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
以前看电视,警察出去抓坏人,大部分都要打开警报鸣笛。
当时就想,这也太傻逼了吧,警车鸣笛不是提前告诉犯罪人,好让其逃跑吗?
后来有一次我一个女性朋友和我讲了一个事。
有次她下夜班回家,在经过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时,曾遇到过两个拦路抢劫的。
两个抢劫的劫完钱,又想劫色,虽然事情过去了很久,但听她讲起,能深深的感受到当时的她是多么的绝望。
就在两个劫匪要对她实施暴行时,突然从远处传来警报声,劫匪听到警报声,以为是我这个朋友报的警,留下几句狠话,就匆匆逃跑了,我朋友也算逃过一劫。
其实那天她根本就没报警,那天的警报是警察去处理一件打架斗殴事件,碰巧从那经过。
她告诉我,以前她也觉得警察老远就开警报鸣笛特别傻逼,可是经过那件事之后,她在也不那么认为。
其实警察出警时拉警报鸣笛,主要是起到优先通行的作用,提醒社会车辆避让,还有对想要违法犯罪、正在违法犯罪、已犯罪人员的一种震慑。
因为减少对于无辜者的伤害比捉到一个罪犯更重要。
可能大部分人都觉得出警拉警报鸣笛很傻逼,但对于那些处于危险中的人,可真要称之为天籁之音了。
打波广告,自己新开的淘宝店,喜欢包包的可以点进去看看。
(多图预警)
话说,电视剧里有很多一直让大家很不理解的情节设计,比如说大吵大闹,大吼大叫,误会,撕X,几个人围起来吵架(这种在港剧里叫「大龙凤」)……简单概括就是能不说偏偏要说出来,就当大家没长眼睛,能小声说的事情一定要吼出来,就当大家全都耳背,声高八度尖声嘶吼,而且一吵就大半集,让人十分想快进……看上去这种情节设计是非常蠢的,但其实不然。
大家想想,电视剧的观众多半都是家庭主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电视机里面不闹出点动静的话,那该多寂寞啊。
而且主妇们事情很多的,起床就开始忙,做早饭,打扫清洁,洗衣服,收拾屋子,准备午饭……等等,做家务的时候,很容易就没有看到电视,所以很多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就是为了确保主妇们在没有看电视机的时候还能知道里面到底在演什么。
打个比方。
「我恨你」完全可以用一个恶狠狠的眼神表现,比如:
但要是正好在低头扫地,那主妇就错过了这个关键的矛盾激化的情节,接下来就看不懂了,就会弃剧。
所以为了防止主妇弃剧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我恨你」就一定要像这样:
啊,我的小心脏。
总之一定要确保大声,要让八百米外的主妇都能听见这句关键的台词。所以嘴张得大是必要的,越大越好。
以此类推,「哭泣」不能像这样:
默默流泪是不行的,主妇正在晒衣服,鬼知道你在哭。
应该是:
「委屈」不能像这样:
嘴巴撅再高有什么用?应该是:
或者:
「震惊」不能是这样:
眼珠子瞪掉下来也没用,而应该是:
「离别」不能是这样:
意境美是美了,但也没用。应该是:
「痛心」不能是:
而应该是:
「质问」不能是:
应该是:
「点赞」不能是:
应该是:
「崩溃」不能是:
有的演员只是表情痛苦地抓住自己头发揉半天,或者做出无语问苍天的样子,这是不够的。
一定要一边大叫「啊——」一边砸东西,闹出很大的动静,
首先在听觉上冲击观众,然后再带给她们视觉上的震撼,
吸引她们放下手里的家务活看下去。
(如果电视闹出的动静能让主妇们放弃干家务,那可是至高无上的成功,可以以此评判电视剧的优秀程度)
正确的示范:
或者:
总结以上就是,微小的细节一定要放大几百倍,能说出来决不憋着,能大声决不小声,只有用这样走身的演绎方式才能牢牢地抓住主妇观众这一庞大的电视剧受众群体。
除此以外,还有比如很多剧的剧情为什么那么拖沓,为什么一个人死了大半集还没断气,为什么一个误会要吵半个小时说的全是废话……等等,这些全都是为了照顾到忙碌的主妇们,方便她们在做完饭/洗完碗/哄好孩子等等之后再看向电视机时,还能把半个小时之前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上来。
大家以后再看剧的时候可以用心体会,其实你们认为的所有的槽点都未必是槽点,也许背后都包含了精妙的设计,看不懂是因为你太外行,图森破。
所以马景涛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梅花三弄》为什么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电视剧,为什么家庭剧、婆媳剧能够称霸港台剧又横扫内地剧,这与幕后主创、编导演员们细心揣摩受众需求、充分研究受众感受、分析受众群体的观剧习惯是分不开的。向他们致敬!
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百个不为人知的理由,但总结起来,其实唯「用心」二字耳。细节决定一切。
请大家以后再也不要认为这种剧蠢了。
法律上的程序正义。
很多遵循程序正义得出来的判决结果会让不了解它的人喷饭,但程序正义确实是人类所能找到的最能接近正义的一条道路。
吐槽一个……
以前企业老生产线,98年上的……
现场设备上的本地开关原配是西屋电器的,很大一个外壳,拆开后盖一看,核心部件占的地方还不到40%,当时觉得美国佬有点傻,做那么大的外壳没必要啊,又浪费钱,又浪费空间还丑……
后来因为那种开关停产了,坏了的就陆续换成国产某品牌,核心部件差不多构造,外形小巧紧凑,节约空间还漂亮……
直到本地开关坏掉我自己去参与维修时才发现……
西屋的开关,我只拆开后盖就能操作……
国产某品牌开关,我不把开关整个拆散我没办法操作……
因为……我TMD无法拧螺丝……
…………
PS:西屋开关外壳里多余的地方刚好能容纳一个小型电工起子……
人性化设计!!!
事实上同时处理其他吸管饮料也没有问题。
高速公路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弯道,而且许多都是人为设置的。
表面看对驾驶不利,其实是有利于安全驾驶的。
以前老吐槽高速公路上弯道多,还骂过这个设计,后来才知道其中的缘由。如果不这么设计,每年高速事故不知要翻多少倍。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诗经》里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句话形容周代的路况非常好,就像磨刀石那样平整,如离弦之箭那样笔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道路平坦笔直,觉得这样行驶车辆才会安全快捷。
然而,现代人修建高速公路时,可不能参照周代的标准。许多国家对高速公路的直线路段长度加以限制,一般规定直线段跨段不超过设计每小时行车公里的1/40—1/20。如一段高速公路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这条公路的直线路段长度不能超过3公里至6公里。我国的北京至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全长152公里,弯道就有33处之多,其中有十几处弯道是故意设置的。有些国外高速公路弯道设置得更多,美国加州的一段200公里的高速公路,竟然有50多处弯道。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弯道?这不是有意浪费材料、延长路程、制约车速吗?
情况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科学研究表明,在过于平坦、笔直的路面上高速行车极易发生车祸。首先,发动机的声调一成不变,驾驶员开一阵车后,会因缺乏感官刺激逐渐产生精神疲劳,昏昏欲睡,速度感和快速反应能力会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再者,从眼睛的视觉特性来看,如果汽车司机长时间地注视着无限远方,会产生一种视差,把近处的东西看成是远方的东西,医学上谓之“空虚近视”,对安全行车极为不利。同时从心理角度来看,过于平坦笔直的道路,也会让人产生心理懈怠,诱发“飙车”欲望,有了弯道后,司机不得不减速行驶。你也许已注意到,车辆从高速公路下来都一律经过一段弯道,车辆缓慢地沿着弯道顺从而下。这段弯道就是对驾驶人员的安全引导,防止车辆下高速路后时速过快而诱发安全事故。综上所述,“弯道”的作用就是“逼”你注意力集中、大脑清醒、反应敏捷和车辆限速,从而减少车祸的发生。
这世界上,人人都爱走顺路直路,殊不知顺路直路走多了,也会诱发危险和事故。看来,走走弯路也是一种必要,它至少能让我们保持冷静谨慎、兴奋清醒的状态,减少麻木、懈怠和冲动所造成的危害。
我来说个妹子们肯定不知道的设计吧。
前不久在某个酒店赴宴,酒过三巡,人有三急。告了个罪出来嘘嘘。然后我发现酒店的小便池是这样的:
没错,有只苍蝇!
男同胞们应该能够理解,这种微妙的感觉。
于是我掏出了我的敏感词,对准了这只苍蝇,准备怒而将之射飞。
自然地,我的敏感词都射向中心处,自然地,尿液溅射的也就少了。
你没猜错,这只苍蝇其实是卫具生产商故意蚀刻上去的。乍一看这个设计很蠢,增加了成本不说,加个苍蝇还让人恶心。
但是精妙的地方就在这里了。这个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男性的微心理,有意刺激男士只对准一个方向”射击”,”将苍蝇活活冲死”,从而避免尿液四处横流。
搜索了下,这个设计在国外也被使用:
仔细看,苍蝇变成了苍蝇形状的黑色轮廓,蚀刻在陶瓷上。这诱使人们瞄准。如果一个男人看到一只苍蝇,他会瞄准。“小便池里的苍蝇”这项研究发现(外国科学家也是够无聊的),由于这只蚀刻苍蝇,飞溅出来的小便减少了80%。大大降低了清理的难度。
其效果比任何素质教育、标语宣传,人员劝诫都好。
抓住心理,引导目标,调整过程,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想,只要能做到这些,即使是看起来很蠢的设计,其实都是精妙无比的吧。
四两拨千斤,这里面的用户体验真是有大学问啊~
下面是广告可跳过:
原创码字不易,欢迎关注我的原创公众号:苏旷旷写字的地方(skkxzddf)
魔幻时代,值得记录,不定期带给你一点思考
(希望最后这个广告不要引起你反感QAQ)
有一个困扰了几年的问题,查了资料终于得到了解答
当年在南京上班的时候,每次坐地铁从电梯出来,总感觉扶手的履带比踏板要快一点,从上电梯的一刻起扶着扶手,我的手在与身体平行稍微靠前的位置,手臂还是弯曲状态,等到了电梯结束的时候,放在扶手履带上的手,就移动到了很靠前的位置,手臂已经呈伸直状态。
当时是以为这个是设计上的疏漏,猜测扶手履带和踏板是独立运行,踏板上站了人,所以慢一点。
后来去了上海、西安、北京、广州、武汉、天津、杭州、合肥(基本上全国各地)出差,发现每个地方的电梯扶手都比踏板要快。
后经过资料的查询,原来自动扶梯的国家标准GB 16899-2011 5.6.1规定扶手带比梯级快(0~+2%)。扶手带和梯级是各自独立的驱动系统,该条款应该是根据各种年龄的人对手和身体相对位置的不同而保持平衡的能力测试的结果制订的。
这样的要求是为了防止乘客在手握扶手时,因为扶手带的速度滞后于梯级或踏板的速度,而造成人体后仰而发生意外情况。原因是人手臂的生理结构可能在扶手带滞后时向后移动而锁住关节,使手无法及时松开扶手带,进而带动乘客后仰跌倒,曾经因此发生过事故。
看到这个题目,我脑中蹦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它,一项大概让所有机器人和大部分人类都痛恨的发明:验证码。准确地说,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广义的验证码-CAPTCHA,而是reCAPTCHA)
说它看起来很蠢我想大家都会同意吧,第一,丑;第二,原理看起来简单粗暴,一点不“高级”。
那为什么又说它精妙无比呢?
先从CAPTCHA说起吧,这是"验证码"的英文名,然而它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单词,而是一个缩写,什么缩写呢?深吸一口气,跟我念:
"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
翻译成中文就是"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图灵测试",一下变得高大上了有木有?
相比于图灵测试,在CAPTCHA中,人类和机器的角色其实是互换了的,所以它其实属于一种反图灵测试(Reverse Turing test),显得更高大上了。
典型的CAPTCHA就是像下图这样,给你一张包含扭曲文字的图片,再给你一个文本框用来输入。
接下来就轮到我们的主角Luis von Ahn大神出场了,CAPTCHA这个名字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出生于1978年,2000年在杜克大学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随后就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
2003年,他和几个人一起提出了“CAPTCHA”这个提法,但验证码本身是由其他人在更早的时候发明的。
验证码虽然显得又“丑”又“蠢”,但在区分人类和机器这件事上非常有效,所以从被发明开始,每天都在被全世界的网站成千上万次的使用,防止恶意的攻击、注册、刷票、抽奖等等。
Louis大神就想了,每天有这么多人要一遍遍地去识别一串串字符,能不能把这些脑力、时间利用起来、集合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
于是,2007年,他创立了reCAPTCHA。
跟CAPTCHA相比,reCAPTCHA看起来区别并不大,如图:
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待识别的单词从一个变成了两个,然而这恰恰是reCAPTCHA的玄机所在。
这个玄机就是,两个单词中的一个,来自于某个真实文本的扫描,而这个文本,可能由于文本的年代/印刷质量或者扫描质量的关系,很难用OCR技术准确识别出来。
而reCAPTCHA做的事情,就是让每一个“挑战”这个验证码的人其实都当了一次“人肉”OCR,“帮助”电脑识别文本的内容。
读到这里你也许发现问题了,既然电脑都认不出来那个词是什么,那么它怎么知道你输入的对还是错呢?
2个单词中的另一个就发挥作用了,这个单词是reCAPTCHA知道答案的,如果这个单词你的输入是正确的,那么系统就认为你输入的另一个单词的也是正确的,当然,还会通过把词条分发给多人等办法来交叉验证保证准确率。
通过这种牛B的众包(Crowdsourcing - Wikipedia),reCAPTCHA在短时间内帮助纽约时报数字化了从1851年至今的所有文章,共计1300多万篇,非常完美地诠释了当时reCAPTCHA的slogan,"Stop spam,read books",也就是上面reCAPTCHA的截图中右下角的文字。
就问你,酷不酷,妙不妙?
“Stop SPAM, Read Books.”
SPAM和Books一并送上:
参考资料:
这个算不算,“荷式开车门Dutch Reach”。
原文来自:新荷兰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8a081569490cb972f000052/
如今马路上跑的各种车是越来越多,车来车往,一不小心就酿成事故。因开车门不当而导致的事故,十分常见,而且一旦发生,就可能是惨剧。最近一个被叫做‘ Dutch Reach ’的开车门方法在网上又火了起来。
虽然开车门只是个小小动作,却有着杀人的致命危险。开车时如何做,司机们往往了然于胸,但是很多人在开车门下车的那一瞬间就会忘记查看车外的情况贸然开车门,导致惨剧的发生。
最应该担心的是这种高速行驶状态下的情况,一旦有意外发生根本来不及反应! 一个个惨烈的事故让人触目惊心,开车门引发的悲剧,我们该如何避免?
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荷兰,是一个脚踏车比人口还要多的国家,因此道路上几乎随处可见脚踏车的踪迹,然而却很少有开车门而引发的事故发生。因为在荷兰这种据说是荷兰人发明的叫做 Dutch Reach 的开车门法是被广泛普及和使用的,从驾校里开始就会要求学员遵守这个开门法则。
荷兰的驾驶员们总是用距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车门,这是避免这种意外的最佳开车门方法,也就是左驾用右手开,右驾用左手开。
这个动作可不是随便做做的,当你换成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门时,你的上半身会自然而然地转动,头部和肩膀就会很自然地向外看。首先,眼睛会通过后视镜观察,然后转身的时候向后看,这一个完整的动作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无论后面来的是单车还是机动车。
如果用距离车门较近的那只手开门,驾驶会很自然的将车门直接往外推,没有查看后方来车的突发动作,很容易吓到后面的人,甚至引起严重的事故。
虽然许多国家都把安全开门的方法加入汽车考照的项目之一,不过仍有很多车主并没有严格执行。只需要转变一个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既不需要开销,又能高效解决和避免道路伤亡事件,何乐而不为呢?
Dutch Reach!你值得拥有!
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好,请一定要将这个开车门方式告诉更多人,愿马路上都能少点危险。快把这个开车门的方法分享出去,让更多人都知道吧!
日本的自行车停车系统。
第一次看到这个是在名古屋大学的门口,当时觉得好蠢:
这个门打开有个卡槽,把自行车放在卡槽上面
车就会被拖进去,你就可以走了。
当时觉得很蠢的理由是:
看到地面上在相隔几十米的几个不同的点都有停放口,我脑补了地底下看不到的画面,觉得这地下停车场怎么也有几百平米,还整的这么高科技,造价肯定不菲,为了这么几百块的自行车如此大费周章值得吗?
然后就又陷入了对岛国深深的忧虑中:嘿喂!别的国家可都是为了效率在拼命努力呢,大家都在搞互联网创业、make(我) it(要) a(赚) better(大) world(钱),你们还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这种除了“街道整洁”产生不了什么价值的事情上面。
这科技再黑也既不能卖给印度,也无法输出到非洲啊(这些自行车大国都跟我大天朝一样,觉得自行车乱停挺好的,整这个有毛用)。
回国后我专门查了一下这个自行车的停车系统才知道有多精妙。
首先,并不存在一个地下停车场,每个停车入口下面都是个独立的筒状容器(见下图),每个筒里可以交叉错落停200多辆车。取车的时候从刷卡,到车被从最远的位置调上来也只需要13秒。
来看看它的运作流程:
这是视频版:日本自行车停车技术
这就是同样是自行车大国,日本的街道边却几乎看不到自行车成堆拥挤的画面的原因。
建议天朝强制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领头羊们在中国各大城市自行车聚集点建造这种停车库,承担起社会责任来。
其实很多看似简单的设计,都非常有内涵,来看看你的设计悟性。
1.好好的凳子面为什么要有个圆洞?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圆洞,通常这种凳子都是好几个摞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个圆洞,凳子之间就成密闭空间了,哪怕你是大力士也很难分开
2.穿牛仔裤的时候总看到口袋里面还有一个小口袋,这个小口袋是干嘛的呢?
因为牛仔裤最早因为耐穿是作为工装裤出现的,那时候的淘金工人大多数都有怀表或手表,这个小口袋就是收纳手表和怀表的。
3.小时候以为橡皮一边粉一边蓝是为了配色好看
实际上蓝色的部分是用来清除钢笔笔迹哒
4.iPhone后面这个小孔原来其实是扩音器用来处理录音降噪的
5.运动鞋这两个小孔也不是为了透气,其实如果把鞋带绑在这个位置,会把鞋面收紧,运动的时候可以保护脚踝,下次可以一试
6.你买衣服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送一些多余的小布料,小编以前总以为这些小布料是让顾客更好了解衣服面料的。其实它的真正用法是你在使用洗衣粉或者漂白剂的时候,用来测试的,看看洗衣服的时候是否会有影响
7.笔记本充电器上都有一个圆柱体,是用来稳定电压?固定?
其实都不是,这个圆柱体学名叫做“铁氧体磁珠”,可以抑制电子电路中的高频噪音,是笔记本电脑充电时很重要的一个部件。
8.你是不是也以为意大利汤面勺有孔洞是漏勺的作用?实际上这个孔洞是用来测量面长的,怎么样,没想到吧~
自己悄咪咪买过一款,被它的高颜值吸引了,爱了爱了(=^▽^=)
★★★★★★★内容更新★★★★★★
1.牛仔裤上的小钉
三个钉子是用来加固线头防止开裂的因为这三个角落很容易在使用中开裂。
2.卷尺末端的小洞,有没有注意过盒尺的顶端也有个小洞
这个是用来固定一些小东西比如钉子防止滑落的。
3.鞋侧面的小洞
很多人以为它是用来通风的吧,其实这是用来控制鞋子宽窄的。
4.长柄锅的手柄上有个洞
锅子上的小孔是用来防止勺子上的汤不好处理的,其次还可以挂锅。
5.挂锁的底部有个小洞
这个小洞可以防止锁内部生锈和方便涂抹润滑油的。
6.键盘的F 和J 上面有凸起
这是用来你不看键盘也知道把手正确的放在键盘上用的。
7.药膏盖子上面的尖刺
这是用来刺破牙膏头上的那层保护膜的。
8.塑料杯盖
这个盖子是用来放置杯子的,可以防止水洒出来。
买一杯试试呦,反正我朋友投来不是羡慕,而是异样的目光(¬_¬)
9.糖果盖
上面的小凹槽是用来控制糖果数量的,一次一颗,不过我都是一次一把(=^▽^=)
10.易拉罐上的小环
上面的小眼可以用来卡住吸管
11.红酒瓶的压痕
瓶子底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这个是为了平衡在开瓶塞的过程中瓶子所受的压力,瓶子的侧面和底部都很脆弱。这些压痕能够将瓶塞的压力均匀分布在瓶子内部。
12.飞机窗户上的小洞
飞机窗户上的小洞,其实它是有用途的哦!
一是为了平衡气压
当飞机升至飞行高度后
这个小孔能够降低一定的机舱内外的气压差;
二是为了防止窗玻璃雾化。
感到有趣就点个赞呗੭ ᐕ)੭*⁾⁾
天价设计费
比如小米的新logo花了200万做出的效果是这样的
花了这么多钱,改成这样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应该是我上我也行
但其实,大企业转向是非常难的,一般大企业改logo都不可能脱离原有本身元素太多,这样会导致整个品牌形象毁掉。
那现在业务有需要改logo怎么办呢?比如小米这次改logo的内因是战略调整,增加了造车这一战略目标等。
找一个知名设计师,把你的需求告诉他,让他给所有人讲个好故事。
比如这次的设计师原研哉:
有没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从科技、生命、东方哲学、进化来解释这次“改了又没咋改”的设计,听起来就很有道理。
再加上知名设计师、天价设计费、改了又没咋改的设计,这些非常利于传播的点。引爆二次宣传。让小米这次logo的转型非常成功,全网皆知。
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想把改了logo这事儿让所有人知道并了解你的理念2000万都不够吧?
但原研哉做了这事儿用200万就够了
又改了logo元素、又讲了品牌理念、又引爆了宣传。这笔买卖太划算不过了。
所以说,设计的结果虽然重要,但有时候看谁来做和讲故事更重要。
说一件貌似有些跑题的事情ヽ(*·ω·)ノ
小区楼下有个小超市 有一天我发现所有的易拉罐饮料都是倒着放的 觉得很不理解 问店主 店主说 正着放容易落上灰尘 顾客买了再喝就会不卫生 顿时对这家店的好感度提升到正无穷大
绝对不吃棕色M&M巧克力豆的范.海伦(Van Halen)乐队。
原文来自此处:
snopes.com: Van Halen Contract Required No Brown M&Ms?美国著名重金属摇滚乐队Van Halen的演出合同中有此一条:演出后台必须提供M&M巧克力豆,但是绝对不许出现棕色豆。如有违反,根据合同,乐队可以取消演出。实际情形中乐队甚至会借此发飙,砸后台,主办方也只好承担所有经济损失。这一条款长期被媒体用来作为摇滚乐队耍大牌的典型例子,有传言指某次由于主唱在后台发现了棕色M&M豆,大发其飙地砸了后台,造成损失高达八万五千美元(当时是八十年代,八万五千还是不少钱)。Van Halen乐队对此从不回应。
多年以后,主唱David Lee Roth 在自传中揭示了这一无厘头条款的来由:Van Halen 乐队在当时是把大型摇滚现场演唱会推向高校及二/三线地区的先锋,由于常常会遇到没有处理过这种大场面的承办者,因此合同里有大量条款来确认演出承办者把场地,器材,工作人员安排等等细节都严格按要求准备好。合同里有成章成章的技术细节,包括场地的承重要求,各类出入口的宽度,电源要求,以至于插座的数量和插座之间的间隔。因此,乐队把棕色豆条款夹带在合同里,以确认承办方是否“仔仔细细阅读了所有条款”。David说:“如果我在后台的M&M里找到棕色豆,我就会立马知道承办方(十有八九)是没好好读完全部技术要求,我们肯定会碰上技术问题。某些技术问题绝对会毁了这场演出,甚至害死人。”
回到上文,八万五千美元的损失是怎么来的?某次在某大学体育场办演唱会,主唱来到后台,发现了棕色M&M豆,当即发飙,砸了后台化妆室,财物损坏大概值一万二。但实际上更糟糕的是,主办方没有细读演出演出场地的承重要求,结果整个舞台压垮(似乎是压穿)了体育场地面,损失高达八万多。
事后媒体的报道是,由于主唱看到棕色M&M豆后发飙砸了后台,造成高达八万五的损失...
有兴趣可以看原文:
snopes.com: Van Halen Contract Required No Brown M&Ms?----- 补充说明:感谢一夜之间两百多的赞。需要声明的一点是,关于棕色豆条款是特意设置的用来检测承办人的手段,消息来源主要是主唱本人。至今我也没有找到其他人(比如队友,经纪公司)的旁证。因此,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一条款确实是用来恶搞/耍大牌的,只是在事后David才创造了这种说法,为自己制造一种“貌似疯癫实在精明”的形象。但是这个反转确实是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合情合理。在某些商业课程里甚至引用了这一故事,作为运营管理的一个正面例子。
无耻个人宣传手段: 借这个热帖宣传一下另外两个我精心回答的答案:
女朋友说结婚的话必须买 10 万元的钻戒,该怎么办? - Fireman A 的回答 程序员的情趣在何处? - Fireman A 的回答做游戏的,说个事儿吧,朋友以前干过的。
商城里有个东西比较鸡肋,于是朋友把它标10块钱,实际买的时候只扣了5块钱,玩家以为是BUG,结果你懂的。
非原创,我只是互联网的搬运工
前一段时间热刷的3dm论坛更新的脏词屏蔽系统,自动把回复的“你妈”强制和谐成“我妈”,于是可以感受下画风
反伤自带伤害翻倍啊有木有!!
有道是3DM才华共一石,策划得八斗,程序员得一斗,论坛众基共分一斗!
高中物理竞赛集训,在北大物理楼,楼里有个厕所,门的正反两边都写着“拉”,事实上那个门也确实可以从两边拉开,一开始我和同学都觉得是装修的人智障写错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想进厕所的时候,被里边出来的人推开的门撞到了鼻子。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多么人性化的设计。
说起最蠢的设计,国外社区Reddit最近有个网友自发比蠢的活动火了。
活动源自我们平时很熟悉的“音量控制器”,就像下面这种。
看上去,这个小玩意似乎恒常如此,不会有什么额外的设计花头。
但几天前,Reddit上有人发了张动图,还配了一句话 “谁能制作最好的音量控件?”
由于这个贴子发在了一个叫“程序员幽默(Programmer Humor)”的板块,围观群众看了纷纷表示:
“你这个不行,看我搞一个更酷(蠢)的出来。”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比蠢大赛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昨天我们的作者毛毛王为此写了一篇名为《20个你无法想象的最赞(蠢)音量控制键》的文章,其中整理了20个在reddit上“最受好评”的设计方案,用动图展示给大家。
1. 想维持住音量?简单,一直点鼠标就可以了。
2. 心疼你的手腕。
3. 还是心疼你的手腕。
4. 沙漏中绿色的部分代表当前音量。
5. 学霸专场,请输入圆周率直到让你满意的音量。错了?那就归零重来吧。
6. 完美微调,强迫症的最爱。幸福的是:只能微调。
7. 利用坡度来调整小球的位置,这个好歹有一些可操作性。
8. 然后更变态的就出现了。
9. 这位老兄一定被注册页面折磨过。
“max(最大)”“你的音量必须是浮点型数据” “100”“你的音量必须至少有6位” “100.00”“你的音量必须包含至少一个字母” “100.00f”“你的音量必须包含至少一个大写字母” “100.00El”“你的音量不能包含特殊符号” “infinity(无穷大)”“你的音量已经提交成功”
10. “这个音量已经被用户XXX使用了,请选择其他音量”
11. “beat a dead horse”是一个美国俚语,意为“徒劳无功”。也算是对活动的善意吐槽了。
12. 玩过《百战天虫》么?看操作的时候到了。
13. 更富有“玄学”意味的操作 。
14. 在调音量之前,先买一个好鼠标吧。
15. 这个对操作要求很苛刻。当游标移到绿色部分时按空格可以增加5%音量,但如果按错了时机,就只能从来了。
16. 让我想起了色盲测试。
17. 这年头,调个音量也要看脸了。
18. 这个条并不能拖。
19. 用Excel实现音量控制,恐怕是这些方案中最靠谱的一个了。
20.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次引发这场比赛的作品吧。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这些问题哪里精妙了?明明只有蠢啊?
但是要知道,既然是“程序员幽默”板块,这些方案原则上都是用程序实现的,可不单单是做个动画那么简单。换而言之,表面上,这是一场晒蠢比赛,实际上,这是一场技术展示秀!
所以说这究竟是蠢还是精妙,就留给大家评价了。
关注公众号“游戏研究社”后发送以下关键词,可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神考据 | 科普 | 街机 | 任天堂 | 社长说 | 励志 | FC | 红白机 | 长鼻君 | 黄油 | 魔兽 | 塞尔达 | 巫师 | VR | 守望先锋 | 精灵宝可梦 | 阴阳师 | 行业 | 盘点 | 剧场 | 老四强 | 独翼神龙
当过消防员都知道,出动有两种,一是出警(真正去干活),二是拉动(领导检查出动时间)。
如何缩短出动时间是大家都认真考虑的事情。
一般利用不同的铃声次数表示不同的出动。
(每队情况不一样)
比如一声火灾,两声救援,(出动穿的衣服会不一样)三声领导检查等等(有些领导会亲自按,他可能会不知道该队的铃声规则,或者故意按成出警的铃声次数)。
还有就是在电铃按钮旁写明按铃方法,避免新手按。
我去过一个队,该队的电铃按钮位于一个普通电灯开关盒上,该开关盒有六个一模一样的按钮,其中一个是电铃按钮,其他的没有接通任何电路。据说是当年安装时,有个队员跟装修工人说『以后可能会装很多电子设备』,工人就给装了六个按钮的开关盒。
我问队里的好友怎么不改成只有一个按钮的开关盒,或者在电铃按钮上贴一个标签?
他说,领导检查时,如果想故意用出动的铃声来迷惑人。但他看到这六个按钮,不知按哪个好,就只好叫我们的队员来按。
我问,你不怕新手按错吗?
他回答,我们教新队员会说:如果实在想不起来是哪个就六个一起按!
我又问,你们就不怕领导六个一起按?
他回答,正常人看到这六个按钮的第一反应都是『万一按错了,不小心把通讯系统关了怎么办?』
。。。。。。。。
有评论说出了重点
正常领导,不会问显得自己业务水平不扎实的东西。。。所以,多数领导只会说,“去,小李,你按一下”,而不是“小李,按铃是哪个健?”
2019 五月二十二日 更新
最近找到了另外一个不错的设计,也和各位分享一下 请看下图:
大概翻译如下:
如果你受到了家暴,人口拐卖,性拐卖,苦力,暴力迫害(这并不是你的错)
不敢回家?需要帮助?我们会帮你!
撕下一条,交给我们任何一个工作人员,我们会私下会见你。
我知道我跑题了,不好意思。但是帖子反正也在了,给各位更新一下。
—————————分割线—————————
感觉有一点跑题,但是还是希望可以和各位分享一下
弗罗里达州那边有个酒吧 在女厕所里贴了一张告示:
如果你约出来的人和你网上约的那个人不一样,需要我们帮助的话 请到吧台点一杯Angel Shot(天使子弹,其实Shot是一小杯计量单位 但是这么翻译老帅了)
点了:
常温的AngelShot(Neat)- 酒保会把你护送到你的车里
加冰的AngelShot(with ice)酒保会帮你交一辆出租 并护送你上车
加青柠的AngelShot(with lime) 帮你报警
“我们会秘密帮你搞定的,不会很麻烦,我们都经历过这些事情,你在我们手上很安全”
从一部印度电影说起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院长在开学典礼上展示了一只太空笔,这只耗费数百万美元研制的笔可以从任何角度,在任何温度及零重力下书写……总之就是各种牛逼吧。谁知我们的阿米尔汗同学现场打脸
对啊,为啥不用铅笔呢?说,是不是来骗经费的?西部人民还在吃草,你却花钱搞这种无意义的研究!(脑补出公知的语气)
其实,在电影之外的现实中也有这么一只太空笔。
设计这只笔的就是图中的这位大爷 ,Paul C. Fisher,国人更亲切地称他为“蓝眼睛的神笔马良”。他花费两年时间,自掏腰包,砸了 200 万美元,终于研制成功这款名为「Fisher Space Pen」AG7 型太空笔。
这笔就长这样
这种笔采用密封气压笔芯,触变性超沾油墨,笔尖充有氮气,可以在施压情况下顺畅书写。最重要的是,它价格低廉。这还要归功于 Fisher。按说拥有这样的独家技术,他完全可以把价格设定在一个可观的数字上,但他最终决定以每支 2.95 美元的价格向 NASA 出售。这种为国奉献的品质,感动了一代美国人。
Fisher Space Pen的设计图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要费劲去设计一款笔而不用铅笔替代呢?这在电影的结局给出了答案
嘿嘿,因为在零重力时,木屑、石墨粉以及橡皮碎屑都会悬浮在空中,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石墨还能导电,吸入航天设备的电子器件中,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对待黑科技,我们还是要心存敬畏,而不是去嘲笑那些看似无用的科技。
历史上有哪些大发国难财的人? - 知乎 你最担心下一代人会对哪些我们熟知的东西一无所知? - 知乎 有哪些瞬间可以证明一个演员演技爆棚? - 知乎 哪些小说中的细节让你觉得你爱上了这个角色? - 知乎 有哪些镜头让你看了一遍就不会忘? - 知乎1、警车的警笛声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现实中,警察执行公务时,大部分都会打开刺耳的警笛声,大老远都能听到。
于是有很多人就在那发表看法,说开警笛声太傻,警笛声这个设计很蠢,完全是让坏人提前逃跑。
对于这些人的看法,我只想说太无知了,我给大家讲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件你们就知道警笛声有什么用了。
我有个表妹,长得特别漂亮,身材又好,七八年前的一个晚上,她走夜路碰到了三个拦路抢劫的男子。
那三个人见我表妹长得漂亮,于是劫完财还想劫色,其中两个人抓住表妹的双手,另外一个人就想要上去撕扯表妹的衣服。
大家可以想想,三更半夜的时候,三个男人想要对一个女生做这种事情,那个女生该有多无助,我表妹当时就崩溃了,一个劲地在哭。
可是就在表妹绝望的时候,附近突然传来了警笛声,那三个劫匪以为警察是来抓他们的,直接就跑了,我表妹因此才逃过一劫。
之后才知道,其实那天晚上警察并不是来抓那三个劫匪的,而是去办其他公务,恰巧路过附近而已。
现在大家知道警笛声有什么作用了没有,主要是对想要违法犯罪的人进行威慑,让其停止违法行为。当然还有大家都知道的作用,那就是让其他车辆避让,快速通行,更快到达现场。
大家以后别再说警笛声这个设计很蠢了,要知道警笛声对于那些正在处于危险中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籁之音。
2、凳子中间有个洞
很多人常常会疑惑,凳子中间为什么要设计一个洞,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多此一举,又或者是为了省一些材料。
其实这样的设计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为了让凳子可以摞在一起,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洞,凳子就变成了密闭空间,就算你力气再大,也很难分开。
3、平开门不能推
我们公司楼梯间的平开门是那种可以推开也可以拉开的,但是两边都贴着一个大大的“拉”字,而且门还是不透明的。
我当时就在想,这个设计好蠢,万一刚好两边都有人要进来,岂不是会冲突,谁也拉不开。
直到后来,我有一次推门,把我们公司总监的脑袋推出了一个大包,我这才明白,这个设计一点都不蠢,是我太蠢。
(或许这就是我多年来未升职的原因之一,[捂脸]哈哈哈开个玩笑。)
4、价格设计
之前玩一个游戏,购买点卷时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价目表:
50点劵6元
100点劵10元
200点劵5元
300点劵20元
我相信大家也发现了问题,200点劵竟然只要5元,按理说是买越多越便宜才对,这里怎么会不一样呢?
我刚开始以为是游戏团队把价格标错了,心里还在暗暗嘲笑,这个价格是哪个员工设计的,简直太蠢。
于是我选择购买了200点劵,结果扣款的时候只扣了4块钱,对的,竟然连5元都不用。
我当时差点没笑出声,以为是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bug,于是疯狂购买了几百次,生怕这个“bug”消失。
直到后来我才回过味来,这个价格设计一点都不蠢,是我太蠢,因为那个“bug”存在了整整半年。
游戏团队怎么可能半年才发现这种问题,很明显这就是游戏团队故意设计出来让玩家消费的。
后来这个游戏又再弄了好几次这样的价格设计,我更加确定了是我自己很蠢,这个设计简直太聪明了。
经济学操控人心的手段。
看到有一些人极度推崇这个《铁齿铜牙纪晓岚》纪晓岚与和珅的经典对白,有感而发。
————————————————————————————————
先从基础谈起吧。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家知道,澳大利亚曾经是英国的流放地。
所谓流放呢,是这样一种制度:对某些罪犯,杀了吧,罪不至死;不杀吧,还得费尽心机盖个监狱关着,还得雇一大群狱卒看着,太麻烦了。刚好,18世纪,人类的科技尚不发达,很多地方生活条件太艰苦,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那么,把这些人丢到这些地方,任其自生自灭,岂不两全其美?
但是呢,罪犯不可能拿到判决书,“嗖”一下就从英国到了澳大利亚。
怎么过去呢?坐船。
一开始大概是这样的:罪犯被判流放;英国政府把罪犯交给跑远洋的船长,同时给船长一沓钱,用来支付罪犯路上的花销;船长给罪犯安排舱室、准备伙食,扬帆直奔澳大利亚(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是趟持续几个月的漫长旅途)。
看起来没毛病,对吧?
但是呢,很快,船长们就发现……如果罪犯半道病死的话……不用说,罪犯剩下的口粮就归自己了。
至于尸体……尸体留着,不怕引起传染病弄死一船人吗?早扔大海了。
茫茫大海,水手都是自己人……死无对证啊。
而且,无需直接动手。一天何必吃三顿?两顿不给咱省一顿?一顿何必一大碗?半小碗就饿不死了;又何必精米白面?有糠吃也不错了……这省下来,可都是咱的钱钱啊。
万一饿死?……怪他命不好,不然别人都没饿死,就他饿死?
就这样,近乎0风险、0投入,只要昧下良心,金币就到手了。
情况就这样飞快失控了。罪犯运输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甚至接近5%(或者15%,记不太清了),比正常远洋旅行的死亡率高几十倍!
英国民众不干了。这不赤裸裸的谋杀吗?可想而知,各种关于政府的阴谋论满天飞,人心惶惶,抗议不断。
不行,这事一定要管。
怎么管?
一般人很容易想到,派人去查啊,航道上定期抽检,查居住条件,查营养状况……多简单点事。
没那么简单。
一旦派人去查,这个督查官为什么就一定会靠谱?为什么督查官就一定是个正直的好人?
尤其是,真正了解过官场的都知道,这种肥缺职位,能占到的,都是有关系有后台的。他们上任就是为了钱来的。
大权在手,有没有克扣,他说了算——克扣了的,肯定巴不得督查官受贿呢;没克扣的,督查官只要随便找个由头,由不得他不出钱。
对督查官来说,罪犯们的旅费,是他们唯一可能的外快来源,他们怎么可能放过?
所以,对罪犯来说,督查官绝不会是救命恩人,反而是勾魂索命的黑白无常!
越派督查,罪犯死在运输途中的,也就越多。
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就不能解决了呢?是不是说,船长吃流放犯,就是“必要之恶”呢?
完全不是。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简直蠢的令人发指——但一旦想通之后,保证你拍案叫绝。
这个方案是:政府不先给钱,到澳大利亚了,再按人头结算——换句话说,改成“货”到付款。
为什么这个方案有用呢?
我们先回过头,梳理下利益链条:
之前,政府先付款------》运输------》途中罪犯死亡------》船长得到罪犯尚未花完的伙食费,于是罪犯死亡,船长得利。
然后,派督查官,利益链条就成了:
政府先付款------》运输------》途中罪犯死亡------》船长得到罪犯尚未花完的伙食费-----》贪婪的督察官勒索船长,迫使他们从罪犯身上榨取更多钱财孝敬自己
这个利益链条显然并未改变;反而多了督查官这一张嘴,迫使“有良心”的船长也不得不下水,不然喂不饱督查官——这不仅没有打破利益链,反而是在食物链顶端更加了一张大嘴啊!
可想而知,派了督查官,罪犯只能死的更多、更快。
最后,改成“货”到付款方式,利益链条就变成了:罪犯先上船------》运输----》途中罪犯死亡------》船长白养了死亡的罪犯若干天。
很明显,如此一来,利益链条就被彻底改变了:船长虐待罪犯,等于虐待自己的钱包。
仅此一点小小改变,不仅彻底改变了罪犯处境,一下子遏止了过去居高不下的流放犯死亡率;而且还促进了各种改良船舱通风、改善伙食条件等等方面的技术发明。
经济学手段,不怕你逐利,只要逐利你就跳不出这个圈;就怕你不逐利,那就麻烦大了。
所以,现代制度不怕和珅,越贪婪他就越能造福人间;也不怕雷锋,只是不寄希望于雷锋罢了;但害怕那些无思考能力者,因为就连逐利他都学不会,非要一门心思和自己的利益作对……
————————————————————————————
现在,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下和珅案的利益链条,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有没有办法完成同样的“帕累托改进”;看看我对 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 夏东的回答 的点评——这个答案显然本该是放在“有哪些外行人看起来精妙无比实则很蠢的东西”下面的——是不是有道理。
先看和珅的论点:钱不多、救民先救官、粮食换麸子
根本没有逻辑关系啊摔!
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都看得出,这根本就是个贪赃的水货抛出的推卸责任之辞!
1、钱不多,所以救民先救官,不然没人来执行政策
大错特错。
钱不多,那么更应该花在刀刃上——民已经饿得要死、已经人相食、随时都要民变了;官呢?
没错,灾荒年,为维持统治,别说官,就连兵,都得先吃饱,不然没法镇压民变。
但这些,本就该有经费预算。没人要求你们饿着肚子干活;关键是,有没有超出预算?如果超出,钱都花哪去了?
贪腐不贪腐,不看你是不是吃得饱饭,甚至不看你是不是穷奢极侈;而看你帐目对不对得上。
2、粮食换麸子,可行;但这里同样是数量的问题,数量对上是能臣,数量对不上就是贪官。
很显然,这里本该是查账、问细节的;却被编剧处理成双方都没有干货的纯嘴炮,并且还把纪晓岚描绘成了个不食人间烟火、面对和珅“观音土”的质问哑口无言的书呆子,可谓明目张胆为贪官背书。
当然,这里缺乏上下文。或许其时纪晓岚手里的确缺乏证据,那么以后拿到详细数据,一笔笔对账,那时才可能分出是非曲直。
仅看见点毫无数据支持的嘴炮,就一边倒的挺和珅……这未免也太蠢了。
想想看,你掏了200万,让某下属给公司做个广告;完了你就在本地小报夹缝见到了一条信息,没了。
于是你出来质问,这200万都花哪去了。于是下属振振有词:
1、员工也得吃饭啊。想让广告做的好,先得员工吃得饱
——我克扣你们谁的工资了?这钱是做广告的,擅自挪用贪污,你还有理了?
2、200万在电视台黄金时间也就每天折腾两分钟,持续一个月;放小报夹缝能买好几年
——你买了几年?都在几家小报做了?收据开出来给我看看?以及,最为关键的,这200万做的广告,你究竟覆盖了多少用户?
老板才懒得理你各种花言巧语,他只认一样:这200万,花的究竟值不值?拿数据出来!
当然,数据出来之前,这200万是被贪了、还是真的花广告上了;是花的很精妙,还是被蠢货花大价钱打了水漂,尚不能准确判断。
但对有社会经验的人来说,只要下属这样对嘴了,那么其中八成有猫腻——没中饱私囊,他不会说“先让员工吃饱”;没克扣截留,他不会着急为自己在小报上做广告辩护: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子都没花到自己身上,他会向你哭诉自己团队的差旅发票还没报销;没截留克扣,他会迫不及待的拿出数据、发票/收据,向你表功,让你看他用200万做成了400万都做不到的事。
这里真正的利益链条是:
皇帝拨款---》款项如何使用,和珅全权,无需审查,无需报备---》于是和珅大贪,同时给下属官员吃点油水,手指缝漏点给百姓(恶化到极点,这种克扣会变成官场惯例,谁不给就什么都别想做)
那么,现代社会是如何调整这个利益链条呢?
1、削权/分权
款项不能掌握在有大权的人手里,而应该交给有能力的小人物,让他有钱无权,以便监管、以利惩处;所以,现代社会,一般是通过民间组织来做慈善工作的。他们没有任何特权,无法规避/阻挠任何合法核查。
甚至,具体制度上,一般管钱的是一个人,领钱去办事的是另一个人,有权决定如何用钱的则是第三个人;管钱的不见批条就取不出钱;有权批条的无权找管钱的要钱;用钱的得找有权批条的申请,才能拿着批条去找管钱的要钱……
这中间每一步都有记录,三人各自有各自的利益链条,谁都不想把锅砸自己手里,自然就只能认真行使自己的职权,不然就会白白的坑到自己,便宜另外两个人。
只要他们够自私,这套制度就会运行的好好的。
但这还不够:虽然不大可能,但三人串通起来搞钱呢?
看来,只靠一个组织还是不行,还得拖更多利益相关方下水。
2、透明
钱花在哪里,必须报备,必有人审查,绝不容许白花冤枉钱。
尤其是,官方可公布一共出了多少善款;然后赈灾负责人公布预算细节,供专业人士审核;最后,民间(记者或任何感兴趣的人)随机调查灾区人民所得,发现对不上帐就公开发表,逼官方介入调查。
于是,这形成了三条利益链,相互制约:
1、政府---》监督经济犯罪问题---》保证政权正常运行
2、慈善组织---》从社会接受资金---》接受社会监督,接受政府管辖---》保证每一笔款项落到实处,否则名声坏了,负责人坐牢,组织解散
3、民间---》捐钱给慈善组织/从慈善组织接受救济---》按照预算核查,拿少了就去告
于是,三方利益各不相同;但为了自己的私利,他们每方都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把工作做好本身,就是对另外两条链条的监督:这就自然保证了整个制度的良好运作。
并且,三方是三大群体,几乎涵盖了所有人,显然已经完全没可能串通作弊了……
————————————————————————————
然后,咱再来看看,古时候所谓的饥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有这么一项研究,发现凡不开化的专制国家,就更容易出现灾荒,而且一旦出现灾荒,后果都是空前的,很容易“饿殍遍野”“人相食”;相反,开化的、信息透明的国家,极难出现大灾荒;即便出现千年一遇的大灾荒,也很容易风平浪静的度过,无非是点经济损失而已。
推荐阅读:
为什么呢?
专制国家的利益链条是:官员只对上负责---》灾荒影响官员政绩----》官员倾向于报喜不报忧
尤其是古代中国,相信天人感应:闹天灾,就说明主官失德,自然更加不敢说,更加要瞒下来。于是其它环节就被排除在外,指望不上了……
于是,春季绝收了,等秋收;秋季又绝收了……勒紧裤腰带,熬到来年春,就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样一拖、一瞒,等实在捂不住,爆发出来时,局面已经烂到不可收拾了;就是当即运过去足够该地区吃一年的粮食,也来不及了。因为运粮食也需要时间啊,而等别人拿到情报,已经”人相食“很久,就差揭竿而起了。
比如说,我老家,老人还经常讲光绪二十三年大饥荒,说哪哪村头有个磨坊,里面吃剩的人骨头堆了多少……
但当时,有人逃荒到外地,却发现百里外竟是大丰收,谷贱伤农。
而开化国家呢,利益链条就合理多了:天灾不是人祸,主官无需担责;延误天灾却是人祸,谁延误谁担责;而且就是主官想瞒,媒体也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
不仅如此。一旦这个链条走通,信息就通畅了;于是,A地绝收,那么它的粮食肯定涨价;商人逐利,听到消息自然赶紧运粮过去;消息传的越早、范围越广,过去的商人就越多,运过去的粮食也越多,竞争越发激烈,于是粮价回落,和平时差不多。
于是,在这些国家里,饥荒尚未萌芽,就已经被自然扑灭了。
即:官方不压制信息---》尽早触发饥荒告警信息成为可能---》商人逐利--》灾荒的消息说明灾区物价要涨---》发财的机会到了---》去了很多商人----》激烈的竞争反而遏制物价上涨----》商人得利,灾区物资充沛,饥荒消于无形
举例来说,我国九几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水灾、以及前几年云南的大旱灾,有饿死人吗?
再比如,我老家至今还有个70岁老人,经常徒步100多里地,挑鸡蛋去卖。
想想光绪二十三年,本地饿殍遍野,百里外竟然谷贱伤农;倘若信息通畅,就是靠那些农民徒步用扁担来回贩粮,都足够把灾荒消于无形了。
——饥荒从来都是慢慢酝酿的。春季绝收,余粮起码熬一两个月没问题。那么只要信息通畅,多砍点柴、编点筐、做点女工,就足够通过和百里外的丰收区交易,平稳度过饥荒了。
可见,开化地区打破了”隐瞒灾荒能得利“这个利益链条,一下子就打通了从告警到商机到竞争到优质服务这整个反应链,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抗灾能力,以至于地球上那些信息通畅的文明地区,已经几百年没遇到过饥荒了。
反之,古代中国,因为专制、相信天人感应、重农抑商,于是封锁信息、苛待商人,稍微一点小灾荒都酿成大祸,坑死了一茬又一茬中国人。然后,大饥荒导致流民,流民掠夺导致附近地区溃散,产生更多流民,发展出黄巾、闯王、太平天国等等流寇,灭亡了一个又一个朝代——和珅那几句话,可谓是”亡国之兆已现“:这说明,其时利益链条扭曲,已经导致种种灾难性后果;而那些利益链条上的人们,却还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继续加剧利益链条的扭曲,完全看不到问题所在。
显然,这样发展下去,哪怕没有外敌入侵,大清也总会在再坑死几茬百姓之后,把自己也坑死的,所以叫“亡国之兆”。
看起来很简单?嘿嘿,看看那个愚蠢贴下面的这个评论:
其实你的回复,看似写得很有道理,不过说到底也是纸上谈兵罢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公司的管理,不是任何事情都跟你写故事一样那么顺利执行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皇帝这种,说到底有屁用,关键在终端执行的人。 建议你省省这些书生气,多添些阅历再来看吧。
这个评论证实了,这种“理顺并调整利益链条,让人们的私心做好事”的、经典的经济学人心操控手段,的确是外行看起来很蠢、完全不可理解的;但全球的现实又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操控利益链条来纠正人群行为”这种做法,的确是投入极小而效果却极为显著的——如果这都不算精妙,什么能称得上精妙?
所以,这些利益链的分析与调整,才是最切题的“外行看起来很愚蠢,但其实非常精妙”啊。
——————————————————————————
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吧。
马云都知道吧?不知道?那你有没上淘宝买过东西?没有?没有算了,小朋友还是得多接触解除社会……
不贫了,咱说正事。
从哪说起呢……咱先说说上世纪90年代曾经流行过一时的邮购吧。
从根本上说,邮购和现在的互联网购物差不多:都是通过某种媒体发布商品信息,然后客户远程联系、汇款、购物。
那时的邮购,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做广告,吸引观众/读者购买——大家应该知道,我国有权发行报刊、播放广播电视的单位,资质要求都很高,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其它个人/党派是不得插手媒体类行业的。
那么,邮购应该很有保障了?
呵呵。
总之吧,等到马云出头搞网络购物的时候,全国上下连一个看好的都没有。大家都在猜测他什么时候“步邮购的覆辙”呢;更有颇多人信誓旦旦“上过邮购的当,傻X才信你的网络购物”、“中国这种非信用社会,根本就不会有电子商务发展的土壤”。
这些话,其实也很有道理——甚至说是真理都不为过。
在过去,远程购物,商户先拿到钱,再给客户邮寄商品;商品质量如何、甚至商户是否压根就没寄东西,谁也不知道;多少人邮购上当了,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单位的利益是和骗子绑定的,自然也不会报道;你说报警?现在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知道点“电信诈骗”案例的,都该知道光管辖权归属问题就能给你扯皮三年,何况还有金额够不够立案、会不会偏袒当地地头蛇/搞活本地经济等等枝节呢——良辰有一千万种办法,让你屈从于“国情”。
如果按照外行们的看法,这事解决起来,起码比贪官问题要棘手一千万倍——不信您看我答案下的评论。 起码贪官你还能抓到一个人让他负责、也不存在“金额不足无法立案”以及“管辖权”的烦恼。 而网购,搞不好可是分布在全国各地成百上千万的潜在骗子啊。甚至跑犄角旮旯的黑网吧租台机器,就足以折腾出一个足以乱真的“旗舰店”!你去哪抓这个责任人呢? 而且骗子每次诈骗不过几十数百块钱,受害者又遍布全国——这在不允许律师组织集体诉讼的中国,根本就无法立案! 这种问题,哪个2B敢说自己能解决?没见过世面的天真书生吧——同样的,您就看看我这答案下面多少人骂吧。
问题就在于,我们恰恰知道,当前的现实是:马云还真就把问题解决了。
枪杆子支持着的国家政权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马云区区一个商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1、他搞了个支付宝,并制定了一个规则:当客户买东西时,钱先进支付宝、但并不会马上转进商户的账户(等于暂时由他保管);只有客户收到东西、觉得满意并且确认付款之后,商户才能拿到钱。
2、他允许用户在购买商品后发表商品评论,就挂在相应商品展示页面之下;商户无权阻碍这些信息的展示。
效果如何?你猜。
习题:
1、请自行分析这两个措施如何改变了利益链条;并剖析新的利益链是如何革除网购弊端、建立优于实体店的信誉的。
2、分析马云的利益链条,论述为何他就能做好这个中间人,分析为何他不会贪墨交易资金。
3、为马云这两板斧估个价。
4、分析为何“天真”的马云能把“老奸巨猾”的商家以及混在他们中间的骗子耍的团团转、怎么折腾都出不了圈;而评论里那些“见多识广”“社会经验丰富”的“聪明人”,又为何不仅“被和珅卖了还给人家数钱”、甚至“揭穿真相后反倒更崇拜和珅了“。
5、“天真”的马云案例,是不是外行/蠢人看起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6、”聪明能干“的和珅,是不是外行/蠢货看起来很聪明的做法,其实只是一群蠢货的自high?
——没错,我就是喜欢打脸,就是喜欢不留余地。因为这些支持和珅的蠢货的存在,使得全社会都得为他们买单:你,我,都因为这些蠢货的裹挟,经常性的忍受和珅的盘剥甚至欺辱;甚至就连和珅自己,都可能是因为这种裹挟而不得不上贼船,且并必将为此付出代价。可谓多输。
——打他们的蠢脸,就是争我们的权益。这也是正常人的利益链条所在呢。
以下的每一个设计都很用心,看到图片后,请先不要看具体的介绍,稍加思考一下,你一定会发现这些设计的巧妙之处。
1.香港救护车
看看救护车三个字,是不是反了呢?难道是香港人印错了吗?
其实是故意这样写的。这样前面的车可以从后视镜看到“救护车”字样,快速让出道来。
2.开关
这个开关和普通开关比是不是更复杂呢?为什么这么设计呢?
相信你已经看出,开关的每一个区域是和房间的平面图相对应的。这样,就避免了老人和客人按错开关。同时,各房间开关集中在一个模块内,就不需要各个房间来回跑了。既省心,又节约时间。
3.杯子
观察一下杯体那道浅浅的凹槽,除了外观还考虑到了哪些方面呢?
有时喝饮料总会有几滴顺着杯体沾到桌子上,擦桌子倒不要紧,如果桌布是浅色的,那就糟糕了。而这个浅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4.还是一把水杯
这把水杯获得了2012年红点设计奖。想一下,为什么这样放置呢?
这把水杯堪称洁癖者的挚爱之选。40°倾角完美地解决了两个问题,既避免了灰尘进入杯子,又避免了杯口被桌面弄脏。
5.椅子
仔细看这把椅子的布垫,除了舒服外还有什么用呢?
椅子的高度与人的身高成正相关,在公共场所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并不很容易。而这把椅子可以通过调节布垫的高度来适应人的身高。
6.雨伞
当你看到雨伞的伞把的时候,能想到它的用处吗?
当附近缺少挂钩的时候,雨伞立在墙边很容易倒。如果有三脚架式的伞把,就可以稳稳地立在墙边。
7.瓶子
瓶口为什么设计成倾斜45°的呢?
用瓶子在饮水机接水的时候,有时瓶子太高,难以在龙头下放置。倾斜45°,就可以放在龙头正下方。
另一方面,用瓶子喝水时,如果水剩下不多的,就要仰起脖子,不太方便。有了这样的瓶口,就不需要仰头了。
8.一个长相奇特的垃圾桶
看着好不舒服啊,为什么凸出来一块呢?
如果垃圾桶放在墙角,扔东西的时候很容易扔到垃圾桶后面,这时还得把垃圾桶拿开重新捡起来。而凸出来的这一块,可以嵌入墙角,避免垃圾扔到空隙里。
9.小推车
看到这个小推车是不是很鸡肋?设计者为什么不设计得大一点呢?
这款日本人设计的家用小推车非常受欢迎。因为屋子空间很小的时候,这个推车可以塞到家具的空隙里。真是充分利用了每一处空间啊。
10.旋转栅栏
人多的时候,尤其在火车站,这个栅栏多耽误时间啊。
但是,这样的设计可以确保后面的人不越过一米线,工作人员办公效率高的同时,可以确保个人的信息安全。
这些设计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其中的创意也确实耐人寻味。如果大家觉得这些设计很人性化,就点个赞吧^ω^
相关回答:
首先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一下获得1k+的赞真的让小弟受宠若惊。由于评论实在太多,没有一一回复还请大家谅解,那在此我来统一回复解答下评论中知友们说得最多的几个问题吧。
1.有人问我是不是这么做过,答案是:yes(捂脸)。不过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小学一二年级时候干的了。那些喊灯光师用聚光灯照我,叫我再表演一遍的人,我才不会上你们当呢!现在我可是次次出门都带纸的,哼!
2.至于为什么不匿名?大丈夫敢作敢当,坦荡为人!绝对不是因为先前忘记匿名后来装逼说不匿就不匿,于是就一直没匿。
3.也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袜子、内裤或者纸币之类的东西。呃。。。一二年级的时候谁想的那么多,而且身上也不会有钱啊。
4.评论中遇到了不少有过相同经历的知友,我只想说:难兄难弟,咱们抱头痛哭一下,感慨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吧。。
5.还有看了之后吐了的,叫我赔午饭、雪碧之类的,这个我就爱莫能助了(笑~)
6.最后有几个知友就比较奇葩了,一般人看到我的回答第一反应应该是“重复利用”吧?为什么你们觉得我吃了shi......?
-----------------------------------------------分隔线 以下是原答案---------------------------------------------
有些厕所坑位会设一个便纸篓。
这个很多人看到会有些费解吧,把擦完pp的纸放在纸篓里,既有味儿,又不雅,直接丢坑里冲掉多好。但是,当着急忙慌地跑到厕所脱下裤子一阵舒畅完发现没带纸之后。。。就会知道这些便纸篓是多么人性化的设置了。。。
哎呀知乎小透明首答,没想到过了两天竟然这么多赞那(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不按套路出牌,并不是睡了一晚上 /滑稽)。
没想到这么多校友啊,我大郑大南北三个地铁站,东西三个公交站是开玩笑的?(/斜眼笑)
----------------------------------------------------割-------------------------------------------------------------
我们学校很大。 一般而言,住在北边宿舍楼的同学,课程都安排在南边,住在南边宿舍楼的同学,课程都安排在北边。所以我们上课都要骑自行车,因为步行要好久(当然也有人愿意成群结队边走边聊天的)。 当时对学校这个设定吐槽了很久。 直到有一天。。。。
看到新传的妹子们花枝招展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时候。。。
校领导真是为了理工科学院的同学操碎了心啊。/斜眼笑
知乎,大V发几个字都能有一堆人赞,但小透明就很可悲了,可能发了一大堆字,逻辑通顺,观点独到,却鲜有人赞,好气哦我跟你讲Ծ‸Ծ。不过仔细想想,这样既可以保证知乎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又能保持内容的精度,这其实是极好的(⁄ ⁄•⁄ω⁄•⁄ ⁄)。
因为很多大v都是在某一领域很有实力的,他们的回答多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虽然偶尔会抖个机灵(๑òᆺó๑)。他们的回答被人点赞越多,看到的人越多,这样可以保证知乎答案的精品度。
火车站(北京)的自助换票机器,放身份证的地方是有斜度的。
看似有些不方便,不用手扶住身份证会滑下去,不能顺利读卡。
亮点在于提示用户要带走身份证,试想一下若是平整的放卡地方,一个赶火车的人找急忙慌换了票,一看表,要晚点了,急急忙忙走了。
结果....卡落下了
卧铺车厢的每个位置的高度
众所周知,一楼最舒服,二楼直不起腰,三楼抬不起头,简直太难受了!
但是,二楼直不起腰是禁止你坐着把脚丫子锤到一楼的脸上,三楼抬不起头是不样你瞎动,毕竟这样拥挤的空间摔下来不可想象!辅之以价格的梯度,让你拿到哪一张票都不至于心理上太难受。
看到问题后我想到了这个——
在许多地方,法律禁止高层建筑里的楼梯后继续向下延伸进入地下室,原因是在发生火灾时,通过楼梯逃生的人在下到地面那一层后可能仍然会继续顺着楼梯进入地下室,逃生者就会被困在地下室。
解决的方案是使用一个强制性功能,防止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经过地面楼层后盲目冲到地下室的行为,但同时允许需要到地下室去的人可以进入那里。这个功能是通过挡住从地面层继续向下的楼梯来实现的,用一扇普通的门,像上面那张图那样;或者是向下走的楼梯在到达地面层后就结束——通往地下室的楼梯位于其他地方
引用源:《
设计心理学 (豆瓣)》
———————————————无奈的分割线———————————————
《设计心理学》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一本书,所以配图、描述其实都针对的是美国12年前的状况。
我看见评论里有人说“图上的这个铁门其实不符合规范的”,但其实例图并不是来自中国。
大约记得个意思,没有考证过。如有错误请指正。
以前的城门,上下台阶是不均匀的。守方士兵每天跑动很熟悉,没啥问题。但敌方士兵一旦攻进来,就会突然不习惯而绊倒,给守方制造攻击机会。
飞机厕所的冲水按钮!!大家有没有发现,按钮都在正对后背的位置,特别不方便,基本上都需要起身才可以按到。
为什么呢?飞机马桶和家用马桶的不同之处在于,飞机是抽空气造成真空吸力,家用马桶则是冲水嘛。很久之前飞机的冲水按钮就是设置在手边上的,看似非常方便,结果造成了很多大胖子或屁股较丰满的人被吸在马桶上的危险且尴尬局面。航空公司试过贴警示牌,空姐友情提醒,甚至训练空乘怎么翘被吸住的胖子… 然并卵。后来一个波音的设计师把按钮改到了现在这个很别扭的地方,目的是只要造成一点点缝隙空气进来,问题就解决了。
我在美国读航空专业,以上都是一位我特别喜欢的教授上课讲的内容,然后他又说了一段改变我一生的话:
There are one hundred ways to fix a problem. However, the ultimate solution is, don't give it any chance to happen.
同学们,纠正一个错误的方法有很多,而解决一个错误的终极方法 就是不给它任何发生的机会。
我觉得这也是大多看似不便实则精妙设计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我在新加坡的一个地铁站拍的照片,这里是地铁站中双向换乘通道的一个拐角,多出了一个架子,使道路变得更窄了。
然而……
避免了拐角处两个方向行人相撞的发生。
----------------------------------16年1月10日update另一个有意思的设计-----------------------------------------
添加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在新加坡路上碰见个救护车,看到前面印的字母居然印反了!
我想的应该是这样的
后来我发现原来那是一个很妙的设计。
18.1.15破3K纪念
————————————昏哥线————————————
算是第一次认真答吧,突破1K了,还是很开心
评论区很多人在说执勤不打领带
其实勤务不同着装要求也不同
要是没机会深入了解大家可以多留意留意平时哪些
场合或者哪些情况下穿的是常服,也就是所谓西
服。具体场合就不罗列了
还有就是问从后面袭击怎么办
身后一般都有固定岗楼的,所以暴徒要从后面袭击
必须绕过一个栅栏或者翻窗
而且领带一般是和外套配套使用,所以后面会有外
套把领带压着,不容易扯出来。
另外图是网上找的,忘注明了
然后应该是感谢后勤部,感谢错了
————————原答案·真·分割线————————
部dui和警cha的配发领带都是拉链式的
而且后面还有一个黑色的小揪揪
就这个样子
再来个揪揪的特写
因为训练穿作训,平时穿常服,所以换衣服和穿戴领带的次数特别多
后面那个黑色的小揪揪容易被扯坏
揪揪一扯坏领带就系不紧,甚至只能再买条新的
一开始很不能理解为啥要整这么个东西
要是直接做成一个整的带子的话不光经久耐用
而且成本也更低
后来一想才明白,部dui和警cha在执勤的时候穿常服打领带
要是带普通领带或者没有这个黑揪揪的话
遇上暴徒扯着领带一勒,执勤人员很难挣脱
配发的领带也就成了索命锁
但有了这个黑揪揪就不一样了
他是个活扣
就算被人勒住,只要执勤人员往后一使劲这个扣就开了
自然就不会被勒住,挣脱后立马就能反击
其实上面处处都在为我们考虑,为装备部点赞!
这几年开发商新建的楼房,基本上都没有落地窗了,刚开始我很纳闷儿,整面的落地窗多爽呀,温暖的阳光让整个屋子都暖融融的,而且采光好的屋子也会让人心情好~
为啥非要做成半落地 ? 这半米高的墙体看着真别扭,后来我发现,所有的开发商都会留半米左右的墙体,不做到底的落地窗,难道是因为成本原因吗?
于是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才知道,我们的住宅有防火要求,就是上下户之间这个墙的高度不能小于1.2米,这样当楼下发生火灾时,火苗不至于直接窜到楼上
一般墙体到地面的高度大概是60公分左右,地面到下一户大概也是60公分左右,加起来必须≥1.2米,如果做成全落地以后,就不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了~一旦发生火灾,很有可能遭殃的就是楼上
前几个月北京某小区发生了一起火灾,因为楼下电瓶着火,直接导致楼上酿成了惨案,我看了一下那套房子同户型的室内照片,发现就是全落地窗↓
这样平时是敞亮了,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想象,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遭遇无常
除了防火性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半落地窗的抗震性和抗风性比较好,如果将落地窗建在承重墙上,就要影响建筑的结构,如果遇到大风天气,里面的居民可能就会有危险,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从2019年开始,国家不再允许楼房安装落地窗,开发商也就取消了落地窗的设计
嘿,原文后面更新了依据。
Windows操作系统内置的四款经典游戏——纸牌、扫雷、红心大战和空当接龙,每一款都有其特殊的目的与作用,不是什么“锻炼大脑”与“放松心情”,而是为了让用户接受与习惯 Windows系统更新之后出现的重大改变。[1]
微软时任产品经理Libby Duzan 在1994年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说:“将纸牌游戏放进Windows里是为了安抚被(新)操作系统吓到的用户。” [2]
1990年,纸牌出现在Windows 3.0中。在这次的更新中,鼠标的使用开始大范围取代DOS命令行(键盘操作)。对于适应了命令行的那一代电脑使用者来说,微软希望用纸牌这款游戏来让他们熟悉拖动和释放鼠标的动作,以达到下意识就能进行的程度。
咦,好像放错图了。
同年,扫雷出现在微软发布的“微软娱乐包1”[3]中,为了训练用户使用鼠标进行精准的点击,并掌握左键与右键的区别。
1992年,扫雷正式出现在Windows 3.1中。
同年,红心大战出现在Windows 3.1的拓展版本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中。WFW是Windows推出的第一个可联网的操作系统 ,而红心大战则是为了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这款游戏里玩家可以在局域网中与其他玩家交流。
紧接着还是同年,空当接龙出现在“微软娱乐包2”里,随即立刻捆绑出现在系统附加组件Win32s中,用于测试安装了该组件的Windows 3.1是否能正确运行。
名为Win32s的附加组件允许一些32位应用程序在16位的Windows 3.1和3.11上运行,即如果用户无法打开空当接龙,就意味着Win32s没有正确安装。
1995年,空当接龙正式出现在Windows 95中。
从2012年发行的Windows 8开始,系统不再自带这几款经典游戏,引起了不少用户的极大不满。
而2015年,纸牌重新出现在Windows 10的应用商店中——是的,就是为了让用户学会使用应用商店。
有的评论对事情的真伪性提出了质疑,现于原文后添加说明并补充消息来源,同时已纠正原文中关于空当接龙的一些错误说法。
关于游研社在B站发布的视频“Windows自带游戏《纸牌》的秘密”(av997240):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972409/?from=search&seid=3905798687925316958。
原视频由Great Big Story于2017年4月12日发布在YouTube。[4]
在视频里,开发纸牌游戏的程序员Wes Cherry说:“微软官方声称设置纸牌游戏是为了教大众使用鼠标,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让人找点乐子的东西。”
“Microsoft officially said that Solitaire was there to teach people how to use the mouse, but in reality it was just something to have fun with.”
其实这里因为视频剪辑而被断章取义了。
2016年1月4日,Wes Cherry在Reddit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纸牌游戏进行了一些说明[5]。同年3月4日,Mental Floss对这件事情还进行了报道[6]。
Wes Cherry表示,纸牌游戏是他于1988年在微软实习时,为了Windows 2.1写的程序。当时他在Mac上玩了一款与纸牌类似的游戏,便想自己写一个可以在Windows上运行的版本。(商业化电脑鼠标于1981年便出现了,首先于Mac上被广泛应用。)
“那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代码...唯一稍微有趣的是我做的一个优化,可以让卡片被拖动得更加顺利。”
后来,一位Windows 3.0的项目经理发现了Wes Cherry做的这款游戏,并决定将它内置于即将推出的Windows 3.0中。当时微软就向Wes Cherry说明,除了可以在他在校期间内为他提供IBM XT外,不会再支付其它费用。
“我完全同意这一点,并且现在也是。”
看懂了吗?Wes Cherry写这款游戏的初衷的确是for fun,但这与微软在Windows 3.0中内置这款游戏的本质原因——训练用户习惯使用鼠标——并不冲突。
说到初衷,当时Wes Cherry之所以写了这款游戏,有一个很重要的诱因是——他不想准备学校的final。
是的,你没看错,纸牌游戏是Wes摸鱼的产物 :)
但是,从推广新系统的角度而言,它的确被微软赋予了十分精妙的实际价值。不然为什么在当时这么多粗糙的游戏里,微软独独相中了它呢?
P.S. 我并没有找到Wes Cherry在Mac上玩到的类似纸牌的游戏,有心人可以补充,谢谢:)
[1]本文信息主要来自Mental Floss的一篇文章,“The True Purpose of Microsoft Solitaire, Minesweeper, and FreeCell”: http://mentalfloss.com/uk/technology/32106/the-true-purpose-of-solitaire-minesweeper-hearts-and-freecell
[2]出自《华盛顿邮报》官网上的一篇文章,“Office Minefield”: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lifestyle/1994/03/09/office-minefield/3b74132a-5f0a-455f-a04e-6171d023149b/?utm_term=.ec9ef2e5152d
[3]“微软娱乐包”是由微软的“入门工作”团队设计的游戏安装包合集,他们的工作是使Windows更加吸引家庭用户和小型企业。前微软产品经理Bruce Ryan表示,公司这样做是因为“担心操作系统的高硬件需求使得人们只将其视为大型企业的工具”。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rosoft_Entertainment_Pack#cite_note-2
[4]youtube原视频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5VAg1HJIg
[6]How an Intern Developed Microsoft Solitaire: http://mentalfloss.com/article/76427/how-intern-developed-microsoft-solitaire
其它补充阅读材料请参阅维基百科,词条名称分别是“Microsoft Solitaire”、“Microsoft Minesweeper”、“Microsoft Hearts”和“Microsoft FreeCell”。
第一次去新疆的时候,自从进了机场开始,就被一遍遍核实身份证,安检时候脱了鞋,解了腰带,就差派一只警犬从上到下闻一个遍了。。
到了新疆以后,进商场要安检、吃个饭要安检、停个车要安检、加个油要在加油站外下车等加完了才能上,过收费站要出示身份证,更有甚者,去菜市场买个西瓜还要把后备箱打开安检。。。
晚上住宾馆被楼道里的动静吵醒,累了一天的我直接原地爆炸了,一问,说是前台发现某屋一会进去一个人一会进去一个人,进去了五六个人以后,怀疑有不法活动报警了。。警察来了以后发现是一群人要喝酒。。。
当时真是烦得透透的,可是,自从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能带着自己孩子当人肉炸弹的妈妈,知道了英国德国法国都能发生恐怖袭击,我第一次发现,这种种麻烦和不便竟是如此可爱动人。
————下面的展开就如同讲故事一般,请做好心理准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下写了一个答案:
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 夏东的回答讲下大概内容:
这位叫做 夏东 的用户,贴了一个“和珅和纪晓岚”的关于讨论贪官的电视剧视频片段。
视频中讲到,和珅提出了一个观点:赈济灾民用的粮食,不应该直接赈灾,而是用1斤粮食换3斤麸子——这样就可以1.既让贪官能多贪一点,2.又让灾民多吃一点。
那么理论支持是什么呢?
1.只有让贪官有利益,他们才会为你做事,不然你什么都做不成;
2.饥民不在乎吃的的质量,更在乎的是数量,生死面前无大事。
以上。
确实,怎么想都有那么一点点逗比,那分明讲歪理的感觉。
可面对诸多反驳,赞同方始终摆出一副“你们不懂,没社会经验”的态度,不予讲理。
有一个小愤青
@invalid s顿时感觉怒不可遏,心中呐喊:这个逼我怎么能不来装呢?
然后就有了下面这个答案:
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 知乎用户的回答反驳夏东的这个活,必然是需要有人去做的。
然而,是不是轮得到这位 invalid s 来自命不凡,自封代表,讲一套风马牛不相及的鬼话,讲述另一套谬论,那就有待商榷了。
[被批判]的错误和[批判]的正确——夏东的答案错了,那么针对夏东的反驳就全都是对的吗?——并不是充要关系。
首先讲下大概内容:
这位叫 invalid s 的用户想要证明[他所懂得]的“经济学”是多么伟光正。
1.引用了“船长运死囚”的“生意”中,制度从“发货前付款”改为“货到付款”,改变了死囚的生存率的事例。
2.证明古代制度的落后,例举了现代社会的解决办法:分权、透明。
3.装个小B——“全球的现实又用铁的事实证明”——证明这位答主的伟光正。
然而,我们从古代进步到现代所用的[过程],并没有提及一个字。全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没有提及一个字。
为什么我只能显示 invalid s 为“知乎用户”呢?这要从一开始的留言评论说起了。
然后答主很不客气,嗯,这不是重点。
总之一堆废话之后,回复我这么一句话:
就是说,这个“制度”不用推行。它会跟XX物理定律一样自主运行……
我想说,为了推行先进制度,而流血牺牲的人,你们死不瞑目了……你们的某一位后人,认为其实这是不需要推行,自主运行的啊……
就他那小措辞,凭我这暴脾气,没就此撕破脸皮破口大骂就不错了。所以我自然要追问了:
一天没上,回头发现这小子竟然自觉说不过我,给我拉黑了~
最令我感到莫名的事是……他在先将我拉黑之后,然后才敢开始酝酿如何回复,来挽回颜面;
这单方面宣布自己胜利的小人模样,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其实,最令人感到感动的,是别人(也就是我)是在指出,一个理论有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光知道中级的理念,有什么卵用?不是还需要向高级发展的吗?
他竟然好意思用“那你连中级的理念都不懂,又能如何”来应对。智商感人……
有些小愤青,总想玩一些[“稻草人谬误”]的小把戏,仿佛学会了诡辩技巧,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一般。
——我并没有支持和珅。
——我只是在说“所谓的和珅精神”,也就是要把[因为表述的人无能,所以归纳得不合理的正确理念]重新阐述而已。
如果有些人分明可以领会精神,但是就要装傻充愣,那可就太贻笑大方了。
卖弄自己那点诡辩技巧,总想把别人歪曲成一个丑角,好方便自己的反驳,真是丑态百出。
其实,有些人应该好好想想什么叫[现行的可行范围内的最大优化]。
人人都知道[铁器时代]好,但是社会要从原始社会进步到铁器时代,必然需要[先经历]石器时代——你冶炼铁器的[第一套设备],是用[人的一双肉掌],就能够完成的吗?第一块铁难道是凭空变出来的?
只会反复论证[铁器时代]的好,这种人竟然能有脸面嗤笑[已经切实了解到铁器时代的好,与此同时更进一步考虑到如何实现铁器时代]的人,啧啧。
非要扭曲发展[石器时代]是向落后妥协,好像这样就可以污蔑进步人士[守着石器时代不进步]一样。如此手段,简直就是厚颜无耻。
这位小兄弟,提出[牛顿]的是你,提出[相对论]的是我——你如何有勇气说我[不懂牛顿]?
提出刚体的是我,然后[提出要认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的人是我],是我,不是你。
现在不是别人(也就是我)否认你的牛顿,是别人已经完全认可,并且了解到了你说的牛顿,现在在说,你说的牛顿[解决不了天文问题],所以我们要考虑[更复杂的真实世界]。
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只想研究低速物理的人”,我们才是还想走向星空的人,你在这里吹B一个简单的牛顿的时候,别人已经比你高不知道多少倍了。
别逼我说出让我掉价的话:你别臭不要脸行吗?
你以为你在下五子棋?开局不利了还能互换局面?
到底谁才是[能发射卫星]的人,谁才是[不能]的人呢?
单方面宣布自己胜利,这种精神真的很感人。简直是国粹。
你很喜欢讲故事,还喜欢讲你身边和你所了解的故事。
那么我也来给你讲一个故事:
东北的电网很“脏”。
全国的电网很“脏”。
多的不说,也不敢说,凭我的地位也没资格说。单说一个落后的、污染的“火力发电”为什么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因为要给东北的居民[取暖]。很多时候,哪怕要关了风力电网,仅仅只为了让火力发电继续工作。
这是落后的,不符合现实的,我们都知道[将来一定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现在,今天,此时此刻,我们还是在落后着而已。
有更好的制度;有更好的机器;但是,你怎么让这一切[发生改变]——这不是你伸伸懒腰,嘴上说一句:“自然规律,自然推广”,就真的自然推广了的。
是需要有人去想办法[争取],甚至[流血]、[牺牲]才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反复的复制粘贴这些“自然规律”。
如果经济学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么现代所有科学全都统统作废吧,没有用,大家都研究经济学好了——[强调一个学科]的重要,是必须要[抹消其它道理]的重要性的吗?
强调经济学重要,就必须要反对一切? 是不是经济学真的是万能的,没有瑕疵的?
还是经济学跟其它任何理论产生抵触都只能是你死我活的呢?
是不是[让经济学联系实际],就是[对经济学的大不敬]?
这些是谁有资格定义的?
有ABC三种人。
A最肤浅,B稍微见多识广一点,C则经历了很多。
肤浅的A说出一个他突发奇想的歪理,不过其实这个歪理是对另一个道理的曲解。
B自命不凡,对A进行猛烈的嘲讽。
C看到了A瞎猫碰死耗子而抓到的背后道理的正确性,也知道B对A抨击的正确性。
然后C说了一句:你们双方都有可取之处。
B当时就不高兴了,我特么比A高明无数倍,C你特么竟然说我跟A是一个级别的?
于是B表示很愤怒,明明我才是最高的,C你装你麻痹,跟我抢风头?
我发现,被“好走不送”的不是我一个人。
所有[虽然赞同答主部分观点,但是没有完全赞同答主全部观点的人],都被好走不送了。
有三个学生讨论学习方法。
A说要多做题,B说要多思考,C说要一边做题一边思考。
现在有一个小学妹D,怯怯地来到三位学长面前问:那么这个题型到底该怎么掌握呢?
听了C的言论,B很不开心呢,于是脾气很不好地对小学妹说到:
——我告诉你,这道题答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什么?你问我我是怎么想到的?自然而然就能想到啊!什么?你问我怎么自然而然?这是“自然规律”啊,你说怎么自然而然?你说你总是想不到?
——那就是你不动脑,你多动脑怎么可能想不到?你连动脑都不行你还学习呢?
——呵呵,那你就接着像傻逼一样去做题,你接着当你的学渣,你再做题你也是学渣。
事实的真相就是:某人某天看了某一本书,惊为天人……
“卧槽,这本书,好啊!牛逼啊!”
“我宣布,从今天开始,这本书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了!”
“这么牛逼的书怎么可能会有问题!谁敢跟我撕逼?”
——真是让人呵呵哒~
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其实非常低级。典型的反驳手段就是:
你说你不喜欢喝冰水?那你特么去喝100度的开水烫死你吧!
你说你不喜欢穿裙子?那你特么大夏天穿大棉袄上外面跑圈去吧!
……
自以为自己聪明无双,其实是跳梁小丑,丑态百出。
因为喝25度水的人照样喝着他的温水,穿短裤的人照样进行着她自己的生活。
单方面宣布自己胜利;单方面宣扬自己牛逼;单方面曲解他人言论;单方面诅咒对方人生不如意;此之谓——立(chun)于(shu)不(chou)败(bu)之(yao)地(lian)。
PS.说完了正题,该说一下某人的思辨能力了。
2小时走30里=7200秒走15000米=2米/秒
——你的走跟我的小跑是一个概念了。
而且,并不是[30里2小时],而是30[多]里,[不到]2小时。
倒也是,小跑2小时,这世界上还是有不少人能做到的,小兄弟,我姑且先信你是一个干过体力活理解农民清苦的实干家,也了解你的本事了。
但是,这不是重点啊。因为你要[证明你自己],所以[你忘记]你举这些例子的[初衷]是什么了,是吗?
正常的逻辑链条:
想要证明灾民会自主迁移-->连最不想迁移最没有能力的人都要迁移-->现身说法,他身边一个最不喜欢动,而且行动能力最差的人,都会自主迁移-->证明成功
这小伙子的逻辑链条:
想要证明灾民会自主迁移-->他们村的某个老太太NB-->他自己NB,所以老太太有什么不能NB的呢-->你看我们都NB,你不行那是你垃圾而已-->… …???
在说什么狗屁玩意?
你说你绕了一圈,你连你最开始伪装自己在讲道理都给忘了,暴露了自己根本目的是为了装逼,你图个什么呢?言多必失你不知道吗?
呵呵,有没有一种“中医疗效现身说法”的即视感?
你是真的忘记你最开始要说啥了吧?话说多啦,很多伪装就坚持不住,内心就开始暴露了?
你到底想说啥呢?你们村NB?
我想,这个问题你找错了,你不该回答这个问题。
你应该回答“你身边(或者你自己)有哪些比较NB的事或想法?”
拉黑的理由有很多种。
有的是受到人身攻击;有的是因为被广告和营销。
但是这位 invalid s 给我一个崭新的理由:因为想要让我“走好”,因为他“不送”。
有了一点小思想,就自认为全宇宙无人能敌;读了两本书,就自我感觉良好到爆棚。
这种装B路线,并不是开天辟地以来独一份的——可还记得当年知乎的[吴遇安]否?
这里就引用他人的话来收尾吧:
吴遇安离开了知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采铜的回答……
…后来遇安的答案越来越浮夸、空洞,自我吹嘘愈演愈烈,把自己放在了天才、天下无双、傲娇一生的位置,还学会了攻击性营销,老是把别人贬得一无是处,以此加强自己观点的力度,并号称最懂得用知乎营销…
……
在知乎上,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在经营一个个人品牌,广义上说,都属于营销。但有些人的营销是春风化雨,是输出善意;有些人的营销,是哗众取宠, 是贬低他人,是言过其实。如果靠美化包装自己(包括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来提高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从而聚集人气,但又无法给出能够满足这种期望的实质性内 容,那便和[传销]无异。
……
全知乎,就你 invalid s 最懂经济学。
别人都不懂,就你懂,就你和支持你、捧你的人懂。
请不要怪我断章取义,因为我并没有要说你[观点对错]的意图。
我根本不是为了反驳你的观点而截取这些言论的(尽管其实我也能反驳你的观点)。
我就是让大家看看你的态度,你狂妄自大的姿态。
拉取一下你评论里的语录:
——终于,最本源的目的暴露出来了:这才是中心思想啊,同学们!
阅读理解要拿分,抓住作者的中心思想才行啊!
为什么我的不到分,为什么我被拉黑,答案终于水落石出了!
“那些无思考能力者,逐利他都学不会”
所以,观众朋友们,你们现在看懂了这个 invalid s 要说啥了吗?
——“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哎,看看我是多么的NB啊,请跟我一样NB的朋友们啊,我们来一起嘲笑任何站在我们对立面的人是傻逼吧!虽然没什么卵用,但是很爽啊有木有!”
所以,他才只知道疯狂地抓住[不如他]的人猛烈抨击,任何[跟他平等]或者[高于他]的人,他都予以[拉黑]。
不论多少人本着[大部分支持他的观点,想要予以补充和完善,增加可行性]的态度跟他沟通,他都要[丧心病狂]地扭曲对方,然后[走好不送]。
为什么这么简单一个“民科”级别的东西值得他大力宣扬呢?
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他根本不想跟任何人平等对话,他就是单纯想要来骂所有没学过民科经济学的人是傻逼来的。
他心里估计也在咆哮——丫的,我骂的是没学经济学的人是傻逼,你们学过经济学的人来掺和什么?不应该跟着我一起骂别人傻逼的吗?怎么反过来挑我毛病?丫的你们一定也是傻逼(骂人这么爽的事,都不跟你一起,是吗)。
呵呵,谁在反智,一目了然。
卿本佳人,偏要去做跳梁小丑。由此可见,[虚荣]的危害——毁了一个人的底线、节操、脸面——有多么严重,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他能搭理我才是真的见了鬼了。
是不是看起来很愚蠢?其实很精妙的。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了解答主?因为我就是答主那样的人啊~(逃
高考。
的确,从高考出来的学生依然不具备任何生存技能,但是高考却成功将学生进行分类
聪明又勤奋的人
聪明但不勤奋的人
勤奋但不聪明的人
不聪明也不勤奋的人
并把他们分别送向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高考确实有槽点,但它确实是目前最适合
的人才选拔制度了
宜家的店内餐厅。
几乎每一家宜家店都有餐厅可供顾客享用,但宜家毕竟是一家专门销售家具及室内用品的公司,为什么要设置特定的区域为顾客提供食物呢?
原因在于:
1.在宜家刚刚创立之时,创始人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Ingvar Kamprad)发现很多顾客在进店购买家具的时候,经常中途就离开去吃饭,吃完饭之后相当多的顾客都不会回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提升销量,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决定在店内设置餐厅,好让顾客吃完饭之后能立刻投入到“买买买”的大军去。
2.餐厅在价格制定方面,故意做出让步。英格瓦尔·卡姆普拉德故意调低店内餐厅的食物价格,顾客觉得这里的食物价格比外面的要便宜,以此类推,宜家的销售的家具,也会比同行的要来的便宜。
一个普普通通的店内餐厅,可以给整个公司带来不菲的收益。
参考来源:
https://www. quora.com/What-are-some -examples-of-great-marketing学校教学楼里楼道间的围墙,不是水平面的,向外有一定倾斜度,手里拿着书想往上面放一下都不行,怕给滑下去了。
而事实上,教学楼为了美观没有做额外的雨棚。而下雨后,水滴落在那个墙上,那么宽的平面上,如果是水平的话,会积水,对卫生也有影响,同时,增大保洁员的工作量。
做个倾斜处理,大大的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Marc Dorcel,法国第一大成人电影公司之一,中文名字叫做啄木鸟,其作品风格精良唯美,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
这家公司开办了一个在线视频网站,叫做Dorcel handsoff,如图。
网站地址由于 ~和谐~ 的原因,我就不贴出来了。
大家可以在这个网站花€9.99,或者免费,看到所有该公司发行的片子,PS. 都是高清的哦!
唯一的限制是,当你想免费看片的时候,你需要用同时按住Q、S、P、L四个键,其中有任何一个键没被按到,影片就会停止播放。
这个设计是不是蠢透了?朋友们?
真的是如此吗?请在这个网站好好体验一下……
这简直是我碰到过的最聪明的,最天才的,最不可思议的收费策略!真的!
———————————————————————————————————————————
我的公众号 MusicSafari
知乎专栏
竹杖芒鞋-行走的音乐欢迎大家关注。
反对
@柳藏鹦的答案,因为那是个谣言。
我在他的答案下的评论被他删除了,因为他认为我拽了一坨英文来趾高气昂地训导他。他在一再删除我的反驳后,声称“就是要这种效果”(没有我的评论,只剩他对我表达不满的一面之辞),而且批评我人品不行,要教我做人……
既然如此,我只好单写一个答案来揭示真相。
—————— 一夜之后的分割线 ———————
早上起床看到多了很多赞和评论,非常感谢。
可以理解,有不少点赞的人主要是表达对@柳藏鹦 的不满,这和我写这个答案的初衷一样。还有人说并不在乎谁的答案才是对的……可我还是希望自己写的答案才是那只有一个的真相。
为了回馈这些热心的知友,我把针对那篇鸡汤文的驳斥逐条列在这个答案的最后,虽然那些点过赞的知友可能不会再回来翻看。
——————————————————————
———— 2015.07.22 更新的分割线 ——————
这个回答得到这么多的赞、感谢和评论,着实出乎意料。再次感谢!
对那些认为回答跑题而点了“反对”、“没有帮助”的知友,我想说声“抱歉”!你们说得没错,这个回答确实跑题了。我在前面也做了解释,只是因为在 @柳藏鹦 原回答下的评论被删除,才单开答案。
为了表示对本话题下其他认真答题者的尊重,我逐一阅读了他们的回答并为精彩回答点赞。
对那些在评论里说“撕逼”的知友,我也要说一声:“反对!”
在我看来,“撕逼”是一个极其粗鄙的说法,而且也不是对这个回答的恰当评价。根据
http:// baike.baidu.com/view/14 212904.htm(我也要用百度百科了,因为维基百科里没有这个词条),“撕逼”原意指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斗争。现在也可用来形容双方互相攻击揭短。
然而我和 @柳藏鹦 并没有相互攻击揭短,至少我没有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
——————————————————————
@柳藏鹦 的答案:
300多年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温泽市的市政府大厅,他巧妙地运用了自己工程力学的丰富知识和他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的天花板。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自信只用一根坚固的柱子就足以保障大厅的安全,于是据理力争,并列举了相关的数据和实例。不料,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府的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无奈之下,莱伊恩为应付这些愚昧无知的“权威人士”,只好煞有介事地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其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2mm。
300多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大厅的天花板也未曾出现任何险情。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莱伊恩原来是一位“弄虚作假”的高手。这个“秘密”经当地新闻媒介披露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建筑专家们的极大兴趣,不少游客也慕名而来,以亲眼目睹这座“嘲笑无知者的建筑物”。
最为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今天,能够找到有关他的资料微乎其微,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记录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至少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的一点坚持。”
--------以下是我的反对意见----------
“温泽市”其实更常见的译名是“温莎”(Windsor)。
Windsor GuildhallThere is a myth that the Borough Council required Wren to place additional columns in the centre of the covered area, but that, because he regarded them as unnecessary, Wren deliberately left a gap at the top of each column. In fact, no drawing made before the building of the rear extension in 1829–30 shows any trace of these columns. They were removed from the rear of the build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nsion and placed inside the covered area. They were not quite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ceiling and careful examination shows that the gaps are filled with tiles smaller than the capitals.
真相是:
在1829-1830之前的绘画中均未出现那些没有触及天花板的柱子,说明它们从该建筑建成之初到一百多年后都不存在。
那几根柱子是1829-1930年建筑后部扩建时才从其他地方挪过来的。
1818年绘画作品中的 Windsor Guildhall
现在的 Windsor Guildhall
照片显示,在这四根内柱不存在时,该建筑所采用的也只是普通的柱廊结构,并非什么巧妙的独柱支撑。
—————— 一夜之后的更新 2 ——————
以下是对鸡汤文的逐条驳斥:
1. 建筑名称及功能
这座建筑虽然叫Guildhall,实际承担的是Town Hall的功能,所以叫市政厅也没错。但是,这四根不到顶的柱子所在位置并非市政大厅,而是用作谷物市场的架空底层。
Windsor Guildhall 上一次为世人瞩目,是2005年4月9日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的婚礼在这里举行。当时他们俩走进前面照片中的红色大门去举行仪式,门后就是1829-1830年扩建的部分,共两层,有大小若干房间可供租赁作为举办婚礼或其他活动的场地。
2. 建筑师
Windsor Guildhall 最初的设计者是 Sir Thomas Fitch,没建完他就死了,然后才由 Sir Christopher Wren (原文中的“克里斯托·莱伊恩”)接手,并于1689年10月17日竣工。建筑是按 Fitch 的方案建成的,并不能算作 Wren 的作品。
温莎市政府官网上介绍:This elegant grade 1 listed building, designed by Sir Thomas Fitch and completed by Sir Christopher Wren in 1689 is steeped in history and is a dominant feature of the town. (
Windsor Guildhall)
3. 建筑结构
如照片所示,Windsor Guildhall 由底部的一圈柱子支撑,而不是所谓“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的天花板”。
4. 市政府的反对
1818年,即建筑竣工后一百多年的绘画作品显示,那四根不到顶的内柱并不存在。另有记载表明它们是在1829-1830年的扩建施工时从其他地方挪过来的。既然如此,市政府就不能在 Wren 主持工程时针对这四根柱子提出异议。
回到原文的故事,所谓“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这不合常理:难道市政府作为业主没有事先审核设计图纸?
5. 柱子和天花板的距离
“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其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2mm。”这是那个年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所不能达到的精度。
6. 传说
这个“秘密”并不是三百年后才被发现。实际上这个故事流传已久,甚至还有其他版本。
传说 Wren 另一件作品,牛津的 Sheldonian Theatre 也有一圈不到顶的假柱子。那个故事显然更不靠谱,因为 Sheldonian Theatre 内部是个无柱空间。
7. 关于 Wren 的资料
作为著名建筑师, Wren 留下的资料不是微乎其微,而是非常丰富。详见:
Christopher WrenWren 死后被安葬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中,墓志铭为:Here in its foundations lies the architect of this church and city, Christopher Wren, who lived beyond ninety years, not for his own profit but for the public good. Reader, 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 look around you. Died 25 Feb. 1723, age 90.(原文为拉丁文)
以上主要参考:
The Guildhall at Windsor Windsor Guildhall———— @柳藏鹦 更新答案后我再次反驳的分割线 ————
@柳藏鹦 经过一天的搜索,终于再次出手企图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简而言之,他提出的新论点以这张图片为基础:
他认为红圈位置是那根支撑起整个天花板(其实还应该包括上层建筑)的传奇之柱的残骸(“柱基”),并由此构想了一整套“偷梁换柱”的施工过程。具体我就不复述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他的答案
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 柳藏鹦的回答(更新:被我反驳后他又把这部分内容删除了)。
有点意思!
不过他似乎忘了他转贴的鸡汤文中有这么一句:“最为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如果300年后人们发现这个惊天秘密时传奇之柱已经只剩下个矮墩,那句原本应该刻在柱顶的豪言壮语岂不是只能浮在空气中?
不过话说回来,我同样有点好奇: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他没有找到更多的照片来说明,只好我来代劳了。我在网上找到的几张照片:
这么一个东西,如果我胆敢说它是某根古典柱子的一部分,老脸一定会被当年的建筑史老师用课本抽肿:你说它哪点像柱子!(捂脸:又圆又粗……)这难道是 Doric?!难道是 Ionic?!难道是 Corinthian?!……(抱歉,我又说英语了)
当然都不是,古典柱子没有长这样的。但它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难道我真的要跑去实地考察吗?岂不是啥啥一张嘴,我就跑断腿?虽然我家离温莎只有一个小时车程,谁给补贴油钱?
好在对善于搜索的人——比如我——来说,互联网的确是万能的。我又很快找到了一张足以说明问题的照片:
看不清楚?放大来看:
英文不好看不懂?没关系,我来根据上面的铭文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标记世界著名城市和温莎城堡相对方位和距离的金属圆盘,1953年由市长敬献给新温莎皇家市镇,以庆祝伊丽莎白二世加冕。
还有什么问题?
很多机床的按钮是双手同步操作的。
必须双手同时摁下,机床才会操作1下。
其实一只手足可以按一个按钮操作。
但是不行。
以往机床就是一个按钮一只手操作,但是安全事故非常的多,动不动就把人手指切掉了、头皮扯掉了。
因为人在做同一反复动作的时候会疲劳的:比如你敲一下桌子(操作一下按钮)、伸开手拿起杯子(去机床里拿出产品)——一次两次没问题,多了,人麻木了,往往就左手敲桌子右手伸进老虎口了,然后右手没了。
工厂也曾经反复强调安全意识,但是安全意识和残疾的危险真比不过人本身疲劳
所以就把类似危险的机床设计为:必须两只手同时按按钮,机床才操作一下。
这样任何时候,你伸进老虎嘴里拿产品的时候,保证你机床无法启动;而机床启动的时候,又保证了你两只手都在外面摁着按钮呢。
并且上图双手同步按钮平台设计为了斜面,这样按上去很费力,不如平面。
为什么?
因为假如平台是平面,有的工人会作死:拿东西压住一个按钮,然后左手摁按钮、右手拿产品!
设计为斜面平台,在车间那种地方很难轻松找重物压住一个按钮,会滑下去。
有些药瓶的盖子要向下用力压住才能拧开
有次新买了一瓶维生素片,想拧开瓶盖来一发,转了半天没拧开。
不科学啊...试试反方向,也不行
再试试往一边用力向上提一边拧,
力拔山兮气盖世!
依旧岿然不动。
于是我试了用小刀撬,用剪子对着连接处划拉,都不行。
真是像个铜豌豆一样,烧也烧不烂,煮也煮不烂,急得小和尚一头汗。
定睛一看,发现瓶盖上有字:
原来是要向下用力压住才能拧开的?
为什么呢?这个看似反直觉、不方便的设计,其实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误食药物。
一般人见到瓶盖拧不开,一般都会试着反方向开,或者试着向上提,但很少会想到要向下按的。小朋友看不懂上面的文字说明,因此出于好奇打开瓶子吃药丸然后真的完了的概率就会减小,从而实现了安全存放药物的目的。
还有一个实现方式类似,但目的不同的“添麻烦”设计:难拧开的咖啡罐子
这是市场营销的老师上课讲过的一个案例,没有提具体的品牌,如事实有误,还希望了解这个案例出处的知友们指正:
话说,速溶咖啡刚被推广的时候,家庭主妇并不买账。
营销人员去调查了用户反馈,原来大家觉得速溶咖啡冲泡起来太容易,味道一定比研磨的差,家庭主妇也不愿给家人留下偷懒、图省事糊弄人的印象。
于是该品牌修改了包装,取消了塑料包装的速溶咖啡粉,改成了要用罐头刀才能打开的金属罐子,而且开起来特别麻烦,要吭哧吭哧很久。
营销人员还做了个实验,用同样的咖啡粉,第一种装在塑料盒子里,倒出来就可以直接泡上;第二种装在铁罐里,当着顾客的面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开。
顾客普遍认为第二种咖啡味道更好,更像是研磨的味道。
这个难拧开的罐子,就是反向利用了人们偷懒没好货的心理,给人添了麻烦,却提升了用户感受。
开空调盖被子
如图
棉花地里那只特立独行的“下蛋鸡” (多图预警)
好吧,“下蛋鸡”是新疆棉农给起的外号。此鸡真名叫约翰迪尔7760车载打包采棉机。“下蛋鸡”的外号来自于它在棉田里随地滚落的圆形大棉包。
)
2007年推出时,这个哗众取宠的圆形棉包在方垛横行的世道里被外行看来是很蠢的设计。
方垛横行是这么来的。
话说机采棉作业中最让人抓狂的不是采棉,而是卸车。核心痛点是等车难、卸车难、污损大。
我2011年在新疆拍这张照片时,图中的传统式的翻斗箱式采棉机在地里采了25分钟,返回地头加等小车10来分钟,装车农户不熟练洒得满地缤纷还要在车里倒腾共花了20多分钟。这样算来一台200来万元的采棉机因为遇到猪一样队友,那辆几万元的小车,一个钟头只工作了40%。相当于花200万买了台80万的机器,或者是一辆保时捷卡宴每周5个工作日被限号3天。这个车主真是欲哭无泪啊。为了减少污损,农户在地上铺床单。请注意棉花们好像并不配合。
老美棉农当年也抓狂。于是在1971年,德州农机大学(不在山东)的一位教授开发出拖车式地头棉花打垛机,专门在地头等着采棉机卸车,然后把棉花打成整整齐齐的大方垛,再等卡车来装运。
(来源:
Cotton module builder)
这个打垛机缓解了等车难,减少了棉花污损,使得采棉机可以花更多时间在地里采棉,现在浪费的只是采棉机棉箱充满后折返地头的时间和卸车的时间。就好像卡宴限号从每周3天减少到2天了。这个方垛在美国棉田、运输车和加工厂迅速推广成为标准配置。
鼓掌欢迎方垛横行的时代。
2006年,凯斯把方形打垛机直接装上了采棉机---凯斯625车载打垛采棉机。
(来源:
每日一评:凯斯ME625采棉机 超高性价比)
这家伙边采棉边打方垛,打满了停止采棉,跑回地头一扔,由棉垛卡车来运走。采棉机掉头跑回棉田接着干。省下了卸车所需的时间,只是浪费满载折回的时间,贵重资产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粗略地形容,卡宴限号从每周2天减少到1天了。
这个设计被认为是采棉机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顺应方垛的方形车载打垛机被狂热追捧。
1年以后,迪尔推出了7760,也是车载打棉。呃.....什么?打的不是知趣的方垛,而是圆包?这帮工程师的脑子进棉花了吗?快到地头围观一下这个愚蠢的设计吧。
只见这台机器边采棉边打圆包,打好一个用塑料膜一裹先背着,等到地头再滚下去,同时继续采棉并打第二个包。如果实在没到地头第二包就满了那就把第一包滚到地里让叉车去捡。叫它“下蛋鸡”还真不冤。
http:// static.topyaps.com/wp-c ontent/uploads/2013/02/Cotton-Harvester.jpg这个塑料膜防尘防雨,棉花很爽地裹在里面,不用担心专车什么时候来接。
打好的圆包被从容不迫的叉车装上卡车。
原来这个看似愚蠢的圆包可以保护棉花,瞬间滚落,打一个背一个,彻底解决了传统采棉机等车难、卸车难、污损大的痛点,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不停顿采棉作业!卡宴现在不限号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台性感的采棉机,不怕看起来蠢,只需要:
一直干。不要停。
==========以上原帖发布于2015年7月22日==========
==========1号传达室,网购“采棉原理”的同学这里收货(2015年7月24日)==========
千指观音和会撸的Stripper:图文并茂的采棉机原理初步
相信继续往前看的同学纯粹是出于对农业科技的好奇心。
稍安勿躁,咱先看一眼棉花。
这是2011年8月11日新疆石河子地区刚刚有棉桃开放的棉田。上图清晰可见一朵已开苞的棉花,一颗未开苞的棉桃,叶子,枝,棉桃座儿。手工摘棉时,摘棉工用手捏住棉花揪下来了放进袋里。棉花周围的桃壳、托儿、枝都很扎手,但戴手套又影响效率。常有摘棉工(很多妇女儿童)把手弄得血迹斑斑。向摘棉工致敬。
上图2011年9月26日摄于新疆昌吉老龙河地区。
怎么才能让机器像人手一样灵巧地分清棉花和枝叶壳座呢?这正是
@linkwun @Victor Sino @invalid s @sleeping knight @尚策等同学在楼下问到的。
叶子好办,在采摘季开始前,用拖拉机牵引或自走式喷药机喷洒化学脱叶剂,让叶子枯黄脱离。这是采棉“地面部队”前的“空中打击”。人对植物真的很残忍。
(来源:
John Deere Products & Services)
喷完等几天就这样了:
然后解决把棉花弄下来的问题。现在的机械采棉技术分为两类:
上面这是台面上的叫法,不好记。其实这两种方法一个是“揪”(Picking)一个是“撸”(Stripping)。
咱先说揪。人手可以捏住揪,机器揪之前用的不是“捏”的动作,而是“缠绕”。就像一个害羞的小萝莉用手指绞动发梢的动作。
(来源:
卷发如何打理?韩式卷发打理保养技巧)
翻译成机器是这样的。下图有6个采棉头,一次收六行棉花,每一个采棉头有一对黄胳膊伸出来热烈地拥抱棉株。
从前往后看。大家可以看到里面两三排亮棍儿(叫摘锭)装在垂直的立管上,每排立管从上到下装了20根摘锭。这样的立管每个采棉头里前后共有28排,一共560根摘锭。
每一根摘锭都是一根害羞女的手指。不若削葱根。
(来源:
约翰迪尔(John Deere)中国官方网站)
指头上有倒钩。每根手指以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旋转缠绕棉花。每排立管带着这20个手指以跟采棉机同步的速度先伸进棉丛再向后把棉花从植株上揪下来往后送。
从侧面看,后面接力的是20个脱棉盘,聚氨酯做的,超耐磨,同步旋转,把摘锭上缠绕的棉花再揪下来送到后面的棉箱。
这还不算完。摘锭上这时会沾有植物残渣和汁液使得下一次摘取不爽,脱棉不畅。摘锭需要通过一套清洁润滑系统用液体去除杂质恢复光滑。
算一算,每一个采棉头里面相当于有56双害羞女的手,一人负责一个民族都够了。6个采棉头就是一位3360根手指的千指观音,指指纠缠着苍苍白发,玩完头发的每根指头还要舔舔干净。睡前请勿脑补。
如果你已经吐完回来,喝口水咱们说说“撸”吧。
我在长城内的全网搜索没找到合适的“撸”的画面。下楼自拍了一张:
大致就是上图这个动作。采棉头简化了许多,只有一些小刷子把棉花和桃壳桃座儿一起撸下来送到后面再清理。见下图是一台北美市场的CS690棉花统收机(CS690 Cotton Stripper),“撸”式统收头看起来不像“揪”式摘棉头那么高大复杂,内部结构也没有那么让人心惊肉跳的比喻。只是“会撸的Stripper”这个名字太没节操。
(来源:
John Deere Products & Services)
约翰迪尔的采棉机工厂在艾奥瓦州的德梅茵。德梅茵工厂负责统收机的工程师们每年采棉季都要南下德州进行田间试验。有一个颜值虽高但不善搭讪的工程师小伙子,在芝加哥转机时上来一个清新可爱的妹妹坐在邻座。小伙子侧眼瞄了一下想聊聊但没想出好的开场白。倒是人家姑娘大方先开口。下面是两人的对话。
我在国内只见过千指观音,没见过Stripper。您呢?
(贴个小广告:这还有个收油菜的段子
油菜籽(Rapeseed)是怎么收获的? - 张戎的回答)
高速公路上的假警察和警车
以前在公安的时候一直觉得高速公路上的假警察和警车那是真叫一个假,只要驾驶员稍微靠近一点就能看出来是个假的。
刚刚工作的我总是觉得公安部定点采购实在是有些垃圾,专门生产这种毫不实用的装备来挑战人民群众的智商。要是换成我来制作标识,我一定会用立体的和逼真的!
第二年公安部x所下来基层调研,我负责陪同和协助调研。开车下县份走高速的路上我看见了高速上的假警示牌,于是我又兴高采烈的吐槽了一次。
这次车上x所的专家告诉我,其实警示牌就是故意做的假一些。当司机从远处开来发现警示牌后安全减速,等靠近一些发现警示牌是假的又加速通过。
那我问专家那既然司机发现是假的还会加速甚至超速,那我们为什么不做的逼真一点?
专家告诉我,中国人有个很奇怪的毛病。就是爱看热闹,尤其是爱看警察和警车附近的热闹。所以哪怕是交警在高速公路上处理事故,都会有很多热心吃瓜群众减速甚至停车看热闹拍照。一旦警车和警察做的太逼真很容易会导致部分司机误认为有瓜可吃,然后在危险路段减速甚至停车强势吃瓜。这样反而会加大危险路段的事故率,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
回去的路上我没怎么说话
后来的后来我学会了一个道理
永远不要去批评自己不懂的事物
不然很容易被花式打脸
衣领后面的标签。。。简直是十大反人类的设计之一。
这标签每次都扎的我肉疼,我也尝试着拿剪刀阉了它。
要么衣服直接剪出个洞,要么没剪平整留下个边角,结果更扎人了。。。。。。
这设计够蠢了吧? 我一直以为只有大牌子才这样,那些精明的义乌人肯定不会这么干。
后来气的我在某宝上买了件9块9包邮的爆款T恤。。。。
我就奇怪了,布料不要钱啊???人工不要钱啊???
这一个标签少说也让你少了1毛的利润啊。。
是什么让无利不图的商人遵守着行业规范?是什么让如此愚蠢的设计大行其道?
于是我反思了一下,上网一查,原来不这么干必查水表。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 5296.4-1998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规定:
7.3.1 应将耐久性标签永久性地附在产品上,且位置要适宜。
7.3.2.1 服装产品的号型标志或规格等标签一般可缝在后衣领居中。
但这不只是行业规定,这中间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精妙设计~
1.衣领后面的标签叫领标,衣服侧面的标签叫水洗标。而领标上通常会有品牌名称和尺码大小。
一方面为了方便顾客,一眼就能看出衣服的logo和大小。另一方面在衣服被折叠等情况下,工作人员也能最方便的整理和查看衣服的相关信息。
2.为了服装的统一,除了衣领,真的找不出更好的位置来统一领标了。放外边影响美观,放里边的话,有些衣服没有袖子,有些没有外翻衣领,有些又是露脐装,但后领一般都有。
别抖机灵说这怎么解释?
我也很想把她扒光看一看。。。。。。。。。我说的是看衣服
3.具有挂钩的功能。 (是不是凑巧的。。)
4.帮助你不要穿反。特别是晚上关灯看不见,穿内裤的时候靠摸商标,可以分的清正反。。。。。
咦,我干嘛关灯了还穿内裤,我是不是暴露了什么。。。
5.扎人是因为选料不够柔软。。。现在很多厂商已经选用了纯棉的材质,可以让你拥有邓紫棋般的丝滑享受。
6.没有标签反而感觉怪怪的。。。这是件假衣服吧
7.我实在编不下去了。。。。(虽然每一条都有理有据)
但这个设计就是反人类好么???
答一发,2600多个回答,我的估计看不到了。 结尾有我后来照到的图。 这个严格说算不上设计,但细想来和问题的问意也蛮符合的,姑且算作没答歪吧。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90年代初,我们这的区人民医院安装了电梯。 当时电梯在我们这儿可是个稀罕玩意(十八线城市),我和几个小伙伴都特喜欢去坐电梯,感受那种急上急下急停的感觉。 电梯里常年有一个阿姨,带着个小板凳在电梯里上班,负责帮上下楼的人按电梯按钮(我称这份工作为电梯员)。
"去几楼?" "六楼。" 然后按一下六楼的按钮。 这就是电梯员阿姨的日常工作。
阿姨特别喜欢我们几个小孩,经常给我们带糖吃。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阿姨做的是一份挺复杂的工作,慢慢的我们才发现,阿姨只是简单的按一下对应楼层的按钮就行了,这么简单的事我们也能做嘛!
和阿姨混熟后,我们就想自己按楼层按钮,阿姨同意了。从那以后我们来电梯阿姨都会微笑着看我们自己去按按钮。
当时天真的我曾认为所有的电梯都会有一名阿姨这样的电梯员,几年后才知道不是这样。
上中学时突然有一天回忆起了这件事,感觉在电梯里安排这么一个职位很没有必要,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职业呢?仔细想想后便做了以下几个猜想:
可能性A:怕进出医院的人不会操作所以安排一个电梯员工专门操作。(但我们几个小屁孩都能做到啊)
可能性B:为了帮助不方便按按钮的人,比如拄着拐杖的老人,行动不便坐着轮椅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来医院肯定都有人陪同,且医院电梯的按钮都很矮,很方便按)
可能性C:防止手被伤了需要紧急就诊按不了电梯!(但是急诊在一楼啊,救护车拉来的急救也都在一楼)
可能性D:为了给医院领导的家属安排个工作。(貌似只有这个可能了。。)
从那时开始,医院电梯里的电梯员在我眼里就是个很多余的工作。
两年前,这所医院新盖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楼,设施一应俱全,但是。。依然保留了电梯员。。(当然不是之前那个我们很喜欢的阿姨,那个阿姨早就不做这个了)
我的天啊,2017年,谁还不会按电梯啊???
在我看来,这个工作的安排简直愚不可及,浪费人力浪费钱,直到有一天。。。
有天我碰巧去这所医院的新楼找朋友,进了电梯后电梯员大姐(之前明明叫阿姨来着)问我 “去几楼?” “八楼” 然后大姐按了一下八楼的按钮,就像许多年前一样。 电梯行驶到五楼的时候,突然电梯里的固定电话传来了急促的铃声(坐了这么多次医院的电梯我从没发现这里面有个固定电话!) 只见大姐迅速接起了电话,说了一个字“好!”,然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了一个钥匙样的东西,插进了电梯按钮下面的一个钥匙口,然后打开了一个盖子,非常快的操作了几下。 然后,电梯就一直往上走,到了八楼根本没有停(喂,我八楼的按钮还一直亮着呢!),电梯大姐看着有点懵逼的我淡定地解释了一下“有病人着急手术麻烦你多等一下。”我呆呆的点了点头。 然后我就继续目瞪口呆的看着电梯来到了十楼,几个医生护士推进来了一个病人,我们又从十楼下到了三楼(电梯很大,我站在最里面给病人腾空),病人在三楼出了电梯后我才慢慢悠悠的坐回了八楼。
出了八楼的电梯口我才反应过来,我们从五楼上到十楼再从十楼下到三楼的过程中好像电梯根本没停过,总过程也就用了几十秒,然后我从三楼再到八楼的过程中,好像每一层都停了。。
“这么多年来,我好像都误会医院电梯员这个工作了。。。” 我脑袋里一直在这样想。
后来和医院的那位朋友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说,“医院人流量大,为了防止急需手术的病人所搭乘的电梯一直被电梯外的人按,耽误手术时间,所以医院住院部都配有专门的手术梯。但手术电梯有时候会被占用或维护,为了保险起见,普通的载客电梯也会有一到两台作为备用手术梯,备用手术梯里都有电梯阿姨上班,她们的任务就是平常帮按按钮,紧急时候保证至少有一台电梯可以快速运送病人。那天你应该遇到手术专用梯无法使用而使用备用梯的情况了。”
原来医院电梯员常年在电梯里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能在那一个紧急时刻为病人提供帮助,我之前竟然还以为这是个愚蠢的工作。。
但是。。为什么我都叫“电梯大姐”了你还叫“电梯阿姨”啊喂!
===================================== 补充: @Nico Clio 这种电梯运行状态貌似叫住停(驻停?)
这种处理方式只能说我们这儿的医院是如此采用的,其他的医院如何处理我不太清楚,但我猜应该也都是有相应的措施。评论区也有没听说过这个职业的同学。
如果当时电梯不只是我一个乘客而是人很多空间不够呢?这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是就近停个楼层让乘客先下去换乘其他电梯?
照片是我后来坐同一部电梯时拍到的,当时碰巧看到盖子是打开的。拍照的时候我还专门看了下里面,按钮不少,还贴着手写标签,有一个写着“正常”其他的没看清。
感谢点赞。
我们施工项目部没有镜子,刚去的时候觉得太不方便,擦脸,刮胡子都只能对着窗子。
直到几个月后,我无意间照了下镜子,我知道我错了,项目部没有镜子完全是为了我考虑,非常巧妙的保护了我的自尊心,让刚走出校门的我觉得自己还正青春。
!
一号线四惠站和四惠东站,用过的都知道。(个人yy)
从八通线转一号线的人因为想占座都会从四惠东换乘。相反的,从一号线转八通线的人也会从四惠换线。否则,八通线和一号线这么大的人流量在一个站中转,实在太可怕了。
各位大神,以上全是本人yy,小子是题主所说的外行,各位大神别喷 ,也希望真神们给出正确解答,倒底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谢谢
没人说心理测试的卷子么?
很多重复的问题
没错,就是为了测谎
毕竟你瞎编的答案到了下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不一定还记得刚才是编的那个答案了···
必须是这个:
挖!
掘!
机!
杯!
子!
把咖啡倒进去有木有一种喝泥浆的感觉。。。。。。
古代日本城堡的木地板。
如果去过日本江户时期的城堡参观,例如二条城、东本愿寺等,肯定会被走廊吱吱作响的木地板烦到要死。
其实并不是这木地板设计得差,而是这木地板本来就设计成这样的,这种地板叫做“夜莺地板”,是日本古代城堡一种有效的防盗报警系统。
平时我们的木地板也会发出一些响声,但是只要踮起脚走路就可以无声无息地潜入,更别说是训练有素的忍者了,于是为了提防敌人的入侵,德川幕府的创始人德川家康在建造二条城时命令木匠在走廊安装这种“夜莺地板”作为警报。
“夜莺地板”在和走廊下的支撑的横梁之间会钉有额外的金属夹子,每个夹具有两个钉孔,钉孔里面有铁钉,当人在上面走的时候,钉子与夹具相互摩擦,会产生尖锐的噪音。
当时的警卫间会制定一种特殊的节奏,在走过木地板时会用这种节奏走路,如果发现木地板吱吱作响的节奏不一样,就能发现敌人入侵,发出警报了。
关注公众号:529D实验室
在我们倒闭或者被封之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