。

《品三国》作为近年来历史科普最成功的营销案例,开发了现在广大历史营销号最通用套路:先树立一个颠覆常识的认知,然后以此为出发点,从史料中寻找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佐证。


它说的不是事实吗?

是事实,但却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后的事实。


因蜀汉灭亡时百姓面有菜色,推导出蜀汉治理不善,民不聊生,进而推导出诸葛亮空有虚名不负实才,最后再升华出“四菜一汤”的大道理。谁人看了不得夸赞一句节奏大师?


蜀汉政权由公元221年建立,263年灭亡,民有菜色之语正出于263年灭国前后。

诸葛亮死于234年,在蜀汉整整42年(虚43)国祚里,他只占了建国初期的前13年。

后面剩下的30年直至灭亡,国家是由谁在操持呢?是蒋琬,费祎,姜维以及皇帝刘禅。

刘禅黄皓姜维——才是民有菜色时期真正对应的上层人物。


因为演义中不显,所以这里是普罗大众的认知空白,也是历史研究者们真正应该科普的地方。但易中天却刻意隐去不提,将灭国时的惨状,甩锅至此时已死了30年的诸葛亮头上,以此验证他“诸葛亮徒有虚名”的观点。

何其荒谬?


最荒谬的还是,蜀汉政权何以沦落至“民有菜色”的惨状,《三国志》里早已多处解释:

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
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权宦当道,政令废弛,皇帝亲小人,远贤臣,将《出师表》叮嘱抛诸脑后。甚至陈寿还刻意强调了:恰恰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国家制度法令逐渐废弛,江河日下,最终国败。

这是《蜀书 后主传》中最精要核心的总结性评价。

别说易中天一个走上百家讲坛的教授,就是知乎上随便拎出一个三国爱好者也清楚知道。但易教授却对此选择性无视,反而暗藏私心的将后主的亡国之祸,移花接木到建国初期的诸葛亮头上,张冠李戴,误导大众。

这还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三国。

因为是“民科”,所以有无数的三国爱好者会自发的研读一手史料,探究正史,因而一下便可指出易中天的错漏。那其他不为人知的冷门朝代和人物呢?又要被网红教授、历史营销号们污名化多久?


最后,回答标题。

诸葛亮治下百姓快乐吗?

在易子而食十室九空豪门权贵生杀予夺的封建乱世,“快乐”这个字眼与底层百姓是无缘的,能全须全尾的活着就是最大的满足。至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那要等到盛世。

在《诸葛亮传》最后的总结评语里,陈寿用了几乎全部的篇幅来赞美诸葛亮治国理政、抚境安民、泽被一方的种种为政举措,描绘了诸葛亮治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国家生态。抛开《蜀书》,即便《魏书》《吴书》也无人诋毁于此。

《诸葛亮传》: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相反后世《演义》里津津乐道的北伐,只是诸葛亮文治武功里并不显耀的一笔。毕竟13年里仅仅5次北伐的战争频率,相比那些一年数征的诸侯们,实在少的可怜。加之诸葛亮惜兵严谨的军事风格,注定不会有耗资巨大轰轰烈烈的举国之战。

因为他在治理国家,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兵一卒对于百姓的负担。

在《后主传》里,陈寿还提及了“大赦”一事。

诸葛亮死后,国家频繁大赦,将牢狱中的犯人投入军队和生产,以破坏律法和社会稳定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解决兵源问题。亦是穷兵黩武的表现。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执政者们大赦11次;

而诸葛亮主政期间,大赦0次。

也就是说,诸葛亮总揽全国军政期间,不论平定南中还是5次北伐,从没有透支过国力、从没有以大赦来征敛兵民,他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是建立在国家和百姓可以承受的基础上。陈寿书写至此时忍不住称赞这是何等卓越的才能!而诸葛亮治国治军之法亦被后世沿用和赞颂。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诸葛亮死后,百姓要求为其立庙。

与一般淫祀或后代追祭的立庙不同,这次民间自下而上倒逼朝廷,在朝廷拒绝后,仍持续近三十年不绝,目的只有一个:要朝廷为诸葛亮立庙。

蜀汉政权灭亡后,成都立刻就出现了诸葛亮的庙宇。

南北朝时期因时局变化,不论蜀汉政权还是诸葛亮都不被推崇。譬如北魏崔浩就批评诸葛亮“矜才负能,高自矫举。”同时期亦有指责刘禅不该为诸葛亮立庙汉中,不符《周礼》“有功者”。但民间祭祀却从未断绝。

一来说明,私祀与官祀虽互有影响,但本质上仍是两条路子。

二来说明,百姓所怀念的不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而是【诸葛亮】。这也解释了为何底层人民对诸葛亮的推崇能跨越朝代与政权的更迭,延绵千年。


最后回归主题,诸葛亮治下的百姓开心吗?与其说开心,倒不如说能在风云乱世获得一份难得的安稳。

《三国志引袁子》: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这份安稳,使他去世数十年后依旧“国人歌思”,在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时令人无比怀念;在数百年后国家一统、盛世清明时也无法忘怀,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记得贴吧有一个帖子,问【诸葛亮到底为人民做了什么,能被人民推崇两千年?】

里面收集了一些《三国志》以外史料所记载的诸葛亮为政举措,包括但不限于修建开发房屋、桥梁、道路、城池、冶炼、矿采、水利、天然气、盐铁等等,深刻的影响至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蜀汉发行的直百钱,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那可真是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有好有坏,仔细掰扯开来,就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得说说这“直百钱”是个啥玩意儿。简单说,就是一枚钱币的价值等于一百枚之前的五铢钱。五铢钱大家用了那么久,大家都习惯了,也知道它大概值多少,手里有几枚五铢钱大概是个啥概念,心里都有数。.............
  • 回答
    夷陵之战,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就像一块怎么也磨不平的石头,搁在蜀汉的喉咙里,沉甸甸的,让人反思。说它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这话说得太绝对,又好像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为什么觉得是错误。最直观的,就是蜀汉丢了刘备,丢了好多精锐,这仗打得太惨烈了。你想啊,好不容易打.............
  • 回答
    魏延之死,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其影响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要说其损失程度,咱们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从军事实力上看,魏延绝对是蜀汉后期一颗举足轻重的将星。他年少时便跟随刘备,屡建奇功,关羽曾评价他“勇冠三军”。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常常是进攻的主力,也是最.............
  • 回答
    要回答李密是否对蜀汉“忠”,我们需要先明确“忠”的含义以及李密的人生轨迹和行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李密对蜀汉的“忠”是复杂且最终未能体现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机会但最终选择背弃蜀汉的枭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李密与蜀汉的关系背景: 早年经历与刘备的联系: 李密是李.............
  • 回答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 devastating 的惨败,其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一个王朝的根基动摇,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它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消耗:这是夷陵之战最直接、最核心的损失。刘备孤注一掷的.............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在刘备的三国鼎立时代,有两位谋士可谓是举足轻重,他们就是素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和被誉为“可比张良”的法正。这两人为蜀汉集团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的离世也给蜀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究竟谁的死对蜀汉的影响更大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仔细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庞统的死。庞统在历史.............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对刘禅而言,诸葛亮死“是好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禅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并非庸碌无能,只是在治国理政的魄力、眼界和能力上,确实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更多.............
  • 回答
    蜀汉国力衰微的战略迷局:那些令人扼腕的决策与深远影响蜀汉,这个三国时期以“仁义”为旗帜,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的政权,其崛起与最终的衰亡,都离不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决策。尽管卧龙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能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一些事后看来颇为可惜的决策,却如同无形的枷锁,一步步将蜀汉拖.............
  • 回答
    建安二十五年,如果诸葛亮不幸早逝,而法正依旧健康安好,这无疑会对那个时代的蜀汉政局产生石破天惊的影响。历史的车轮本该就此拐向一条未知的岔路,而我,将试图描绘出那条可能存在的、更为深邃的蜀汉画卷。一、 军政大权的真空与平稳过渡的可能首先,诸葛亮之死,对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志得意满的刘备而言,无疑是巨大的.............
  • 回答
    魏国这三位降将,能来到蜀汉的,都不一般。要说谁最给力,谁又没那么出彩,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王平:默默奉献,稳扎稳打的擎天柱王平啊,他降蜀的时间最早,算是咱们蜀汉阵营里的“老革命”。你想啊,曹魏那会儿,他是什么人?一个屯长,后来投了句扶,跟着他一路到了蜀汉。初来乍到,跟刚开始在曹魏那会儿比.............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这五位南宋名将,无论单拎出来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汉,放到一起,那简直就是南宋武力的天花板。而他们要面对的,是三国时期蜀汉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场跨越千年的对决,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咱们先来仔细分析一下.............
  • 回答
    关于蜀汉和东吴谁对曹魏的战绩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细究的议题。两者在与魏国交锋的过程中,都各有胜负,也各有战略考量。但若要进行一个相对的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蜀汉的定位始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一举收复失地,推翻曹魏政权。这.............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作为一名蜀汉和昭烈皇帝的忠实拥趸,刘备对待刘璋这件事,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许多同道中人心中纠结的地方。提起“不义”,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尤其是在讲究仁义的刘备身上,更让人难以接受。但要深入去理解,咱们就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从那个时代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内心的考量,一点点捋清楚。.............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方,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无疑会随着实际形势的演变而有所侧重。但若要笼统地说,魏国军事力量的主要对手是蜀还是吴,情况其实颇为复杂,需要分开来看。首先,从魏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曹操时期,乃至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与吴国在长江沿线有着持续不断的交锋,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