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8 年美联储加息会对中国楼市和股市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2018年美联储的加息,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是一记重要的落子。而对于中国这个体量庞大且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的国家来说,其楼市和股市所受到的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传导过程。

先说说楼市,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想象一下,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它的“借钱成本”提高了。这就好比全球的“资金水龙头”收紧了。对于中国楼市来说,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资金外流的压力增大: 当美国加息时,美元的吸引力自然会增强。这意味着,一些原本可能流入中国(包括房地产投资)的热钱,或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将资金转移到美国,寻求更高的无风险收益。这种资金的“回流”美国,会给中国的流动性带来一定的压力。

2. 人民币汇率的潜在贬值: 资金外流往往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一旦人民币出现较明显的贬值,那么对于进口商品来说成本会上升,而对于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投资者来说,他们的资产价值会缩水。反过来,这对中国楼市也可能构成一种负面影响,尤其是那些依赖海外资金或者与国际市场挂钩的房地产项目。

3. 国内货币政策的考量: 美联储加息,中国的央行(人民银行)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中国为了稳定汇率和防止资金外流,也跟着提高国内的利率(加息),那么国内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这对本已承压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开发商的融资难度加大,购房者的贷款成本增加,都会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另一方面,如果中国选择不加息,甚至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可能就会面临更严重的资金外流和汇率贬值风险。所以,2018年中国央行采取的是一种“紧平衡”的策略,更多地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定向降准等方式来调节流动性,而不是简单地跟随美联储大幅加息。

4. 购房者心态的变化: 即使国内实际利率没有大幅调整,但“美国加息”这个信号本身,也会影响一部分购房者的预期。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担心未来国内的融资成本也会上升,或者担心经济下行风险,从而放缓购房决策,尤其是一些投资性需求的购房者。

5. 对地方财政的间接影响: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地方财政收入紧密相关。如果楼市因此受到抑制,交易量下降,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那么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会增加。

再来说说股市,这是一个更直接、更敏感的市场。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1. 流动性收紧的传导: 美联储加息,本质上是收紧了全球的流动性。这就像整个“资金池”的水位在下降。对于中国股市而言,这意味着可供市场炒作和投资的资金总量可能会减少。一旦外部资金的流入减缓甚至流出,对股市的估值和活跃度都会产生压力。

2. 风险偏好的变化: 当美国国债等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上升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下降。他们会更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相对安全、收益明确的资产上,而不是去承担中国股市的高风险。这会导致原本流向股市的资金分流,对股市估值形成压制。

3. 人民币贬值与汇兑损失: 如前所述,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人民币贬值。对于那些在A股上市,但业务高度依赖进口或者有大量美元债务的中国企业来说,人民币贬值会增加它们的汇兑损失,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这对它们的股价无疑是负面影响。反过来,对于那些主要出口到美国,并且以美元结算的公司,人民币贬值反而可能带来汇兑收益,从而提振其股价。

4.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间接影响: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全球经济景气度密切相关。如果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者贸易摩擦加剧,都会间接影响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预期,从而传导到股市。

5. 市场情绪的影响: 宏观经济事件往往会对市场情绪产生短期甚至是中期的影响。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可能会在短期内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股市出现一定的抛售压力,即使这种影响并非完全基于基本面。

总结一下,2018年美联储的加息,对于中国楼市和股市而言,更像是一个“冷空气”的到来。

楼市方面: 资金成本可能上升,热钱流出的风险增加,购房者预期可能趋于谨慎,对市场整体的活跃度构成一定的制约。但中国自身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和国内的经济基本面,仍然是影响楼市走向的更重要因素。

股市方面: 流动性收紧、风险偏好下降、汇率波动以及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潜在影响,都可能导致市场承压。但股市的表现更是受国内政策、行业前景、公司基本面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影响并非线性的、一次性的,而是通过复杂的金融和经济传导机制,在不同的时间和程度上体现出来。而且,中国政府和央行也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对冲和管理这些外部风险,以维护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美联储的某一次加息,直接划等号于中国楼市或股市的某个确定性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1、港币保卫战更加激烈。


2、在香港,卫国发债更加困难。


3、外汇储备很难再靠卫国发债撑门面。


4、国内货币更难放松。


5、房贷的利息更高,大多数地区的房价凶多吉少。


6、继续大规模拆迁并货币化补偿的地区不在此列。不过,这些地区一旦停止拆迁,房价凶多吉少。


7、有大量土豪的地区,不在此列。生意凋敝,大家把现金变成房产。


8、由于房价凶多吉少,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更加困难。


9、这些地区想借债维持财政,更加困难。


10、光是偿还利息,就够这些地区的政府、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喝一壶。


11、想法设法增加财政收入,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2、房地产税的立法过程会加快。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绝不是平抑房价,而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13、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国企改革之名,各种裁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4、地方政府压缩财政支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5、地方财政压缩支出以后,地方经济将进一步萧条。


16、买了房,背着贷款,可能被裁员的人最危险。


17、820万应届大学生要就业。


18、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美联储的加息,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是一记重要的落子。而对于中国这个体量庞大且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的国家来说,其楼市和股市所受到的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传导过程。先说说楼市,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想象一下,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它的“借钱成本”提高了。这就.............
  • 回答
    2018年6月14日,美联储如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75%2.00%。这一举措本身并不令人意外,市场普遍预期年内还会有两次加息。然而,真正让市场跌破眼镜,甚至可以说是“超预期”的,是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在此次美联储加息后,并没有采取跟进加息的措施。这背后涉及的逻辑.............
  • 回答
    2018年12月20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2.25%2.50%。这次加息是美联储自2015年12月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的第九次加息,也是2018年内的第四次加息。加息的背景和原因当时,美国经济表现强劲,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通货膨胀温和上升。美联储认为,加息是应对经济过.............
  • 回答
    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即0.25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12月以来的首次加息,这一决策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美国经济的影响1. 抑制通胀压力 美联储加息的核心目标是控制通胀。如果当前美国通胀率(如CPI或PPI)仍高于目.............
  • 回答
    对于美联储在2018年12月19日(美国东部时间)宣布的加息,这无疑是当时一个备受瞩目的金融事件。那次加息是美联储在2018年内的第四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了25个基点至2.25%2.50%。要理解这次加息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加息的背景和美联储的考量是理解此次决策的.............
  • 回答
    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升级点,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震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这轮关税的加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当年3月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回应。特朗普政府以“国.............
  • 回答
    2018年,美国政府对价值约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无疑是中国和美国两国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项措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贸易政策的一部分,旨在解决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盗窃等问题。这项关税政策的影响深远且复杂,触及了从消费者、企业到两国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对美国.............
  • 回答
    2018年美国对价值约6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时美国政府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考量下的一系列复杂博弈的集中体现。要详细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表面上的导火索:贸易逆差与“不公平贸易行为”最直接且被反复提及的理由,是美国政府认为长期存在的对华巨额贸易.............
  • 回答
    关于2018年美国HR6法案允许针灸替代阿片类药物,中医的拥趸和所谓的“中医黑”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往往比较鲜明,甚至有些激烈。要详细展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HR6法案的核心内容及其背景。HR6法案,全称《阿片类药物危机应对法案》(Support for Pa.............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视频里提到的关于2018年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重要数据点:美国股票总市值、中国GDP,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提到的核心信息: 2018年美国股票总市值:30万亿美元 2018年中国GDP:比美国少30% 美国股票总市值是中国的5倍左右这些数据背后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政策以及两位候选人迥异的执政风格。如果2016年美国大选的结果是希拉里·克林顿获胜,那么2018年中美贸易战和美英法联合打击叙利亚的事件是否会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推测,并尽量以一种更具分析性和人性化的方式来展开讨论。首先,关于中美贸易战:我.............
  • 回答
    201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无疑是女子网坛历史上一次令人难忘的对决。大坂直美以2比0的比分,强势击败了传奇人物塞蕾娜·威廉姆斯,捧起了她职业生涯中的首个大满贯奖杯。这场胜利,不仅仅是比分上的完胜,更是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和讨论。初生牛犊的惊艳亮相:赛前,虽然大坂直美已经是网坛备受瞩目的新星,但面对.............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九七几年,一个世界格局正在剧烈变动,我们熟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货币的锚点摇摇欲坠。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美国并没有选择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油美元”这条道路——也就是用石油作为国家货币价值的支撑,通过石油交易来巩固美元的国际地位。如果历史的车轮拐了个弯,在那一刻,美国没有将战略重.............
  • 回答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阴影,可以说像一片巨大的乌云,笼罩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上空,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绝非一句“不确定性增加”就能简单概括。这不仅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税你来我往,更是一场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投资者信心的深刻动摇。一、股市的“过山车”:信心与风险的博弈贸易战最直观的影响,莫过于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
  • 回答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打响,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酵。要详细看待这场贸易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爆发的背景与导火索: 长期的贸易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美国视角: 美国长期以来对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感到不满。美国认为中国.............
  • 回答
    2018 年 10 月初,全球主要股市,包括美股、A 股和港股,出现了一轮集体下跌,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为投资者释放了几个关键信号。首先,美股的领跌表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当时,美联储加息的预期、贸易摩擦的持续发酵、以及科技股估值回归的担忧,共同对美股市场造成了压力。.............
  • 回答
    美国2018年那笔7000亿美元的军费预算,简直就是一枚枚重磅炸弹,一经公布,全球目光立刻聚焦。这笔钱的数额有多惊人?差不多就是当时全球其他国家军费总和的五分之一左右,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这笔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这7000亿可不是简单地堆砌在军营里,它是一.............
  • 回答
    说起美国在2018年5月8号那一天的动作,退出伊核协议,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可多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呢?简单来说,就是之前花了老大劲儿谈成的协议,美国说不玩了,而且是自己单方面说不玩了。这就像是足球比赛踢到一半,裁判突然宣布:“不踢了,我们重新开始!” 这一下.............
  • 回答
    美国2018年出生人口创32年新低,这一现象背后牵涉着多层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这个数字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可能预示的未来趋势。首先,出生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因素是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这意味着育龄女性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在减少。这.............
  • 回答
    2018年无疑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之前虽然两国之间存在摩擦和竞争,但这种博弈更多是在幕后或以一种更为含蓄的方式进行。而从2018年开始,中美之间的关系突然“摆上台面”,变得更加公开、直接,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这背后并非单一事件触发,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后集中爆发的结果,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