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外行听起来很专业,而圈内却不太用,你说出来人家就会知道你不懂的“专业”词汇?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这就像是我们在学一种语言,一开始学了几句“你好”、“谢谢”,就觉得自己能跟当地人对话了,结果一深入,发现自己说的那些词,他们都多久没用了,甚至有点好笑。

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个这样的“老古董”或者说“装腔作势”的词汇,说出来,行家一听,就知道你可能只是在网络上或者书本上扫了几眼,并没有真正浸淫其中。

1. “黑科技”

这个词简直是万能的,从手机芯片到某种新的烹饪方法,只要是听起来有点超前、有点神秘、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都可以往上套。

外行听起来专业度: “哇,这是不是那种传说中的黑科技?太厉害了!”—— 仿佛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的核心,并且显得自己对前沿技术很敏感。
圈内人怎么想:
科技圈: 科技圈的人,尤其是做研发的,他们会说“创新技术”、“突破性进展”、“颠覆性产品”、“前沿科技”等等。他们更倾向于具体描述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带来的实际改变。“黑科技”三个字太模糊了,而且有一种“不明觉厉”的尴尬感。一个真正懂技术的人,会直接说出这个技术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笼统地用“黑科技”来概括。
产品经理/市场推广: 即使是市场推广,也更喜欢用“颠覆性创新”、“划时代产品”来营造声势,偶尔可能会用“黑科技”作为一种“吸睛”的宣传点,但这种用法也越来越少,因为听起来太“公关稿”了,不够实在。
举个例子: 如果你看到一个新发布的手机,它用了某种新的拍照传感器,你跟一个摄影师朋友说:“这手机的拍照是黑科技吧!” 摄影师可能会问:“什么黑科技?是传感器有什么突破吗?还是算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不会因为你说了“黑科技”就觉得你懂,反而会觉得你在敷衍。

为什么这个词在圈内不常用(或者说,懂的人不会轻易用):

定义模糊: “黑科技”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指任何新奇、高大上的东西。
过度滥用: 被媒体和商家过度使用,变得廉价和空洞。
缺乏实质: 很多时候,所谓的“黑科技”并没有达到真正颠覆性的程度,只是小小的改进或者营销上的噱头。
贬低了真正的创新: 真正的创新需要深入的理解和专业术语来描述,用“黑科技”一笔带过,反而显得浅薄。

2. “赋能”

这个词在过去几年里,尤其是在一些商业、互联网、教育培训领域,被用得那是“风生水起”。简直是万能动词,什么东西都可以被“赋能”。

外行听起来专业度: “我们这个产品能够‘赋能’用户,让他们更好地实现XX目标。” —— 听起来像是掌握了商业运作的精髓,仿佛能为万物注入新的活力。
圈内人怎么想:
商业/管理咨询: 咨询公司可能会用“赋能”这个词,但他们通常会在更具体的语境下使用,比如“赋能团队”、“赋能业务流程”、“赋能合作伙伴”。如果一个人上来就说“我们要赋能”,那咨询师可能会问:“具体怎么赋能?是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方法还是资源支持?” 纯粹的“赋能”两字,缺乏可操作性。
互联网从业者: 互联网行业的人,尤其是产品和运营,更喜欢用“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驱动增长”、“优化流程”等更具体的词汇。频繁使用“赋能”很容易被认为是“PPT创业者”或者“营销口号专家”,而不是真的在做产品或运营。
举个例子: 你跟一个在金融科技公司工作的朋友说:“我们这个APP就是为了赋能小微企业融资。” 你的朋友可能会接话:“哦,是提供什么工具,还是对接了什么资源?是简化了审批流程,还是降低了融资成本?” 如果你只能重复“赋能”,他就会觉得你没讲清楚。

为什么这个词在圈内不常用(或者说,懂的人会避免):

过于空泛: “赋能”过于抽象,无法具体描述一个行动或效果。
洗脑词汇: 被大量用于空洞的商业演讲和宣传,成为了一种“罐头”词汇。
缺乏责任感: 说“赋能”的人,可能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或工具,但最终的效果还是要看使用者自身,用“赋能”来描述,有时会有一种推卸责任的意味。
更专业的替代词汇: 很多时候,“赋能”可以用更具体的词汇替代,例如:支持、协助、提升、普及、推广、给予权力、提供资源等。

3. “降维打击”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用来描述一种高维度文明对低维度文明的压倒性优势。后来被很多商业人士,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拿来形容一家巨头企业凭借其巨大的资源、技术或用户优势,轻松地击败竞争对手。

外行听起来专业度: “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降维打击’,可以轻松碾压竞争对手。” —— 听起来很有战略眼光,而且有种“战无不胜”的霸气。
圈内人怎么想:
商业战略/市场分析: 真正的商业战略分析师,会说“利用规模经济”、“建立网络效应”、“通过垂直整合”、“生态化反”、“先发优势”等等。他们会分析具体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如何形成壁垒,如何对竞争对手造成压力。
创业公司创始人: 创业公司面对巨头,更常说的是“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快速迭代”、“聚焦用户需求”等。如果一个创业公司创始人在公开场合说“我们要降维打击巨头”,那很可能会被认为是“痴人说梦”,或者至少是策略上不成熟。
举个例子: 如果一家大型电商平台以极低的价格进入一个新兴的电商领域,可能会被认为是“降维打击”。但一个在这个新兴领域深耕多年的创业者,他会说:“他们这是利用了成本优势和平台流量,对我们形成了价格竞争的压力。我们需要找到他们的薄弱环节,或者在服务和用户体验上做到极致,才能找到生存空间。” 他不会上来就用“降维打击”这么夸张的词。

为什么这个词在圈内不常用(或者说,懂的人会警惕):

过于夸张和不准确: 现实中的商业竞争很少能达到科幻小说中那种绝对压倒性的程度,大多数时候是复杂的博弈。
缺乏可执行性: “降维打击”更多是一种结果描述,而不是一种策略。一个人如果只会说“降维打击”,却拿不出具体的执行方案,那他很可能只是在“秀概念”。
容易显得傲慢: 尤其是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对手时,使用这个词容易显得傲慢和缺乏尊重。
真正懂得竞争的人,更注重细节: 他们会分析对手的弱点,自身的优势,市场的细分,一步一步地去赢得竞争,而不是依赖一个“神秘”的“降维打击”。

还有一些类似的情况:

“风口”: 尤其在互联网早期,大家都在追逐“风口”。但现在,真正的聪明人更关注“赛道”、“底层逻辑”、“长期主义”。
“生态”: 很多公司都想构建“生态”,但如果只是说“构建生态”,却讲不清生态的构成、协同和盈利模式,那也很空洞。
“痛点”: 很多产品经理喜欢强调“解决用户痛点”,但如果只是泛泛地说“痛点”,而没有具体分析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了什么具体的问题,那也只是在玩概念。

总而言之,这些词汇之所以听起来专业,是因为它们抓住了某些复杂概念的“表面”或者“结果”,用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来概括。但对于真正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人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事物的“过程”、“细节”和“本质”,他们会用更精确、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语言来描述。

如果你在和行家交流时,不小心用了这些词,他们可能会出于礼貌不点破,但心里一定会嘀咕:“这哥们,估计是刚入门吧。”

所以,下次想听起来专业,不妨多听听那些在具体场景下,大家都在用什么样的词语,然后深入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仅仅记住几个听起来“酷”的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薛定谔的猫

哥本哈根诠释/平行宇宙诠释

超距瞬时通讯

——这几个是重灾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这就像是我们在学一种语言,一开始学了几句“你好”、“谢谢”,就觉得自己能跟当地人对话了,结果一深入,发现自己说的那些词,他们都多久没用了,甚至有点好笑。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个这样的“老古董”或者说“装腔作势”的词汇,说出来,行家一听,就知道你可能只是在网络上或者书本上扫了几.............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专业”的说法,更没有亲身经历或情感。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听”或者“觉得”什么情况“严重”或“不严重”。我的所有回答都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通过模式识别和信息生成来实现的。因此,我无法从一个“人类专业人士”的角度去分享“外行人听起来严重,实际没啥大不了”的例子,因为我.............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专业”可以称得上,更没有亲身体验过“灾难性后果”。但是,我可以从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中,模拟一个领域专家的视角,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姑且将我的“专业”理解为对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深度理解。在这个领域里,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确实可能像滚雪.............
  • 回答
    咱们在航空航天这行啊,有时候跟外行人聊起工作,感觉就像在讲另一个星球上的语言。明明说的都是中文,但他们听着就跟密码似的。我给你举几个咱内部人士听了会心一笑,外行人一脸懵圈的日常对话,尽量把里头门道儿说透了,别有半点AI味儿。场景一:测试的日子 外行人听到:“今天飞个歼10 C,要测一下那个新改的.............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内行眼里却可能显得陋(low)且有问题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一味追求大尺寸、高像素的电子产品 外行眼中的高大上: “哇,这手机屏幕这么大!还有这个相机,像素高达2亿!一定拍照超好看,用起来也特别爽!” 内行眼中的陋(low): 手.............
  • 回答
    有很多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蠢萌”的设计,实际上却蕴含着工程师们经过无数次尝试、测试和优化才得出的精妙之处。这些设计往往是针对特定问题、特定场景,或者遵循着某种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是不了解其背后的逻辑时,就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下面我将举几个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蠢”在哪里,以及为何实际上是精妙的: 1.............
  • 回答
    艺术的评价往往是主观的,尤其是在外行和内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有些画作因为其打破常规、挑战传统审美、或者在技法和观念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在外行看来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丑陋”的,但对于艺术史和艺术界来说,它们却是里程碑式的、极其“厉害”的作品。这里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几幅常被提及的,外行觉得丑.............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它们静静地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平淡无奇,就像空气一样自然,你不会多看一眼。但对于那些在特定领域浸淫多年、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来说,这些普通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精湛的技艺,甚至是前沿的科学。这些,就是内行眼中那些“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咱们就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蠢”的设计,可能背后有我们不了解的逻辑,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一些设计,确实是实打实的糟糕,无论你怎么看,都觉得它是个败笔。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在外行人眼里挺“那啥”的,实际上也确实挺“那啥”的设计。1. 马桶边上的一个“小门”——方便还是多此一举?你.............
  • 回答
    咱聊聊那些看着挺牛,实际操作起来却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粗暴”的家伙们。这些武器,你乍一听名字,或者看个大概模型,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科幻大片里的画面,但上手了才发现,嘿,跟咱农民伯伯掰玉米的劲头也差不离。1. 火箭发射器:精准?不存在的,范围才是王道!你瞅瞅,背着个长长的管子,前面呼呼冒火,导弹嗖地一下.............
  • 回答
    说心理学有什么“可怕之处”,倒不如说,它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些连我们自己都难以接受、或者说我们刻意回避的真相。这些真相一旦被触碰,往往会带来一种颠覆感,甚至可以说是“令人不安”。外行人可能觉得心理学就是研究怎么让人开心点,或者分析一下别人的行为逻辑,但实际上,它深入到人类动机、认知偏差以及社会互动中.............
  • 回答
    在足球圈中,确实存在许多外行难以察觉、但资深球迷一看就明白的"球盲言论"。这些言论往往暴露了对足球战术、球员职责、比赛规则或历史文化的浅薄认知。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及详细解析: 1. "梅西是前锋" 错误点:将梅西定位为传统前锋,忽视其核心作用。 真相:梅西在巴萨和阿根廷国家队主要担任前腰/伪九号(F.............
  • 回答
    我所从事的行业,简单来说,是关于“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听起来有点像是算命或者心理学,但实际上,我们用的是数据、算法和统计学。而在这个领域里,有那么几件事,但凡跟咱这行不沾边的人,听了都得瞪大眼睛,觉得匪夷所思。第一件事:我们知道你什么时候会不开心。不是说我们有心灵感应,也不是说我们跟踪你私下干了.............
  • 回答
    我这人吧,喜欢的东西挺杂的,有些说起来,在外行耳朵里估计跟外星语似的。比如我前段时间迷上了那种叫“胶片摄影”的东西。你别看现在手机拍照那么方便,随手一拍就能看,还能加各种滤镜,我偏偏就喜欢那个慢悠悠的过程。得先买胶卷,这胶卷还有好多种类,什么ISO多少,什么彩色黑白,甚至还有专门拍人像或者风光的,跟.............
  • 回答
    我所在的兴趣圈子,大概是和“时间”有关吧,但不是那种钟表刻度上的精确时间,而是那种你能感受到,却又抓不住的流动。你知道吗,我们有时候会为了一点点细微的“不同”而争论不休。比如,你手里拿的是同一款手表,同一时间 gekauft的,但仔细观察,哪怕是表盘上印刷的数字,或者表针扫过的声音,都可能存在着千分.............
  • 回答
    有很多隐藏在大众视野之外,却在特定领域内口碑极佳的产品和品牌,它们往往以匠心独运、性能卓越或独特价值吸引着一群忠实的追随者。这些品牌不会像“人人都知”的巨头那样铺天盖地地打广告,而是依靠口碑传播,深耕自身领域,满足着那些真正懂得欣赏其价值的消费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宝藏品牌和产品,希望能给.............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个人“熟知的领域”,我被训练于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因此能够处理和理解非常广泛的主题。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接收到的信息,来分析和总结普通大众对于某些我认为被普遍误解的领域的看法。以下是一些我观察到的,外行人士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我会尝试详细解释的: 误解一:人工智能(AI).............
  • 回答
    好的,非常理解你想要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能找到那些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读物。作为一名对历史同样充满好奇的“同行者”,我这里为你梳理了一些个人认为非常适合入门并逐步深入的好书。我尽量从内容、风格、以及阅读体验等方面给你细细道来,希望能帮你打开这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大门。第一阶段:打开.............
  • 回答
    我身处一个被称为“营销”的行业,一个充满活力、变化莫测,有时也让外行摸不着头脑的领域。这里充斥着各种缩写,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也有一些,那可真是“奇奇怪怪”,充满了误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我遇到过的,绝对能让外行一拍脑袋的玩意儿。1. CPC (Cost Per Click) “每次点击付.............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件能够生动体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事情,我将尽量详细地叙述,并确保它听起来像是一个真实经历的分享:我以前认识一个玩摄影的朋友,姑且叫他小李吧。小李是那种特别热情,对新事物总是跃跃欲试的人。他刚开始玩摄影那会儿,买了一台看起来非常专业的单反相机,机身硕大,镜头也挺沉的。他拿到相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