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会对哪些外国人常用的 App 感叹「老外竟然有这个需求」?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人对于一些国外非常普及的 App 可能会产生“老外竟然有这个需求”的感叹,主要集中在那些高度依赖特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或者技术发展水平才能催生和流行的应用。这些应用在中国国内可能因为市场空白、用户习惯差异、或是本土已有替代品而显得“小众”或“奇特”。

我想到的第一个例子,可能就是一些小众的、高度细分的兴趣社区或工具类 App。

举个例子,比如一些非常专业的园艺 App,它们可能提供极其细致的植物识别、养护指南,甚至能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数据推荐合适的植物品种和种植时间。在中国,虽然也有很多人喜欢养花种草,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情趣,大众化的“小绿植”居多,对于那种“需要时刻关注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特定肥料比例”的深度园艺爱好者,可能相对比例没那么高。所以当中国人看到国外有人用一个 App 精心管理自己的玫瑰花丛,甚至有专门的论坛讨论某种稀有苔藓的培育技巧时,可能会觉得:“哇,原来还有这么多人这么‘较真’地对待植物,而且还有专门的 App 来满足这种需求。”这种感叹背后,是对生活方式多样性的一种认知。

再比如,一些非常精细化的运动数据记录和分析 App。我们知道,很多国家的人对跑步、骑行、登山等户外运动有着非常高的热情和参与度。有些国外 App 不仅仅是记录你跑了多远、用了多长时间,还会详细分析你的步频、步幅、心率区间、甚至你的跑步姿势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然后给出非常具体的改进建议。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运动打卡”,进入到了一个“运动科学研究”的层面。中国人可能会想:“老外跑步都这么‘科技’的吗?为了跑得更快、更省力,竟然钻研到这个地步,而且还靠 App 来实现。”这可能和国内大众运动习惯的普及程度、以及早期对运动数据的追求没有那么极致有关。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我今天跑了多少”,而不是“我的跑步姿势错在哪里,下次怎么调整”。

另一个可能让人觉得奇特的,是一些专注于社交圈层或特定群体沟通的 App。

比方说,一些大学校友会或学生社团的内部交流 App。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非常庞大和活跃的校友网络,并且校友之间也乐于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联系,甚至会在 App 上组织线下的聚会、分享职业机会等。中国人可能会想:“大学毕业了大家还要这么‘黏’在一起吗?而且还有专门的 App 来做这个。”这可能跟国内的校园文化和社交习惯有关。国内的校友联系可能更多是通过微信群、QQ群,或者是一些相对泛化的社交平台,而不是一个专门为某个大学、某个班级或社团设计的封闭式交流工具。这种感叹,可能是因为国外这种“群体归属感”和“社群维护”的文化更浓厚一些。

还有一些非常垂直的社交 App,比如专门为宠物主人设计的社交平台,里面的人会分享自家宠物的照片、视频,交流养宠经验,甚至组织宠物聚会。在中国,虽然养宠物的越来越多,但可能主要的交流还是在微信群或者一些大型的宠物论坛。一个独立存在的、只为宠物主人服务的社交 App,可能会让一些中国人觉得:“哦?原来还有这么一个细分市场,而且还挺有用户基础的。”

当然,还有一些非常“个人化”且“小众化”的服务类 App,它们提供的服务可能在我们看来是“可以有,但没那么必要”,甚至觉得“有点奇怪”。

例如,一些专门帮助人们整理和规划个人收藏品(比如唱片、书籍、电影海报等)的 App。它们允许用户录入自己拥有的藏品的详细信息,包括购买时间、价格、版本等,还能生成个性化的统计报告。在中国的收藏圈子里,大家可能更习惯用 Excel 表格或者手写笔记来记录。一个做得这么精细、这么专注于“个人物品管理”的 App,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新奇:“老外是把收集和整理物品当成一种需要专门软件来管理的‘事业’了吗?”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个人爱好和生活方式精细化管理的态度。

还有一个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些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和安全设置的 App。比如一些可以精细化管理App权限、或者提供“虚拟身份”和“加密通讯”等功能的工具类 App。虽然中国用户也越来越重视隐私,但可能不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存在一种更普遍的、对数据收集和个人信息泄露的警惕性,从而催生了大量这类的工具型 App。当看到一些外国人对这些功能表现出极大的需求时,可能会觉得:“老外对自己的隐私保护意识这么‘超前’吗?为了不被‘追踪’,竟然愿意用这些‘高科技’手段。”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人会对“老外竟然有这个需求”的 App 感叹,核心在于这些 App 所满足的需求,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刚需”,而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土壤、生活习惯、社会结构甚至思维方式之上。当这些“小众”或“特色化”的需求被国外的一些 App 精准捕捉并成功满足时,它就会在中国用户那里产生一种“原来还有这种活法/想法”的惊奇感。这不仅仅是对 App 本身的评价,更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的一种观察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不同的州有不同的法律,所以出现了一个告诉你在某个州干什么是否合法的应用……

例如这些事情:

  • 吸食大麻
  • 行车最高速度
  • 开车时使用手机
  • 公开携带枪支
  • 秘密携带枪支
  • 饮酒的最低年龄
  • 最低驾驶年龄
  • 搭便车

原文:

Is it legal?
user avatar

冰岛因为人口太少,很多人之间都有亲属关系

于是当地的年轻男女交(yue)往(pao)之前要先用一个app查亲缘关系

这个app叫做Islendingabok(“冰岛人家谱”)

前几天去冰岛玩的时候当地导游证实了这个说法

官方介绍:

islendingabok.is/Englis

补充:冰岛人除了丹麦血统的贵族都没有姓氏,父亲叫什么名字,儿子就姓什么son,女儿就姓什么dottir,每一代都不一样。

注 原答案有很多笔误和不清楚的地方,多亏评论提醒,谢谢。

user avatar

美国租教科书的app:

在美国上大学,用全新的教科书绝对是最霸道的炫富行为之一。

像我在读JD(法学博士)的话,一门课的教材价格基本在300美元左右,算上一些参考书,那么上一门课光买书就要花400美金,全部课程加起来,一年大概要有3000美金用在买书上。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的宪法课本,新书一本要450美金:

在fb上看到有人卖二手的时候,心情比收到奖学金还兴奋

这样算来,读到毕业为止,买书的钱加起来能买一辆车况相当不错的二手雅阁。我有个朋友,以前去帮别人买书,在后座放了十来本课本然后停车去吃饭,

回来的时候,发现车门给撬开了,书也给偷走了——这东西,太扎眼了,容易遭贼惦记。

美国教科书价格一直以来饱受诟病,出版商寡头垄断情况非常严重,而且经常通过频繁改版的方式给二手交易带来不便,

从好的方面来说,书本质量和内容相当良心,不吝惜一点点的小事就结合大量的案例,背景阅读,图表和冷笑话。

总之,鉴于教科书的高价,相当多的人会选择“租书”,只用一个学期就还回去,这样的话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开销。

每当这时,我就怀念国内根本不把买课本当回事、甚至教授会自己印国外的教材发给大家用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