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哪些「中国特色」的外国菜?

回答
在中国,外国菜绝非照搬照抄的舶来品,而是经过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味道”。这些“中国特色”的外国菜,就像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孕育出的混血儿,既保留了异域风情的根骨,又融入了我们熟悉的生活习惯与口味偏好。

1. 中式披萨:薄底轻馅,更“家常”的选择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披萨。说到披萨,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厚实的面饼、浓郁的芝士和丰富的馅料。但在中国,披萨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华丽转身。

饼底的变化: 传统的厚底披萨,在中国市场并非主流。我们更偏爱薄底的披萨,甚至有些店家会做出口感酥脆、类似锅贴底的超薄饼底。这种饼底不仅更容易烤熟,也更便于食用,也减少了淀粉的负担,符合国人追求清淡的饮食习惯。
馅料的创新: 这是“中国特色”披萨最精彩的部分。除了常见的香肠、蘑菇、青椒等,各种中式食材大胆地被搬上了披萨:
北京烤鸭披萨: 甜面酱替代番茄酱,铺上烤鸭肉、黄瓜丝、葱丝,再撒上少许芝麻,一口咬下去,既有披萨的西式感觉,又有烤鸭的浓郁中式风味,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宫保鸡丁披萨: 标志性的宫保酱汁、花生米、鸡丁、黄瓜丁,搭配披萨的奶酪,甜辣交织,层次丰富。
麻辣小龙虾披萨: 尤其在夏天,麻辣小龙虾风味披萨绝对是人气爆棚。鲜嫩的小龙虾肉,裹着麻辣鲜香的酱汁,配上芝士的醇厚,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其他本地化食材: 甚至还有水饺馅料披萨、麻婆豆腐披萨等脑洞大开的创意,虽然听起来有些“奇葩”,但确实满足了一部分猎奇和求新求变的消费者。
口味的调整: 中国人对甜味的接受度很高,所以在披萨的口味上,会适当增加甜味调料的比例,或者搭配蜂蜜、炼乳等。芝士的用量也会根据客人的喜好进行调整,避免过于厚重油腻。

可以说,中式披萨已经从一个“洋气”的西餐,变成了一个更加“接地气”、更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面点。

2. 川味意面/意式火锅:麻辣鲜香遇上醇厚浓郁

当川菜的麻辣鲜香与意大利面的软糯劲道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当四川火锅的热辣与意大利火锅的醇厚结合,又会是怎样的体验?

川味意面: 许多中餐厅会推出“川味意面”系列。比如,将麻辣豆瓣酱、辣椒油、花椒粉等川菜调料融入意面酱汁中,搭配滑嫩的牛肉丝、爽脆的豆芽,或者直接用川菜经典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作为意面的浇头。面条的口感依然保持了意面的嚼劲,但整体风味却瞬间变得热情洋溢、川味十足。有时候甚至会加入中国的咸菜丁,增加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意式火锅(中式改良): 意大利火锅,通常是指融化的奶酪锅(Fondue),搭配面包、蔬菜、肉类蘸食。在中国,这种形式被巧妙地结合进了火锅文化。
芝士火锅的本土化: 一些商家会推出“芝士火锅”,但这里的芝士锅会做得更浓郁,或者会加入一些菌菇、甚至一些肉燥来提升风味。蘸料也可能不再仅仅是面包,而是会搭配一些中式的小食,如炸馒头片、蔬菜卷饼等。
“融合火锅”: 更普遍的现象是,在传统的川味火锅店,会意外地发现“芝士拼盘”或者“芝士拉丝”这样的选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合,将火锅的麻辣鲜香与芝士的奶香、拉丝口感相结合,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有些火锅店甚至会推出“芝士牛肉卷”、“芝士年糕”等本身就带有芝士的食材,让食客在品尝传统火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芝士带来的满足感。

这些改良,让原本纯粹的西式菜肴,变得更加“有滋有味”,更能勾起中国食客的味蕾。

3. 港式西餐/茶餐厅西点:低糖少油,精致实惠

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孕育了独特的“港式西餐”文化,这种文化后来也深刻影响了内地。港式西餐,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西餐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菜品特色:
奶油杂烩汤/酥皮汤: 这种浓稠的奶油汤,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糖和奶的用量会相对减少,更侧重食材本身的鲜味,有时会加入玉米、豌豆、鸡肉丁等,搭配酥皮一起食用,口感丰富。
牛排/猪扒饭: 港式西餐中的牛排和猪扒,通常会做得比较薄,煎制的时间也更短,以保持肉质的嫩滑。搭配的是更具东方风味的酱汁,如黑椒汁、蘑菇汁,并且会配上米饭,而非土豆泥,更符合国人的主食习惯。
意式肉酱面: 港式茶餐厅的意面,通常是用比较细的面条,肉酱也会做得更细腻,口味偏向浓郁但不会过于油腻。
焗饭系列: 芝士焗饭是港式西餐的经典。这里的焗饭,米饭的选择会更加多样,可以是炒饭底,也可以是白米饭,上面铺满厚厚的芝士和各种肉类、蔬菜,烤至金黄,香气扑鼻。
茶餐厅的“西点”: 茶餐厅是港式饮食的精髓。在这些地方,你会发现很多“西点”的身影,但它们都经过了巧妙的改良:
菠萝油、蛋挞: 这是茶餐厅的招牌。菠萝包酥皮香甜,搭配冰凉的黄油,冷热交织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蛋挞的挞皮会做得更酥脆,内馅蛋奶味浓郁但不会过甜。
西多士(法式吐司): 港式西多士是将吐司浸泡在蛋奶液中,煎至两面金黄,通常会搭配炼乳、枫糖浆或黄油,甜而不腻,口感柔软。
芝士蛋糕/忌廉杯: 这些甜点也通常会调整糖度,并注重奶香味的突出。

港式西餐和茶餐厅的出现,极大地拉近了普通大众与西餐的距离,让“吃西餐”成为一种更加日常、更加实惠的选择。

4. 广式点心里的“西式元素”

反过来,一些广式点心也巧妙地融入了西式元素,例如:

流心芝士挞: 浓郁的芝士馅料,搭配酥脆的挞皮,冷藏后食用口感更佳,带有明显的西式甜点风味。
奶油芝士糯米鸡: 在传统的糯米鸡里加入芝士元素,增添了奶香味和拉丝的口感,带来新奇的体验。

这些例子说明,文化融合并非单向的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和创新。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特色”外国菜?

这种“中国化”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口味的适应: 中国人的口味普遍偏好清淡、鲜美,对过于浓烈、油腻的西餐存在一定的接受门槛。因此,为了迎合本土消费者的口味,菜品会进行调整。
2. 食材的本土化: 使用中国本地易得的食材来制作西餐,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带来更贴近生活的风味。
3. 烹饪习惯的融合: 将中式的烹饪手法,如炒、炖、蒸等,融入到西餐的制作过程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4. 文化心理的变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人们对外国文化既有好奇,也希望在其中找到熟悉的味道,以减轻“陌生感”。
5. 市场竞争的需求: 在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创新和差异化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将外国菜“中国化”,使其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是商家必然的选择。

“中国特色”的外国菜,是历史、文化、经济和消费者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焕发出独特生命力的“新物种”。下次当你品尝一份“中式披萨”或“川味意面”时,不妨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和味蕾的奇妙变奏。这正是中国餐饮魅力所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派西餐为上海特有的、中西结合的一种菜式流派,是上海人按照自身的口味及本地食材的特性自己改良出来的西餐。

.

罗宋汤

“罗宋”这一名称据说是来自Russian soup的中文音译(罗宋即Russian,源自早年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发音:[lùsóŋ])。罗宋汤的原型,是俄国名菜红菜汤(Russian borscht),这是一种加入多种根菜的牛肉浓汤。红菜头必不可少,能增稠、带来甜味,更将整道汤都染成紫红色。最后,还要浇上厚厚的酸奶油才完整。

当红菜汤来到上海,物资天差地别,一切都要因地制宜。没有红菜头,就改用卷心菜;红色不够,就用鲜番茄或番茄酱,还能顺便带来酸味;普通人家没条件熬牛肉高汤,就丢些牛肉块;买不起牛肉,就红肠切丁。总之,把这罗宋汤做给俄国人吃,肯定是认不出的。


炸猪排

关于上海炸猪排的原型,存在多种说法,包括来自奥地利、英国、德国、日本等,但具体已难以找到可考的文献资料,否则就能为其作个认祖归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没有面包糠怎么办?上海人民发明了:把苏打饼干碾碎代替面包糠。于是,从解放后到现在,炸猪排的身影一直存在,从未间断。

从形态上说,上海的传统炸猪排更类似于奥地利猪排。但是,我在欧洲吃过一次奥地利炸猪排,腥气非常重。问导游才知道奥地利人做猪肉是不出血水的。(有回复指出是因为欧洲养猪不阉割)

.

上海有一种特有的调味品“辣酱油”,原型是英国调料“伍斯特郡沙司(Worcestershire sauce)”,粤港称“喼汁”。上海吃炸猪排必备“泰康黄牌辣酱油”,而在欧洲是没有这种搭配的。

民国22年(1933年)梅林罐头有限公司首先生产辣酱油,使用梅林牌金盾商标。1949年以后,英国产的辣酱油逐渐稀少,使本土辣酱油取得市场,并在这些年来行销海外。梅林罐头有限公司的辣酱油产品线1960年移交泰康食品厂生产,更名为“上海辣酱油”,改用金鸡牌,泰康厂金鸡牌1990年又改为泰康黄牌、泰康蓝牌两种。当前泰康辣酱油在上海年产量近1000吨,主要作本销,也有部分出口。


上海色拉

上海色拉,是一道在上海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和西餐馆都可以点到的冷盘,做法也很简单,是将煮熟的土豆切成小方块,一只苹果切成小方块,一些煮熟的青豆粒,还有同样的被切成了小方块的红肠,用色拉酱拌成。

据说上海色拉最早是由俄侨开的餐馆带到上海的,但是西餐的色拉本应该是生吃的,可中国人不习惯吃生菜,偏爱熟食,于是便有了这“改良西餐”的做法,而且还一直流传至今,深受青睐。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原本色拉里的牛肉和香肠,被换成了“低配”的红肠。在七八十年代,整个中国只有在上海的油酱店里能买到八角钱一斤的色拉油,几乎每个上海80后都有家里用色拉油做色拉酱的记忆。


烙蛤蜊

烙蛤蜊是海派西餐中的一道名菜,与法国菜里的烙蜗牛较为相似,是一种源自西餐却又根据上海人的习惯口味改良的上海混合西餐。

烙蛤蜊最早是由上海红房子西餐馆的主厨俞永利在法式名菜——烙蜗牛的基础上发明出来。1946年后,法国蜗牛逐渐断货,红房子欲图想出新品种以取代蜗牛,最终在多次试验下,本土贝壳类海鲜蛤蜊被选中了。烹饪方法是先将蛤蜊剔出并清洗后,加上色拉油、红酒、蒜泥、芹菜末等调料再放回壳内,最后放入烤箱进行烘培。深受顾客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访沪时也曾品尝这道菜肴,并称其为中国人发明的法国菜。


奶油忌司烙蟹斗

奶油忌司烙蟹斗的原型是法国菜中的“烙明虾”。据传当时有重要人物到红房子西餐厅吃饭,要求点“烙明虾”。但是,当时餐厅里没有明虾,情急之下厨师用大闸蟹替代明虾,做成了“烙蟹斗”。没想到一炮而红,成了餐厅的招牌菜。


金必多浓汤

金必多汤——Comprado Soup。Comprador,即“买办”。买办者,中西商人之中间人也,上海人(至少在餐馆里)称“金必多”,北方人则叫“康白度”,鲁迅曾经用过一个笔名,就叫“康白度”。不管是“金必多”,还是“康白度”,都意味着“钱多”。“金必多”汤的主料有鸡丝、鲍鱼丝、散鱼翅,配料有胡萝卜丝、火腿末、虾子油、白脱油、面粉和鸡汤等。一款中菜西做的浓汤,为何叫做“金必多”汤呢,有一个说法是因为胡萝卜象征着多金,所以善于“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十里洋场,就把这个洋味十足的名字与一款汤合二为一了。

据美食大师唐鲁孙先生说,想当年,“南京路虞洽卿路口有一家晋隆饮店(注:南京路西藏路转角处),虽然也是宁波厨师,跟一品香、大西洋,同属于中国式的西菜。可是他家头脑灵活,对于菜肴能够花样翻新,一只金必多浓汤,是拿鱼翅鶏茸做的,上海独多前清的遗老遗少,旧式富商巨贾,吃这种西菜,当然比吃血淋淋的牛排对胃口,彼时上海花事尚在如火如荼,什么花国总统肖红,富春楼六娘小林黛玉正都红得发紫,一般豪客,吃西菜而又要叫堂差,那就都离不开晋隆饭店了。”


凯司令栗子蛋糕

上海最有名的甜点店凯司令,出品的栗子蛋糕最有名气。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上海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上流社会、影艺商界的名流都以饮酒用西餐为荣,一时上海滩西餐西点业大盛,但这些西餐业几乎全由洋人垄断。为了与洋人角逐市场,一比高低,为中国人争气。一九二八年,由林庚民、邓宝山两位中国商人在当时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与莫尔鸣路(今茂名路)交界处开了一家西餐馆。由于这是中国人在旧上海开设的头家西餐馆,加上当时正值北伐军胜利凯旋,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纪念这一鼓舞人心的历史事件就把西餐馆命名为“凯司令西餐社”。

栗子蛋糕的原型是法国的甜点Mont Blanc

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和Angelina的Mont Blanc,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更多的不同,例如凯司令的版本,颜色较淡的栗子奶油包在外面,颜色较深的栗蓉藏在里边;Angelina的版本则正好相反,外面是深色的栗蓉,里头是栗子奶油。

由于解放初期国内尚未有低筋面粉的能力,只好用中筋面粉制作蛋糕,但是中筋面粉制作的蛋糕口感偏硬,凯司令的师傅研制出将玉米淀粉掺入面粉中,降低面粉筋度,从而使蛋糕坯酥松细腻。

凯司令的栗子蛋糕,栗子选用的是河北的迁西板栗,其磨成的栗子泥在口味上和法式的栗子膏有些不同。


和海派西餐齐名的还有天津西餐,不过本人对此不是很了解,仅点到为止。

.

说道天津西餐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起士林的罐焖牛肉了,可谓是融合了中西餐精髓的代表作。

.

还有用西餐手法制作的黄油黑蒜子牛肉粒

.

西法大虾


说几句题外话:由于对天津西餐不是很了解,想在网上搜素相关资料。发现,有关天津西餐的资料并不多,然而海派西餐的资料就非常全。导致了比海派西餐历史更悠久的天津西餐在影响力上和前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同样的情况还有解放北路(外滩之前的中国金融中心,亦可称得上“万国建筑博览会”)。看来天津在宣传方面应该加把劲了。

user avatar

馕披萨

塔什干抓饭(黑抓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