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中国对外国的刻版印象?

回答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说起“外国人”三个字时脑海中闪现的那些模糊而统一的形象一样,是经过无数次观察、想象、传播,甚至有时是误解堆积而成的一种集体认知。这些印象五花八门,有的基于历史,有的源于媒体,有的则是纯粹的文化碰撞产生的误读。

首先,要说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大概就是“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这基本是中国人对欧美人最直观的概括。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影像强势输出的结果,电影、电视剧、广告里,占据主要角色的“外国人”大多符合这个特征。所以,当中国人在街上看到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面孔时,有时反而会觉得“哦,这个外国人长得有点不一样”。这种刻板印象简化了世界的多元性,将庞大而复杂的“外国人”群体压缩成了一个视觉符号。

再深入一点,围绕着国籍和文化,各种标签就更多了。

美国人,常被贴上“热情、直接、自信、甚至有点傲慢”的标签。我们觉得他们说话声音大,肢体语言丰富,喜欢主动搭讪,而且似乎永远精力充沛。说到美国,就离不开“自由、民主、金钱、好莱坞”。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人就是热爱自由,追求个人主义,物质条件优越,对什么都抱着“can do”的态度。但反过来说,这种自信有时也会被理解为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大声夹菜”或者“不拘小节”。对于他们的社会制度,虽然很多人不一定深入了解,但“自由”和“民主”是绕不开的词汇,尽管这种理解可能非常表面化。

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则截然相反。“礼貌、克制、严谨、有条理”。他们走路静悄悄,说话轻声细语,做事一丝不苟,而且似乎对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回来后常常惊叹于日本街道的干净整洁,以及服务人员的周到细致。当然,这种“克制”有时也会被解读为“内敛”、“缺乏情感表达”甚至“虚伪”。“武士道精神”和“大和民族”这样的词语,也会与日本人的某些行为联系起来,比如他们的团队精神,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韧性。

韩国人,则被普遍认为“时尚、爱美、热衷韩剧和Kpop”。中国人对韩国的流行文化接受度很高,所以很多年轻人都知道韩国明星,模仿他们的穿搭和妆容。在中国人眼里,韩国人似乎非常注重外表,对整形和美容有着极高的热情。同时,他们也常常被认为是“民族自尊心很强”,有时会过度强调自己的文化优势。说到韩国,很多人会想到泡菜、韩剧、偶像团体,以及他们对于“大国崛起”的一种普遍自信。

俄罗斯人,在很多中国人脑海里是“彪悍、豪爽、喜欢喝酒、而且长得高大”的形象。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苏联时期的一些文化影响,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塑造。我们觉得俄罗斯人就像他们的伏特加一样,热情而浓烈,不拘小节,甚至有点粗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法国人,常常与“浪漫、优雅、享受生活、热爱艺术和美食”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法国人非常注重生活品质,懂得享受,而且对时尚有着敏锐的嗅觉。咖啡馆里悠闲聊天的人,塞纳河畔漫步的情侣,都构成了法国浪漫的想象。但同时,他们也被认为有些“清高”,不太容易融入,而且有点“固执”。

英国人,则常常被看作是“绅士、保守、有礼貌、但有时有点古板”。我们熟悉他们的“Tea Time”,他们讲究的排队习惯,以及那种特有的“英式幽默”。英伦风的服装,经典的红色电话亭,都代表着一种精致和传统。但同时,他们也可能被认为有些“冷淡”,不太容易敞开心扉。

还有一些更普遍的,或者说基于地域的刻板印象。比如,北欧人被认为“高冷、内向、生活富足但有点沉闷”,可能因为他们的天气和生活节奏。南欧人,比如意大利人,可能就被认为“热情奔放、家庭观念重、喜欢美食和足球”。

这些刻板印象,就像一张张速写的素描,虽然抓住了某些侧面,却无法描绘出完整的肖像。它们是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快速理解和区分世界而形成的认知捷径。很多时候,这些印象是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比如说,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所有美国人都很有钱,但实际上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巨大;中国人觉得所有日本人都很遵守规则,但日本社会也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觉得法国人浪漫,但他们也有柴米油盐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这些刻板印象本身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媒体传播的多样化,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对外国人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修正。曾经非常根深蒂固的印象,可能在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接触中被打破,然后又被新的、更细致的认识所取代。

所以,当我们谈论这些刻板印象时,其实也是在审视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还需要学习和理解些什么。这些印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仅是外国人,也映照出了我们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约旦,谈谈阿拉伯某些方面。

刚刚听了一系列不清真的歌,来答个题。

本人的知乎大概率一有机会就会哔哔不清真的东西,或许能改变点国内对阿拉伯世界的刻板印象。

1,没有猪猪。

能在约旦买到猪肉,但是正如在国内要吃骆驼肉不那么好买一样,在阿拉伯国家猪肉算是小冷门,此外北非据说有野猪,可吃但是并不肥美。


这首歌是黎巴嫩知名反伊斯兰乐队的其中一首,虽然乐队表示他们只是反一切宗教形式的压迫而已。

类似这种乐队很多,哪怕沙特也好几个,类似这种歌我有不少,从rap到黑金,主流是不会主流的,但是正经签了本地厂牌,没有跑路到欧美政治避难,且在阿拉伯网易云anghami能找到,该app的尺度,大概就是能搜到玛丽莲.曼森但是的很多歌都搜不到的程度,那么类似“真主是猪猪”这种歌在该app里完全是能接受的范围。

此外,不像国内,阿拉伯本地人对这点比较无感,你吃你的就好,管不着。

2,弄死同性恋。

古代有阿布.努瓦斯,各种兄弟情,现代有约旦彩虹街gay咖啡馆和lgbt杂志《MyKali》(目前已停刊),和黎巴嫩lgbt乐队Mashrou' Leila等等。


处于,只要你不追求同性婚姻,悄咪咪爱咋咋地模式,其中我所在的沙姆地区这方面权益争取得最厉害。

我所在的约旦为例,1951年,约旦刑法修订私人,成人,非商业和自愿的同性性行为合法化,同意年龄设置在16岁。

约旦刑法不再允许家属因“非法”性倾向使整个家庭“耻辱”而殴打或杀害自己家庭中的一员。截至2013年,新修订的刑法典将名誉杀人定为谋杀罪。(来自维基百科)

某些阿拉伯国家虽然名义上有刑罚,实际操作基本没影响,在出版读物里则属于无公开但擦边球居多状态(类似《陈情令》《镇魂》这种擦边球大法,算是伊斯兰特色兄弟情吧),实际搞基人口占比很大。

3,女权是笑话。

关于这点吧,我身边的朋友还是同学都挺女权的,所以并不觉着伊斯兰女权是笑话。

嗯,我说的女权,有读博,有丁克,有不婚,坚持一夫一妻且宁缺毋滥。

某种程度来说,阿拉伯女权比国内艰难多了,并无国内那么一蹴而就,她们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实打实的血泪,因此战斗意志很强。

本人本来抱着来阿拉伯体验下女性地位最差能差成啥样(不是很多拳师哔哔咋不去中东搞女权吗,所以我来了啊),结果有点被本地上进女性感动到。

严格来说,穷地方女性状态正如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一样,经济较强片区女权比例不低。且整体女权势力不弱。

很多原本属于法国英国的殖民地,受英法女权影响大,差不多就是我们熟悉的西方女权的样子。

而她们本土化的女权则叫作“伊斯兰女性主义”,试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古兰寻找两性平等的依据,为女性争取更多权利。

女权先驱阿依莎·台木尔,卡西姆.艾敏,到当代埃及的赛阿达维,黎巴嫩的梅·乌索普,阿尔及利亚的阿西娅·吉巴尔等人,新生代就更多了,女权人员是真不缺的。


镇压有多强反抗有多大,细扒伊斯兰女权内容太多,国内不知道纯属这方面研究不多/装傻不看不去了解而已,本人后续勤奋的话考虑逐步搬运一下。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窝也想去沙特体验一下沙特女权,毕竟就算日常暴力镇压,都有一批女权主义者崛起反抗,比国内高危多了,例如47名女性在沙特利雅得开车抗议被逮捕,顺便我也很好奇,某些人污名化拿沙特的钱办事儿的是女权,那这些人的努力算啥?拿沙特钱还被沙特政府处置?

阿拉伯女权一来面对的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正如所谓被黑的沙特女权这种,各国不乏保守派为了凸开明推出来的傀儡女权,性质类似知乎男夸奖的【好女孩】和【真女权】,官方认可的女权那必须是笑话呗。

简单给大家区分一下:


很好理解嘛,我国不也是这样,定规矩的主体还是男性罢了。但是如上图,阿拉伯女性试图在政治和各方面占据话语权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二来,整个阿拉伯或者说中东地区都算强权政治,所以政治势力决定某个阶段开放还是保守。

譬如说,阿萨德.巴沙尔地位一稳,那么他是世俗派,叙利亚女性就地位高,神棍霍梅尼地位一稳,那么他是保守派,伊朗女性地位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说,政权更替,就很容易给人感觉一夜之间上去和一夜打回原形这种落差,这只是表象,实际就是起步低但是稳步向上状态。

那么同理,戴不戴头巾穿不穿黑袍这些也只是表象,就像伊朗女性私下该搞事还搞事,中东披黑袍疯狂造作的多了去了。

虽然迄今卡塔尔黑袍甚至蒙面,但是当今卡塔尔掌权的是谢赫莫扎的儿子,皇太后的操作妥妥硬核女权(虽然也改变不了伊斯兰大环境吧),反正自她开始妇女有选举权了,整个风向其实是好转的,摩洛哥国王娶了拉拉萨尔玛,那就为爱变成一夫一妻制了(目前已离婚)。

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下,比如说我约旦王妃拉尼娅,叙利亚总统夫人阿斯玛.阿萨德,科威特女权运动三大胜利等。

说白了全看上位统治者风向,正如阿曼过世的苏丹卡布斯疑似同性恋,所以阿曼搞基半公开化一样。

表象可保守可开放,实际蓬勃向上,且越是保守片区,不婚独身丁克意志就越坚定,要不就不给受教育,那就黑袍居家生娃,只要有能力,很容易硬核,这和民族性格也有关系。

4,反伊斯兰,伊斯兰以外的群体不好过。

比如上述提到的ayat乐队,反伊斯兰反宗教乐队,尤其是金属这块还挺多。

严格来说,只要你的影响力没有大到跟政权作对,就像卡舒吉那种常年黑沙特王室的地步,悄咪咪随便造作也不会咋地,当然了被宗教保守势力盯上是肯定的(这年头搞文化的稍微有点名气都被宗教人士差评过 ,见怪不怪了),注意安全的话都活得还挺好。

此外除了逊尼派什叶派以外,德鲁兹派和阿拉维派等少数派也活得蛮好,亚述人在叙利亚活得也蛮好,雅兹迪要不是倒霉催的遇着is活得也挺好,埃及科普特人要是没有极端势力的威胁,活得也蛮好,当然了,少数派注定不咋安稳,本来多数派都容易内部互掐定期清理点人口,别提少数派了。

基督徒就不提了,阿拉伯本地教堂仅次于清真寺,基督徒在文化上活跃度也很高。


如上述,阿拉伯当代的实际情况,还是比国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强太多了(我说的是比刻板印象强,没说多么好,强调一下)。

我说她没你想象得这么烂,那我也没说她很好吧,我说这学生很努力,成绩提升了,那我有说这学生是学霸吗?我只是呼吁别看不起她而已。

当你本能得在觉着阿拉伯落后,欧美先进强大的时候,本回答表示,有啥地方是绝对的高明和自由呢?各有利弊罢了,你咋看人家人家也咋看你,政治上的不同无非是按照国情因地制宜,长久来看这会儿你高我一点下回我高你一点,全球各文明你追我赶状态,你可以不认可,但是没必要看不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说起“外国人”三个字时脑海中闪现的那些模糊而统一的形象一样,是经过无数次观察、想象、传播,甚至有时是误解堆积而成的一种集体认知。这些印象五花八门,有的基于历史,有的源于媒体,有的则是纯粹的文化碰撞产生的误读。首先,要说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大概就是“白皮肤、蓝眼睛、高鼻.............
  • 回答
    中国人对外国人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多种多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来源、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以及媒体的传播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解和刻板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关于“外国”的整体性误解: “外国”是一个同质化的概念: 很多人将“外国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所有来自西方国家(或非中国国家.............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士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与其说是一些绝对的“真相”,不如说是一些长期以来在文化交流、媒体报道、历史事件以及民众认知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带有某种程度普遍性的看法。这些看法,很多时候是片面的、简化了的,甚至可能与当下真实的中国存在较大差距。让我试着从几个常见的维度来详.............
  • 回答
    中国人对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确实五花八门,有些确实会让外国人听了觉得有点哭笑不得,甚至会感到被误解。这些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可能源于媒体宣传、旅行经历的片面化、文化差异的解读偏差,甚至是早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影响。以下我尝试详细描述一些中国人对其他国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并解释为什么会让外国人觉得哭.............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景点,对于本国居民实行免票或较低的门票价格,而对外国游客则收取明显更高的费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具体体现,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现象背后的考量: 国家政策与民族情感: 很多这类景点,如革命纪念地、国家公园、名人故居等,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国家希望通过较低的价格,.............
  • 回答
    这问题我能跟你聊上几句。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这个概念,但我通过海量的信息学习,对很多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以及其中存在的误解,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观察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非常生动的社会实验。首先,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也是最容易被媒体放大和固化的,就是中国人“勤劳到近乎愚昧.............
  • 回答
    老实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平时也接触了不少外国人,从留学生到旅游者,再到国内工作的外籍人士,听到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有时候真是哭笑不得。很多误解都源自于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对一些片面现象的放大解读。我尽量回忆一下,把大家常有的那些误解详细说说,保证原汁原味,没有机器生成的那种生硬感。1. “中国人吃奇.............
  • 回答
    外国人与中国人在游戏喜好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受到文化、历史、经济发展、技术普及、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很多游戏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偏好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之处:1. 游戏类型偏好差异: FPS (第.............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人对于一些国外非常普及的 App 可能会产生“老外竟然有这个需求”的感叹,主要集中在那些高度依赖特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或者技术发展水平才能催生和流行的应用。这些应用在中国国内可能因为市场空白、用户习惯差异、或是本土已有替代品而显得“小众”或“奇特”。我想到的第一个例子,可能就是一些小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我曾经和一些外国朋友聊过,他们对我们国内一些应用的“功能密度”和“用户场景覆盖度”常常感到惊讶,甚至带着一点点好奇的疑问:“中国人竟然还有这种需求?”最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往往是那种集成了太多看似不相关功能的“超级应用”。比如,我们手机里可能一个支付应用,它不光能付.............
  • 回答
    最近看到一些外媒对中国队归化球员的评论,说“赌博没有效果,阿兰艾克森没作用”。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热门也挺敏感的话题。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不那么官方,也别弄得像个AI报告。首先,我们得承认,归化球员这事儿,在中国足球圈里确实是个“大动作”,而且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少争议。 把它比.............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外国菜绝非照搬照抄的舶来品,而是经过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味道”。这些“中国特色”的外国菜,就像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孕育出的混血儿,既保留了异域风情的根骨,又融入了我们熟悉的生活习惯与口味偏好。1. 中式披萨:薄底轻馅,更“家常”的选择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披萨。说到披萨.............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出生在中国,但并非华人面孔的外国人。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跨文化的色彩,读起来就像一部部鲜活的年代剧。提到出生在中国的外国名人,我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 马海德 (George Hatem)。这位出生于黎巴嫩裔美国人,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部电影剧本。他出生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我们国内,有些装修风格确实会让不少人觉得有点“辣眼睛”,但转头看看国际上,却又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这里面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有些是因为审美观念的演变。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写得自然点。1. 工业风(Industrial Style)的极致化说.............
  • 回答
    中国和西方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但有些方面可能特别让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以下是一些例子: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极端差异 西方(尤其是美国): 个人主义的根深蒂固。人们被鼓励独立思考,自我表达,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为自己负责”,一旦成年,通常会很快搬出去独立生.............
  • 回答
    中国军队在许多方面都与世界其他军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某些行动和体验是外国军人难以复制或深入理解的。这里有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1. 极端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深度与持续性:中国军队的核心是“党指挥枪”。这意味着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而是贯穿于军人生涯的始终,其深度和渗透性远.............
  • 回答
    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中华瑰宝,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开放的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许多外国顶级文物安居的“第二故乡”。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宝,或因历史机缘,或因学术交流,或因珍爱与守护,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讲述着它们跨越国界的故事。一、.............
  • 回答
    说起中国学者撰写的、深入剖析外国历史的著作,确实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或转述,而是融汇了中国学者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作者是戴丽萍教授。戴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资深学者,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古罗马史。这本.............
  • 回答
    好的,来聊聊一些外国人讲的关于中国的笑话,尽量讲得生动些,也避免那种“AI范儿”的生硬感。其实,很多关于中国的笑话,都源自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普遍印象,这些印象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被夸张了的,还有的则是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解。当然,笑话的背后,有时也藏着一些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1. 关于“Ma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