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专家称有迹象表明英国已处于第 3 波疫情初期,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还将持续多久?

回答
专家们关于英国可能已进入第三波疫情初期的说法,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理解其潜在影响和持续时间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第三波疫情初期迹象的解读

专家们之所以会这样说,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的观察指标:

感染病例数量上升: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如果每天新增确诊病例数持续增加,尤其是在已经经历过几轮感染高峰后,就可能表明病毒正在重新获得传播优势。
传播率(R值)回升: R值是指一个感染者平均能传染多少人。如果R值再次超过1,意味着病毒传播正在加速。近期有数据显示,由于新的变异株(如Omicron的亚型),以及人们社交活动增多(如解除部分限制、冬季室内聚集增加),R值可能又在上升。
住院人数和重症监护(ICU)人数增加: 尽管疫苗接种率较高,但如果病例数继续上升,总会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病情加重,导致住院人数和ICU占用率上升。这是衡量疫情严重程度和医疗系统压力的重要指标。
特定区域或人群的疫情反弹: 有时疫情的爆发可能首先在某些地区或特定人群中出现,然后逐渐蔓延到全国范围。
变异株的出现和传播: 新的病毒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免疫逃逸能力,或者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如果某种新变异株开始在英国占据主导地位并快速传播,那也是第三波疫情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疫苗有效性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 尽管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仍有很强的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疫苗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减弱,尤其是在预防感染方面。同时,新的变异株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疫苗的整体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季节性因素: 冬季通常是呼吸道病毒传播的高峰期,因为人们更多地待在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有利于病毒传播。

2. 可能带来的影响

如果英国真的处于第三波疫情初期,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并且与之前的疫情相比,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特点: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医疗系统压力再次增加: 即使疫苗接种率高,但病例数的急剧上升仍可能导致医院和ICU床位再次紧张,医护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影响非新冠疾病的治疗。
死亡率和重症率的潜在上升: 尽管疫苗有效,但基数庞大的感染人数仍然意味着死亡和重症病例的总数会增加。
对脆弱人群的威胁: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群体仍然是病毒的易感人群,疫情反复对他们构成严重威胁。
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的增加: 即使感染不致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和劳动力供给。

对经济的影响:
潜在的限制措施: 为了控制疫情,政府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或收紧一些社交距离、旅行或商业活动方面的限制措施,这将直接打击经济活动,特别是服务业。
消费信心下降: 疫情担忧会降低人们的消费意愿,尤其是对非必需品和社交活动的需求。
劳动力短缺: 感染或需要隔离的员工数量增加,可能导致部分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影响生产和供给。
供应链中断风险: 如果疫情蔓延到全球或影响到关键的生产和运输环节,可能导致供应链问题加剧。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交限制和活动取消: 集会、大型活动、节日庆典等可能面临限制或取消,影响人们的正常社交和文化生活。
心理健康压力: 持续的疫情担忧、社交隔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加剧人们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中断风险: 如果疫情严重,学校可能不得不再次采取线上教学或临时关闭的措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旅游和国际交流受阻: 新的疫情可能导致国际旅行限制或国家的旅行建议发生变化,影响旅游业和国际交流。

对疫苗接种策略的影响:
加强针的重要性凸显: 如果新变异株具有免疫逃逸能力,加强针对于维持和恢复疫苗对感染和重症的保护至关重要。
疫苗研发和更新: 疫情反复可能会加速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研发和更新工作。
疫苗分配公平性问题: 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发展可能再次引发对疫苗分配公平性的讨论。

3. 持续多久?

预测疫情的持续时间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它受到多种动态因素的影响,包括:

病毒本身的特性:
变异速度和变异株的类型: 如果出现更具传染性、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变异株,疫情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致病性: 如果新的变异株致病性更强,则会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更大压力,可能需要更严格的措施来控制。

英国的应对措施:
政府采取的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社交距离、佩戴口罩、旅行限制、封锁措施以及疫苗接种推广的速度和效果。
公众的配合程度: 公众对防疫措施的遵守程度直接影响疫情的传播速度。
疫苗接种率和加强针的覆盖率: 高的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加强针,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并可能一定程度上减缓传播。

季节性因素:
冬季的持续: 如前所述,冬季更有利于病毒传播,疫情可能在春季随着气温升高和人们户外活动增加而有所缓解。

全球疫情态势:
国际旅行的影响: 来自其他国家的输入性病例也可能影响英国的疫情。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做出一些推测性的展望:

短期内(数周到数月): 如果是由于季节性因素或某些特定活动导致的小幅反弹,且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并有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作为缓冲,那么疫情可能在几周到几个月内得到控制,病例数逐渐下降。
中长期(数月到一年以上): 如果是由于新的、更具传播性或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引起的,并且公众的免疫力(包括疫苗和感染后的免疫力)不足以有效遏制其传播,那么疫情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形成一个较长的波动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持续性的疫苗接种计划(如年度加强针),以及根据疫情情况动态调整的公共卫生措施。
“与病毒共存”模式下的波动: 在“与病毒共存”的策略下,即使出现新的疫情高峰,政府可能更倾向于不采取大规模封锁等极端措施,而是依赖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对脆弱人群的保护来管理疫情。这意味着病毒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在一定周期内出现起伏,影响社会生活,但可能不像早期疫情那样对医疗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冲击。

总而言之, 专家称英国已处于第三波疫情初期,意味着需要密切关注感染率、住院率等关键指标。潜在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能再次给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挑战。其持续时间将取决于病毒变异、疫苗效力、政府应对措施以及公众的配合程度等多种复杂因素,可能是一个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的波动过程,而非一次性结束的事件。英国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将需要持续监测和灵活调整其防疫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已经处在第三波疫情的初始阶段,根据英格兰的首席医疗官Chris Whitty的说法,很可能在冬天会继续迎来另一波疫情。

原因其他的答案都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一方面是在印度检测出来的Delta变种已经传播到了英国,传染能力特别强悍,这里可以做一个数学题,最早在英国检测出来的Alpha变种(以前的英国变种)比原始的毒株传染能力高40%,而Delta变种则又高出Alpha变种60%。请问Delta变种比原始毒株的传染能力高多少?

另一方面,英国的限制也在不断的放宽,而更多的聚集,更多的社交也意味着传染可能性的增大,尤其是在没有打疫苗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之间。

大家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

  1. 为什么英国已经将近80.6%的人接种了疫苗,还没有实现群体免疫。

首先所有的疫苗对Delta变种都有一定程度的有效率下降,包括辉瑞疫苗。而即便疫苗是100%有效,有80%的接种也不能实现理论上的群体免疫效果。因为群体免疫的模型是一个理论概念,模型里面的人都是随机活动到处乱碰的小球,那么如果周围五个人里面有四个免疫了,那么一个人从生病到康复的周期,可能都平均感染不到一个人,那么这个病毒就自然无法传播了。

但是现实是,老年人和老年人一起玩,年轻人和年轻人一起玩。英国55岁以上的人80%以上都已经接种了双剂疫苗,这第三波疫情其实对英国老年人的影响并不大,而现在英国主力被感染的都是30岁以下,尤其是18岁以下的年轻人,12-18岁这个阶段的最为尴尬,一方面他们没有小孩的免疫力强,还是新冠易感的,另一方面他们因为重症的危险很小,接种率很低,所以一放开限制,就可着劲的传播了。

当存在人口分层,社交圈不重叠的时候,即便总体的接种比例比较高,新冠依然可能在一个年龄段波澜不惊,在另外一个年龄段疯狂传播。

2. Delta变种如此强大,接种疫苗还有没有用。

目前新冠病毒的几个主要变种中,Delta变种是传染之王,但是从目前做的体外实验的结果来看,逃逸疫苗的能力还是不如在南非发现的Beta变种——至少对南非变种的有效率跌破红线的牛津疫苗,对Delta变种还是有效的。

目前这一波疫情,接种了两剂疫苗,然后又隔了两周之后的人群,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所以接种疫苗,哪怕是牛津疫苗,也还是有用的。

并且,真实世界的疫苗是要比三期临床要更加有效的。因为三期临床的时候,是一个接种了疫苗的人,投放到原生的,其他人都没有接种的的世界来生活;而真实世界,尤其是英国和以色列这种疫苗覆盖率很高的国家,自己接种了,然后对面碰到的人可能也是接种了的。

这就有三重网络效应:

第一重,因为周围的人接种了,周围的人抵抗力就强一点,病毒接触到自己的概率就少一点;

第二重,即便是周围有人得了,疫苗往往可以压制病毒在他们体内的滴度,让本来是重症的成为轻症,本来是轻症的成为无症状,这也降低了病人传播给自己的概率;

第三重,自己是接种过的,抵抗力更强,不容易被传染上。

三期临床的时候,测的仅仅是第三重效果,而真实世界是第一重,第二重的效应都加上了,所以真实世界高于三期临床是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哪怕三期临床不到50%有效率的,真实世界往往也有可能超过50%。


乐观的基本上就这么多了,悲观的来看,疫苗和新冠的斗争依然还需要很久的。

疫苗有效无效的这条50%的红线,是人为划定的,有效也不是100%,无效也不是0%。那么对于一些中不溜秋的疫苗,比如牛津-阿什利康,就比较尴尬。说有效,确实也有效,数据显示有70%+的有效率。

但是这种有效率只是针对症状的,对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率还会往下降,那么这些中间的疫苗的结果就是让病毒传播慢下来。

缓慢传播意味着病毒会受到类似于物竞天择的进化压力,那么这种压力就会让更能够逃逸疫苗的,能够更容易传染人的变种脱颖而出。其实Delta变种本身也就是这么筛选出来的。这就相当于疫苗和病毒之间开始「变异」的攻防战,

虽然我相信人类终将胜利——人类造疫苗的速度,还是会大于病毒发生关键变异的速度,毕竟是以有心算无心。并且病毒的传染性提高也是有限度的,而人类总可以后发制人——但是这场战争基本上不会因为第一代,乃至于第二代疫苗的出现而迅速结束。

但是新冠的威胁就在这里摆着,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连牛津疫苗都用不上的国家,现在追求完美,挑剔疫苗也确实不是时候。

既然如此,基本上可以预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会逐渐的恢复,但是口罩会成为常态,尤其是在冬天;疫情还会一波一波的来,病毒还会继续变异,不过死亡和重症率还是会不断下降。

user avatar

美国都做出示范了

完全接种疫苗者,应尽可能避免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现在美国检测量从每日300万降到40多万了,大部分还是高校之类例行的检测,比如UIUC每天就有1万,随便来几个学校就凑够40万了,其他的就不检测了。

当然,每天确诊也只有1万了。但死亡率反而从特朗普末期的1左右,上升回3点几了。疫苗样板国以色列更别提了,最近一周127确诊13死,死亡率都10+了……打疫苗之前死亡率都不到1……

英国人还是不像美国。特朗普虽然嘴炮说别检测那么多,但身体很诚实地把检测量堆到300万。拜登嘴上说要尊重科学,一边检测量腰斩再腰斩。

拜登是认真在学习台湾经验的,英国人你检测那么多,干嘛?打过疫苗的人不检测不就行了?不检测就没有确诊,这么简单的道理,学不会?


PS关于疫苗,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中长期来看,疫苗的有效率=疫苗对有效率最低的那个变异的有效率;不对所有毒株都有用的疫苗=没用。

user avatar

从全人类利益的角度来讲,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英国的接种率已经达到110%,完全接种率46%。而且,英国目前还处于封锁状态。

这么一种状态,疫情还能够新一拨复发,那么,前一段时间英的疫情好转,到底是因为疫苗利好,还是封锁利好呢?

现在看来,恐怕主要是封锁政策造成的利好。

以色更目前接种超120%,病例大幅减少,看似情况一片大好。但是规模太小,不具普遍性。

所以,阿斯利康疫苗,或者说目前美欧的疫苗(英国不光打AZ,也打了辉瑞),是不是真的有效?或者说是不是能够抗得住疫毒的扩散?打了疫苗能不能就此放飞自我?疫苗能不能抵抗新变异?

正好英国此拨疫情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

user avatar

英国第三波已经爆发,这一波爆发有几个关键特点:

1)变异的Delta毒株(来自印度),和广州的毒株类似。特点是传染性强,疫苗保护力低,重症率偏高,轻症症状更像感冒。

2)疫苗注射过半(单剂疫苗接种接近80%人口,双剂接种57%人口),并且封锁程度低,城里街上可见聚集的人。

3)爆发中心位于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南北双中心爆发。

这一波爆发的关键在于疫苗对Delta的防护力下降到什么程度。目前有限的数据是,单剂有效率只有33%,这就是基本没多大用的意思。双剂有效率81%,还可以(英国mRNA和重组疫苗都用)。另外就是双剂接种防重症和死亡有效率都在80%以上。但目前有报道死亡的人里头大约30%接种过双剂疫苗,这意味着疫苗可以防重症,但如果打了疫苗还不幸重症,那疫苗对于免死似乎没什么用。目前才刚爆发,这个数据还需要不断修正。

英国前一波疫情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严重+不声不响。英国在第二波顶峰时期严重程度超过美国、印度。一度单日感染率达到100+/100K,每天有超过千分之一人口感染,这个比例是印度最惨烈的疫情顶峰的3倍还多,如果发生在印度,场面不敢想。以英国6,7千万人的体量,已经死亡12万人,大部分人依然都跟没事儿人一样。

第三波疫情,因为目前有57%疫苗接种率兜着,其实就是看疫苗两剂接种率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拉高到80%,否则就需要再封锁一轮。第二波最顶峰时大约有4万人住院,基本上就是英国医疗资源上限,目前住院人数已增加到1000人左右,按照这个速度,未来半个月就可以看出来是疫苗接种能跑赢还是需要进一步封锁。

user avatar

英国和以色列是观察样本,如果英国爆了,那么世界还得再爆一轮。

广州是中国第一次和印度变异病毒交锋。

事实证明,措施足够强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可以防住。

深圳现在这波又是考验,估计要两周强力措施。

对外航班不停,类似的情况还会有,还是打地鼠的防疫。

而国外,恐怕会爆很多。

现在的好消息是有疫苗的,一定程度能减少重症率。

但是,你防疫不行,医疗一样要崩。

user avatar

从我国和印度的实际情况看,英国预计会出现医疗挤兑,疫苗无法终止疫情,疫情可能长期持续

印度变异毒株的几个特点

1.传播明显加快

广州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在5月31日下午举行的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是广州本轮疫情表现出来的三个特点,这与以往广州所经历的境外输入疫情完全不同,三个特点都加速了病毒代际传播的速度,三者叠加的效应也使得广州本轮疫情加速发展。[1]

张周斌表示,“广州此次所面临的疫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难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坚决、更加果断的措施来应对它。”

张周斌说,“这次本地疫情的平均潜伏期为4天左右,反应传播速率的实时R0在26日达到5之后一直维持高位,直到5月29日达到最大值6.06,昨天(5月30日)第一次下降到4.19。”

疫情8天传了4代[2],而我国通常情况下寻找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次级密切接触者。这就要求我国病毒传两代时间内必须找齐密接和次密接,对流调速度有更高要求。

而原有的新冠肺炎病毒代际间隔为5.7天。[3]


2.疫情发展到重症快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表示,共同的特点就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较多,患者病情进展很快,危重病人或者重型病人发病3到4天就转重症。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在其他地方主要症状是发烧的病人不是特别多,有,但是没有这么高。这里80%左右的病人都有发烧,而且很高。病毒的载量很高,而且病毒载量降低的速度很慢。


3.重症率高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管向东表示,与从武汉疫情以来以及后面20多次局部聚集性疫情的病人相比,这次进入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相对偏高,这一批病人大约是10%到12%的比例。以往有的是2%到3%,有的高一点不过是5%到8%,局部的也有8%到10%。[4]

即使考虑到疫苗对减轻重症率有效,疫情爆发后的重症人数也可能超过医疗机构接收能力。


4.耐热性更强

按一般的呼吸道传染病规律,病毒依赖飞沫传播,而飞沫在炎热的天气下无法长期存在。所以一般情况下呼吸道疾病仅在寒冷季节高发。

最近印度的爆发说明病毒已经完全适应了印度的高温环境。


5.病毒进化可能逃脱疫苗

病毒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

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为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突变会导致病毒死亡。如果病毒突变后可以存活,有的基因突变对病毒没有显著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病毒会获得性状改变,如传播能力的变化、致病性的变化、对环境耐受力的变化等等。

在广泛使用疫苗后,不适应疫苗环境的毒株会被很快淘汰,有抗性的毒株会存活下来。

如果不进行社会防控,新的可以耐受疫苗环境的变异病毒就会传开,引起新的疫情爆发。


6.印度变异株可以在有抗体的人群中继续传播

印度卫生部在声明中指出,在该国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的新型变异新冠病毒出现了双重突变,毒株样本上同时出现了E484Q和L452R两个突变[5],可能弱化免疫效果,且传染性更强。这种双重变异病毒已被命名为“B.1.617”,目前正在印度境内迅速蔓延。其中E484Q突变与南非和巴西发现的变异毒株携带的E484K突变类似。E484K突变因为能够改变病毒刺突蛋白的形状,保护病毒不受疫苗或早起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抗体的影响,也被称为“逃逸突变”。而曾在丹麦和美国加州发现的L452R突变也被认为能够逃脱细胞免疫。 据印度疾控项目负责官员辛格(Sujeet Singh)透露,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德里地区,有一半的确诊病例感染了该变异毒株,其中不乏大量年轻感染者。


7.致死性突变方向不确定

由于新冠潜伏期长且潜伏期可传播,病程长致死慢,即使致死率高也不会对可传播性造成显著影响。所以流行的病毒必然是传播性较强的品种,但不一定是致死性更低的品种。

一些印度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注意到近期的新冠病人出现了一定的新症状,例如有:腹泻,腹痛,皮疹,结膜炎,意识模糊,甚至还有患者会口鼻流血。此外,新一轮疫情中的患者也出现呼吸困难加剧和重症人群年轻化的趋势。[6]


8.结论

只有全面社会防控才能阻止疫苗失效,将隔离和疫苗结合起来才可能战胜疫情。

参考

  1. ^ http://news.yunnan.cn/system/2021/06/01/031486091.shtml
  2. ^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6-01/doc-ikmyaawc8783978.shtml
  3.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965045
  4.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597502766464332755%22%7D&n_type=-1&p_from=-1
  5.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16965696023923&wfr=spider&for=pc
  6.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37794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