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种说法是:“诸葛亮死对刘禅来说是好事,但对蜀汉来说,诸葛亮死,是坏事。”这对吗?

回答
关于“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合理性。

对刘禅而言,诸葛亮死“是好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禅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并非庸碌无能,只是在治国理政的魄力、眼界和能力上,确实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更多的是一个渴望安逸、不愿承担过多压力的继承者。

摆脱“严父”般的管束与压力: 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刘备临终托孤的重臣,对刘禅有着近乎“家长式”的辅佐。他事无巨细地为刘禅规划政治、军事、外交的方方面面,用他非凡的智慧和超强的执行力,为蜀汉撑起了一片天。在这种模式下,刘禅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呵护、被安排好一切的“傀儡皇帝”。虽然这保障了国家的稳定,但对于刘禅个人而言,这种长期的“被领导”状态,很可能让他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束缚。他可能渴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即便这个意愿未必如诸葛亮那般高明。诸葛亮死后,这种来自“严父”般的管束消失了,刘禅理论上获得了更大的政治空间。
“甩掉包袱”的可能: 蜀汉积弱,北伐中原一直是诸葛亮心中的夙愿,也是他毕生的事业。然而,北伐的艰巨性、消耗性以及成功的渺茫性,对整个蜀汉都是巨大的负担。刘禅作为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决策者,但实际上在这种军事行动上,他更多是处于被动接受和支持的角色。诸葛亮作为核心推手,一旦他离世,北伐的 momentum 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滞。这对渴望安定、不愿承担军事冒险的刘禅来说,可能反而是“甩掉包袱”,能够以守成为主,让国家休养生息。他不必再面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强大道德绑架,也不必再为北伐的胜败承担直接责任。
“成事在人”的自我证明机会: 尽管很多人认为刘禅昏聩,但他在诸葛亮死后,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亲政”。虽然最终未能挽救蜀汉,但在初期,他确实试图接过权柄。诸葛亮的离世,给了刘禅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他可以不用再活在丞相的巨大光环之下,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成长”的尝试,一种摆脱他人阴影的努力。

对蜀汉而言,诸葛亮死“是坏事”?

这一点似乎更为直观和普遍接受。诸葛亮是蜀汉的擎天之柱,他的离世,对当时的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政治真空与权力斗争: 诸葛亮在世时,以其无与伦比的威望和能力,几乎垄断了蜀汉的政治权力。他去世后,谁来接替他的位置,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虽然有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被视为继承者,但他们的能力、威望和在政治上的影响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种权力真空极易引发政治派系的分化和斗争,即使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的政治稳定性也大不如前。
军事战略的断层: 诸葛亮是蜀汉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毕生的目标是兴复汉室,北伐曹魏。他制定的北伐策略,虽然屡次未能成功,但其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在当时无疑是领先的。诸葛亮去世后,虽然姜维继承了他的北伐意志,但姜维的策略更侧重于疲惫战,而非诸葛亮那种更具全局观和系统性的战略。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诸葛亮这种能够整合整个国家力量、统筹全局的顶尖人物,蜀汉的军事行动变得更加分散和被动。
人心士气的打击: 诸葛亮在蜀汉臣民心中,几乎是“智慧”和“忠诚”的代名词,是蜀汉复兴的希望所在。他的去世,对于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民众和士兵对“兴复汉室”的信心,可能会因为这位精神领袖的离去而大打折扣。这种士气上的低落,对于一个长期处于弱势、对外作战的国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国力消耗的加速: 尽管诸葛亮在世时北伐也消耗了国力,但他对国家整体的掌控和资源调配能力是极强的。他能够做到在军事行动的同时,兼顾内政,平衡各方势力,尽量减少对国力的过度损耗。而他死后,继任者在军事上的执着(尤其是姜维),往往伴随着更激烈的国力消耗,而缺乏诸葛亮那种“度德量力”的谨慎,这反而加速了蜀汉的衰亡。

总结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于刘禅个人而言,诸葛亮的去世,意味着他摆脱了那个如影随形的“丞相”,获得了更大的个人政治空间,不再需要背负北伐的沉重压力,也获得了一次“自己做主”的机会,尽管这机会最终并未成功。
对于蜀汉整体而言,诸葛亮的去世,意味着政治上的真空,军事战略的断层,士气的重大打击,以及可能因缺乏顶尖智囊而导致国力消耗的失控,这些都直接加速了蜀汉走向灭亡的进程。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其局限性。历史的走向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简单地将成败归结于一个人的生与死。刘禅的性格、蜀汉本身的国力限制、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都是影响蜀汉命运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的离去,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上,对蜀汉政权,特别是对其长远的战略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对于刘禅而言,虽然他最终未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从他个人的视角来看,或许也如许多人所说,“少了一个对他指手画脚的人”,能更自在一些。

所以,这句话从不同的受众(刘禅个人 vs 蜀汉政权)和不同的评判标准(个人解放 vs 国家存亡)来看,都有其成立之处,是对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精辟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刘禅来说是坏事,对蜀汉来说也是坏事,刘禅虽然愚钝,但是本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愿意放权给诸葛亮,诸葛亮也愿意当个好臣子,全力辅佐,这两个人是互相成就

你们以为的刘禅想亲政

刘禅:丞相,朕想处理一些公务

诸葛亮:陛下你说什么?再说一遍。臣刚没听清

刘禅:不不不,没事了

诸葛亮:没事就请陛下回去吧!

实际上的刘禅想亲政

刘禅:丞相,朕想处理一些公务

诸葛亮:(瞬间老泪纵横)陛下,太好了。你终于想亲政了,主公啊!你看到了吗?陛下终于想亲政了,来来来,陛下,你来看看这些折子,老臣为你讲解一下。

刘禅:(看着堆积如山的折子)丞相啊。这是一个月的折子吗?

诸葛亮:不啊!这是今天一天的。

刘禅:丞相我突然想起来我还有事,你赶紧处理公务吧,朕就不打扰你了,回头朕再放权给你,就这啊丞相,朕先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