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称“专家”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请问有出处吗?

回答
关于“有人”或“专家”称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说法,确实存在,但这并非主流观点,且存在不同的解读和争议。要详细讲述出处,需要梳理几个关键方面:

一、 质疑岳飞“民族英雄”称号的论调和根源

这类质疑并非凭空出现,其背后有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汉族”概念的现代性与宋朝的政治格局:
核心观点: 一部分学者认为,将“民族英雄”的标签强加给宋朝时期的岳飞存在历史上的不严谨性。在宋朝,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认同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当时的国家认同更多是围绕“大宋王朝”、“中华文明”或“华夏”等概念展开。将岳飞视为“汉族”的守护者,是在用现代民族主义的视角解读历史。
出处/代表人物(需要注意,这并非绝对的“出处”,而是持类似观点的学者群体的思考方向):
一些近代以来研究中国民族史、宋代历史的学者,在批判早期过于简单化的民族英雄叙事时,会触及这一点。例如,探讨宋朝时期辽、金、宋之间关系的学者,可能会强调当时的政治实体和族群构成是复杂的,不应简单套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
一些对民族主义起源和演变进行研究的学者,也会指出“民族英雄”的提法本身是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产物,将其追溯到古代人物需要谨慎。
详细阐述: 当时北方政权如辽(契丹)、金(女真)等,虽然其统治者和军队成分复杂,但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实体,并与宋朝进行着国家层面的对抗。岳飞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大宋江山”,对抗的是“金国”这一政治军事集团,而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外族”。如果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将其定义为“汉族”的英雄,可能忽视了当时多民族并存和国家形态的特殊性。

2. “忠君”与“爱国”的界定问题:
核心观点: 有些人会强调岳飞的忠诚对象是宋朝皇帝,其行为是“忠君”,而不是后世解读的超越君主、指向“民族”本身的爱国。他们认为,将岳飞的“忠君”行为提升到“民族英雄”的高度,是后世政治宣传和民族主义叙事建构的结果。
出处/代表人物: 同样,这不是某个单一出处,而是对历史人物动机和时代背景解读的一部分。一些注重史料细读和对帝王将相动机进行审慎分析的学者,可能会提出这种观点。
详细阐述: 岳飞本人留下的诗词文章,如“精忠报国”的旗帜,虽然情感饱满,但其核心仍然是效忠宋朝、报效国家。他个人的奋斗和最终悲剧,很大程度上也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秦桧等主和派)和宋高宗的决策有关。将他的个人奋斗转化为超越时代的“民族解放”的叙事,是历史演变和解读的结果。

3. “大宋文明”的守护者而非“汉民族”:
核心观点: 岳飞确实是宋朝的杰出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坚决抗金的立场,是维护宋朝统治和宋朝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当时被称为“华夏”或“文明”)的重要力量。但是,这更多的是对一个政治政权和一种文明的捍卫,将其狭隘地定义为“汉民族”的英雄,可能过于局限。
出处/代表人物: 这一观点在一些对宋朝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中可见。他们更倾向于将岳飞定位为“宋朝的功臣”、“华夏文明的捍卫者”。
详细阐述: 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代,其制度和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岳飞的抗金战争,客观上也是在保护这种文明形态免受金朝的冲击。但如果因此就说他是“汉民族”的英雄,就容易忽略宋朝本身也包含着非汉族成分(尽管士族阶层以汉族为主),以及当时政治上宋朝与金朝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国家之间的对抗。

二、 岳飞“民族英雄”称号的形成与主流观点

需要强调的是,岳飞被尊为“民族英雄”是历史形成的主流观点,并且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依据。 上述质疑的声音,更多是出于对历史概念的严谨性、对民族主义的批判性反思,或者是在更细致的历史分析中提出的不同视角。

1. 岳飞的贡献与精神内涵:
抗击外族侵略: 岳飞在南宋时期,面对强大的金国入侵,组建了“岳家军”,屡败金兵,收复了许多失地(如河南部分地区),为稳定南宋的统治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在历史上是毋庸置疑的。
坚定的抗战意志: 在南宋朝廷内部主和派势力强大的背景下,岳飞始终坚持抗金,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精忠报国”的精神象征: “精忠报国”四个字作为岳飞的生平写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时,坚守信念、保家卫国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成为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
历史塑造与文化认同: 历代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以来,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岳飞的形象被不断地歌颂和神化,成为抵抗外侮、保家卫国的典型代表。他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2. 主流学术界的看法:
绝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包括许多研究宋史和民族史的学者,仍然肯定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他们认为,尽管“民族”概念的现代性与宋朝有所不同,但岳飞的行为和精神与后来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推崇的“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即使是那些对“民族英雄”标签持谨慎态度的学者,也通常会承认岳飞对维护宋朝统治、抵抗金朝侵略的历史功绩,以及他所代表的“精忠报国”精神的价值。

三、 如何理解这些“质疑”

学术探讨: 很多时候,这些质疑是学术界在不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讨论,是为了更精准地界定历史概念和人物。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避免简单化: 这些观点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避免简单化、标签化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人物本身的动机。
区分不同层面的解读: 我们可以区分对岳飞历史功绩的评价,以及对其“民族英雄”这一标签的理论性探讨。肯定其历史功绩,不等于一定要用现代的“民族英雄”框架去完全框定。

总结来说,关于“有人称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说法,其出处并非某个单一的、具有压倒性影响力的学术著作或名人发言。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学术语境下,对历史概念(如“民族”、“国家”)的精准界定,以及对历史人物动机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时,可能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主流叙事的观点。

这些观点主要围绕“汉族”概念的现代性、宋朝的政治格局以及“忠君”与“爱国”的界定展开。尽管这些观点在学术上有其讨论的价值,但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依然稳固,并且得到了主流学术界的肯定。 这种肯定更多地是基于他对抵御外族侵略、保家卫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所代表的“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算是他完颜家来坐了天下岳飞也必须是民族英雄



user avatar

没错,就是因为抵抗金国。

先说一句话,帮助大家理解。一位英勇的战士在战争中获得的勋章,会在战争结束以后或者双方结盟以后被收回吗?

不会的。

而且不仅仅是因为抵抗金国,最重要的是他在其中取得了重大而关键的胜利,并以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不要觉得奇怪,虽然今天我们和女真、满族都已经同文同种共成一家,但是在千百年之前,双方仍然是各为其主,各尽其忠的。

岳飞为什么是民族英雄?因为在当时民族状态的对比和竞争中,他成为了民族英雄。

以他当时的环境来给予他公正的判断,这就是岳王爷为什么是民族英雄的根本原因。在今天,不只是我们承认岳王爷是民族英雄,就连满族人民也承认岳王爷是民族英雄。

为什么呢?因为彼时我们各为其主,此时我们殊途同归。

此时彼时并非一时,所以才要分开评价。

比如明天我们和美国开战,有一位英勇的将军打垮了美军,那是不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

500年以后,中华民族成了地球上的唯一民族,北美五十六州悉数纳归中华治下,到那个时候北美土地上的美利坚人民就不再是我们的敌人了,我们到最后也是殊途同归共同走向星辰大海,因为我们那个时候都是中华民族。

但是500年前的取得那场胜利的将军就因此不是民族英雄了吗?

他仍然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所成就的民族英雄。

他在那个时代里做了他该做的那些事,得到了民族英雄的称号。

他民族英雄的称号不会因为未来历史的改变而改变。评价他人的所作所为,要站在当时的环境里来评价,因为后来的事情并不是这个人所能控制的。

我们不能用后来理由,处理先人。

这和法律不溯既往,是一个道理。

user avatar

说黑岳飞的都是遗老遗少,实在蚌埠住了。

有清一代,最尊重的两个英雄,一个是关羽,一个就是岳飞。

八旗子弟推崇这二人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岳王庙和关帝庙一路从东北修到了中亚。

清代最著名的英雄小说之一就是说岳全传。

元明清三代最强调两宋正统,辽金铁蛮夷的君主是乾隆。(是不是唯一一个明面上这么干的我不知道,大佬指正)



努尔哈赤的两个孙子,长子代善之长子叫岳托、第七子阿巴泰之第四子叫岳乐。

康熙,御赐岳飞的23世孙岳镇九伴朝銮驾和蟒服。

乾隆,多次去岳飞墓祭奠,亲笔题词曰:“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

清雍正9年(1731),李卫重修岳飞祠墓,钱塘知县李惺重铸四跪像,并立碑记之;

乾隆12年(1747),布政使唐模重铸四跪像;

嘉庆7年(1802),巡抚阮元用收缴的外国海盗铁炮兵器改铸四跪像;

同治4年(1865)布政使蒋益澧重修岳飞祠墓,又重铸四跪像;

光绪23年(1897)布政使张祖翼又重铸四跪像,并刻碑记之。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题过河南省汤阴岳飞庙匾额

清西太后叶赫那拉氏·慈禧题过河南省汤阴岳飞庙匾额

说岳全传最出名的刘兰芳奶奶,满族。



至于完颜金,别人也是承认岳飞,纪念过岳飞的。

1142年八月,金国派往南宋的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汉高祖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1206年,金章宗在劝降宋将吴曦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在鞑子眼里,岳武穆除开跟错了人,一切都很完美。


那么是谁不希望纪念岳飞呢?

貌似是南宋

user avatar

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的民族英雄,也是包括英国在内整个天主教世界的圣女。

user avatar

逻辑小能手,如今在抖音上有怎么一个视频

孩子:妈妈你们钱是不是以后都是我的?

妈妈:是的等我们死了,我们的财产都是你的。

孩子:既然这些钱以后都是我的,那么你们是不是现在是在花的我的钱?

妈妈:。。。。。。

这里的逻辑完全展示了什么是倒推逻辑。用未来的结果,来反证现代行为性质。或者用现代的结果去反正古代的行为性质。

你们确定不是吃饱撑的。。。。。

user avatar
20世纪初,梁启超把瑞士-德国的政治学家、法学家 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此后才被广泛接受。

这才是首要前提,民族这个概念在中国只有100多年时间。

在20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民族这个东西。

岳飞精忠报国里面的这个国,是指宋朝。

北宋、南宋的国号都是宋,分成南北是后来的史学家用于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但是在当时人的认识,以及继承关系来说,这是同一个政权,不同的是其政治关系和主导人物。

岳飞开展军事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宋朝疆域,最起码要收复首都汴梁,逼迫金朝释放徽钦两位前政府领导人。

就当时的认识来说,国家概念都和现代国家认识和定义也不相同。

这里讲民族英雄,是用近现代观念生搬硬套到古人身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宋理宗时改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的谥号是宋孝宗追谥武穆,宋理宗时改谥忠武,这个谥号是很高的评价。而不是民族英雄。

“武”和“穆”都是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武穆”曾用于多位帝王将相的谥号,其中以岳飞的谥号最为人知。

20世纪有了民族概念以后,先是称民族英雄,后来有些学者又否认。这本身就是现代政治观念自己玩自己。

因为后面的认识不能往前去推翻历史认识。民族英雄这个叫法就是现代概念。

历史是顺序发展的,讲历史就要还原历史原貌,而不是去修修改改。

比如说现代讲一夫一妻制非常合理,非常好。那就去否认一夫多妻制,认为这个制度迫害女性。而实际上,一夫多妻又比没有婚姻关系的群居滥交先进。

中国朝代史,现在的研究认为应该承认元朝的提法,既元朝的正朔来自宋、辽、金三朝。

但是传统历史学认为元继宋。既宋元明清。

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在哪里?

在于学术研究上有争议。而不是历史本身出了问题。

历史就是历史,这是真实存在,不容否认的。并不是现代名词形容词发生变化了,历史本身也会随之变化。

20世纪或者21世纪对岳飞称号的变化,实际上毫无用处。

因为历史上岳飞有自己的谥号,谥号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岳飞的评价。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这是肯定和承认了岳飞的历史地位。历朝历代政府都对此表示承认。

后人怎么操弄,也不能否定宋孝宗时追谥武穆,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同时,民族划分概念是不是就是一个正确的概念?

就这引进的100多年时间,实际上造成的危害深远。

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提法是什么?

就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民族的统一化,大融合。

历史问题就要放进历史原本的范围中去认识,这才不误人子弟。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

很明显民族主义不是一个历史名词而是一个政治名词。强调的是意识形态。

将岳飞装进去,这不是在讲述历史问题,而是希望借助岳飞的军事斗争行为来为现代意识形态背书。

这就是不同的出发点得出不同的结论。

Nationalism无法和中国古代族群意识直接画等号。

族是会意字,甲骨文由表示旗帜的“㫃”(yǎn)和两个表示箭的“矢”。这一形象有三种含义:
一指宗族。古时同一个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所以指氏族或家族。
二指箭。旗帜之下汇聚了箭,而战斗本要用箭,所以有箭头的意思。
三指聚合。战斗需要许多人和箭,《说文解字》中也提到了“束之族族也”,所以有聚集意。

Nationalism本意就是国族主义。

国族:国族是以政治目的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国族概念有中华民族、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等。

这都是全新的概念,很明显岳飞本人在当时是接触不到这些东西的。

这就是后人在利用现代名词硬往岳飞身上套,是为了现代意识形态服务。

我这个回答为什么会被踩到最后面?举报者不知多少。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这个回答没有迎合某些人的意识形态和目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个“族”到底是指的什么?是nation吗?


意识形态是怎么和物理现象挂上钩的?

政治和物理是同一个科目?

用政治解释物理现象,或者用物理解释政治名词,这是走在那条路上?

user avatar

对,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是个极端落后的反动政权,抗金的人不但是汉族的民族英雄,也是满族的民族英雄。

觉得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不妨摸着族谱好好思考思考,你姓完颜吗?

user avatar

细说你为啥毛骨悚然?

岳飞是民族英雄是不只是因为他抗金,还因为他能让你这种人毛骨悚然!

user avatar

题主陷入自相矛盾了!中了蛊又不明白。

问题出在当年史学人打下的史学理论基础是“版图中国论”,“版图中国论”又是构成“多元一体叙事”的基石。以“多元一体叙事”是不能承认版图内的各民族在矛盾冲突时涌现出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然而这“版图中国论”出自“文化虚无主义”,因为完全丧失了或者说否定了通史观念, 没有通史观才是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同时也具备了“中国虚无主义”、“文明虚无主义”、“中华民族虚无主义”。

假设你能超脱一些,做一个他国的旁观者,也许就想通了,因为没有爱和情怀,想不到对父老、祖先、百姓、文明种种情怀。自然对各种虚无主义不会有感觉。奸佞不必鄙视,英雄不值崇敬,一切以需要而定,需要就是正确。

想想这些年公知嚣张泛滥,而史学中人和他们站在一起,清史学常常成为法学公知的证据素材用来叙事说事,让人不得不信这就是谭其骧代表的历史地理学派、清史学界他们的真正用意。

详细请读本人写的文章:警惕“新清史”史观在文艺作品中浪漫表达-由《燕云台》说起

通史观的缺失使得清史学根基错位,渐渐内外交困

user avatar

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来占领,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不是抗金难道还是因为剿匪?本朝的历史教育有个很大的弊端,即为了“民族团结”,把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的所有历史政权都当成中国来看待,这非常不科学,也非常反动。且不说这是在把民族和历史相捆绑,单单从教育角度来说,这种史观只能混淆是非观,教出软骨症和媚外病,更进一步就是汉奸卖国贼,不可能培养出对民族和国家有感情有价值的人,题主也是这个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可怜人。为数不少的中国人之所以缺乏民族观念,好似无根浮萍的孤魂野鬼,这是个很核心的原因。

需要知道中国是有核心文化和主体民族的,中国经数千载传续至今绝非上天眷顾,更非理所应当。中国是在千锤百炼的历练中,在浴血奋斗的战争中,在前赴后继的传道中一路拼杀出来的。消亡在历史长河中,化为尘埃的民族多了去了,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作为华夏的继承人,我们必须保卫她,让她万古长青,永葆活力。

汉和胡,华和夷完全对立,华夏遇到过的无数次灾难都说明了这一点。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耻,满清入关犹在眼前,我不知道某些人有什么资格用“包容开放”的畸形价值观来掩饰这一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那真是枉为人了。歌颂敌人就是对本民族最大的犯罪。

user avatar

岳飞不是,冉闵就是,放弃体面,拥抱极端

user avatar

金国规定:凡汉人、渤海人不得充猛安谋克户。猛安谋克之奴婢免为良者,止隶本部为正户。凡没入官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没入官奴婢,隶太府监为官户。(《金史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七》)因此沦陷区里大量的汉人都被抓去当奴隶,用铁索锁住,与牲畜一般,标价出售。金国的奴隶主们把奴婢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因而成为奴隶的汉人不仅没有任何平等权利,就连生命也掌握在奴隶主的手中,许多汉人都死在金人奴隶主的手中。

凡是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人基本都是遗老遗少,再就是辛亥革命后满人改了汉姓混入国家机构,央视等的隐藏分子…

还有就是被地图炮带偏,找不到祖籍的那旮瘩的人,(不知自己是汉人移民后代,自己代入金人身份),哪里的人想必你会清楚吧,“宁当包衣奴才认贼作父”…

自从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大宋王朝一直处于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威胁之下,中原王朝丧失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北方门户大开…如果没有民族英雄岳飞,岳家军我们大宋汉人不知会遭受多少生灵涂炭…

岳将军一生致力于北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共饮”

特别注意一下,黄龙府位于农安古城。《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为辽军事重镇,设黄龙府都部署司,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

所以可以说说黄龙府最早扶余人,后来是契丹人建设,女真兴起后又抢了契丹人的土地…

岳将军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相互配合,收复失地…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关于岳将军如何被害,南宋朝廷的腐败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这里不多介绍…

南宋几个民族败类的苟安求全不代表所有大宋子民都软弱受辱!…

唐岛湾海战李宝率领南宋水军以3000水军与山东义军海陆夹击全歼金兵猛安谋克70000人,完颜郑家奴毙命…

采石矶之战南宋军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力挫南侵金军主力,打破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灭亡宋廷的计划,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崩溃,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如果没有长城,我们汉族人估计都变成东胡人,匈奴人,契丹人,女真人了,何来的民族团结??

现在有很多人想断掉我们汉人的脊梁,甚至还有人自断脊梁…

声明一点,不是金国的版图打到哪里,那里就是金国人了,这和日本侵华一个道理…

大家可以了解下辛弃疾…虽为宋国人,却自幼生长在敌占区,亲眼目睹同胞们是如何在金人的统治下屈辱的活着…

再了解下红袄军抗金…

1211年,杨妙真与哥哥杨安儿发动“红袄军”起义,攻击山东金兵,支持南宋抗金大业。

“红袄军”起义,山东各地纷纷响应,引起了金朝恐慌。南宋北伐时,杨安儿、杨妙真经常带兵偷袭金兵粮道,并乘势夺取山东十余座城池,势力发展到江淮一带。可惜,南宋朝廷只想把“红袄军”当枪使,让他们充当炮灰,并没有给予实质性支持。

10万金兵围攻杨安儿,杨妙真血战突围而出,派人去杭州府(临安)请求朝廷增援,但没有结果。杨安儿战败,乘坐船只逃往南宋辖区,中途被叛徒曲成推入海中,不幸溺亡。杨安儿被杀,杨妙真接管“红袄军”,继续抗金斗争。

杨妙真率“红袄军”转战各地,并与另一支“红袄军”首领李全联手,将“红袄军”扩充到二十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是贫苦农民。抗金斗争中,杨妙真对李全产生好感,两人结为夫妇。从此,山东、江淮一带成为“红袄军”的活动场所,金朝连续出兵镇压,都以失败告终。

有“红袄军”支持,南宋迎来北伐中原的历史机遇,但南宋并没有抓住。杨妙真、李全,在金国敌占区长大,如今归顺朝廷,只能是“归正人”,注定得不到重用。要知道,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就是因为“归正人”的身份,一生都不得重用。

这也是后期红袄军投奔蒙古反宋的原因…

自己人都叛变了,南宋不亡就怪了…

山东响马,自古有名。

中原地区女真人的去向在哪?

其一,不少死于战乱。除了金末与蒙古、西夏、南宋交战中死亡的外,在与起义军的交战中被杀死的也不少。活动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数十万红袄军,“仇拨地之酷,睚眦种人,期必杀而后已。若营垒,若散居,若侨寓、托宿,群不逞哄起而攻之;寻踪捕影,不遗余力,不三二日,屠戮净尽,无复噍类”。

其二,红袄军的杀戮引起女真人的极大恐惧,为了躲过汉人的报复,许多女真人被迫隐去自己的民族身份,改汉姓而主动汉化了。女真猛安谋克户除一部分死于蒙古军之手,一部分隐瞒身份汉化以外,其余全部在汉、女真两族间的民族仇杀中被杀绝,可谓惨绝人寰,这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受着侵略压迫残杀的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自发复仇行动…

金国亡后,女真语也随之消失,后来的满语都要借蒙古字母创造满文,民族成分也不同…

慈禧:“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非中国,辫子不可去,辫子去,中国不亡而大清亡”…

满人入关前后是中华民族的敌人,这点毫无疑问。侵华日军也有遗孤现在是中国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难道因此说抗日战争牺牲的英雄就不是民族英雄???以民族团结为借口否定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一股恶流!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洽,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我母系胶东姜氏族人,东夷族,明朝人口大迁徙以前就住山东丘陵地带,村落三面环山,古代都是土路,祖先要么投降被奴役,要么只能找个山头藏起来,躲避战乱…如果岳将军能打早一天打回来,就不会有陆游那句词…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user avatar

你为什么感到毛骨悚然呢?我觉得吧,你可能不是什么敏感的人,对汉人江山沦陷,国将覆亡这种事没什么感觉,还错把对面完颜金当成了你的同胞,认为天下一家亲,啊对对,金国是你的同胞,你把现在的民族概念用到了古代,真是离了个大谱,华夏内战是吧?岳飞军阀论?就好像满清入关,你可能认为这是同胞内战,第二轮华夏内战,正常的朝代更迭?满清版天下第一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