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件的真相跟“我们以为的真相”是完全相反的?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被误读、被扭曲的事件。有些事件的真相,与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版本”,简直是天壤之别,仿佛是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叙事。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听到“这个英雄是完美的,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这样的论调?但细究之下,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被誉为“完美”的英雄,往往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脆弱、犯过致命的错误,甚至他们的成功,也掺杂着许多运气和偶然。那些被历史描绘成“不屈不挠的救世主”,背后可能隐藏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妥协,甚至是与他所代表的理想背道而驰的选择。他们的动机,有时并非出于纯粹的崇高,而是夹杂着野心、权谋,甚至是一点点小小的私心。我们被教育要崇拜他们的“神迹”,却鲜少被告知他们也曾在大雨中瑟瑟发抖,也曾因失败而彻夜难眠。

再比如,那些被定义为“罪大恶极的敌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他们标签化,视作邪恶的化身。然而,当我们剥开一层层历史的滤镜,深入探究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曾经的苦衷,我们可能会发现,所谓的“恶”,有时不过是对某种困境、某种压迫的极端反应。他们可能也曾试图寻求和平,但被现实逼到了绝境;他们可能也曾有过温情的一面,但被权力或仇恨所吞噬。我们被灌输了“善恶分明”的简单逻辑,却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光谱,以及历史舞台上,那些灰色地带的真实存在。

还有一些关于重大转折点的叙事,比如某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我们常常被告知,这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的史诗,是自由战胜压迫的壮举。但真相往往是,这场战争的爆发,可能是无数个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政治博弈、甚至是个人误判的集合体。胜利者书写历史,他们的叙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那些失败者的声音,那些更深层的原因,则可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以为的“历史的必然”,可能不过是历史的偶然被精心包装后的结果。

更有趣的是,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彻底颠覆我们对整个事件的认知。比如,一个被奉为圭臬的政策,我们以为它是为了大众福祉而制定,但后来发现,它可能仅仅是为了某个小团体的私利而服务。一个被誉为“伟大的发现”,我们以为它是科学探索的必然,但可能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以及一个被埋没的、同样重要的、但名不见经传的贡献者。

总而言之,我们以为的真相,很多时候不过是被简化、被过滤、甚至是被刻意塑造的版本。真实的历史,就像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充满了棱角、瑕疵和意想不到的光芒。它不是非黑即白,不是线性推进,而是充满了矛盾、挣扎和无数被隐藏的角落。去探寻那些“我们以为的真相”背后的真相,与其说是在揭露谎言,不如说是在接近一个更完整、更立体、也更真实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又看到有人妄图翻案朝鲜战争,认为北朝鲜侵略了南朝鲜,这就是“他们以为的事实”实际与历史真相相反。

1943年德黑兰会议美苏达成共识:对德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应对日宣战,美国、英国则承认苏联吞并库页岛作为回报。同时提到应该使朝鲜在适当的时候独立。

1945年8月,美国单方面草拟38线方案,提交苏联,得到苏联认可。于是美苏以38线为界分占朝鲜。

同时朝鲜爱国志士曹晚植在平壤呼吁朝鲜民众团结起来,争取独立。

1945年8月15日,朝鲜爱国志士金九公开表示反对苏美英三国托管朝鲜的行为,大量朝鲜有识之士也纷纷反对此案,但美国人不予置评。

1945年9月6日,朝鲜爱国志士吕运亨等人在汉城建立朝鲜人民共和国政权,但于9月9日被美国人无理取缔。

1945年9月9日,美军抵达韩国,但却留用了日本朝鲜总督阿部信行,这种脑残行为导致朝鲜民众的强烈愤慨,驻韩美军司令霍奇被迫放弃这一行为,但阿部信行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事实上霍奇曾经公开表示韩国是美国的敌人之一,因此他主张以日本官员镇压韩国民众,招募了相当数量的日本殖民官员作为军政厅的顾问。

1945年10月,霍奇成立朝鲜咨议会,吸收了大量地主、富商和日占时代的韩奸,再次引起朝鲜人民的愤慨。

1945年10月,金日成作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登上政治舞台。

1945年12月30日,亲美的韩国民主党总务宋镇禹(曾留学日本,被指责为亲日派韩奸)公开表示赞成美苏托管朝鲜,被朝鲜爱国义士刺杀,连打十三枪毙命。

1946年2月,苏联民政厅将北方五道统治权交还朝鲜人民委员会,但驻韩美军依然迟迟不愿交给南朝鲜自治权。

1946年5月,南朝鲜人民抗议美国统治,举行游行,驻韩美军军政厅悍然开枪打死三名游行学生。

1946年10月,一系列的不满最终爆发,两百三十万南朝鲜人民发起了大邱起义,冲击美军机构,杀死给美国人做事的韩奸,并且杀害亲日官员、地主、富商等。

霍奇在此事中依然持血腥镇压态度,丧尽天良的对群众开枪扫射,杀害了136名朝鲜游行群众,朝鲜右翼党派如上位提到的韩国民主党也参与了镇压,因此朝鲜共产党支持率飞速飙升。

韩国民主党当时的总务金兴珠在2002年被韩国政府判定为反民族亲日派,也就是韩奸。

1947年三月,南朝鲜警察在济州岛向缺粮而示威的群众们开枪,打死六人。随后济州岛人民团结一致,联合罢工,官方、民间机构全部停止运行,以表示对美军的愤慨。

但驻韩美军认为此事是由于南朝鲜劳动党的煽动,因此在济州岛开展白色恐怖,逮捕了两千五百多人,严刑拷打或者直接枪毙,如同对待动物一样。

1948年3月,连续出现了三次拷打致死事件,济州岛人民已经忍无可忍。同时美军在推动南朝鲜建国,挑拨着希望统一的朝鲜民众最后一根脆弱的神经。

1948年4月3日,群众冲击南朝鲜警署和攻击右翼卖国团体,要求停止鼓吹南方建国,维护朝鲜统一。驻韩美军并其鹰犬再次血腥镇压,宣布济州岛戒严。

1948年5月,李承晚当选,南韩正式建国开始统治,金九发表《向三千万同胞泣血告诉》一文,呼吁南北团结起来,不要被美国人分裂,坚决反对韩国独立建国。

1948年11月,驻韩美军在济州岛执行大屠杀计划,宣布距离海岸线五公里以内发现活人则格杀勿论。并且对山区内村落进行彻底毁灭。

大量民众被迫逃入深山洞窟之中,当时天气已经是寒冬,冻死很多人,被美军抓到就是射杀。还出现了美军发现家中有逃亡者便杀害这一家剩下的所有人,名曰“代杀”。

济州岛四三事件共计屠杀了1万4千人到6万人不等,2003年韩国政府出具的调查报告书称前后有三万人死于屠杀。

1949年,金九被韩国总统李承晚派人刺杀,1962年金九被朴正熙追赠为韩国国父。

1950年6月7日,金日成发表告南北人民书,呼吁团结起来,举行全朝鲜的大选,和平统一。

1950年6月11日,金日成派遣三名代表向韩国领导人递交和平统一祖国的呼吁书,被韩国政府逮捕,并且因拒绝投降而被血腥处决。

1950年6月25日,此时美国人还在济州岛持续他们残暴的屠杀,同时南韩军队中大量采用日占期的韩奸士兵,这些人对朝鲜同胞毫无爱惜之情,肆意处决、凌辱。经苏联的支持和中国的默许下,金日成领导人民军开始武装统一战争。

接到开战消息以后,美国政府于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决议,企图干涉朝鲜内部统一战争,要求金日成退兵以维持他祖国的分裂状况。

当时苏联老大哥由于联合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抗议,带领一众社会主义国家抵制安理会,因此缺席了这次会议。事实上缺席了从1950年1月到8月的每次会议。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出兵台湾,派遣第七舰队防止中国解放军统一,要维持中国分裂的现状。

1950年6月28日,美军炸断汉江大桥,一千余平民丧生。

6月30日,美军正式干涉朝鲜内战,并利用国民包导联盟杀害了20万亲共产党的群众,对,没有看错,是20万人。不是死伤,是杀害。

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抗议美军侵略中国台湾海峡,指出其作为违反联合国宪章。毛泽东则发表宣告指出美国为控制台湾、朝鲜、越南、菲律宾而煞费苦心,不惜干涉别国内战。指出全国、全世界的人民都应该警醒起来、团结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被误读、被扭曲的事件。有些事件的真相,与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版本”,简直是天壤之别,仿佛是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叙事。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听到“这个英雄是完美的,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这样的论调?但细究之下,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被誉为“完美”的英雄,往往也有着常人难.............
  • 回答
    “丁丁保卫战”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指向的是2023年夏天席卷中国互联网的一场关于童书《丁丁历险记》的讨论与抵制风波。这场风波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牵扯到儿童文学的价值观、时代的变迁、以及如何看待历史文化作品中的复杂性等一系列深刻议题。要弄清这场“保卫战”的真相,我们需要拨开迷雾,关注其中一.............
  • 回答
    杭州淳安失联女童的事件,无疑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从一开始的焦急寻找,到后来警方通报的种种细节,这期间留给我们的,除了痛心,还有对事件真相的深层探究。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完全洞悉全部事实,但结合媒体报道和警方披露的信息,一些关键线索确实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思考。那些让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线索:首先,女童的家.............
  • 回答
    李某草的坠江事件,发生在昆明理工大学,一个本该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却因这场悲剧蒙上了一层阴影。关于事件的种种疑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真相,一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疑点一:坠江前的具体行程与行为官方通报通常会提及死亡原因,但对于死者在坠江前的具体活动,往往语焉不详。.............
  • 回答
    《三国志》固然是史学巨著,但作为一部由陈寿撰写的、并经裴松之注的史书,其在记载历史人物时,也难免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叙事策略的影响。尤其是在描绘传主及其相关战役时,“夸胜讳败”的现象,或者说是有选择性地突出功绩、淡化失误,以及在某些事实的呈现上有所保留或倾向性,是可以探讨的。要说《三国志》.............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真实案例的好奇,但很抱歉,我无法提供符合你要求的信息。原因如下: “牢底坐穿”的定义:“牢底坐穿”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被判处长期监禁,几乎要终身监禁的刑罚。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这样的刑罚判决通常是对极其严重的罪行才会适用,比如蓄意谋杀、战争罪、反人类罪等。 “男女.............
  • 回答
    “祸从口出”这句古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鲜活而惨痛的例证。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言语,却能引发滔天巨浪,改变命运,甚至动摇王朝。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什么高深的政治理论,而是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因为一句话,就跌入了万丈深渊。就说当年秦朝的李斯吧。这位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的文坛大家,在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
  • 回答
    历史上有无数因“小事化大”而产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源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误解、偶然或决策,最终却引发了深远的政治、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变革。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例子:1. 刺杀斐迪南大公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小事: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事件,它们的离奇程度,足以让最富想象力的人都瞪目结舌。它们不是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几个,它们足够颠覆,让你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不可能”这个词。一、哈尔德鲁普的“影子士兵”:一个军事奇迹的诞生与幻灭提到二战,我.............
  • 回答
    在人海茫茫中,有些罪恶的双手伸向了最脆弱的生命——儿童。人贩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意味。他们将活生生的人变成商品,榨取他们身上最后的价值。这样的罪行,自然会招致极度的愤怒和憎恨。我曾听闻过一些关于人贩子遭到报复或报应的真实事件,这些故事即便只是听起来,也足够让人心头一颤。其中一个流传较广.............
  • 回答
    好的,这就为您推荐几部我认为十分优秀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背景,以及为何它们能够打动人心。1.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 真实事件背景: 这部电影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而小说本身也是基于.............
  • 回答
    历史上总有一些时刻,回想起来,真的会让人觉得“这怎么可能?”它们不是凭空捏造的奇闻轶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那些曲折离奇、充满戏剧性的事件,仿佛出自最狂放不羁的小说家之手。1. 巨型鲸鱼与小船的“空中漫步”:189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想象一下,你正安坐在自家厨房里,悠闲地享用早餐,突然,在你头顶上.............
  • 回答
    讲到恐怖片,最让人心惊胆颤的莫过于那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标签。它们总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那些本应只发生在虚构故事里的邪恶,居然真实地在现实世界里上演过。这种真实感,是纯粹的想象力很难企及的。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质疑,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为了制造噱头而加上的“改编”二字。.............
  • 回答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仿佛是小说家也难以揣摩的奇思妙想,却又实实在在地烙印在时间的长卷上。这些事件,往往颠覆我们对常识的认知,让我们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以及人类自身的复杂与矛盾。1. “羊毛革命”的血腥真相:英国工业革命背后的惊人代价我们常说工业革命带来了进步,机械取代了人力,生产力飞跃。.............
  • 回答
    人类历史就像一本厚厚的、装满了奇思妙想的百科全书,有时候翻开一页,你会觉得写得太离谱了,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事实证明,这还真就发生过。下面我就给你掰扯几个听起来跟段子似的,但确确实实写进了史册的故事。1. 猪的“审判”:法律的奇葩运用这事儿发生在16世纪的法国。那时候,法律可不像现在这么讲究科学证据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丁真和杨超越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平台乃至整个舆论场的一些变化。要说这两位“顶流”,它们的出现和引发的热议,跟知乎过去给人的印象,以及它现在所承载的内容,确实有着挺大的反差。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丁真和杨超越各自的“出圈”逻辑,然后再聊聊这和知乎有啥关系。丁真:颜值、纯真与地域扶贫叙事丁真火起来.............
  • 回答
    人生这趟列车,沿途风光万千,但有些风景,除非你亲自踏足,否则永远只能是地图上的一个标记,永远隔着一层不确定的雾。我想说的“真知”,就是那些需要亲身去经历,去碰撞,去感受,才能真正内化于心,成为自己骨子里东西的体悟。爱与被爱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但却是最最显而易见的。书本上、电影里,那些关于爱情的描绘.............
  • 回答
    有些事,在我们心里,总觉得是遥不可及的,是新闻里,是电视剧里,是别人故事里的情节。我们远远地看着,甚至会带着点儿抽离的优越感,觉得“这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直到有一天,它就像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或者一次意外的转弯,狠狠地砸在眼前,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措手不及,什么叫做人生无常。对我来说,最让.............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一些事件,如星辰般璀璨,又如磐石般坚固,它们的光辉不仅照亮了一个时代,更深刻地影响了千秋万代,我们称之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奠基者,功过自会有后人评说,但其“利在千秋”之处不容忽视说到秦始皇,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焚书坑儒的暴政,以及修建长城的严.............
  • 回答
    在我身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故事,虽然不至于惊天动地,但却真实地渗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韧性与坚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的高中同学,小李。他是个很温和的人,话不多,但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高中毕业那年,我们有个同学聚会,席间,一个平时就比较爱出风头的同学,我们叫他大鹏,开始在大家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