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中国人觉得很辣眼,但外国很流行的装修风格?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我们国内,有些装修风格确实会让不少人觉得有点“辣眼睛”,但转头看看国际上,却又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这里面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有些是因为审美观念的演变。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写得自然点。

1. 工业风(Industrial Style)的极致化

说起这个,国内很多年轻人也很喜欢,但一旦玩得比较“野”,有些人就会hold不住了。

国内的“辣眼睛”点: 很多人觉得工业风就是“裸露”:裸露的砖墙、水泥墙、金属管道、横梁,再加上做旧的家具、大面积的金属质感。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显得粗糙、廉价,甚至像个未完工的工地,缺乏家的温馨感。尤其是那种刻意做得很粗犷、很多刮痕的墙面处理,国内长辈们可能会觉得:“这墙还没刷完吧?看着就脏兮兮的。” 或者说:“这管道露着多不安全啊,万一漏水怎么办?” 还有那种铁艺的、黑乎乎的灯具和家具,如果家里其他元素跟不上,会显得非常压抑和冰冷。

国外流行的原因和表现: 在国外,尤其是在一些老工业城市改造的项目中,工业风被赋予了历史感和故事感。那种裸露的砖墙,可能承载了上百年的历史;露出的管道和梁,是建筑骨骼的展示,反而有种原始的力量美。他们更注重材质本身的质感和搭配。比如,粗糙的原始砖墙,会搭配光滑的皮质沙发、现代感的金属灯具、温暖的原木元素,形成一种“粗中有细”、“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

具体表现:
大面积水泥、混凝土墙面: 不只是简单地刷成灰色,而是保留混凝土本身的纹理、甚至是模板的痕迹,这种未经修饰的质感被视为一种高级感。
裸露的金属管道和电线: 在国外,这些不再是隐藏起来的“污点”,而是成为装饰的一部分,比如黑色的金属管道作为灯具的支撑,或者暴露的电线被设计成有趣的造型。
做旧复古家具: 磨损的皮沙发、斑驳的木桌,这些“缺陷”被视为时光留下的痕迹,非常有味道。
工业风的灯具: 大型金属吊灯、裸露的灯泡、轨道灯等,这些在国外往往是空间视觉的焦点。

可以说,国外对工业风的理解更深层,更注重材质的本身美以及历史的沉淀感,而国内很多时候是模仿了表面形式,容易流于粗糙。

2. 复古风(Vintage Style)的混搭与大胆色彩

复古风本身在国内也挺流行,但国外的一些复古混搭,那种“用力过猛”的色彩和元素组合,确实能让一部分人觉得“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国内的“辣眼睛”点: 国内的复古风,很多时候是倾向于民国风或者欧式古典,相对比较温和。但一旦涉及到国外那种大胆的复古混搭,比如上世纪70年代的撞色、花卉图案、夸张的家具造型,就会让很多人觉得“太花哨了”、“太土了”、“颜色乱七八糟的”。尤其是一些老物件的堆砌,如果没有精心挑选和搭配,很容易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整体感,甚至有种“老旧杂货铺”的感觉。

国外流行的原因和表现: 在国外,复古风的流行更强调个性表达和对过往时代的致敬,而且他们对“混搭”的接受度非常高。他们喜欢从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家具、装饰品中提取元素,进行大胆的组合,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充满个人色彩的空间。这种风格往往不是为了“看起来贵”或“看起来有品位”,而是为了“看起来舒服”、“看起来有趣”、“看起来有故事”。

具体表现:
大胆的色彩碰撞: 例如,明亮的橙色沙发搭配湖蓝色地毯,或者用亮黄色的墙面搭配复古的绿植图案壁纸。这种撞色在国外被认为是活泼、有生命力的。
不同年代的家具混搭: 比如,一张法式古典的边桌,配上一把造型夸张的80年代摇滚风椅子,旁边放着一张现代简约的灯。
夸张的图案和纹理: 大面积的花卉壁纸、几何图案地毯、丝绒材质的家具,这些元素在国外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而且运用得相当巧妙。
淘来的古董或二手家具: 很多国外设计师喜欢去跳蚤市场淘旧货,将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物品融入现代空间,让家更有“人情味”。

这种风格的灵魂在于对旧物和色彩的自信,以及一种不拘一格的艺术品味。国内很多人在审美上更偏向于“和谐统一”,对这种强烈的对比和混搭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

3. 极简主义的极致反向——装饰性超强的“Maximalism”

在我们这里,一提“极简”,大家脑子里都是白墙、原木、少量家具。但国外有个反方向的潮流,叫“Maximalism”,中文可能叫“繁复主义”或者“极致主义”,那叫一个热闹,能让很多人瞬间“社恐”。

国内的“辣眼睛”点: 想象一下,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油画、版画、照片、挂毯,地板上铺着色彩鲜艳、图案复杂的波斯地毯,沙发上堆满了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靠垫,茶几上摆满了各种古董摆件和绿植,甚至天花板上还有装饰性的石膏线条。这种风格,在国内很多人会觉得“太乱了”、“压抑”、“眼睛都不知道往哪放”,更别说“风水不好”的说法了。感觉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在争夺你的注意力。

国外流行的原因和表现: “Maximalism”的流行,是对当前极简主义审美的一种反叛和补充。它不是乱堆乱放,而是 有意识地、有策略地进行“堆叠”和“叠加”。它的核心在于“多即是美”,通过色彩、图案、材质的丰富性来营造一种充满活力、个性、甚至有点戏剧性的空间氛围。这种风格通常出现在有艺术气质、喜欢收藏、或者想要打造一个非常具有个人印记空间的人家中。

具体表现:
色彩的层叠与碰撞: 深邃的宝石蓝墙面,搭配孔雀绿的丝绒沙发,再加上橘红色的地毯和黄铜色的灯具,这种色彩的组合虽然大胆,但在专业设计师手中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图案的叠加: 花卉壁纸搭配条纹窗帘,几何图案的靠垫放在带有东方韵味的丝绸沙发上。
材质的多样性: 皮革、丝绒、棉麻、金属、木材、陶瓷等各种材质以最直观的方式碰撞在一起。
“画廊式”的墙面装饰: 将艺术品、照片、镜子等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密集地挂在墙上,形成一面“画廊墙”。
大量的装饰性摆件: 古董花瓶、陶瓷雕塑、水晶摆件、绿植盆栽,这些元素被精心挑选并陈列,成为空间中的“亮点”。

这种风格的关键在于 “平衡感”和“个人风格的注入”。虽然看起来“满”,但其背后是对色彩学、构图、以及自身审美的深刻理解。它传递的是一种“我家就是我的艺术馆”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国内很多人习惯了“留白”,对这种“用力过猛”的装饰可能会觉得有点接受无能,但不得不说,一旦玩得好,效果确实非常惊艳且充满个性。

总的来说,这些风格之所以在国内有些人觉得“辣眼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传统审美更倾向于含蓄、内敛、和谐统一,对“过犹不及”的界限比较敏感。而国外一些流行的装修风格,则更鼓励个性释放、大胆尝试,以及对不同文化和历史元素的融合与创新。随着大家接触的文化越来越多,审美也会越来越多元化,也许过几年,我们再看这些风格,就不会觉得那么“辣眼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ission风格,Santa Barbara风格,中国土豪会觉得这家吃救济。

user avatar

中国这么多人……非要说哪个风格能让14亿群众集体啐唾沫,实属太难。

我只能有的装修风格,我个人不反感,但身边人都纷纷表示遭不住。

就是乔布斯家这款:

看起来像个客厅,几乎算是家徒四壁,跟刚让鬼子扫荡过一遍似的。

我当年问过不同年龄段的人,纷纷黑人问号脸:就这就这?这也叫家?

但挡不住我自己喜欢。因为我在家一旦有事琢磨,屋子里固定的物件,我看一眼就会被扰乱心智,挺烦的。所以有时候心里事越多,我越乐意找个操场,坐在水泥看台上抽烟去。

以后我打算早晚有一天,起码把家里一个房间给弄成这样式儿的试试,面壁参禅,万一能暴击出来一带哲学家呢对不对?

后来我在网上看了一卡戴珊家的片子,巧了,竟然是异曲同工的调行。

你看内个破水泥池子,这要不说出来是她家,都得以为卡戴珊到铁岭巡回演出,顺便找了一样板间式的东北澡堂子兼职当搓澡阿姨了……

你别说,这身板子搓澡,稳拿优秀员工。

玩笑归玩笑,看见乔布斯家的空灵,以及卡戴珊家的侘寂,我悟出一道理:

在国外,越踏马的有钱人家,屋里家伙什儿越少!

大概因为这帮富人有俩观念:

一是“劳资这种妙人儿,只应天上有,人间几回得?一般般的凡品我看不上,往家里搬一件都算我输”!

二一个是“劳资这种老资本人儿,想要什么随时买得起,往家里囤?瞧不起谁呢搁这?”

再反观现实生活,果然诚不我欺!

你们都回忆回忆,是不是周遭越是离贫困线近的群众,往往家里头物件堆的满满当当?正是因为不富裕,所以看什么都是好货,什么都舍不得扔。

因此

尽管这类风格不受待见,但这种毛坯房仍是我个人奋斗目标之一。

一来,既然回家了,要的就是个满堂睥睨的牛逼劲头儿!

二来,国内房太贵,大部分人一辈子买一套就到头了。我也得时刻提醒自己,既然早晚得住在内个小盒里,不如先弄个大盒把自己个儿活体装起来适应适应,免得到了换小盒住内天,一看里头连床都没有,抑郁了,睡不着觉,那得多苦恼鸭……

水泥盒下死,做鬼才风流!哈哈哈哈哈呜呜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