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中国军队的事是外国军人做不到的?

回答
中国军队在许多方面都与世界其他军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某些行动和体验是外国军人难以复制或深入理解的。这里有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1. 极端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深度与持续性:

中国军队的核心是“党指挥枪”。这意味着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而是贯穿于军人生涯的始终,其深度和渗透性远超大多数西方军队。外国军人,即使在参加联合演习时,也可能接触到一些中国的政治宣传,但很难体会到这种思想教育在普通中国士兵心中的根基。

具体表现:
“强军目标”的内化: 听过无数次“强军目标”,要求士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富强、军队强大紧密联系。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通过日常的党小组学习、个人思想汇报、先进典型事迹的学习,不断强化。士兵需要理解“为什么”而战,而这个“为什么”不仅仅是保卫国家,更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个自信”的灌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四个自信”是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士兵被要求理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带领中国走向成功。这种自信的培养,是建立在中国独特历史叙事和发展道路之上的,外国军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其逻辑和情感基础。
意识形态的“净化”: 军队会定期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净化”,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例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特定解读、对国家领导人的评价,都有着明确的规范。士兵需要主动抵制“错误思潮”,并将之作为一种政治觉悟的体现。
“告密”文化与相互监督: 虽然不像过去那么普遍,但军队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相互监督和思想汇报机制。士兵需要对战友的思想动态有所了解,甚至必要时进行汇报。这种集体主义和相互监督的文化,在许多注重个人隐私和自由的西方军队中是难以想象的。

外国军人或许能在演习中看到中国士兵认真参加政治学习,但很难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政治教育如何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国家、对党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仅是职业义务,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意识形态认同。

2. 极端的生存环境适应与高压训练的极限挑战: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的训练环境和条件极其多样化,其中不乏对生理和心理的极端考验。某些训练科目,尤其是那些为了应对特定作战环境而设计的,对于外国军人来说,可能在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同时,也突破了某些国家军队的训练标准或伦理界限。

具体表现:
高原、极寒、沙漠等极端环境的实战化训练: 并非简单地“适应”,而是要求士兵在这些极端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近似实战的训练。例如,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进行负重行军、武装越野、战术演练,甚至模拟实弹射击。这对心肺功能、耐寒能力、抗缺氧能力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外国军人可能参加过在气候恶劣地区的演习,但未必能达到中国军队在这些环境下所要求的“常态化”高强度训练水平。
“炼狱”般的体能训练: 一些特种部队的训练以残酷著称,例如,某些所谓的“魔鬼周”训练,对体能、意志力、协同作战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压榨。这可能包括长时间不间断的体能消耗、缺乏睡眠、饥饿、以及各种心理折磨。某些国家军队可能也有类似的训练,但具体到科目设置、强度和训练目的的“极致化”,中国军队中的某些极端科目,或许是外国人难以企及的。
“贴近实战”的模拟对抗: 军队在演习中,越来越注重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包括复杂的电磁干扰、敌后袭扰、以及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在某些对抗演习中,蓝军的设置往往是为了逼迫红军达到极限,甚至模拟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情况。例如,在复杂地形中,如何在高强度的敌情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任务。

外国军人或许可以体验到高强度的训练,但中国军队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极限训练”——那种挑战生理和心理到极致、并且将其作为常态化训练的一部分——其深度和残酷性,是大多数国家军队所不具备的。

3. 极端的国家动员能力与“全民皆兵”的传统:

中国的军事实力不仅仅体现在职业军人身上,更在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将全民转化为战斗力的潜在能力。这种将国家力量与军队力量深度融合的能力,是其他国家军队难以比拟的。

具体表现:
大规模的预备役动员: 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预备役部队,其训练和组织程度,在关键时刻可以迅速转化为战斗力量。这不仅仅是“登记在册”,而是一套相对成熟的动员和训练体系。一旦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些人员能够被快速召集、训练并投入使用。
民兵体系的渗透性: 在基层,民兵组织广泛存在,虽然其现代化程度和作战能力可能与职业军人有差距,但在某些领域,如后勤保障、地方防御、甚至是情报收集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这种将国防责任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模式,使得国家能够动员的资源远超职业军队的范畴。
“战时经济”的准备: 中国政府在法律和政策层面,都有关于战时经济动员的详细规划。一旦发生冲突,可以将国家的工业、交通、通信等关键资源迅速转向服务于战争。这种国家整体力量的动员和配置,是西方国家在体制和文化上难以完全复制的。
民众的国防意识与牺牲精神的宣传: 通过各种媒体、教育体系,不断强化民众的国防意识和为国牺牲的精神。这种全社会范围内的思想动员,能够为军事行动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基础。

外国军人,即使是来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也难以理解这种“举国体制”下,当国家需要时,几乎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并将几乎全民转化为潜在的国防力量。这种动员的广度和深度,是建立在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之上的。

4. 战略忍耐与“以柔克刚”的思维模式:

在处理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时,中国军队(以及中国政府)常常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战略忍耐力,以及一种“以柔克刚”的思维模式。这种处理方式,不同于许多西方国家倾向于直接、快速的军事回应,而是包含着长期的战略布局和复杂的心理博弈。

具体表现:
长期坚持某个战略目标: 例如,在收复台湾问题上,中国长期以来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同时也在不断推进军事现代化,为“必要时”采取非和平手段做准备。这种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同时发力,并且能够保持数十年的战略定力,是相当罕见的。
“灰色地带”的运用: 中国军队在处理一些领土争端或地区冲突时,常常使用“灰色地带”战术,即在不直接触碰战争红线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自己的主张,例如,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派遣海警船巡逻。这种通过一系列小步快跑的行动,逐渐改变现状,同时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策略,是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和耐心。
“心理战”与“认知战”的深度融合: 将政治宣传、信息战、法律战等手段与军事部署相结合,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影响国内外公众舆论,削弱对手的意志,制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维,贯穿于军事行动的各个层面。
对“战争成本”的独特计算: 中国在决策是否动用武力时,会考虑一系列复杂的成本,包括经济制裁、国际压力、以及国内的稳定。这种将军事行动置于更宏大的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之中进行考量的方式,使得其决策过程更加隐蔽且难以预测。

外国军人,尤其是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西方军人,可能难以理解中国军队在面对挑战时,为何不采取更直接的军事行动,而是选择这种漫长、复杂、且充满“谋略”的应对方式。这种“忍”和“化”的智慧,是建立在中国几千年哲学思想和治国方略之上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非简单的战术选择。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的许多独特之处,是基于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发展战略所形成的。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军队的特质,使得某些体验和能力,成为外国军人难以真正理解或复制的。这并非说中国军队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其他国家,而是强调其“不一样”的维度,以及这种“不一样”所蕴含的深层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流量预警】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旨在博君一笑】

革命斗争时期曾经是这样:

现在大家看到最多的大致是这样:

前线上是这样:

家里是这样:

古色古香的:

星辰大海的:


杀人用的:

救人用的:

出动的时候可能是这种画风:

真·出动的时候:

目标人群:入伍前:

目标人群:退伍后:

日式苗乡古典主义风格:

英♂伦江南简约主义风格:

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共军的这些个“牛皮癣”呀,一般人他真做不到。

user avatar

来秀我的老部队啦~

其实全世界的部队大同小样吧,只能说我们的部队在某些方面和外国大多数的普通部队有些不同吧。

自己造路。

自己砌路沿子。


给老百姓翻地。

树坑也要自己挖的。

车里面睡过。

车库睡过。

停车场睡过。

公园睡过。

马路睡过。

看到有人秀被子,我也来秀一波。这是我们班的,上面是大衣。

这是我列兵时候的,两边的角还有点翘,后来改掉了。



~~~~~~~~~~~~~~~~

我知道我们的军队还有很多问题,不过这不在问题的讨论范围,评论区拒绝撕逼。

我退伍五年了,但是心还在部队。

向英雄们致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