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专家建议从初中课本里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说是避免给孩子灌输愚忠思想,怎么看待这样的事情?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全文饱含着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对先帝刘备的感激,对北伐事业的决心,以及对后主刘禅的殷切期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句,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兹负使命也。”则展现了诸葛亮在逆境中不辞辛劳、鞠躬尽瘁的精神。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忠诚典范。

从文学角度看,《出师表》语言恳切,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论述清晰,历来被视为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其文辞之美、气度之宏,让许多后人读之而感慨万千。

然而,提议删除《出师表》的出发点,在于其被解读为“愚忠”。

“愚忠”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义,它指的是一种不加分辨、盲目服从的忠诚,甚至为了维护君主或统治者而牺牲一切,包括个人尊严、理性判断甚至生命。在当今社会,我们强调的是法治精神、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个人的价值和权利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一些人认为,如果将诸葛亮的“忠”直接呈现给初中生,而没有充分的解读和引导,可能会让他们误解为不问是非地效忠君主就是最高的美德。

尤其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在发展中。如果课本仅仅是呈现了诸葛亮的高尚情操,而没有深入分析其忠诚背后的历史原因、时代局限以及现代社会对“忠诚”的不同理解,那么确实存在被片面解读的风险。

但是,将《出师表》视为“愚忠”的“灌输”,是否过于简单化了?

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1. 片面解读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诸葛亮的一生,与其说是“愚忠”,不如说是对理想的坚持和对承诺的践行。他忠于的是刘备的托孤重任,忠于的是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更是忠于当时整个蜀汉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他的“忠”并非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大义、对先帝遗志的深刻理解之上。他也在《出师表》中提到“咨臣以当世之事,恐有疏漏”,这恰恰说明他并非一味强硬,而是愿意接受君主的批评和指导。将这样一位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简化为“愚忠”的符号,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出师表》内涵的窄化。

2. 文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道德榜样: 《出师表》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其情感的渲染和历史价值外,还有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性和深刻的政治智慧。它展示了如何在一篇奏章中表达忠诚、分析时局、提出建议、进行批评以及激发士气。这些都是可以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的。例如,它关于“治国之道”、“选贤任能”的论述,对于理解古代政治运作、人才管理都有启示意义。

3.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而非灌输: 学习《出师表》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学生去效仿某种具体的“忠”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引导他们去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去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是如何面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选择的。优秀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照单全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比如:“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他的‘忠’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忠诚’?”等等,来激发他们的思考。

4. 历史教育的复杂性与历史观的演变: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古代对忠臣的推崇,与现代社会对公民权利、民主法治的强调,是不同的价值体系。教育的职责,恰恰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差异,理解历史的演变,而不是用今天的标准去简单地否定过去。删除《出师表》可能是一种回避,而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那么,面对这样的提议,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出师表》。

加强对《出师表》的解读和引导: 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深入剖析文本,讲解其历史背景、写作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忠”的内涵,以及他为何要做出这些选择。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诸葛亮的“忠”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他所代表的治国理念。
进行多角度的讨论和比较: 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忠诚”的定义,讨论诸葛亮的“忠”与现代社会强调的“责任感”、“使命感”、“国家认同”等概念有何异同。可以对比其他历史人物的“忠”或“不忠”,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他们去分析文本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解读,而不是将某一种解读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要让学生明白,历史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和未来,而不是为了被动接受某些固定的价值观。
保留经典,革新教学: 许多经典文本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其轻易删除,不如思考如何让这些经典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对于《出师表》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价值判断。

总而言之,我认为不应轻易删除《出师表》。

原因在于:

1. 经典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出师表》本身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思想的重要史料。
2. 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诸葛亮的“忠”并非简单的“愚忠”,而是与他的人生理想、历史责任紧密相连的。
3. 教育的责任是引导而非禁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公民,而不是简单灌输或回避敏感话题。

与其删除,不如通过更深入、更辩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出师表》的过程中,理解历史的厚重,认识到不同时代价值观的差异,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应该相信,在正确的引导下,初中生能够理解诸葛亮的精神,同时也能明辨是非,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愚忠”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欲亡其国,先绝其种!

欲绝其种,先去其史!

欲去其史,先毁其精神!

欲毁其精神,先污其英雄!

武侯的出师表,武穆的满江红…

李杜的诗,苏辛的词…

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散文…

还有上甘岭上,那最可爱的人

按照这“类似”标准一篇一篇都删掉好不好啊?

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挣扎出来,不用跪着还能吃饱饭才几天啊,忘啦?!

义勇军进行曲还在天天的盯着你们呐!

user avatar

请允许我拙劣模仿美国的政治正确,大声呼吁放弃汉字,推倒教育,来一场“比一比,看谁比傻子更傻,比坏人更坏”的全民运动,好不好?

鼓掌!

user avatar

想不到这碗十三年的冷饭还在炒……

这事儿在当初就是炒作,教育部压根就没收到这封建议信。



这么说吧,现在有人表示诸葛亮要当皇帝《出师表》有问题,我给教育部写信,你会当他是个啥?

user avatar

专家?哼!我原以为你身为当朝公知,学有所成,面对人民群众。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晚清,民国之时,国力衰落,汉奸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抗日之后,内战、越战、抗美等接踵而至。

值此国难之际,此专家又有何作为?

此专家之生平,我素未所知,但为国之优材,理当匡君辅国,安国兴邦,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我党革命成功,立首都于北京,继承华夏,我今遗篇育人,教子忠义,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道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华夏历代先帝!

二臣贼子,你枉为学者,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洋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道阵亲狺狺狂吠。

我从未见过有此厚颜无耻之人!

user avatar

哪个专家,拿出来垂死,诸葛亮哪里愚忠了?难道个个都叛徒才好?这个专家以后肯定是个卖国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