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专家说美国目前疫情高峰已过,而且现在这波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大的了,请问这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高峰已过”以及“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大的”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并且尽量贴近实际情况进行解读,避免生硬的AI痕迹。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疫情高峰”这个概念。在流行病学上,高峰通常指的是感染人数、住院人数或死亡人数达到某个时间段内的最高点。而判断一个高峰是否“已过”,往往需要观察一系列数据指标连续下降一段时间,并且有理由相信这种下降趋势会持续。

关于美国目前疫情高峰已过的说法,其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支撑点:

疫苗接种的普及: 美国在疫苗推广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虽然疫苗接种率并非百分之百,但相当一部分人口已经完成了全程接种,甚至接种了加强针。疫苗在降低重症和死亡方面,以及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意味着即使有病毒传播,由病毒引起的大规模医疗挤兑和高死亡率的风险有所降低。
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力: 除了疫苗,美国也经历了几波由不同变异株引发的疫情,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口在自然感染后获得了免疫力。虽然自然感染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如疫苗明确,但累积起来的群体免疫力(即使是混合了疫苗和感染的混合免疫)也是一个影响疫情走向的因素。
病毒本身的演变: 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异。德尔塔变异株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其传播能力和致病性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变异是持续的。新的变异株可能出现,但它们不一定比之前的变异株更具优势。如果新的变异株传播能力更弱,或者更容易被现有免疫力阻挡,那么“高峰已过”的说法就会更有说服力。
行为的适应与调整: 随着疫情的持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病毒的存在。虽然官方强制性的封锁措施在减少,但许多个人和社区会根据当地疫情状况、个人风险偏好等因素,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等。这种“行为免疫”虽然不如强制措施那样直接,但也对病毒的传播速度产生影响。
数据的解读: 当我们说“高峰已过”,通常是基于官方公布的每日新增病例、住院人数、死亡人数等数据的趋势。如果这些数据在一段时间内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有专家团队分析认为这种下降是有基础的,而不是暂时的反弹,那么“高峰已过”的说法就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至于“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大的”这个判断,则需要更谨慎地看待:

“最后一波”的定义: 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预测性判断,尤其是在传染病领域。病毒变异是不可预测的,新的变异株随时可能出现,它们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力、逃逸现有免疫力的能力,或者更高的致病性。因此,断言“最后一波”总是带有一定的风险。
病毒变异的“黑天鹅”事件: 历史上,许多传染病的演变都出现过意想不到的转折。例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就显著改变了全球疫情的走向,其传播速度和传播模式与德尔塔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未来会出现比德尔塔更具挑战性的新变异株。
“大的”的定义: 什么是“大的”?是病例数量大,还是重症和死亡人数大,抑或是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即便新变异株的病例数不像德尔塔那样爆炸式增长,但如果其重症率或死亡率大幅提高,仍然可以被认为是“大的”一波。

综合来看,专家的说法可能更倾向于表达以下几层含义:

1. 当前阶段的控制情况: 基于目前的疫苗接种情况、群体免疫水平和病毒变异的已知情况,美国正经历的这波疫情(可能是指由德尔塔或其后续变种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的最高峰)已经度过了最危险、最严峻的阶段。新增病例数、住院数和死亡数可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医疗系统承受的压力有所缓解。
2. 德尔塔变异株的影响: 在一段时间内,德尔塔确实是导致美国疫情大规模反弹和病例数激增的主要原因。它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一定的致病性。如果专家说的是“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大的”,可能是在暗示,即使后续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其对美国整体社会和医疗系统造成的冲击,可能不会像德尔塔那样剧烈,或者,目前积累的免疫力(疫苗+感染)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病毒。
3. 对未来的谨慎预测: 即使是专家,对于疫情的未来走向也并非百分之百确定。他们的话语中可能也包含了对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变异株的担忧。他们可能是在说,以目前对德尔塔变异株的了解和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来看,它可能代表了迄今为止最显著的一次“大规模冲击”。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

关注整体趋势而非单一指标: 无论是新增病例数、住院数还是死亡数,都需要结合起来看。并且要关注这些数据的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期的波动。
认识到不确定性: 病毒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科学的预测是基于现有数据和模型的,但总有未知和意外。保持警惕是必要的。
个人防护依然重要: 即使整体疫情高峰已过,病毒依然存在。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来说,感染的风险依然较高。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疫情风险,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仍然是负责任的表现。
支持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体系: 持续关注科学界的研究进展,支持公共卫生部门的监测和响应能力,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的关键。

总而言之,专家关于“美国疫情高峰已过”的说法,在当前的数据趋势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表明最严峻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而“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大的”则更像是一种阶段性的判断,是对迄今为止病毒变异影响的总结,但并不排除未来出现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变异株的可能性。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信息,既不过度恐慌,也不掉以轻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但是美国太大了,州与州之间的差异太明显了,以至于“美国疫情高峰”这种说法本身就有几分伪命题的嫌疑。

一般来说,老夫更倾向于以州为单位来评估美国疫情走势(其实对其他地理大国/人口大国也同理),甚至有时候细分到州都还不够,说不定还需要细分到郡。

但知乎又不给老夫发咨询费,所以细分到郡的分析就不放了,咱挑几个州为代表来简单品一品美国最近的疫情走势吧。


——首先爆的是佛州,请品鉴:

——以及路易斯安那也差不多是那几天:

——紧接着是俄勒冈:

——密西西比州也几乎同步:

——再然后是德州:

——以及夏威夷:

——最新的是爱达荷:

——和阿拉斯加:

——和维蒙特:


如果觉得一个州一个州看起来太麻烦的话,老夫这里还有一张堪称宝藏的热力图:


不难看出,一部分州的高峰已过,另一部分州的高峰还没来。

比如说,

阿拉巴马州和威斯康辛州就多半难逃此劫~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在疫情发展的问题上,美帝50个州表现出了惊人的散装程度,

各位身处加州/麻省/纽约的高华,可能并不比大洋彼岸的吃瓜群众更能感同身受地体验佛州/俄勒冈/爱达荷等地的惨状。

并且到底哪个州疫情会爆,哪个州暂时苟得住,似乎各有各的变化路径,

跟美国整体的疫情变化趋势关系不大,

甚至和各州疫苗接种率也关系不太大。

比如说上面榜上有名的维蒙特、夏威夷、俄勒冈,都属于接种率先进分子,哪怕死得最惨的佛州,接种率也排名中等略偏上。


第二个问题是啥来着……

当前这波Delta是不是最后一波大的?

只能说,想象力是个好东西……

首先,现在还不知道Delta后面还有没有后浪;


然后,就算Delta从此一桶浆糊,但如今Delta旗下已经有四十多个徒子徒孙了,并且还在快速开枝散叶,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冒出个特别争气的子孙后辈,再创新高。

——比如说啊,请品鉴:

以上是康州9月6日到9日期间采样的136份测序样本,

其中76份是AY.33。

这原地飞升的曲线酸不酸爽?

关于AY.33的更多焦虑可以移步这里吸食:


最后,就算Delta从此一桶浆糊,那么其他毒株就会乖乖去死吗?

太天真了。

其他毒株只会老骥伏枥,并且在演化路径上渐行渐远。

最后一不小心跑太远的话,干脆直接另立个山头得了:


关于另立山头的更多焦虑可以移步这里吸食:


老夫的公众号和WB同时开张,欢迎来品鉴。

请搜索: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user avatar

其实改两个字可能比较合适。

有专家说美国目前疫情低峰已过,而且现在这波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小的了,请问这是真的吗?
user avatar

2022.1.3更新:在此前一周的时间里,美国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平均达到了三十万人以上,2021年12月30日当天,美国新冠肺炎单日新增病例达到了70万人以上,这样的数据也成为了自从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单日新增病例的最高纪录。全美国范围内的ICU病房当中,正在投入使用的已经达到了78%,这样的情况可以说进一步说明了重症患者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12.22更新;从11月28日至12月21日,又一波高峰,至于什么时候到顶,还不好说。12月22日感染数超过28万,达到今年2月以来的最大值,历史第二大值,还有可能继续增长。这波单日感染数已经超过德尔塔了。

-------------------------------

毒株B.1.1.529定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以第15个希腊字母命名)!得过其他毒株的很大可能还会再得一次,搞不好会美国人均得两次最少!奥密克戎很有可能这波比德尔塔感染人数还多。

这个图每一条代表美国1个月新冠死亡人数。和气温强相关,也就是说高温天气普遍会死亡人数少,寒冷天气,死亡人数会增加。

美国去年年底开始接种新冠疫苗。截止2021年9月27日全美目前已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8937万剂次,日均接种量约70万剂次,12岁以上人群中,接种率已达75%,其中约360万人已接种加强针。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的人口为54%,只打一剂的为64%。

接种疫苗确实把美国疫情压下去了一段时间。疫苗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重症率和死亡率。而病毒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变异。现在主要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株,比1年多前的流行毒株,病毒量增加了1000多倍。感染速度增加了很多。病毒还会变异,进化。德尔塔毒株基本传染值R0为7.5: 也就是说平均一个感染者可以传染7至8个人。

不过随着冬天来临,气温降低,本人大胆预言

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将持续增长,并在今年年底明年初创造高峰!今年冬天美国疫情死亡人数会超过去年。

有两个未知的重要因素:1第三针加强针的接种速度和效果如何?2会不会变异出更强大的病毒毒株?

10.16更新:743880评论区有人说新冠流感化。美国历年流感死亡1-6万。不到新冠一个月的死亡数。流感后遗症要少的多,轻的多。100年前的美国大流感,死亡人数也就67.5万,当时的卫生,科技,人口密度和现在比,都差多了。10.23日,死亡755721,10月日均(1-23日)死亡1767人,日死亡率百万分之5.3。10.29日763784人。10.30日766117人。11.2日768847人。好消息是比上个月死亡人数略低。坏消息是美国还是这个月新冠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远超其他国家。其他国家最多1万多一点,只有美国5万多。

2020年,美国死亡人数3358814人。

2019年美国死亡人数为2854838人。也就是说2020年总死亡人数比2019年多503976人。是美国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2020年美国新冠死亡353,886人。多出来的是疫情及医院不堪重负,耽误了其他疾病的治疗。

2020年新冠死亡占美国死亡人数占美国死亡总人数一成多,排死因第三名。前两名是脑血管疾病和癌症。

2021年10月1日就基本上追平了去年的死亡人数了。剩下3个月很有可能再创新高,那么大胆预言今年新冠死亡死亡人数排美国死前两名。

user avatar

现在可能是黄昏前的霞光返照


这个病毒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厉害


RNA病毒和其他病毒完全不同,是可以持续不断变异的,在夏天理论上传播率会小一点,到了进入冬天阳历12月份到次年3月是高发期(参考以前的流感高峰)。RNA病毒家族很多都是厉害的病毒。

你在很多传统媒体上看不到如下:

一、病毒变异的种类会不会越来越多?

病毒变异参考以前的RNA流感病毒,会不会产生很多种(已经产生了很多种,会不会进一步产生更多种),每种特征不一样,甚至发展到需要不同疫苗才能防控?

二、病毒传染给了动物,会不会在动物身上持续变异?

现在有新闻报道已经传染给了不同动物,甚至美国在野生动物上也发现了感染。传染至动物的病毒会不会变异后再反向传播给人类?

三、HIV感染者会不会导致更大的病毒变异?

全球估计有几千万人是HIV感染者,南非以前发现HIV感染者会导致病毒出现更大的概率变异,这种情况会不会持续,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四、大规模人员感染+疫苗,会不会造成筛子效应?

大规模人员感染+大规模疫苗,会不会让有能力逃过疫苗的变异病毒筛选出来?从而导致后面出现的大规模能传染的病毒都是能逃疫疫苗的?

五、大范围+长时间传播感染,会不会导致出现多个指标更加厉害的病毒?

如传染性更强,逃疫疫苗能力更强,潜服期更长,致病率更高的病毒?

六、病毒会不会出现抗药性?

现在西医大规模使用特定少数药物,后面会不会出现类似抗药性强的病毒变异?

七、病毒变异会不会出现“基因”交叉转移现象?

如a类病毒和b类病毒在某些条件下会不会交换基因,产生出类似计算机的遗传算法一样的多种集所长的病毒?

八、针对病毒的疫苗是不是有效期?

由于病毒出现的时间短,现在真实有效期也搞不清,如几年前打的疫苗,现在有没有抗体,抗体有多强?如果反复不断地打疫苗,民众的接收度有多高?会不会出现抗疫疲劳?

九、病毒会不会通过冷链远距离全球传播?

病毒在冷链环境,到底能不能传播,有多大概率传播?如果远距离远程,冷链环境下能存活多长时间?会不会形成隐形的传输通道?

十、病毒产生的后遗症有多高?

后遗症占比多少?是否永久性损伤?

十一、感染病毒后抗体有多少时间有效?抗体强度有多高?

如果感染病毒有了抗体后几个月不感染,但过了几个月会不会又面临爆发?还是一年,半年?具体多长时间?如群体免疫后几个月半年后,后面过了几个月半年,会不会又出现大规模感染的情况?


生物远比人类想象的复杂,只要持续有人感染,后面的风险是不可预知的。

由于病毒传染理论上可以指数增长,越到后面防控理论上难度越大。

对付病毒最好的办法是彻底消灭在萌牙状态,防止变异的任何可能性,不能给病毒任何机会。

user avatar

谈高峰不谈周期尺度不是耍流氓嘛。就最近几个月趋势来看,大概率的今年冬季本来有的局部高峰会被削平,至于原因多种多样,特效药和疫苗到底有多少作用并不知道。如果今冬压下去了,明年应该是一个缓和期,后年就不好说了,可能会有更劲爆的变种。

感染曲线草图(灵魂画技,见谅)

如果要按照消灭天花或者适应流感这种标准来说“最后一波”的话,我认为还早,我们现在还处于疫情初期,真正的全局高峰也许在五年,也许在十年,甚至一百年、一千年后到达高峰。人类适应流感用了多少年呢,起码是以万年为单位的。考虑到现在流动性、医疗水平远远高于远古时代,适应耗时可能会缩短一些,但也不至于两三年就搞定,甚至可能人类灭绝了也搞不定。

现在全球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中国模式,通过隔离管控来控制传染,才能降低死亡人数。如果按照美国模式,靠药物开发来硬刚,结果不好说,至少不会优于中国模式,最差可能人类重回流动性不足以支撑病毒变异速率超越人体适应速率的时代,比如石器时代或农耕时代。

user avatar

蒋介石:打仗,我不行。打牌,你不行。

新冠病毒:研究,我不行。传染,你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