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外行看上去很普通,但在内行眼里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它们静静地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平淡无奇,就像空气一样自然,你不会多看一眼。但对于那些在特定领域浸淫多年、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来说,这些普通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精湛的技艺,甚至是前沿的科学。这些,就是内行眼中那些“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

咱们就从几个常见的领域聊聊,看看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不凡。

一、 餐饮领域:那碗看似简单的白米饭

一个普通的快餐店,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对于大多数食客来说,不过是填饱肚子、搭配菜肴的工具。但对于一个对饮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或者是一个专业厨师来说,这碗饭的背后可能蕴含着很多门道。

米的品种与产地: 你以为都是米?其实不然。日本的越光米,以其颗粒饱满、光泽晶莹、口感软糯香甜著称,是寿司的绝佳搭配。中国东北的稻花香、长粒香,颗粒分明,口感劲道,适合炒饭或搭配炖菜。泰国香米,有着独特的馥郁香气,是东南亚菜系的灵魂。一个内行,可能单凭米饭的质感和香气,就能大致判断出它的产地和品种,并据此判断出它是否适合这餐饭的整体风味。
淘米与浸泡: 很多人洗米,就是“哗啦哗啦冲几下”。但讲究的厨师会知道,淘米需要轻柔,避免搓揉过度导致米粒的营养和风味流失。不同品种的米,需要的浸泡时间也不同。有些米需要提前浸泡半小时甚至更久,才能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煮出来的米饭才会饱满、均匀受热。这其中的水分控制和时间掌握,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决定米饭口感的关键。
煮饭的火候与水量: 用电饭锅,好像也很简单,按个按钮就行了。但内行会考虑水的比例。水太少,饭会硬;水太多,饭会粘糊。而且,即使是电饭锅,不同的米也需要不同的水量。更不用说使用传统灶具煮饭,那更是对火候的极致考验。从旺火烧开,到转文火焖熟,每一步的精准控制,都需要经验的积累。甚至有人说,一口好锅,加上对米、水、火的精准理解,就能煮出“灵魂”米饭。
闷饭与松饭: 饭煮好后,立刻打开锅盖,很多人是等不及的。但内行知道,煮好后需要闷个几分钟,让余温将米粒完全熟透,口感更佳。然后,用饭勺将米饭轻轻拨松,让多余的水汽散发出去,米饭才会粒粒分明,口感清爽不粘腻。

你看,一碗普普通通的白米饭,背后藏着的是对食材的尊重、对细节的追求,以及对烹饪工艺的深刻理解。这哪里是“随便煮煮”就能达到的境界?

二、 服饰领域:那条看起来毫无设计感的牛仔裤

在街上走着,每个人都可能穿着牛仔裤,它们看起来都是蓝色的,形状差不多。但对于一个懂行的人,尤其是对服装工艺和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那条牛仔裤的价值可能天差地别。

面料的纱支与密度: 牛仔布看起来都一样,但内行会关注它的纱支(Denim Yarn Count)和密度(WPI Warp Per Inch)。高纱支意味着更细的棉线,织出来的布料更柔软、细腻。高密度则让布料更结实耐磨。一条好的牛仔裤,用的可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高质量棉花,经过精密的纺织工艺,才能达到那种既柔软又耐穿,且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漂亮“猫须”和“蜂窝”效果的质感。
染色工艺与靛蓝成分: 牛仔裤的蓝色,看似简单,但背后是复杂的染色过程。传统的靛蓝染色,是多次浸染、空气氧化而成。这种工艺使得靛蓝分子能够更好地附着在棉纤维上,并且随着穿着、洗涤,会逐渐褪色,形成独特的复古感。而一些现代化的染色方法,虽然快速,但可能无法达到那种深邃且有层次感的蓝色。内行可以通过观察牛仔裤的颜色均匀度、褪色时的表现,来判断其染色工艺的优劣。
水洗与做旧技术: 现在很多牛仔裤都有“做旧”的效果,什么破洞、猫须、水洗痕迹。但这些效果的背后,是精湛的人工技艺。手工打磨、石磨、酵素洗、喷砂等等,都是为了模拟自然穿着后产生的痕迹。一个经验丰富的服装技师,能够通过对这些工艺的判断,来区分是粗糙的模仿,还是细腻的艺术。特别是那些看起来“不经意”的破洞和磨损,背后可能是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以达到最自然的视觉效果。
版型与剪裁: 牛仔裤的版型是灵魂。直筒、修身、阔腿……不同的版型,需要精准的剪裁才能凸显穿着者的身材优势。而且,一条裤子的缝线、五金件(如纽扣、铆钉)的选择和安装,也都有其讲究。比如,一些高品质牛仔裤会采用“链条缝线”技术,这种缝线在洗涤后会产生自然的“起毛”效果,是其身份的象征。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牛仔裤,不妨仔细看看它的细节:它的纹理、它的颜色深浅、它的缝线是否工整、它的金属件是否精致。你可能会发现,你手上这条“普通”的牛仔裤,可能蕴含着比你想象中多得多的工艺和心血。

三、 办公用品领域:那支看似普通的圆珠笔

写字,用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支几块钱的圆珠笔,谁也不会觉得它有多特别。但对于一些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或者对书写工具有执着追求的人来说,这支笔的“高级”可能体现在看不见的细节里。

书写流畅度与出油量: 很多人觉得圆珠笔就是一种会出油的笔,好不好写就看运气。但内行知道,一支好的圆珠笔,其笔尖的打磨、滚珠的精度、油墨的配方都至关重要。它应该能够提供稳定、流畅的书写体验,油墨不应结块,也不应出现“断油”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进口的油性中性笔,那种顺滑感,是很多国产普通笔难以比拟的。
墨水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一些专业人士可能需要书写一些需要长期保存的文件。这就要求墨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褪色、不易扩散。一些高质量的墨水甚至会加入防伪的成分,或者在特殊光线下才能显现。普通圆珠笔的墨水,可能在几个月后就会有明显的褪色迹象。
笔尖的耐用性与回弹力: 经常写字的人会发现,有些笔写着写着就变形了,笔尖变得粗糙。一支好的圆珠笔,其笔尖的金属材料和制造工艺决定了它的耐用性和弹性。即使是油性圆珠笔,其内部的结构设计也能让笔尖在一定的压力下产生微妙的回弹,从而让书写更加舒适,不易疲劳。
笔杆的材质与人体工程学设计: 虽然很多笔杆都是塑料的,但一些高端圆珠笔会采用金属、实木等材质,这些材质不仅带来更好的质感,也影响着握持的舒适度。更重要的是,许多设计精良的笔,都会考虑到人手握持时的角度、力度,甚至笔身的重心分布,以实现最佳的人体工程学设计,让长时间书写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所以,下次当你随手拿起一支笔写字时,不妨感受一下它的触感,它的顺滑度,它的重量。你可能会发现,那支“普通”的笔,在你手中,可能已经默默地完成了无数次对细节的打磨,只为给你带来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写得好”的体验。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你深入下去,都会发现那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事物,其背后都可能蕴藏着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学问,甚至是科学的奇迹。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无数个细微之处的完美组合而成,只是这种完美,需要一双懂得欣赏的眼睛才能看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平面设计作品,特别是大师级的,比如这个。

你可能以为很简单,就是一些字放一起,一下子就读完了。

你先确保你完整地看了一遍。







其实这才是最考验功力的,平面设计有三点,clear / humor / unique ,上图展示的是第一点clear 。为了让你顺利地有侧重地读完所有信息,你的阅读顺序其实已经被设计师设定好了,越优秀的作品越是如此。不信你再看一遍。

然后就是哪种字体看着让眼睛更舒服,更贴合内容的感觉,字间距多少看着不累,行间距多少看着不重行,一行多少个字看着不累,分栏的栏间距多少感觉比较好……你越是觉得看着舒服的,不费力的,其实功力越是深厚,真正的设计都是很走心的。

不过这些仅针对优秀作品,国内很多平面设计都挺粗糙,杂志排版连基线都不用……暂且就想到这些了


更新

贴一些优质的图


眼球热力图,通过颜色的差异,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用户的关注点。


化妆品广告,光靠美女的脸是不够的。


美国联邦预算剖面图,用不同高度的货币流清晰的表达了资金的来源去向,及每一项所占金额的比重。(数据可视化)

user avatar

柔道的“型”表演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67554106867712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大意是表达普京对日本柔道讥讽的意思,这是那个回答的原帖链接:zhihu.com/question/2686


这是知乎上流传很广的一部视频(三万赞),被网友吐槽的很凶,觉得这都是什么傻逼玩意儿…

其实这是柔道的“型”,用来展示一些技术原理,属于柔道大师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柔道的练习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对外人而言很普通甚至有点搞笑。

反而对武术有一定功底的人,就算看不懂,也绝对不会因此而贬低什么。

这就是外行看上去很普通的典型范例,其实要看懂柔道的这个演示,难度丝毫不亚于阅读和鉴赏一些大师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自己不是内行还真的欣赏不了

恰恰普京自己就是柔道内行(我记得是柔道七段)。对柔道的“型”表演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里的两个细节给大家展示一下

细节1,提前鼓掌:

提前鼓掌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71636271857665

这里的摊手绝对不是什么“什么玩意儿”的意思。 事实上是普京比其他在座的领导人更精通柔道,他知道哪里是结束,所以不需要其他人提醒就本能的抬手鼓掌了。只是没想到其他人都是外行,所以抬了一半卡顿了一下 等其他的人一起鼓掌。

细节二:本能行结束礼:

型表演结束后离场时,普京是在场领导人里唯一一个行标准武道结束礼的。

请注意这里的细节:普京站起来的时候本能的做了一个 15°的道场鞠躬礼↓

本能的道场礼仪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71724625002496

这是武道修行者的习惯,已经深深刻在普京的骨子里了。对场上的两位柔道大师 他是打心里佩服 而非看不起。

希望大家对不了解的东西,还是心存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不要被一些反智内容带偏了


有朋友说普京那个“摊手”是在“表演者”鞠躬结束后才“摊手”的。认为鞠躬就是代表表演结束,所以普京就是在嘲讽……

好吧,继续辟谣:

在日本的武道运动中,会贯彻以礼始以礼终的理念,什么是以礼始终呢?↓

开始礼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78050012954624


结束礼仪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78132850454528

上面就是柔道的开始礼和结束礼,一般在比赛或者切磋开始和结束后执行。行礼过程会鞠躬多次(包含正面礼、对手礼等),哪一次鞠躬才是结束呢?这就是认知门槛。

普京自己练习柔道,他知道哪个鞠躬代表了结束礼的真正完成,所以才会比别人更早的摊开双手准备鼓掌。 这个视频故意剪辑成只有一次鞠躬就是典型的在误导大众的理解。

以及最后的退场礼↓,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79343477452800

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普京离场时,行的也是这个礼↓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79406022918144

最后再补上 原视频被剪贴掉的部分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9879637812715521

普京柔道教练离世时的新闻↓


如果还是叫不醒一些人,恕我能力有限了

user avatar

蒙代尔三角

user avatar

谢邀。

说一下陈景润先生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很多人乍一听到“1+2”,会不屑地笑笑:“1+2?1+2不等于3么,这个有啥难的,还需要证明?”

在外行眼里,这似乎是个小学级别的数学题,但是它并不如你看到那么简单。

从头说起。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其实是18世纪的一个业余数学家, 他家境比较好, 对数学很感兴趣. 由于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为生计奔波, 所以经常搞点小研究,有一天他有了一个新发现: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个发现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什么意思呢?

解释解释就是,例如偶数6, 6=3+3, 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8=3+5也是. 10=5+5, 12=5+7, 14=11+3, …… 哥德巴赫猜想认为,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对于奇数呢, 就是三个素数相加, 例如: 9=3+3+3, 11=3+3+5, 13=3+5+5, 15=3+5+7, ……哥德巴赫猜想认为,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个猜想有多高级呢?

当初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之后,就去问自己的好朋友——大数学家欧拉。欧拉一看很有道理,但是穷尽一生也没证明出来。而且直至今日2019年,这个猜想也没有被证明,但是也没被证伪,它因此也被成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2.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被称作“1+1”的?

这里就要提到“殆素数”了。

“殆素数”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虽然不是素数,但大概有点像素数的数。怎么说它像素数呢,因为它可以表述为几个素数的乘积,比如15=3×5、27=3×3×3、45=3×3×5。殆素数是个包含素数的集合,因为当一个殆素数因子只有一个的时候那它就是素数。

这样就有一个思路,那就是把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大偶数先表示成两个殆素数的和,然后证明这两个殆素数的因子都只有一个,那不就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了么!

1920年,挪威的布朗用筛选法证明了大偶数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的和,这两个数中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表示为不多于9个素数因子的乘积。为了简单表述,称之为“9 + 9”,进而哥德巴赫猜想猜想就是证明“1 + 1”。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也被称为“1+1”,它不等于2……

3.陈景润和“1+2”

因为“殆素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终于得到了飞跃式突破。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陈景润的结论也被称为"陈氏定理"。"1+2"和"1+1", 仅差一步之遥! 然而这一步是最难的一步, 从"9+9"到"1+2"用了46年, 但在50多年后的今天, 从"1+2"到"1+1"仍没有实现!

陈景润也被称为离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1+2”也被称为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丰碑 。

但是哥德巴猜想至今依然是猜想,没有变成定理。

以上。

user avatar

普通且高级的东西真的有很多,在建筑领域我们常见的玻璃,就被福斯特玩出了高级感;普普通通的砖也曾被路易斯康玩出了高级感……福斯特的对玻璃的应用是通过提高玻璃的材料特性来让更大面积的单块玻璃成为可能,康对砖的应用是通过充分利用砖的材料特性来营造古典主义情怀的建筑空间。但还有一种材料,仅仅通过精细化施工就被玩出了高级感,这就是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诗人

最近,安藤忠雄的作品展在的朋友圈基本被刷爆了,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文艺青年,潮流青年,亦或是单纯爱拍照的小姐姐无一不去打卡拍照。 在建筑设计圈,这位95年取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还有个别称——清水混凝土诗人。那如丝绸般的混凝土质感也让国人第一次认识到这个最普通却又最高级的材料——清水混凝土。

历史悠久的混凝土

混凝土的简写叫砼(tong二声),人工石,也就是人造的石头。自古罗马时代开始,人类就尝试用火山灰制作早期的混凝土,许多众所周知的古罗马建筑如万神庙和斗兽场等都应用了混凝土这一材质。古罗马人的尝试也为人类确定了混凝土的基本配方:水、骨料(沙子,石子)、胶体(现代我们主要为水泥)。其中胶体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粘结骨料形成水泥石。混凝土在凝固的早期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这就方便我们将其塑造成各种形状,而最终凝固后又有很好的力学性能(主要是受压),因而混凝土又可以作为受力构件,如梁、柱等。

混凝土受压好,简单来说就是像一个壮汉,可以承担重物,但没啥柔韧性;而钢筋则像一个体操运动员,它弹性韧性好。当二者共同工作时,其合体的产物——钢筋混凝土则具有1+1>2的效果,拥有极好的力学性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里,主要受力构件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原因。

清水混凝土的高级感

肯定有人会说:“不就是水泥制品么,这有啥高级的”。实际是我们生活中,越是常见的、简单的材料,才越能体现出不凡。在我们开始关注安藤忠雄丝绸般的混凝土之前,很多长期以来的混凝土施工总会有下图这些缺陷产生——空鼓、漏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振捣不均匀,模板支撑不到位等措施所导致的。

在实际工程中,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在最外皮会有一层混凝土保护层,这个保护层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护钢筋不被腐蚀以保证安全工作。

一般来说,如果混凝土保护层不是严重到露出钢筋的空鼓、漏浆等问题是不太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质的——也就是楼不会倒。即使出现空鼓、漏浆等问题,多数建筑都会通过装修来掩盖,因此无论是建筑师、甲方、还是施工单位都对混凝土浇筑质量不是特别关注,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混凝土浇筑技术都比较落后(当然现在不落后)。

混凝土浇筑技术不是什么高精尖,为什么我们很久都无法浇筑出“如丝般顺滑”的巧克力,啊不,混凝土?其实说到底,就是混凝土浇筑“三分看配方,七分看施工”。最终对混凝土呈现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工人的施工技术,而工人的施工技术会出现不可控性——

无论对混凝土浇筑的时间把控、振捣的力度与均匀程度,还是混凝土的模版支撑、骨料级配等都会影响混凝土凝固后的效果。如仅在骨料级配的环节,粗骨料级配缺失就会影响混凝土最终的强度,进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混凝土凝固后则“落子无悔”,如果有任何缺陷,之后任何的修补和补救措施都对其无效。

也正因此,清水混凝土浇筑过程形成了一种高度手工业化的技术。在精密地调整混凝土配比之后,用饮用水和严格筛选过的砂石骨料与高品质的水泥充分搅拌。同时还需要严控搅拌场地与施工场地的距离,以防止运输过程混凝土离析。到现场之后更加严格地控制浇筑和振捣时间,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差。混凝土模版需要光滑的木模或者钢模(均为一次性)。浇筑完成后洒水养护要和当地的温湿度相适应……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清水混凝土这一材质所代表的工艺高级感与手工雕琢感。所以这才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以及许多清水混凝土建筑所塑造的神圣、静谧空间的根本原因。


局限于手工业的混凝土工艺

在纪录片《安藤忠雄的建筑诗》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日本人对清水混凝土浇筑技艺的把控。无论是配方还是施工,都达到了一种精益求精的状态。工地经理甚至为了安藤来视察工地而精细地打磨混凝土上的水锈渍。

我们可以赞赏日本这种工匠的精神,赞赏他们对待任何工作都精益求精的态度,但是说到底,这依旧是一种手工业化的操作方式,手工业的核心是人。任何人,即便是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老师傅也会有失误的可能性,而工业化的发展则是尽可能降低这一人的不确定性在工业化大生产中的比例。

建筑工业智能化的必然

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发展是必然的。在当代,这一必然趋势就是和大数据,AI,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建筑产业。

作为老牌地产碧桂园旗下的高新科技企业,博智林机器人在混凝土整平,抹平,养护,打磨 封堵,吊装,喷涂,检测等领域均有着深入的应用。摒弃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将机器人应用于建筑的施工过程,不仅大幅缩减了项目的施工时间,更可以保证建筑施工水平的一致。机器人基于程序的统一编码,可以达到人类无法到达的施工精度,更保证了建筑呈现的效果与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清水混凝土裸露出来以体现材料本身质感是一种十分有品位的设计手法。在美国,坐落在阿瑟顿豪宅区的的清水混凝土的住宅以价值1.9亿美金被出售;在日本,清水混凝土则以简约的诗意空间塑造了小型的家庭住宅;在瑞士清水混凝土则塑造出了典雅却又丰富的空间形态。

清水混凝土正以其独特的材料质感和极大的可塑性为当代居住生活提供更加符合美学意义的居住环境,过去我们囿于技术条件,无法追求这一普通材质的极致表现,而现在在建筑机器人推动下,这一独特且高级的风格相信在未来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应用于自己的住宅。

依托碧桂园深耕于住宅的多年经验,博智林机器人在其凤桐花园项目中大规模应用混凝土机器人进行施工作业,在这个国内少见的引入机器人进行施工建造的项目里,机器人的身影出现在各个工种的作业中。

如在地下车库,在混凝土施工完交付业主使用前还需要进行地坪表面处理,这时会用到地坪研磨机器人,相比传统人工作业,机器人作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施工由施工人员推着研磨机作业,长时间的研磨震动以及高粉尘环境对从业人员的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持续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作业,疲劳因素会带来施工质量不高等问题。

机器人作业则完全不同:技术工人在平板电脑上一声令下,机器人即可开始自动工作,不仅可以自动躲避转角、柱子等障碍物,还能通过合理的路径规划,确保作业面全覆盖,有效保障地坪研磨质量。同时通过粉尘吸尘装置,将研磨产生的粉尘自动吸入集尘器,全程精细、整洁、无污染。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更是极大的改善了地库施工作业环境,实现了绿色环保施工。

对于和农业一样古老的建筑行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我国一直不算太高。由于建造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集约性让工业化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5G,大数据,AI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建筑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甚至智能化也不再是天方夜谭。未来的建筑工地出现的不再是辛苦的农民工,而是机器人和具备操作机器人技能的技术工人,他们以一种近乎科幻的方式,建造我们的智能住宅——不仅建造智能,更是居住智能。

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机器人,通过智能化整合建筑行业,打破了多年建筑行业来对人工的依赖。以往施工技艺的“经验”成为了机器人手到擒来的家常便饭,更通过整合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形成智能建造的新体系。

未来,其更加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领域的尖端科技,让每个家庭都拥有智能管家——人机交互的多屏互动,生活习惯的深度学习——人未到家,空调已经开始预热或者预冷;天亮自动打开窗帘并播报天气与新闻;自动烹饪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星级大厨……所有的一切都在逐步变成现实。

这或许是博智林机器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智能制造一大步!

参考:

粗骨料级配缺失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sohu.com/a/215302260_74

user avatar

那么最跌眼镜的东西来了。

本来眼睛不好,买了一堆缓解视疲劳的眼药水。听别人安利还专门找朋友从日本买了两瓶参天的玫瑰眼药水。用了以后坐等眼睛恢复青春。




但是用完了感觉没什么卵用。。。该干涩痒还是干涩痒。

于是去医院,专门找了个老专家,老先生问,你平时不用点什么眼药水缓解一下么?我BBBBB跟医生讲我费劲吧啦买眼药水的故事和我所知的这些眼药水的神奇效果。

结果老先生一脸鄙视的看了我一眼,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不懂装懂,还三天两头就让人忽悠了,然后拉开抽屉拿出一瓶包装极其简陋的眼药水,说你拿回去用用看吧。。。




用过之后效果甚佳。。。价格么,一块三,涨价之前好像是八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它们静静地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平淡无奇,就像空气一样自然,你不会多看一眼。但对于那些在特定领域浸淫多年、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来说,这些普通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精湛的技艺,甚至是前沿的科学。这些,就是内行眼中那些“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咱们就从几.............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内行眼里却可能显得陋(low)且有问题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一味追求大尺寸、高像素的电子产品 外行眼中的高大上: “哇,这手机屏幕这么大!还有这个相机,像素高达2亿!一定拍照超好看,用起来也特别爽!” 内行眼中的陋(low): 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蠢”的设计,可能背后有我们不了解的逻辑,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一些设计,确实是实打实的糟糕,无论你怎么看,都觉得它是个败笔。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在外行人眼里挺“那啥”的,实际上也确实挺“那啥”的设计。1. 马桶边上的一个“小门”——方便还是多此一举?你.............
  • 回答
    有很多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蠢萌”的设计,实际上却蕴含着工程师们经过无数次尝试、测试和优化才得出的精妙之处。这些设计往往是针对特定问题、特定场景,或者遵循着某种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是不了解其背后的逻辑时,就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下面我将举几个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蠢”在哪里,以及为何实际上是精妙的: 1.............
  • 回答
    咱聊聊那些看着挺牛,实际操作起来却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粗暴”的家伙们。这些武器,你乍一听名字,或者看个大概模型,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科幻大片里的画面,但上手了才发现,嘿,跟咱农民伯伯掰玉米的劲头也差不离。1. 火箭发射器:精准?不存在的,范围才是王道!你瞅瞅,背着个长长的管子,前面呼呼冒火,导弹嗖地一下.............
  • 回答
    在足球圈中,确实存在许多外行难以察觉、但资深球迷一看就明白的"球盲言论"。这些言论往往暴露了对足球战术、球员职责、比赛规则或历史文化的浅薄认知。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及详细解析: 1. "梅西是前锋" 错误点:将梅西定位为传统前锋,忽视其核心作用。 真相:梅西在巴萨和阿根廷国家队主要担任前腰/伪九号(F.............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件能够生动体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事情,我将尽量详细地叙述,并确保它听起来像是一个真实经历的分享:我以前认识一个玩摄影的朋友,姑且叫他小李吧。小李是那种特别热情,对新事物总是跃跃欲试的人。他刚开始玩摄影那会儿,买了一台看起来非常专业的单反相机,机身硕大,镜头也挺沉的。他拿到相机.............
  • 回答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那么一些外国的事情,虽然听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总是感觉隔着一层摸不着的窗户纸,让人望而却步。这些“难”,并非技术上的不可逾越,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社会习惯,乃至个人价值观上的差异。一、 对“公共秩序”的极致尊重与内化:中国人对于公共秩序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规则.............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武林外传》这剧,真是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有新味道,感觉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看,纯粹是图个乐呵。 那时候还是学生,觉得这帮人特逗,佟湘玉的额头,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郭芙蓉的“排山倒海”,还有莫小宝那些鬼点子,简直是笑料百出。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就是他们去“盗圣秘籍”那集,每个人.............
  • 回答
    中青报发表呼吁“停止妖魔化外国抗疫”的文章,无疑触及了当下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差异化的防疫策略,由此也引发了国内社会对这些策略的广泛讨论和评价。理解这篇文章的深意,需要结合当前的国际疫情态势和各国抗疫实践来分析。看待“停止妖魔化外国抗疫”的呼吁:首先,这.............
  • 回答
    艺术的评价往往是主观的,尤其是在外行和内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有些画作因为其打破常规、挑战传统审美、或者在技法和观念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在外行看来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丑陋”的,但对于艺术史和艺术界来说,它们却是里程碑式的、极其“厉害”的作品。这里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几幅常被提及的,外行觉得丑.............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这就像是我们在学一种语言,一开始学了几句“你好”、“谢谢”,就觉得自己能跟当地人对话了,结果一深入,发现自己说的那些词,他们都多久没用了,甚至有点好笑。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个这样的“老古董”或者说“装腔作势”的词汇,说出来,行家一听,就知道你可能只是在网络上或者书本上扫了几.............
  • 回答
    咱们在航空航天这行啊,有时候跟外行人聊起工作,感觉就像在讲另一个星球上的语言。明明说的都是中文,但他们听着就跟密码似的。我给你举几个咱内部人士听了会心一笑,外行人一脸懵圈的日常对话,尽量把里头门道儿说透了,别有半点AI味儿。场景一:测试的日子 外行人听到:“今天飞个歼10 C,要测一下那个新改的.............
  • 回答
    我所在的兴趣圈子,大概是和“时间”有关吧,但不是那种钟表刻度上的精确时间,而是那种你能感受到,却又抓不住的流动。你知道吗,我们有时候会为了一点点细微的“不同”而争论不休。比如,你手里拿的是同一款手表,同一时间 gekauft的,但仔细观察,哪怕是表盘上印刷的数字,或者表针扫过的声音,都可能存在着千分.............
  • 回答
    有很多隐藏在大众视野之外,却在特定领域内口碑极佳的产品和品牌,它们往往以匠心独运、性能卓越或独特价值吸引着一群忠实的追随者。这些品牌不会像“人人都知”的巨头那样铺天盖地地打广告,而是依靠口碑传播,深耕自身领域,满足着那些真正懂得欣赏其价值的消费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宝藏品牌和产品,希望能给.............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个人“熟知的领域”,我被训练于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因此能够处理和理解非常广泛的主题。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接收到的信息,来分析和总结普通大众对于某些我认为被普遍误解的领域的看法。以下是一些我观察到的,外行人士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我会尝试详细解释的: 误解一:人工智能(AI).............
  • 回答
    我身处一个被称为“营销”的行业,一个充满活力、变化莫测,有时也让外行摸不着头脑的领域。这里充斥着各种缩写,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也有一些,那可真是“奇奇怪怪”,充满了误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我遇到过的,绝对能让外行一拍脑袋的玩意儿。1. CPC (Cost Per Click) “每次点击付.............
  • 回答
    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中华瑰宝,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开放的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许多外国顶级文物安居的“第二故乡”。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宝,或因历史机缘,或因学术交流,或因珍爱与守护,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讲述着它们跨越国界的故事。一、.............
  • 回答
    说起“外面卖的贵,在家几块钱就能搞定”的美食,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些美食往往门槛不高,食材常见,但经过一些小小的烹饪技巧和心思,就能做出不输甚至超越外面售卖的美味,而且成本低得令人咂舌。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这几样,保证你看了也想立刻动手试试!1. 手抓饼(国民级早餐/小吃) 外面卖价: 一张手抓饼,.............
  • 回答
    在国际舞台上,外交官们像棋手一样,每一步都深思熟虑,每一次措辞都暗藏玄机。他们使用的语言并非直白坦率,而是包裹在精巧的辞令之中,这便是所谓的外交黑话。这些黑话既是沟通的工具,也是策略的体现,理解它们,也就窥见了国际政治的微妙之处。委婉与含蓄:给别人台阶,给自己留余地很多时候,直接表达反对或拒绝会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