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外国的顶级文物被收藏在中国?

回答
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中华瑰宝,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开放的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许多外国顶级文物安居的“第二故乡”。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宝,或因历史机缘,或因学术交流,或因珍爱与守护,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讲述着它们跨越国界的故事。

一、 “定情信物”与“文明的火种”——来自西域的珍宝

提到外国顶级文物在中国,首先绕不开的是那些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中亚地区的珍贵遗存。这些文物,很多时候是古代中国与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和田玉与精美的金属器皿——新疆的瑰宝: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这里出土了大量融合了中原、西域乃至更远处风格的艺术品。例如,在新疆博物馆,你可以看到许多制作精湛的金银器和玉器,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犍陀罗风格(古印度西北部和阿富汗地区),其工艺和纹饰都与中原传统有所不同,充分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痕迹。特别是那些用和田玉雕琢而成的器皿、珠饰,它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宝藏,更是连接东西方审美的纽带。这些精美的器物,有些是通过丝绸之路贸易而来,有些则是在本地工匠吸取外来技术后创作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疆地区独特的艺术体系。

佛教造像的“东渐”——犍陀罗艺术在中国: 在新疆,你还能看到很多早期的佛教造像,它们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这些造像的面部特征、衣袍的褶皱处理,都与印度本土的佛教艺术有所区别,更倾向于古希腊雕塑的写实风格。它们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它们是中国佛教艺术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启蒙者”。例如,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些早期佛教壁画和塑像,虽然并非完整的“外国顶级文物”,但其艺术风格的异域元素,已经足够说明当时文化交流的深度。

二、 欧洲艺术的“东方脚注”——印象派大师的遗珠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艺术品的流入,一些欧洲的顶级艺术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藏家和机构的视野。虽然数量上可能不及国内传统文物,但其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样不容小觑。

印象派名家画作——点亮中国画廊: 少数中国私人收藏家和部分美术馆收藏有来自欧洲印象派及后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例如,一些画廊和私人展览中曾出现过如莫奈、雷诺阿、梵高等艺术家的重要画作。这些作品通常是上世纪初或改革开放后通过拍卖、私人交易等方式进入中国的。它们不仅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欣赏西方艺术史杰作的难得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艺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借鉴。比如,在上海的一家私人艺术基金会中,就曾短暂展出过一幅莫奈的早期作品,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光影表现,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古典油画与雕塑——历史的回响: 除了印象派,一些古典欧洲油画,例如描绘历史场景或肖像的杰作,以及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雕塑,也偶尔出现在国内的拍卖会或展览中。这些作品的来源可能更为复杂,有些是通过民国时期的名人收藏,有些则是近现代的艺术品贸易流入。它们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艺术传统和审美趣味的窗口。

三、 古埃及文明的神秘印记——跨越时空的对话

古埃及,这个拥有古老而神秘文明的国度,其遗物在中国也并不罕见,尽管数量有限,但每件都弥足珍贵。

木乃伊与文物——生命的传承: 中国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曾举办过古埃及文明的专题展览,并收藏有少量古埃及文物,包括石棺、陶器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博物馆还收藏有制作精美的木乃伊(通常是动物木乃伊,或经过特殊处理的人类遗骸)。这些来自尼罗河畔的古老遗物,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为中国观众揭示了另一个伟大文明的运作方式和精神世界。例如,上海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具完整的古埃及猫木乃伊,它静静地躺在玻璃棺中,引发了人们对生命轮回和古老丧葬习俗的无限遐想。

莎草纸文献与装饰品——文明的碎片: 除此之外,一些古埃及的莎草纸文献碎片、护身符、以及具有埃及风格的装饰品,也可能出现在一些专题展览或私人收藏中。这些物件虽然规模不大,但承载着古埃及象形文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信息,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 中东地区的艺术辉煌——波斯与伊斯兰的印记

随着中国与中东地区交往的加深,一些来自波斯及伊斯兰世界的精美艺术品也开始在中国露面。

波斯地毯与伊斯兰陶瓷——艺术的交织: 一些高端的中国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馆拥有来自波斯地区的手工地毯。这些地毯以其复杂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编织工艺闻名于世,是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也是中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的绝佳例证。同时,一些伊斯兰陶瓷,特别是具有中国龙泉窑风格影响的,或是具有独特伊斯兰图案的瓷器,也可能在中国被收藏和展示。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伊斯兰世界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中国与中东地区在陶瓷贸易和技术上的互动。

金属器皿与书籍文献——文化的信息传递: 偶尔也能见到一些来自中东地区的金属器皿,如铜器、银器,它们的设计和装饰往往带有浓厚的伊斯兰艺术特色。此外,一些古老的伊斯兰书籍文献,虽然在中国不作为主要收藏品,但在一些学术研究机构或特殊展览中,也可能出现。

五、 非洲的古老韵律——遥远的文明回响

尽管中国与非洲的直接文物交流相对较少,但随着非洲艺术在国际上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非洲古代艺术品也开始在中国出现。

非洲部落艺术品——多元文化的碰撞: 一些中国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开始关注并收藏具有代表性的非洲部落艺术品,如面具、雕塑、仪式用具等。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原始力量和独特的象征意义,展现了非洲大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它们在中国展出时,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非洲多元文化艺术的新视角。例如,在一些现代艺术展中,可以看到来自西非或中非的木雕面具,它们朴拙的造型和神秘的纹饰,与中国本土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人类共同的艺术表达形式的思考。

结语:

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国顶级文物,它们在中国博物馆的静谧空间里,或是作为特定展览的亮点,或是作为某个文化交流时期的象征,与中华文明的瑰宝们共同讲述着人类文明多样性与相通性的宏大叙事。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视野,也促使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世界文明的脉络,去理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深刻内涵。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没人提到过的吧,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古埃及的文物,而且是清朝末年的端方带回来的。

1905年大清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端方便是其中一人。在回国的路上,端方去了埃及首都开罗。对古董感兴趣的他,自然不会错过古埃及文物。
当时的埃及缺乏对文物的管理,开罗文物市场上几千年珍贵文物竟可出售。据说他把古埃及第19王朝彩绘棺木、古王国时期的石碑、古埃及石刻拓片等一批文物带回国,其中完整石碑并若干残片或复制品大概有四十多件,还有五具彩绘木棺,极其珍贵。端方还在古埃及拓片上亲书:“埃及古王王后石刻真像拓奉子壮仁兄观察鉴,端方记”,这件藏片是他的陶斋所藏石刻的绝品。”
……
而他生前收藏的文物,大多数轶散。他从埃及带回来的彩绘棺和石碑,现在被中国博物馆收藏了。

以下是端方得到这些文物之后所制的拓片之一。

《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中载有颜海英的《国家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收藏》,其中有对这些文物的详述。

user avatar

西门子公司有一台超过百年的水轮发电机在云南的石龙坝水电厂,这个水电厂也是中国第一个水力发电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年了,这台水轮机还在运转,西门子公司想要回购作为公司的重要文物,但是不同意,so这台水轮机还在中国

user avatar

东德的绝唱

的一部分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1525年5月14日至15日,由神学家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败给黑森州飞利浦侯爵和萨克森州格奥尔克领导的队伍,五千人丧生,闵采尔被处死。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这次最终失败的农民战役是人权主义革命的早期典范,闵采尔成为早期的政治革命人物。
这幅画是维尔纳·图布克受东德政府委托为纪念弗兰肯豪森农民战争而于1976年开始创作的题为《德国早期的人权革命》全景画的试作。整幅全景画经过十多年的绘制于1987年完工,长123米,高14米,面积1722平方米,共有3000多个人物,是新艺术的巨作。

(重新查了下外网,中国美术馆这段介绍的翻译有问题,所谓“人权主义”实为对布尔乔亚一词的错译,原画的正确标题是《德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论我国美术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翻译者的意识形态是如何扭曲文字内容的)

不对20世纪初的德国共产主义运动有深入了解的人是不会理解1525年的农民战争对于东德的建国者们意味着什么的。原因请参阅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

东德的社会主义,并非像民族主义者们声称的那样完全是苏联强加给占领区的。近的可以追溯到结束一战的德国革命和魏玛时代的德共,远的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马克思,甚至16世纪的农民战争。

就像李自成向中国人宣示了一个不同于满清的历史的可能性一样,农民战争向信仰红色的德国人宣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个比威廉的德国、艾伯特的德国、希特勒的德国乃至阿登纳的德国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没错,自由)更加光明的德国的可能性,而对这种可能性的坚信正是东德的党领导们决定在普鲁士的故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根基。

而这,也成了东德的社会主义的绝唱。

这绝唱并像某些人想象的是独裁者末路的哀嚎

而是一部充满了绚丽的色彩和歌德式的狂想的诗体悲剧

这是一个千万人曾经做过的梦

就像这幅以文艺复兴时代的笔法绘制的巨幅壁画一般

而在遥远的东方,一个也曾梦过的大国得到了这声绝唱的一小段篇章


原画现藏于德国图灵根州巴德弗兰肯豪森镇的壁画博物馆

原画局部

东德领导人和画家(左一)在美术展上

东德货币上的农民领袖闵采尔

东德灭亡前一年以原画为主题发行邮票

user avatar

中国厦门胡里山炮台保存的克虏伯大炮,是世界上现仍保存在原址的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

user avatar

故宫博物馆有收藏大量明清时期进贡和购买的外国文物,尤其是日本文物居多。

故2002年,故宫博物馆有为日本文物专门办过展览。

下面举例几个:

几作长方形,垂云足。几面饰黑漆描金银浴马图,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65匹骏马洗浴玩耍,或仰首嘶鸣,或奔跑追逐,姿态各异,神情生动。岸边绿竹葱郁,梅花绽放。榭中与船上有男女人物19个,与马同欢。整幅画面开阔壮观,生机勃发。此几是以描金银和描彩漆相结合的技法绘制而成,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工艺十分精湛,为日本漆器中的佳作。


盒作方亭式,三重檐。内附盘一、盒六。其基座髹黑漆,中部以方格窗棱饰之,髹金漆。三重檐上饰白地金漆仙鹤,鹤翩翩起舞,姿态优美。此盒以建筑为造型,别开生面,在日本漆器中亦属罕见。

通体黑漆地,几面以贴金装饰山石、楼阁、桥梁、房舍、人物,以贴银装饰近景树木,以描金装饰远景树木,用彩漆以缥霞手法装饰远景山水云天。髹漆工艺的主要技法最初由中国传到日本,20世纪末在日本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了独特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又反之影响中国的髹漆工艺。此几是故宫现存日本家具中贴金面积最多的一件。

user avatar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缴获了大量的日本军刀,现在分别收藏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台北的国军历史文物馆,其中不乏日本古代的顶级名刀。

北京军博馆藏的日本刀中最著名的,是韩练成中将在海南岛缴获日本海军中将伍贺启次郎的佩刀,此刀锻造于宽文九年(1632年)八月,出自江户时期的著名刀工长曾弥兴正之手,日本刀剑界评其为「新刀上上作」。

单说长曾弥兴正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喜欢日本动漫、日本游戏的朋友一定听说过新撰组局长近藤勇的爱刀「长曾弥虎彻」,长曾弥兴正正是「虎彻」的二代目。

日本刀剑界把历史上最著名刀工分为「最上大業物」、「大業物」、「良業物」、「業物」四个等级,其中最顶级的「最上大業物」共有12名。

一代目虎徹長曾禰興里与二代目虎彻長曾禰興正都是12名「最上大業物」中的一员,军博馆藏「宽文九年 长曾弥兴正」的珍贵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据日本学者考证,近藤勇那把「虎彻」是假的,而军博收藏的将军佩刀则是货真价实的二代目「虎彻」。

user avatar

一、埃及国宝。1905年,清政府曾派遣五大臣去欧美考察宪政,其中就有端方。这个端方是一个文物爱好者,在欧洲考察回国的路上,他顺道去了一趟埃及,搞了一次公费旅游。当时埃及还不如大清,更是混乱不堪,各种几千年的珍贵文物都被拿出来公开售卖,而且还是萝卜白菜价,极其便宜。作为文物爱好者的端方就扫了一大堆古埃及的珍贵文物,包括古埃及第19王朝的彩绘棺椁,以及一些石碑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后来,他将这些文物悉数带回了国。再后来,他的后人将这些珍贵的文物给变卖了,散落四方,其中彩绘棺椁和一些石碑被中国博物馆收藏,成为我国少有的馆藏埃及国宝。



二、日本国宝。在抗战胜利后,在中国战场的侵华日军缴械投降,因此我们也缴获了大量的日本军刀,在这其中不乏日本古代的顶级名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缴获日本海军中将伍贺启次郎的佩刀。此刀锻造于宽文九年(1632年),出自江户时期的名家之手,被日本刀剑界称之为“上上作”。这把佩刀确实是实打实的国宝,现上藏于军事博物馆。



三、苏联国宝。1947年,苏联著名画家谢洛夫创作了一幅巨作《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这幅画堪称了苏联版的“开国大典”。在1957年,苏联政府将这幅画作为国礼送给了我国,起初被放在了中南海,然后又在故宫待了10个多月,最后于1959年,被放在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user avatar

收藏了不少其他国家的珍贵文物,可惜这些国家大多凉凉了.....

所以,无法用来装逼说“你国XX国宝在我们中国”了...

不过还是回答几个,不知道对不对题......

举几个例子

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甘肃省靖远县出土,公元4—6世纪,甘肃省博物馆。

(丝绸之路上发现罗马文物很多,只举这一个例子)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74团场(伊犁昭苏县境内),不晚于公元6-7世纪,很大可能属于西突厥,(因当时找到哄抢破坏严重已经无法确定墓主人)其虎柄为模仿拜占庭帝国艺术风格。

狩猎纹波斯银盘,山西大同,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封和突墓出土。

八曲银洗,山西大同,北魏年间。

以上两件产地和文化风格还有争议。 林梅村先生根据器物刻铭认定八曲银洗为大夏制品,齐东方先生则倾向于萨珊波斯,俄罗斯考古专家马尔萨克认为狩猎纹银盘为波斯属国制品,孙培良先生认为八曲银洗属萨珊波斯。

这类文物还有很多,什么佉卢文,栗特墓画,回鹘,吐火罗等等......就不多说啦。

user avatar

中国最古老的手抄《古兰经》,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手抄本之一,1954参与叙利亚的展览而扬名海外。

相传是撒拉尔族祖先迁移到中国时从中亚带过来的,根据多方考证,该手抄本历史超过千年。

该部《古兰经》分为两函,每函分装15卷,合计30卷867页。函封为犀牛皮,并印有精美图案,函内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装裱,字体工整圆润,笔锋流畅。
据了解,该手抄本《古兰经》距今已有1100-1300年历史,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长期以来,该手抄本收藏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内。
user avatar

故宫博物院藏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进贡的螺钿器,共有长方大匣、圆盘、盖碗等三百余件。其开片技术高超,螺钿片大而平,嵌饰的图案接缝相对较少,显得规整而不琐碎。螺钿片与地漆结合紧密,平滑如镜,嵌饰的图样轮廓清晰,色泽明艳,虽历经数百年,仍如新制。

琉球国所造的螺钿器分为【进贡品】,【献上品】,【赠答品】。其中最高级的进贡品就是作为礼物献给中国皇帝的(符合题意“顶级文物”)。

今日的琉球群岛在1879年之前,是中日两国共同的属国【琉球中山国】,作为外臣向中国定期进贡是应尽的义务,故宫还有琉球进贡的刀剑,甲胄,布匹等等。

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中,琉球王宫首里城被美军炸毁,被尚氏一族藏在中城御殿的王室器物和历代国王画像大多被美军窃走,至今下落不明。因此故宫所藏的这批琉球贡品对研究琉球古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4年,故宫特别将所藏的琉球王国进贡器物80余件运到日本冲绳,举办了【琉球王朝秘宝展】,在当地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user avatar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顶级文物,可能不太够的上格,但是论著名程度还是首屈一指的: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弗拉基米尔·谢洛夫(1910~1968) 创作于1947年

这张画非常著名,我觉得其基本相当于苏俄/苏联的《开国大典》。不仅苏联而且东欧国家、中国、越南、蒙古的历史教科书中都能见到它的宣传品,也用它来点缀苏联国家机关和社会机构。

1957年苏联政府把这幅画作为国礼赠与毛泽东,起初这幅画被放置在了中南海,然后又在故宫呆了10个多月,最后于1959年11月入驻中国革命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


谢洛夫是苏联著名的现实主义画派画家,身份比较官方。他曾经担任过苏联美术家协会主席,获得过两次列宁勋章和一次劳动红旗勋章。本作恰恰是为了响应苏联1947年十月革命三十周年纪念而为特列亚季科夫画廊创作的。苏联官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逢较重大的国家纪念日发行纪念邮票,而邮票内容一般是宣传性质的艺术创作。在1954年发行的纪念列宁逝世30周年邮票上,1987年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纪念邮票上都有这幅画的身影。只不过,如果你仔细看,这两张邮票虽然都是同一幅画作的复制品,却因为政治因素有了一点小区别:

请仔细看列宁身后站着的战友



有趣的是这幅作品在中国比苏联更早登上邮票,早在1953年,中国人民邮政就发行了名为“伟大的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的系列邮票

不用我多说,我们理所当然地采取了原版画作(4张邮票两张是大林同志,你还想搞修正?手动滑稽)

再来详细说说这幅画,这幅画相信大家应该是在各种场合看过,包括有评论提到在由俄罗斯流行爵士乐女歌手Larisa Dolina(Лариса Долина)演唱的俄罗斯国歌视频中这幅画作为俄罗斯/苏联历史领导人的一部分出现,一闪而过。

它描绘的是191710月25日(俄历)和26日,也就是十月革命当天,在彼得格勒(列宁逝世后改名为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1914年在当时与德意志帝国战争的背景下,相应广泛的“去日耳曼化”的号召下改名彼得格勒,苏联解体后又全市公投改回圣彼得堡)斯莫尔尼宫(Смо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礼堂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情景,列宁站在台上,向满礼堂的革命工人和士兵宣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列宁手中的不是真理报,而是他向群众发表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这幅画标志着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可以说是苏联的开国大典。



在原版画中站在列宁身后共有三人:最靠左、身披大衣的是斯大林,最右边的是当时苏俄第一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全俄苏维埃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他1919年便去世,所以可能不被现在的人熟悉,但却是在俄国革命中的中流砥柱的角色),站在他们中间的是大名鼎鼎的捷尔任斯基。

而到了1962年,谢洛夫又为特列亚季科夫画廊画了同一幅作品,在当时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背景下,他使用普通的工人和士兵替代了站在列宁身后的斯大林等人。同时,自此之后的苏联绝大部分本画作的拷贝,如发行的邮票、政府装饰,教科书插图等全部换成了本版本。所以如果你仔细看,1987年发行的邮票就是这个新版本。在苏联中后期,1947年的老版本已几乎不再存在,他的原版却静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谢洛夫的画作主要以苏联时期的人物肖像为名。作品题材属于那种四平八稳的官方或反映当代生活的内容,也比较符合他作为全国协会主席的身份。艺术上我不是画家,没资格评价。

他的这幅《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于1948年连同画家本人被授予斯大林奖一等奖。


2018年11月10日更新:

历史的画面总是惊人地相似 lol....

user avatar

国外顶级文物,自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一流的文物,且产自国外。似乎上面很多答题的朋友都不符合这个标准。

在钟表方面,当然是故宫所藏的铜镀金写字人钟。这钟当年由英王送给清廷,钟型为铜镀金四层楼阁。顶层圆形亭内,有两人偶可以在启动后,来开上书“万寿无疆”四字的卷轴。第二层是钟的计时部分。第三层有一敲钟人,每逢报完三、六、九、十二时后,便打钟碗奏乐。

它的底层九是那个妇孺皆知的写字机械人——一个白人绅士人偶,单腿跪地,一手扶案,绝对是顶级复杂设计的automaton,只需给毛笔沾上墨水上弦开动,写字人便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字迹工整有神笔锋清晰。写字的同时,机械人的头随之摆动。BTW,它与计时部分机械不相连的,是一套独立的机械设置。

这个作品之所以可以算世界级的顶尖钟表藏品,是因为:

1. 委托制造者是英国宫廷,收藏者是中国宫廷,收藏史非常耀眼;

2. 钟表部分制造者是威廉姆森,伦敦当时最重要的钟表匠;

3. Automaton部分结构极其复杂,且举世仅见。对于欧洲工匠来说,能掌握中国仪轨和文化,且用中国书法笔锋写出“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更别提是由机械人代笔。对此,钟表学界有过许多年的研究讨论,第一个共识就是:这个机械人部分绝对不是英国制造的,英国是当时最先进的钟表制造国,但是不可能造出这么复杂的东西。在研究大量内部照片,发现了其中的蛛丝马迹和隐藏签名后,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这架钟整体是由英国宫廷委托威廉姆森制造,威廉姆森则将automaton部分委托给了瑞士自动机械大师雅克德罗,然后在伦敦将他们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总体上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的完整作品。雅克德罗本人亲手制造的自动机械存世极罕,价值骇人,而如此复杂、独特、重要的作品更是世无可拟。

PS:写字机械人的真正制造者仍有很多争议,但是雅克德罗被很多主要学者认可。

PPS:此机械自80年代损坏后,故宫并未将其修复,已停走至今。

user avatar

看了下很多回答,感觉除了释迦牟尼舍利子,其他都算不上外国的顶级国宝。而释迦摩尼舍利子其实当年据说有四万八千颗,经过古印度八国王平分和孔雀王朝阿育王及释迦摩尼众弟子分送到各国弘扬佛法,中国历朝历代收藏的佛舍利少说也有大几千颗,流传到如今的仍有八九百颗。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

南京大报恩寺的佛顶骨舍利:

但这几个舍利子之所以有名,在佛教界地位极高,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多次经过皇家的供奉,在中国的史书上多次进行专门记载,由中国的皇帝建造宏大的佛塔地宫埋藏,还陪葬了大量中国的国宝级文物。比如法门寺地宫里的秘色釉、武则天的裙子、九锡禅杖,大报恩寺里的阿育王塔,这些给佛骨舍利陪葬的文物都是中国国宝,舍利本身又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某种程度讲,这些佛骨舍利已经是中国的文物了。


说到外国的顶级文物被中国收藏的,我想到一个,但是现在已经不在中国了,就是日本皇室的“三神器”。


三神器(日语:三种の神器)是指日本神话传说中,天孙降临时,天照大神授予琼琼杵尊的三件信物:天丛云剑(草雉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这三件神器跟中国古代王朝的传国玺、九鼎一样,被作为日本天皇“万世一系”君权神授的信物,是日本天皇政权的象征。

由于日本皇室的起源本身就是人为编造的神话,所以这三神器本身肯定不真是“神器”,顶多是三个文物,甚至在历史上可能多次进行了仿制重造。但由于几千年来这三样东西(含历史上可能多次复制的赝品)一直作为日本皇室“君权神授”的信物,所以在日本,这三样东西一直被皇室供奉,作为政权的象征在天皇继位等重大仪式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今也保存于东京皇居和热田、伊势神宫秘不示人,是日本国宝中的国宝。

图为2014年3月25日,明仁天皇夫妇搭乘新干线前往前一年进行式年迁宫之后的伊势神宫参拜,宫内厅人员手捧两只箱子随行,据称箱内装的即为三神器之中的天丛云剑及八尺琼勾玉,合称“剑玺”


但这三件神器却一度保存于中国,那就是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为了搞“日满协和”,对东三省进行文化上的同化,让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从日本迎奉到中国。

溥仪访日,与裕仁天皇(蓝衣服的是溥仪,黑衣服的是裕仁)

根据溥仪的回忆录,1940年关东军让他从日本迎奉三神器,他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溥仪是想要复辟满清,日本人却让他把代表日本皇室的信物当祖宗供奉,对于他来说是数典忘祖的事儿,但是寄人篱下又不能不去。看到裕仁拿出三神器的时候,他觉得还不如太监们从故宫里偷出去卖的东西值钱,但嘴上还是要说:“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割,我希望,迎接日本天照大神,到满洲国奉祀。”东西拿回去之后他就跪在宗庙痛哭谢罪。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三大神器中,天丛云剑和八咫镜其实早已遗失,所以交给溥仪的也是仿制品。

天丛云剑遗失于公元1185年源氏和平氏争霸时期最后的“坛之浦海战”。当时平氏大败,平家全军覆没,平清盛的夫人抱着八岁的安德天皇和三件神器跳入大海,为的就是不让神器落入源氏手中,使得源氏支持的后鸟羽天皇没有合法性。但存放玺的箱子落入海中之后,由于浮力的作用,漂浮于海面,被源氏的军队捞起。后来,镜也被打捞出海,只有剑不见了踪影。

但据日本考古学家原田大六依据奈良时代成书的《伊勢二所皇太神御鎮座伝記》里记载的伊势神宫皇大神宫遇过三次火灾的记录,以及现在的八咫镜原物箱子放不下八咫的镜子(咫是中国古代一种长度单位)推测,八咫镜原物可能已经被毁,现在的原物是重铸的。

当然,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为了防止三神器落入苏联红军手里,在败退之前,关东军又匆匆把三神器送回了日本。

但不管怎么说,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保存了其他国家镇国文物的经历了。

user avatar

世界上仅存的3条二战苏联7型驱逐舰全在中国。

知道有人要问近代工业产品也算文物?

不好意思,这三条东西还就是国家一级文物。


user avatar

我只说说我知道的:

北京航空馆藏有一架残缺的哈维兰蚊式轰炸机,据说全世界仅存一架半,一架在美国半架在中国。蚊式的神奇之处在于这货是全木质的……

军事博物馆内藏有被我国击毁的U-2,这货也算是流落在中国的东西了。能拿被打掉的U-2展览的国家除了我们也就是毛子了。

航空博物馆里有个D-21无人侦察机的残骸,依稀记得位置是那群骗小孩儿的高炮那条路往北走一点儿。08年我去的时候这货的残骸丢在一架初教五尸体的旁边,略等于曝尸荒野。当时想起来这货是全钛合金的顺手掰了一小块儿下来,现在应该还垫在我奶奶家电视柜的脚底下。D-21展出的不少,但考虑到D-21稀少的数量,美国展出的时候都跟宝贝一样供着,恨不得再搭个SR-71陪衬一下,像我国一样把残骸像破烂一样仍在垃圾堆里曝尸荒野的应该不多。

Update一下:

弄混了,P-61黑寡妇全世界仅存两架,一架在北航曝尸大学校园,一架在俄亥俄州被当成宝贝一样供起来,恨不得拍照都不许开闪光灯的。反正我02么还是03年去北航见过一次,从此之后再也没去过,不知道还在不在。

至于哈维兰蚊式,依稀有印象是只有一小部分还没烂透。

不得不喷一下我国的文物管理,鹞、P-61、D-21这些老外恨不得含在嘴里保存的货在我国一个二个的都曝尸荒野;在室内偏偏放了一群看吐了的老六老七老八。NND你多放点儿五爷也好啊,好歹那是我们空军最辉煌的时代;偏偏放好几个老七老八,不知道我最特么腻味八爷了么。

再Update一下:

刚才查了下,D-21由于过去掰钛合金蒙皮的人太多,被航博发现了,据说现在被收起来放进房间里展出了。搞笑的是,居然还出现了“

中国无法击落的侦察机:美制D-21残骸惊现航博!

”、“

美军方傻眼:中国高调展出美军失踪31年绝密武器

”、“

中国首次正式公开美军失踪多年的绝密高速侦察机

”、“

意味深长:中国高调展出美军失踪31年的绝密武器

”、“

有点不敢相信 中国高调展出美军失踪31年的绝密武器!

”这种新闻标题……你们不知道这货已经在航博躺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么……

再再Update一下:

据知友

@Xelmirage

指出,根据 AFWing上的

夜空女王

一文,现存的P-61全世界还有四架。当初P-61全世界仅剩两架这个说法,应该是早年看航空知识得出的印象。

user avatar

苏联,明斯克号航空母舰

thepaper.cn/baidu.jsp?

苏联,基辅号航空母舰
binhaipark.cn/

苏联,瓦良...喔不对,这是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还在水上的航母博物馆,排水量最大的就是美国中途岛号,6万吨,在下来就是这两艘5万吨的基辅级,再下来就是二战的无畏号了,2万吨)

user avatar

顶级文物,不知这个算不算。

位于柳州市胡志明故居。是越南共产党于香港创建之初的旗帜,虽然不是特别精致,但对越南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也算得上越南的国宝了。

(越南共产党旗帜)

(胡志明用过的打字机)

user avatar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两本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分别是第二版(巴塞尔,1566年)和第三版(阿姆斯特丹,1617年)。

这两部书于1619年随着耶稣会士金尼阁、邓玉函、汤若望等人抵达中国,先到了澳门,再被带到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773年耶稣会解散,图书馆所藏书籍于1785年划归北堂(现在的西什库教堂)图书馆。1938年北堂在整理藏书楼时重新发现了这批书,解放后北堂藏书并入国家图书馆,现存于国图善本特藏部。

1566年的第二版尤为珍贵。根据美国天文史学家欧文·金格里奇(Owen Gingerich)教授的考察,目前存世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天球运行论》总数大约在600本。关于这些书被阅读和传播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金格里奇的著作《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

user avatar

波斯先贤卜合提亚尔(Al-Bakhtiari)之墓,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西湖畔

卜合提亚尔即巴赫蒂亚里,为波斯西南山区名称(南宋时相继归属布韦希王朝与塞尔柱帝国),同时也是今伊朗少数民族的名称。

卜合提亚尔南宋时到杭州传播伊斯兰教,并以医学济世,归真后,葬于杭州。

来源:自摄

民国时期拆城墙发现该墓,一穴三坟,一大二小。遂迁葬于南山路清波门北面转角处,尊称“筛海(Shaykh)坟”,“巴巴(Baba)坟”,并筑中国特色伊斯兰风格墓园一座。

user avatar

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审题,题目里说的是外国的「顶级」文物,顶级好么,不是啥文物都能称得上顶级啊,回答里好多文物,感觉还够不上这个标准。

说实话,国外基本没有啥特别顶级的文物在中国。

有一批原来日本在中亚挖的东西,在旅顺没有运走,现在搁在旅顺博物馆里

我之前给很多朋友推荐旅顺博物馆,他们都会好奇旅顺的博物馆能有啥宝贝?开玩笑,旅顺博物馆可是被国家文物局盖章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大连市唯一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青铜器吕鼎、西汉马蹄金、元代刘秉谦竹石图,还有新疆出土的南北朝至唐代时期9具木乃伊,另外就是以印度犍陀罗、印度石刻和日本绘画等为主的外国文物啦。

旅顺博物馆藏
旅顺博物馆日本绘画

还有一批是杭州的丝博在国际上买的丝织物,准确说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西湖边上的玉皇路上。

在杭州上大学时去过一次杭州丝博。这是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颜值很高的一家博物馆。

丝博花了不少钱买了挺多世界上的著名丝织物,不用去巴黎米兰or纽约,在丝博就能看400年世界时装秀。丝绸这块我不大懂,大家可以抽空自己去丝博看看。

中国丝绸博物馆 17世纪巴洛克礼服裙
18世纪华托服、波兰裙、 帕尼尔廓形的礼服裙

还有一个是中国一位古埃及文物收藏者,晚清名臣端方(对,就是下令把徐锡麟睾丸砸碎那个),他给中国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埃及文物,被称为「中国收藏古埃及文物的第一人」,辛亥革命的时候死于手下士兵的暴动。

端方戎装肖像

除了当官,「斜杠青年」端方还有多重身份:文物爱好者、金石收藏家等等,著有《陶斋吉金录》。他手头有钱,眼力又高,在当时的收藏界是排得上名号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之重器毛公鼎、内含一件青铜夔蝉纹铜禁的二十件一套的西周酒器,都是经他手的传世珍品。

古埃及文物的遭遇类似中国敦煌的经书,由于当时埃及国力衰落,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很多珍贵文物纷纷流落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端方得到那些古埃及文物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1905年大清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端方便是其中一人。在回国的路上,端方去了埃及首都开罗。当时的埃及,缺乏对文物的基本保护,在开罗随便一个文物市场上,那些几千年的珍贵文物竟可随意买卖,对古董感兴趣的他自然不会错过。

据说他把古埃及第19王朝彩绘棺木古王国时期的石碑、古埃及石刻拓片等一批文物带回了国,端方还在古埃及拓片上亲书:

「埃及古王王后石刻真像拓奉子壮仁兄观察鉴,端方记」

端方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被起义者所杀,而他生前收藏的文物也因后人贫困潦倒而轶散四方,他从埃及带回来的彩绘棺和石碑,现在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

———————————————————

总体来说,中国并没有太多国外的顶级文物,国外到是有很多中国的顶级文物,随便去个国外著名的博物馆里都能找到一大把。国宝流失,心痛啊。。。

希望国家强大后,可以收一些回来~

———————————————————

评论里很多人说,国宝不用收回来,流在外面也是传播中华文化,让外国人开开眼。但我不就是因为没钱没时间出国去看那些顶级国宝么,要是能收回来一些,我还能在国内博物馆看上一看,和我一样出国不易的普通民众也能近距离欣赏下那些宝贝嘛~我可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还不是为了多看两个文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中华瑰宝,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开放的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许多外国顶级文物安居的“第二故乡”。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宝,或因历史机缘,或因学术交流,或因珍爱与守护,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讲述着它们跨越国界的故事。一、.............
  • 回答
    说实话,咱中国军人那素质,那战斗力,那执行力,绝对是杠杠的。但要说外国军队里有些事儿,咱们可能真没法跟人家比,或者说,人家在那方面确实有我们难以企及的优势。比如说,人家那种深入骨髓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玩命精神”。这不是说咱们的军人怕死,那是不可能的。咱们讲究的是集体主义,是“一人牺牲,全连前进”。.............
  •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
  • 回答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说起“外国人”三个字时脑海中闪现的那些模糊而统一的形象一样,是经过无数次观察、想象、传播,甚至有时是误解堆积而成的一种集体认知。这些印象五花八门,有的基于历史,有的源于媒体,有的则是纯粹的文化碰撞产生的误读。首先,要说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大概就是“白皮肤、蓝眼睛、高鼻.............
  • 回答
    中国近些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不少是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的典范。这些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上,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国际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 高铁技术:从引进到输出的跨越曾几何时,中国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尤其是日.............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故土的眷恋、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是触动人心弦的永恒主题。这份情感,如同不息的河流,滋养着无数伟大的诗篇。纵观世界文学史,不乏充满深厚爱国情怀的外国诗歌,它们或激昂慷慨,或婉约低沉,共同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祖国画卷。一、 希腊:古老土地的颂歌,自由的呼唤谈及爱国诗歌,我们不得不追.............
  • 回答
    外国诗歌浩瀚如海,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璀璨的星辰。要推荐,实在难以一一尽述,但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更深邃的精神世界。我希望这份推荐,能让你在阅读时,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温度,而非冰冷的机械输出。古希腊的咏叹与哲学谈论外国诗歌,怎能不提希腊?那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诗歌情感与理性的摇篮。 .............
  • 回答
    现代中国获得外国政府授予的勋章的知名人士不少,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个人贡献的认可,也常常折射出两国关系、文化交流以及特定领域的合作深度。以下我将为您介绍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力求内容生动,避免“AI痕迹”。一、莫言:文学的光芒,跨越国界2012年,瑞典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外国女权地位是否很高”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女权区别”,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高”或“不高”来概括。因为“外国”本身就包含了极其多样化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而“女权”的定义和实践在不同地方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让我试着用一种更自然、不那么程式化的方式来聊聊这个话题,尽可能地.............
  • 回答
    说起中国学者撰写的、深入剖析外国历史的著作,确实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或转述,而是融汇了中国学者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作者是戴丽萍教授。戴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资深学者,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古罗马史。这本.............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出生在中国,但并非华人面孔的外国人。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跨文化的色彩,读起来就像一部部鲜活的年代剧。提到出生在中国的外国名人,我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 马海德 (George Hatem)。这位出生于黎巴嫩裔美国人,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部电影剧本。他出生于.............
  • 回答
    一些外国美食确实存在“不亲临发源地就吃不上”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很多,包括: 食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某些食材只有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或获得,一旦离开产地,就很难找到新鲜、品质优良的替代品。 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文化传承: 一些菜肴的烹饪方法是当地世代相传的秘密,或是需要非常特.............
  • 回答
    关于外国铁路和火车的冷知识,确实有很多有趣而鲜为人知的故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 关于外国铁路和火车的冷知识 1. 世界上最北端的铁路?不是你想的那样! 普遍认为: 许多人会想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或者北欧的一些国家。 冷知识: 世界上最北端的 永久运营 的铁路是位于格陵兰岛的.............
  • 回答
    日本文化中,有许多我们当下认为“非常日本”的事物,其实都曾是舶来品,经过千年的吸收、融合与本土化,最终成为了日本独有的标志。这就像一块织布,最初的丝线来自遥远的地方,但编织出的图案、色彩和质感,却打上了这片土地深深的烙印。1. 汉字与书道:文化的根基,也在变迁中重生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日本最早的文.............
  • 回答
    中国和西方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但有些方面可能特别让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以下是一些例子: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极端差异 西方(尤其是美国): 个人主义的根深蒂固。人们被鼓励独立思考,自我表达,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为自己负责”,一旦成年,通常会很快搬出去独立生.............
  • 回答
    在中国,外国菜绝非照搬照抄的舶来品,而是经过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味道”。这些“中国特色”的外国菜,就像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孕育出的混血儿,既保留了异域风情的根骨,又融入了我们熟悉的生活习惯与口味偏好。1. 中式披萨:薄底轻馅,更“家常”的选择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披萨。说到披萨.............
  • 回答
    在本土评价极高,但在国内却相对缺乏关注的外国电视剧确实不少。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引进的窗口期、宣传力度、文化差异、题材偏好等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部在我看来非常有深度和艺术价值,却在国内市场鲜有高声誉讨论的外国佳作。1. 《废柴联盟》(The IT Crowd) 英国喜剧 本土评价与影响力: 在.............
  • 回答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得说说,其实很多东西我们觉得是“外国才有”,但仔细一查,国内可能早就有了,或者正在发展中。比如前几年大家都在说日本的“胶囊旅馆”,现在国内大城市里也随处可见。所以,咱们今天聊的,尽量挑那些在理念、规模、或者大众普及程度上,外国确实走在我们前面,并且在国内还未形成普遍现象的。一、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让我想到了一些挺吓人的事情。说到外国的恐怖民俗和制度,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这里就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民俗吧,很多国家都有一些关于生死的禁忌或者奇怪的仪式,有些流传下来,听着就让人起鸡皮疙瘩。比如说,在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