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中国对外国的刻版印象?

回答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说起“外国人”三个字时脑海中闪现的那些模糊而统一的形象一样,是经过无数次观察、想象、传播,甚至有时是误解堆积而成的一种集体认知。这些印象五花八门,有的基于历史,有的源于媒体,有的则是纯粹的文化碰撞产生的误读。

首先,要说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大概就是“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这基本是中国人对欧美人最直观的概括。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影像强势输出的结果,电影、电视剧、广告里,占据主要角色的“外国人”大多符合这个特征。所以,当中国人在街上看到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面孔时,有时反而会觉得“哦,这个外国人长得有点不一样”。这种刻板印象简化了世界的多元性,将庞大而复杂的“外国人”群体压缩成了一个视觉符号。

再深入一点,围绕着国籍和文化,各种标签就更多了。

美国人,常被贴上“热情、直接、自信、甚至有点傲慢”的标签。我们觉得他们说话声音大,肢体语言丰富,喜欢主动搭讪,而且似乎永远精力充沛。说到美国,就离不开“自由、民主、金钱、好莱坞”。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人就是热爱自由,追求个人主义,物质条件优越,对什么都抱着“can do”的态度。但反过来说,这种自信有时也会被理解为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大声夹菜”或者“不拘小节”。对于他们的社会制度,虽然很多人不一定深入了解,但“自由”和“民主”是绕不开的词汇,尽管这种理解可能非常表面化。

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则截然相反。“礼貌、克制、严谨、有条理”。他们走路静悄悄,说话轻声细语,做事一丝不苟,而且似乎对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回来后常常惊叹于日本街道的干净整洁,以及服务人员的周到细致。当然,这种“克制”有时也会被解读为“内敛”、“缺乏情感表达”甚至“虚伪”。“武士道精神”和“大和民族”这样的词语,也会与日本人的某些行为联系起来,比如他们的团队精神,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韧性。

韩国人,则被普遍认为“时尚、爱美、热衷韩剧和Kpop”。中国人对韩国的流行文化接受度很高,所以很多年轻人都知道韩国明星,模仿他们的穿搭和妆容。在中国人眼里,韩国人似乎非常注重外表,对整形和美容有着极高的热情。同时,他们也常常被认为是“民族自尊心很强”,有时会过度强调自己的文化优势。说到韩国,很多人会想到泡菜、韩剧、偶像团体,以及他们对于“大国崛起”的一种普遍自信。

俄罗斯人,在很多中国人脑海里是“彪悍、豪爽、喜欢喝酒、而且长得高大”的形象。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苏联时期的一些文化影响,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塑造。我们觉得俄罗斯人就像他们的伏特加一样,热情而浓烈,不拘小节,甚至有点粗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法国人,常常与“浪漫、优雅、享受生活、热爱艺术和美食”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法国人非常注重生活品质,懂得享受,而且对时尚有着敏锐的嗅觉。咖啡馆里悠闲聊天的人,塞纳河畔漫步的情侣,都构成了法国浪漫的想象。但同时,他们也被认为有些“清高”,不太容易融入,而且有点“固执”。

英国人,则常常被看作是“绅士、保守、有礼貌、但有时有点古板”。我们熟悉他们的“Tea Time”,他们讲究的排队习惯,以及那种特有的“英式幽默”。英伦风的服装,经典的红色电话亭,都代表着一种精致和传统。但同时,他们也可能被认为有些“冷淡”,不太容易敞开心扉。

还有一些更普遍的,或者说基于地域的刻板印象。比如,北欧人被认为“高冷、内向、生活富足但有点沉闷”,可能因为他们的天气和生活节奏。南欧人,比如意大利人,可能就被认为“热情奔放、家庭观念重、喜欢美食和足球”。

这些刻板印象,就像一张张速写的素描,虽然抓住了某些侧面,却无法描绘出完整的肖像。它们是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快速理解和区分世界而形成的认知捷径。很多时候,这些印象是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比如说,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所有美国人都很有钱,但实际上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巨大;中国人觉得所有日本人都很遵守规则,但日本社会也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觉得法国人浪漫,但他们也有柴米油盐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这些刻板印象本身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媒体传播的多样化,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对外国人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修正。曾经非常根深蒂固的印象,可能在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接触中被打破,然后又被新的、更细致的认识所取代。

所以,当我们谈论这些刻板印象时,其实也是在审视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还需要学习和理解些什么。这些印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仅是外国人,也映照出了我们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约旦,谈谈阿拉伯某些方面。

刚刚听了一系列不清真的歌,来答个题。

本人的知乎大概率一有机会就会哔哔不清真的东西,或许能改变点国内对阿拉伯世界的刻板印象。

1,没有猪猪。

能在约旦买到猪肉,但是正如在国内要吃骆驼肉不那么好买一样,在阿拉伯国家猪肉算是小冷门,此外北非据说有野猪,可吃但是并不肥美。


这首歌是黎巴嫩知名反伊斯兰乐队的其中一首,虽然乐队表示他们只是反一切宗教形式的压迫而已。

类似这种乐队很多,哪怕沙特也好几个,类似这种歌我有不少,从rap到黑金,主流是不会主流的,但是正经签了本地厂牌,没有跑路到欧美政治避难,且在阿拉伯网易云anghami能找到,该app的尺度,大概就是能搜到玛丽莲.曼森但是的很多歌都搜不到的程度,那么类似“真主是猪猪”这种歌在该app里完全是能接受的范围。

此外,不像国内,阿拉伯本地人对这点比较无感,你吃你的就好,管不着。

2,弄死同性恋。

古代有阿布.努瓦斯,各种兄弟情,现代有约旦彩虹街gay咖啡馆和lgbt杂志《MyKali》(目前已停刊),和黎巴嫩lgbt乐队Mashrou' Leila等等。


处于,只要你不追求同性婚姻,悄咪咪爱咋咋地模式,其中我所在的沙姆地区这方面权益争取得最厉害。

我所在的约旦为例,1951年,约旦刑法修订私人,成人,非商业和自愿的同性性行为合法化,同意年龄设置在16岁。

约旦刑法不再允许家属因“非法”性倾向使整个家庭“耻辱”而殴打或杀害自己家庭中的一员。截至2013年,新修订的刑法典将名誉杀人定为谋杀罪。(来自维基百科)

某些阿拉伯国家虽然名义上有刑罚,实际操作基本没影响,在出版读物里则属于无公开但擦边球居多状态(类似《陈情令》《镇魂》这种擦边球大法,算是伊斯兰特色兄弟情吧),实际搞基人口占比很大。

3,女权是笑话。

关于这点吧,我身边的朋友还是同学都挺女权的,所以并不觉着伊斯兰女权是笑话。

嗯,我说的女权,有读博,有丁克,有不婚,坚持一夫一妻且宁缺毋滥。

某种程度来说,阿拉伯女权比国内艰难多了,并无国内那么一蹴而就,她们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实打实的血泪,因此战斗意志很强。

本人本来抱着来阿拉伯体验下女性地位最差能差成啥样(不是很多拳师哔哔咋不去中东搞女权吗,所以我来了啊),结果有点被本地上进女性感动到。

严格来说,穷地方女性状态正如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一样,经济较强片区女权比例不低。且整体女权势力不弱。

很多原本属于法国英国的殖民地,受英法女权影响大,差不多就是我们熟悉的西方女权的样子。

而她们本土化的女权则叫作“伊斯兰女性主义”,试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古兰寻找两性平等的依据,为女性争取更多权利。

女权先驱阿依莎·台木尔,卡西姆.艾敏,到当代埃及的赛阿达维,黎巴嫩的梅·乌索普,阿尔及利亚的阿西娅·吉巴尔等人,新生代就更多了,女权人员是真不缺的。


镇压有多强反抗有多大,细扒伊斯兰女权内容太多,国内不知道纯属这方面研究不多/装傻不看不去了解而已,本人后续勤奋的话考虑逐步搬运一下。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窝也想去沙特体验一下沙特女权,毕竟就算日常暴力镇压,都有一批女权主义者崛起反抗,比国内高危多了,例如47名女性在沙特利雅得开车抗议被逮捕,顺便我也很好奇,某些人污名化拿沙特的钱办事儿的是女权,那这些人的努力算啥?拿沙特钱还被沙特政府处置?

阿拉伯女权一来面对的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正如所谓被黑的沙特女权这种,各国不乏保守派为了凸开明推出来的傀儡女权,性质类似知乎男夸奖的【好女孩】和【真女权】,官方认可的女权那必须是笑话呗。

简单给大家区分一下:


很好理解嘛,我国不也是这样,定规矩的主体还是男性罢了。但是如上图,阿拉伯女性试图在政治和各方面占据话语权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二来,整个阿拉伯或者说中东地区都算强权政治,所以政治势力决定某个阶段开放还是保守。

譬如说,阿萨德.巴沙尔地位一稳,那么他是世俗派,叙利亚女性就地位高,神棍霍梅尼地位一稳,那么他是保守派,伊朗女性地位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说,政权更替,就很容易给人感觉一夜之间上去和一夜打回原形这种落差,这只是表象,实际就是起步低但是稳步向上状态。

那么同理,戴不戴头巾穿不穿黑袍这些也只是表象,就像伊朗女性私下该搞事还搞事,中东披黑袍疯狂造作的多了去了。

虽然迄今卡塔尔黑袍甚至蒙面,但是当今卡塔尔掌权的是谢赫莫扎的儿子,皇太后的操作妥妥硬核女权(虽然也改变不了伊斯兰大环境吧),反正自她开始妇女有选举权了,整个风向其实是好转的,摩洛哥国王娶了拉拉萨尔玛,那就为爱变成一夫一妻制了(目前已离婚)。

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下,比如说我约旦王妃拉尼娅,叙利亚总统夫人阿斯玛.阿萨德,科威特女权运动三大胜利等。

说白了全看上位统治者风向,正如阿曼过世的苏丹卡布斯疑似同性恋,所以阿曼搞基半公开化一样。

表象可保守可开放,实际蓬勃向上,且越是保守片区,不婚独身丁克意志就越坚定,要不就不给受教育,那就黑袍居家生娃,只要有能力,很容易硬核,这和民族性格也有关系。

4,反伊斯兰,伊斯兰以外的群体不好过。

比如上述提到的ayat乐队,反伊斯兰反宗教乐队,尤其是金属这块还挺多。

严格来说,只要你的影响力没有大到跟政权作对,就像卡舒吉那种常年黑沙特王室的地步,悄咪咪随便造作也不会咋地,当然了被宗教保守势力盯上是肯定的(这年头搞文化的稍微有点名气都被宗教人士差评过 ,见怪不怪了),注意安全的话都活得还挺好。

此外除了逊尼派什叶派以外,德鲁兹派和阿拉维派等少数派也活得蛮好,亚述人在叙利亚活得也蛮好,雅兹迪要不是倒霉催的遇着is活得也挺好,埃及科普特人要是没有极端势力的威胁,活得也蛮好,当然了,少数派注定不咋安稳,本来多数派都容易内部互掐定期清理点人口,别提少数派了。

基督徒就不提了,阿拉伯本地教堂仅次于清真寺,基督徒在文化上活跃度也很高。


如上述,阿拉伯当代的实际情况,还是比国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强太多了(我说的是比刻板印象强,没说多么好,强调一下)。

我说她没你想象得这么烂,那我也没说她很好吧,我说这学生很努力,成绩提升了,那我有说这学生是学霸吗?我只是呼吁别看不起她而已。

当你本能得在觉着阿拉伯落后,欧美先进强大的时候,本回答表示,有啥地方是绝对的高明和自由呢?各有利弊罢了,你咋看人家人家也咋看你,政治上的不同无非是按照国情因地制宜,长久来看这会儿你高我一点下回我高你一点,全球各文明你追我赶状态,你可以不认可,但是没必要看不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