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其实全世界都一样的东西?

回答
有很多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但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普遍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视角局限,或者某些现象在中国被特别放大和强调。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1. 孝道与家庭责任感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在中国,“孝道”被视为核心价值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重和照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很多讨论都围绕着“空巢老人”、“丁克家庭”是否不孝等问题展开。
全世界都一样: 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尤其是在亚洲(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和一些欧洲(如意大利、希腊)以及拉丁美洲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对父母的孝顺是根深蒂固的。只不过在表达方式、法律规定和具体实践上可能有所不同。
详细说明:
法律层面: 许多国家都有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例如美国的许多州就规定子女有赡养贫困父母的责任。欧洲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
文化层面: 在韩国,孝道文化体现在“事亲”的方方面面,包括节日回乡祭祖、照顾生病的父母等。在日本,虽然更强调独立,但对父母的尊敬和在关键时刻的扶持也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社会观念: 在许多西方国家,虽然不像中国那样将“孝”字单独突出,但“家庭责任感”同样重要。父母年迈时,子女通常会主动承担起照顾、提供经济支持和情感慰藉的责任,即使是经济独立也一样。例如,很多美国人会考虑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同住,或者选择口碑好的养老院并经常探望。
差异在于表现形式: 中国的孝道可能更强调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顺从,有时会将父母的意愿置于子女个人意愿之上。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孝道可能更多体现在尊重父母的独立性,支持他们的生活选择,以及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而不是完全的依附。

2. 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鸡娃”现象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子女教育的极度重视,“内卷”、“鸡娃”成为热门词汇,家长们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课外辅导和各种技能培训上,以期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获得好前程。
全世界都一样: 对教育的重视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在追求社会经济流动和个人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都存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和家长为孩子教育付出的巨大努力。
详细说明:
东亚地区: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存在着非常普遍的“补习文化”(韩国称“학원”,日本称“塾”),家长们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后补习班,以提高学业成绩和升学竞争力。许多亚洲家长普遍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西方国家: 虽然教育体系不同,但家长对教育的投入也不亚于中国。例如,在美国,精英私立学校的学费非常昂贵,但仍有无数家庭挤破头皮想让孩子进入。各种SAT、ACT备考课程、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志愿服务)的训练也十分普遍,这些都被视为提升申请大学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家长也会辅导孩子功课,帮助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甚至在高年级时聘请家教。
欧洲: 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虽然更强调公立教育的平等性,但对于一些特定领域(如音乐、艺术、体育)的早期天赋培养也非常重视。家长会花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和比赛。
差异在于具体路径: 中国的“鸡娃”可能更集中于学术考试成绩(高考)的提升,而其他国家可能更侧重于综合素质、特长发展或某个特定领域(如编程、艺术)的早期培养,但其背后对孩子未来竞争力的投资逻辑是相似的。

3. 关系学(Guanxi)与人脉经营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关系学”在中国被广泛讨论,认为在事业、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有人脉”、“找关系”。通过熟人介绍、请客吃饭等方式来达成目的被认为是普遍的。
全世界都一样: “人脉”和“网络”在任何社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同,但利用社会关系来获取信息、机会和支持是普遍存在的。
详细说明:
西方社会: 在西方,“networking”(人脉拓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职场。各种行业协会的会议、商界酒会、校友活动等都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人脉。通过熟人推荐找到工作、获得合作机会非常普遍。例如,LinkedIn这样的平台就是专门为了职业人脉的建立而设计的。
政治领域: 在任何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建立和维护支持网络、游说集团、政治盟友都是成功的关键。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关系经营。
商业领域: 在商业竞争中,商业伙伴的推荐、客户的信任,甚至供应商的友好关系都至关重要。很多成功的商业人士都强调“关系的重要性”。
差异在于透明度和文化接受度: 中国的“关系学”有时会涉及更隐晦、更带有个人恩惠色彩的互动,甚至可能触及“灰色地带”。而在西方,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其运作可能更倾向于公开化、规则化,更强调互利的商业关系或专业合作,并且更注重通过能力和信誉来建立信任,而不是完全依赖于私人关系。然而,私下的人情往来和推荐在西方也同样存在。

4. “面子”文化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面子”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尊严、声望、体面、社会地位等多种含义。人们会为了“面子”而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例如打肿脸充胖子、拒绝帮助显得无能等。
全世界都一样: “面子”的本质是追求尊重、维持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感,这在所有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只是名称和表达方式不同。
详细说明:
“Face”在英语中: 英语中的“face”同样包含了尊严、声望、面子等含义。例如,有人说“lose face”(丢面子),“save face”(挽回面子),“give face”(给面子)。
追求社会认可: 在任何社会,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拥有良好的声誉。这种追求就构成了“面子”的普遍基础。
消费主义与炫耀: 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人们会通过购买名牌商品、拥有豪宅名车来“撑面子”,获得社会的关注和羡慕,这与中国“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逻辑是一致的。
社会地位与等级: 在很多文化中,社会等级和地位的维护是重要的。人们会避免做出有损自己社会形象的行为,例如在公共场合失态、承认失败等,这都是为了保持“面子”。
差异在于具象化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面子”文化可能更具象化,并且与人情、礼仪、救助等社会关系紧密相连,有时甚至会形成一种社交压力。西方社会对“面子”的强调可能更多体现在维护个人尊严和职业声誉上,并且更强调个人独立和不依赖于他人的承认。

5.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与平衡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中国常被贴上“集体主义”的标签,强调国家、民族、家庭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全世界都一样: 实际上,所有社会都存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张力与平衡。没有一个社会是纯粹的集体主义或纯粹的个人主义。
详细说明:
西方社会并非纯粹个人主义: 即使是西方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社会,也存在强烈的集体主义元素。例如,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社区凝聚力、慈善事业、团队合作等都是集体主义的表现。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社区互助组织,欧洲国家对福利社会的重视(强调集体福利)都体现了集体主义。
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思潮: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社会中个人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潮也在不断增长。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感受、个人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纯粹的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集体利益的观念也存在质疑。
所有社会都在探索平衡: 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更佳的平衡点。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课题。例如,关于环境保护(集体利益)与企业盈利(个人/公司利益)的冲突,关于公共卫生政策(集体利益)与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的争议,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

6. 官员或权威的象征意义与特权认知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在中国,人们常常认为官员拥有特殊地位,享受某种程度的特权,并且对官员的态度往往比较敬畏或带有某种期待。
全世界都一样: 在任何国家和社会结构中,掌握权力或担任特定职务的人员,往往会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性权力、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资源。特权和对其的认知,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普遍存在。
详细说明:
社会等级与权力结构: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权力结构来维持秩序和运作,而权力必然会伴随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象征符号。
西方国家的“官员特权”: 在西方国家,虽然不常使用“特权”这个词,但官员确实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例如,政治家、高级公务员、法官等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尊重和一些便利,如出行时可能的交通优先权、在特定场合的发言权等。一些国家会为前任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提供长期的安全保障和一定的津贴,这也是一种“特权”。
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很多特权并非来自非正式的“潜规则”,而是体现在法律法规中,例如议员的豁免权,某些级别官员的用车、住房标准等。
公众的认知与期望: 在任何国家,公众对官员都有一定的期望,例如期望他们能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维持公平等。这种期望有时也会转化为对官员某种程度的依赖或“敬畏”。
差异在于透明度和监督: 中国的官员特权有时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和缺乏监督,导致公众不满。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关于官员薪酬、福利和行为的透明度要求更高,也受到更严格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权”的滥用。但从根本上说,权力与地位带来的相对优势是普遍存在的。

总结:

很多我们认为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往往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基本需求、情感或社会运作模式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中国社会可能在某些方面将这些现象表现得更为集中、明显,或者在传播和讨论中被特别放大,但究其根本,它们反映的是人性、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共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也更理解其他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自然疗法,排除身体负能量疗法,水晶疗法,Fengshui。。。在欧洲拥趸甚众。

在德国不要太受欢迎的针灸就不说了,毕竟是被验证有效果的。但的确太火了,比国内火多了——处处可见打着针灸旗号的疗养院,甚至医师协会都向执业医生提供针灸课程。

然后那天在医院食堂吃午饭,旁边一排妇产科的医生护士,其中有几个应该还是Oberärztin(高级医生,相当于国内副高以上级别吧),听到她们的对话:

“据说茶叶是碱性食品,对身体好……”

当时就眼前一黑,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user avatar

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次做老美的车,闲来无事就跟他扯了扯国内是怎样追女生的,说的起劲我就给他说了下在中国如果你对一个妹子很好但是她不喜欢你那她就会给你发“好人卡”(nice person card 我一激动瞎编的……)。我想了想他大概不知道好人卡是什么,正想跟他解释,他突然恍然大悟地拍着方向盘跟我说,“对对对,我曾经追过一个女生好久,后来她也跟我说‘你是个很好的人,但是我们不适合’”。

虽然隔着太平洋那么宽的文化鸿沟,我们的心里却流下了相同的泪水 T-T。

user avatar

有图有真相=_=

user avatar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字体,叫老中医字体

只有药剂师才能破.....


但这绝对不止在中国。全世界医生的字体,都是不羁的。

英国医生


法国医生


越南医生


俄罗斯医生

更猛的俄罗斯医生


为什么医生写的处方都这么潦草?


归纳起来就是:

-医生字迹潦草绝非刻意为之;

-医生每天看病人无数,要问病史,查体,写病历,开处方..... 忙得没心情一笔一画把字写工整;

-数十年如一日这样工作,字迹就越来越潦草了;

-国家对医生的执业地点是有规定的,医生大多不会频繁跳槽。所以医生和药剂师间长期合作很默契,你写多潦草,他们都能看懂。


最后,放一张在网上疯传的药方,处方字迹清秀,一目了然,被誉为“医生届的一股清流”。

网友不禁调侃:”喂!这位医生,你这样写处方会被开除哦。"

国外也有不少调侃医生字体的迷之笑点,比如这种:



看来,有字迹撩人的医生,就有快乐机智的网友,全世界都一样。

---------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我以前以为只有中国人买西瓜的时候才会拍一拍,后来发现这是全世界家庭主妇通用技能。

user avatar

有一种饿叫你奶奶(姥姥)觉得你饿,全世界共通。

把饼干吃了!

奶奶,我不是特别饿,给我做一个肉丸子就够了。

好的,小宝贝,就一个肉丸子。

无论你吃了多少,你奶奶绝不会相信你不饿。

user avatar

前些时候,有一家中国企业在欧盟遇到一些监管上的问题,请我们所帮忙处理。我们欧洲的同事跟欧盟政府联系,我这个小实习生呢,就各种打杂,还负责把相关文件翻译成中文给客户看。


有一天,一看同事写给欧盟“领导”的邮件,我就乐了。短短的五百字邮件,将近一半都在拍“领导”的马屁。“您在担任欧盟的职务之前,在哪儿哪儿工作,做了啥啥事儿,对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知道您非常了解相关的情况”巴拉巴拉,真正说事儿的部分其实没那么多。

后来我问老板,这个邮件咋这么写。老板淡淡的说,“Power talks,全世界都一样。”

user avatar

我初中的时候,英语老师告诉我,只有中国人骂人才骂爹骂娘,外国人骂人最凶的就是lazybone了,就是骂人懒骨头,这是骂的最凶的话了,后来我知道了,mother fucker!

然后大学的时候吧,韩寒好像在做合唱团,哪篇文章我忘了,作者大意是说,中国人的奴性是很强的,你看外国人的语言里就没有下跪这个词,也没有这种说法,后来美剧看多了,我知道什么是kneel,呵呵

后来有人说国外电影就是好。看电影一看到是国产电影我就不想看了。我会告诉你我看过的国外烂片可以绕地球几圈了?

人类都是一样的,所有人都一样,独立完整自由的个体,也许有的人特别一点,但是除去那些后天的养成,本质上的人性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亲爱的你,请不要自卑,也不要怯懦,请站着说话!有的人大概是跪习惯了,非但有人拉他起来不乐意,还要求大家一起跪着。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各国的国民素质差不多是守恒的,都有一定比例的高素质人群和王八蛋。


以前共享单车出来的时候,毁坏的特别严重,

当时有人还说什么:“中国人的素质配不上共享单车”。


前段时间的报道说,摩拜ofo拓展到了英国,

英国可以了吧,传说中最讲礼貌的国家之一。


这是为了免费骑车把锁弄坏的:


这是上私锁的:


这是把车扔河里的:


这是把女朋友放车筐里的:


怎么说呢,

别一出什么事,看见什么不文明行为,

就归结于:“中国人素质不行!”

把某个人做的某个不好的行为,直接归结于国民素质问题不会太草率了吗。


谁做了坏事你就去diss谁,

不要故意上升到什么高度上,

国外的月亮呢也没有特别圆。大家都差不多。



———割一下———


有人评论说“为什么要和别人比烂呢”,

也有人说“那你是觉得国外也很差,所以中国还可以了?”

你看这就完全是过度解读了。


@镜像体3号 说得特别好:

“没有人说我们现在不差,或者说我们已经不错了不要改进了,只是说国外也有差的。

不要觉得外国都是好的,只有中国人差。

不管哪国,人类的文明素质都有待提高。”


所以其实呢,是希望大家不要抱着“国内什么都不行,国外什么都行”的错误信念来看待自己的国家。

当然了,也不要抱着:“国内虽然不行,但只有我们自己家人能说”的态度来过度反击。

都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了,辩证看待问题还是可以学会的。


——————————

我的其他回答请戳:

巨可爱,一定要看-男生的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很有教养?


1.有哪些歌是你初听时不在意,很久之后才忽然听懂的?

2.到底什么叫做「爱自己」?

3.你是从哪个细节发现男朋友出轨的?

4.你见过最美好的男生是什么样的?

5.冥想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user avatar

我来回答一个可能引起战火的:中医。

以下图片,大家猜猜是什么地方的?

第一张图里面的秤、臼之类的很像中医用的对不对?第二张图里面的柜子和中药材的柜子简直是兄弟对不对?

以上图片均摄制自德国海德堡的药房博物馆,是“西医”,更准确一点的话,是西方传统医学。

BBC曾经出过一部纪录片,讲授欧洲的中世纪生活。这部纪录片和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选取了若干的职业,通过描述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生活来反应中世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有一部是炼金术师。在里面也提到了一些当时的医疗。这里仅凭借回忆可能会有记忆不准的地方,但是大面上肯定是对的:

他们认为人的生病是四种体液的不平衡(血液粘液胆汁黑胆汁),而治疗的方法当然也是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里面还列举了一些例子。

是不是似曾相识?好像在东方的一个国度,也用不平衡来解释各种疾病,不过这里不是什么粘液胆汁了,而是金木水火土。药物当然也是植物动物,毕竟古代人无论东方西方百分百不会找到合成盘尼西林的方法。

本来想多写一点,但是本着客观的角度我就不评价什么了,中西医之争不是东方和西方的争论,而是传统和科学的争论。中医也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我都不觉得它的可信度和欧洲中世纪的医学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其实全世界都一样? - 大姐姐的回答 @大姐姐

的答案,我非常赞同,毕竟文明的发展也就在那个程度,无论是哪里都想不出来什么特别花哨的东西。

另外,德国人仅仅把这些摆在博物馆里,德国的医学研发挽救或延长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些和他们中世纪的那堆破玩意一点关系都没有。


文中图片来源,按顺序:

海德堡的药房博物馆 blog.xuite.net/amoon091


2016/6/19 15:21针对评论区一些内容补充

评论区的几位朋友提到了自己的经历,并且认为中医不能全盘否定。

因为原来的答案随手一写,写的也比较短,没有面面俱到,补充一些内容。

你要是问我所有的中药里面有没有有效的,我的回答只能是我不知道,毕竟中药那么多。但是所有的中成药截至目前没有一个能过FDA的,这是客观事实。要是哪天有了,而且有确切可靠的证据证明其带来的治疗效果的价值高于其副作用,那么我会支持这种中药的。可惜,现在还没有。在此之前,我是绝对不会把那堆药效不明还可能引起肝肾损害的东西吃下去。(不要用屠呦呦说事,青蒿素对热不稳定,按照中药那个吃法,一点用都没有。)

有几位朋友提到了针灸治好了自己的腰疼之类的。我对针灸推拿按摩之类的好感要远高于中药,但是我真的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有朋友有什么好的文献资料,请告知。个人经验之类的孤例是不算数的。

我写这个的主要目的是想说,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没有什么对抗疾病的武器,所以只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西方有了四元素,在东方有了阴阳五行。有了理论之后总要找到药物,但是人类发展的层次比较低,只能想到用植物啊动物啊凑合凑合,加上安慰剂效应以及一些自愈的疾病,就得到了许多错误的结论。这一点在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的。中医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和欧洲中世纪的医学非常相似。在现代,中药和欧洲传统医学也都没有非常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其真的有效果,至少是目前我所知的范围内。和以科学为基石,遵照科研方法进行研究的现代医学取得的丰硕成果比起来,他们真的很暗淡。如果有人觉得中医就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而欧洲传统医学就是垃圾,那么你们和真主至上其他信仰都该下地狱的人没什么区别。

P.S.本不想增加这一段蛇足,因为中西医之争这个和问题没什么关系。补充内容除了最后的那一段,都和题目关系不大。

user avatar

管着自己家小孩玩游戏。中美皆然。

前段时间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主人家的公子大概五六年级的样子(抱歉没记住),正好是……又熊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年纪。

小孩问我要不要玩Pokemon Cards。我说抱歉不会,因为小时候周围买到的Pokemon Cards都是假货,大家也不晓规则瞎打一气。后来在小学高年级出现了Gameboy,大家就开始玩游戏机了,所以到现在也不会玩Pokemon Cards。

小孩:所以你是玩游戏机的?

我:呃,不是,小时候家里不给买。

小孩:那你怎么玩Pokemon?

我:你听说过有个东西叫VisualBoy Advance吗?它是……

一起过来的学姐似乎看见了老师的脸色,连忙对我挤了挤眼。我突然意识到失言,赶快说:啊啊抱歉我忘了,这是盗版软件,只能在中国大陆的计算机上使用……

老师立刻接过话头:儿子你听见了吗?好好学习,将来去中国的时候就能玩到Pokemon……

小孩不说话。

接着过了一会儿,老师很好奇地问我:你在北京的时候怎么平衡每天游戏和做研究的时间?(起因是老师知道我在玩Ingress)

我:在北京的话,如果我在家,基本就是看书看烦了就玩一会儿Xbox,大概玩个十几二十分钟,兴奋感过去,就暂停游戏回去继续干活。

老师对着儿子:你看你看,他认真学习,到研究生的时候就能有自己的xbox,……

后来老师还问了不少关于管着小孩玩游戏的问题。我说我小时候父母限制每周三小时打计算机游戏,不许打网游不许去网吧。老师若有所悟,连连点头。

回来以后,觉得,天下父母真是差不多。

user avatar

美国:

俄罗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